新闻职业道德案例评析 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

第一章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打开了我们走向世界的大门;加入 WTO,要求我们采用世界通用的市场游戏规则;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拉近了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在新世纪,道德的作用更显突出。新世纪的道德,不仅在国人之间发生作用,它还担负着与世界各国人民沟通的职能。

本章主要分析了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从宏观角度阐释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当前,由于我国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利国利民的政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是:要求教师坚守职业信念,平等竞争、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抵御不良习气,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终身学习,严谨治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等方面。随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正视自身面临的挑战,不断学习,不断完善。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

改革开放已有 20 多年,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基本实现了优化配置,广大民众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得到了改变,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空前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样的快速发展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在旧的社会矛盾解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逐渐拉开的劳动收入的差距使贫富差距加大。价值规律、利润法则在经济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得人们对思想文化领域的“诚信”、“为公”等理念产生怀疑,甚至发展到制假贩假、坑蒙拐骗的罪恶深渊。个别“暴发户”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炫耀和个别公务人员对社会财富的巧取豪夺助长了社会的道德失范。所有这一切,给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和市场经济适用的运行机制和与之配套的道德规范对我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都有巨大的影响。

6 年流失 20 名骨干教师,薄弱学校怎能不越来越弱?

记者日前在随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西宁市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时获悉:长期以来,西宁市各边远薄弱学校教师流失现象已成这类学校发展的致命伤,使得这类学校与市内名校的差距越来越大,已成为阻碍教育公平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据我市某边远薄弱中学校长介绍,自 2000年至 2006年,该校先后已有 20多名骨干教师申请调动到市内各学校去了,学校福利待遇差、对学生缺乏号召力、地处偏远无法照顾家庭是教师们选择调离的几大主因。该校校长说,在上述几大因素中,最影响老师情绪的是班里好学生的中途流失,虽然我市实行的是就近入学政策,但市区内一些学校在开学前进行的插班考试总是源源不断地将薄弱学校的好学生挖走,使薄弱学校一批好学生未毕业就流失到别的学校去了,这一现象大大影响了该校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使他们缺少成就感,“总在耕耘,却少有收获”……导致学校老师调离的意向普遍强烈,只要有调动机会,老师们是绝不会放过的。

我市几所边远薄弱学校有关负责人在介绍情况时指出,为留住骨干教师,各边远薄弱学校所采取的最笨的办法就是“坚决不放人”,特别想调离的教师四处求人、几经哭闹仍走不了时,会将校领导痛斥一顿后辞掉公职,应聘到市内学校或省外中学去任教,学校拿这些老师一点办法也没有。其中一所学校的校领导十分重视学校的师资培训工作,该校自 2002年开始实施师资培训计划至今,学校已涌现出一批综合素质很不错的教师,但“翅膀硬了”的老师们都想办法“飞”走了,使学校针对老师的再培训积极性严重受挫。

上述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我市校际间的差异,导致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江河日下,生源严重短缺,学校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得舟西宁晚报, 2007 4 11)

换座位想到的

儿子马上就要高考了,他说他们又要换座位,不用和女生坐一起了,很高兴的样子。妈妈一听,就说:“是不是你跟老师讲了不想跟女生坐?”儿子不承认。爸爸就对妈妈说:“你跟他们班主任打个电话问一下,跟男孩坐一起,又要开始讲话,学习成绩几天就掉下来了。”妈妈忙说要打电话问一下。这时,儿子又说,与我坐的同学语文特好,可他的数学和英语不行。这时,我们的脑子里急速运转了一下:不能给老师打电话!

我们想:老师这样排座位,是经过一番思考的。我的儿子就是语文差一些,数学和英语特好,老师是想要学生们相互作弊吧?现在老师的竞争太大了,奖金与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就出现了不该出现的现象,真令人不安!

最后,我们只好对儿子说:“不论考题怎么样,都不要看同学的,要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如果作弊成习惯了,就不好了。”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在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的确已经成为调节大众心理的一个很有力的衡量标准。许多教师之所以流失,近几年之所以屡屡出现高考舞弊案(如 2005 年贵州省纳雍县有 6 名教师参与高考作弊, 2005 年北京某高校老师故意泄漏考试试题)等现象,其原因不仅有教师职业信念的问题和家长的望子成龙心理,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因此,在新时期,坚守教师职业信念,教师之间平等竞争、廉洁从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要求教师坚守职业信念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首先改变了传统的办学体制,更新了办学观念,拓宽了办学渠道,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然而在社会转轨时期,旧的体制已被打破,新的体制还未健全,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学校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利益的驱使让一些人私欲膨胀,出现了很多负面现象。和许多职业比起来,教师这个职业更加辛苦,而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却相对较少。部分教师因考虑到经济因素而放弃教师这个职业,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热衷于搞“第二职业”,对学生漠不关心。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和其他职业相比,工作的特点是讲求奉献,讲求为民族千秋大业作贡献,为培育接班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而勤奋工作,争取增加必要的待遇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国家还不富余的情况下,教师还必须坚守职业信念,做到“爱岗敬业”。

(二)要求教师平等竞争、团结协作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社会经济活力也有了一定的增强,竞争意识也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竞争是反映社会活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竞争,人和社会不断获得进步。我国传统观点“和为贵”,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通融、谦和,而不提倡竞争。应该说,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竞争意识扎下根来是一种进步。但受目前社会上不良竞争习气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恶性竞争、不正当手段竞争等不良竞争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更损坏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使得教师之间心存顾忌,不能互相信任,学生、家长对教师也不再是一如既往地尊敬和信任。因此,呼唤平等竞争、团结协作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要求教师廉洁从教、热爱每一个学生

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使经济观念深入人心,教师自然不能不为“五斗米”考虑,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已经在教育行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教师的工资水平和待遇。但和社会上许多行业比起来,教师的待遇还是很低的。于是,部分教师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通过各种方法获取经济利益。教师职业本身,教书育人,对学生和社会起模范作用,如果沾染了不良习气,将对教育教学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并且,因为受社会“向钱看”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教师想方设法从学生手中获取经济利益,特别是个别教师对家庭背景好的学生非常爱护,而对经济状况较差的很少理会。因此,在当前社会,廉洁从教、热爱每一个学生已成为对教师的迫切要求。

(四)要求教育管理者首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因为种种因素,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也影响到了教育行业。例如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城乡差别等,使部分教育管理者重关系、拉人情,让许多不合格的教师上岗,从而使其他教师内心不平衡、消极怠工;还有部分学校领导打着为学校创收、为教师谋福利的旗号做了一些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比如乱收费。这一切都使教师的职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正是经济体制改革下出现的特殊情况,是经济体制改革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力挑战。因此,教育管理者首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我们广大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才会得到更大层次的提升。

“诚信”漂流记

话说“诚信”被那个“聪明”的年轻人投弃到水里以后,他拼命地游着,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上。“诚信”就躺在沙滩上休息,心里计划着等待哪位路过的朋友允许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诚信”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欢乐而轻松的音乐。于是他马上站起来,向着音乐传来的方向望去:他看见一只小船正向这边驶来。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写着“快乐”二字,原来是一只“快乐”的小船。“诚信”忙喊道:“快乐快乐,我是诚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吗?”“快乐”一听,笑着对“诚信”说:“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诚信就不快乐了,你看这社会上有多少人因为说实话而不快乐,对不起,我无能为力。”说罢,“快乐”走了。

过了一会儿,“地位”又来了,诚信忙喊道:“地位地位,我是诚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吗?”“地位”忙把船划远了,回头对“诚信”说:“不行不行,诚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来之不易啊!有了你这个诚信,我岂不倒霉,并且连地位也难以保住啊!”诚信很失望地看着“地位”的背影,眼里充满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着等。

随着一片有节奏的却不和谐的声音传来,“竞争”们乘着小船来了,“诚信”喊道:“竞争,竞争,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竞争们问道:“你是谁,你能给我们多少好处?”“诚信”不想说,怕说了又没人理,但“诚信”毕竟是诚信,他说:“我是诚信……”“你是诚信啊,你这不成心给我们添麻烦吗?如今竞争这么激烈,我们不正当竞争怎么敢要你诚信?”言罢,扬长而去。

正当“诚信”感到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个慈祥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孩子,上船吧!”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船上掌着舵道:“我是时间老人。”“那您为什么要救我呢?”老人微笑着说:“只有时间才知道诚信有多么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道:“没有诚信,快乐不会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是失败的。”

(中青在线)

各地禁止有偿家教

上海教委发出禁令:高级、特级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

扬州教师承诺不从事有偿家教;

宁夏一中学明令禁止在校教师做有偿家教;

南京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违者可能“下课”;

浙江教育厅规定: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

保定:教师不得有偿家教质疑:一纸禁令能否管住;

……

( http : //learning.sohu.com/s2005/6589/s225696721.html )

三尺讲台,爱你辛苦舍你难

——走近农村贫困地区教师

在四川的大巴山深处,有个地方叫空山,红四方面军进川后的第一个胜仗就在这里打响。几十年过去了,李先念等红军领导同志的拴马桩还在,那些见证了空山战役的大山和森林还在。只是在空山找水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在空山学校读书的孩子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孩子们总有书读,是因为学校总有教师在。

几个年轻的教师:走或是留,今后会有答案的。

杨州、宋伶俐、张丽、吴波、赵敏,他们中有空山本地人,也有外乡人。他们大多数是去年才到空山的,好几个人“做梦都没想到会到空山教书”。

张丽至今还记得秋天上来时的情景:萧条、狭窄、泥泞……第一次给家里打电话,拿起电话就哭了。还有一次回家,连换了几次车,甚至坐了拖拉机。

吴波在几个年轻人中稍显老成。中专毕业的他,参加自考读了西南财大的会计专业,毕业后又在城里的私立学校干过。有了这样的对比,他的言谈中流露出更多的忧虑:买教学资料难。外面搞课改,初一、初二早用上新教材了,我们用的还是老本子,真不知该怎么搞!

“有机会,我也许会走。至少到一个可以照顾父母的地方。”张丽说。

“我想干点成绩再说,年轻人应该在艰苦的地方锻炼。”赵敏说。

“在全县海拔最高的地方教书,肯定难,但也是一种缘分。”杨州说。

他们的答案很凌乱,并非统一的“留不住”,或是“不想走”。

留下来,不是为了牺牲奉献;想要走,也并非怕吃苦……空山的教师们用真诚诠释了贫困地区教师的真实心态。

(中国教育报, 2004.9.7)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挑战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又进行了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即提高我们自身的对外开放水平。不仅要求我们“引进来”,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能够“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对外开放,使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教育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网上讨论“对外开放”主题的利与弊

1 .日本动画形象生动,且能抓住儿童的心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动画中浸透的西方价值观念与生活习俗对中国儿童的影响。譬如《蜡笔小新》中的小新,就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小新的“好色”是肆无忌惮的,他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美女”,跟人家“调情”,他还钻到阿姨的裙子下面说内裤是“小点点的”;幼儿园里那个十全十美的男孩简直就是一个专门被小新捉弄的角色。在《樱桃小丸子》里,优等生丸尾同学被描写成“官迷”,他在迷迷糊糊、不求进取的小丸子面前显得非常可笑……由于形式单一和道德标准的一元化,中国动画片里的那些智勇双全的好孩子并不讨中国孩子喜欢。这是我们的儿童电视需要反思和改进的,但像小新和小丸子这样在家长、老师眼里不是“好孩子”的孩子,能给中国孩子们留下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2 .互联网的发展如同其他一切美好事物一样,在其积极健康地成长的同时,也滋生着阴暗消极的一面。近日,由原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调查公布的一组数据,引起了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在参与调查的3000名大中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76%的学生网民沉迷聊天室,只有近三成的同学在回答上网的目的中选择“搜索信息”、“下载软件”,有35%的人选择玩游戏。

3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判员尚秀云说:“ 1999年以来,未成年人犯抢劫罪的人数已取代犯盗窃罪的人数,上升为第一位。”尚秀云法官介绍说, 2003年 9月,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的 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 71%,他们中间经常看含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 75%。此外,这 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 66%,经常进入网吧的占 30%,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 61%。

上述案例充分说明,在改革开放中,吸纳先进文化,抵制“洋垃圾”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应该弄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在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我们的教师还要把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并发展起来、把民族优秀精神树立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预防和减少犯罪。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下面几点。

(一)尊重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抵御不良习气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都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往往更看重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更重视集体主义的教育,但往往忽视了个人的价值实现。随着对外开放的开展,多种价值观、文化观不断涌入,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对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了新的挑战。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社会传入的尊重个人权利,重视个体自我实现,以及效率优先、公平自由等观念,和我国某些传统观念有所差异。当前世界愈来愈融为一体,我国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师一定要在继承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前提下,尊重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现在,西方国家依然虎视眈眈,企图通过我国的对外开放进行和平演变,教师要在尊重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坚守政治立场。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教师要坚决抵制,为广大学生做好表率。

(二)勤于学习,敢于创新

对外开放不仅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更重要的是外界的先进文化也对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使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法制化进程不断前进,各行业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对于教育来说,各种新思想不断涌入,需要教师消化吸收并加以利用。例如当前建构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的传入、全纳教育理念的传播、终身教育思想深入人心等等,这些新教育理念只有被广大教师真正理解和运用,才能发挥其实际意义。因此,教师要“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教育部部长周济 2004 年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也讲到:“要学习借鉴国外好的教育方式,倡导学生自主研究,同时也要发挥我们中国的优势,吸取中国教育的长处,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要求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调查,去实践。”

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课程改革。第一次改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改革的理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第二次课程改革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第三次课程改革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新兴的建构主义。

我国目前正在深入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其理论基础不仅有建构主义的,还有我们一直奉行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真的要将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下去,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深入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并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北京一师附小经过三个五年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核心理论——主动发展理论;构建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快乐教育体系;初步构建了快乐教育的教学体系。其实践价值在于促使教师、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这就说明新时期下只要通过不懈努力,勤于学习,敢于创新,我国的教师队伍还是能让社会满意的。

尊重多元文化,教学现成效

小朋友在学校里,可能有同学的妈妈来自大陆、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外籍妈妈在语言、文化和饮食习惯上跟本地有很大的不同,小朋友应尝试去了解并且尊重。台北县淡水镇天生国小这学期由教师带着学生吃越南传统食物“鸭仔蛋”,原本小朋友都觉得“很野蛮”、“很恐怖”,经过教师讲解不同文化的涵义后,小朋友都不再害怕,还说很想吃一口。透过这项活动,学生学到了尊重多元文化的精神。

台北县天生国小有个越南妈妈想吃鸭仔蛋补身体,孩子看到蛋里孵育了十二天到十八天的鸭子胚胎接近成形,感到害怕,斥责妈妈“很野蛮”。小朋友的害怕,其实是对异国文化不了解,因此,六年级教学团队设计“蛋蛋家族——从鸭仔蛋谈文化理解”教案,邀请越南妈妈介绍吃鸭仔蛋的由来,经过课程引导,让小朋友理解,吃鸭仔蛋是越南人补身体的方法,也是一项文化特色。就像皮蛋、铁蛋、茶叶蛋是台湾常见的蛋制品,茶碗蒸是日本的传统美食,越南的传统美食则是“鸭仔蛋”。

越南人为什么要吃鸭仔蛋呢?为了让小朋友了解它的由来,天生国小教师准备许多不同的蛋制品,引导小朋友比较各国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差异,透过校内的越南妈妈分享吃鸭仔蛋的目的与习俗,让学生认识鸭仔蛋是越南特有的饮食文化。越南妈妈告诉小朋友,越南物资缺乏,所以大人小孩都把鸭仔蛋当成营养品,就像许多人吃健康食品或维他命一样普遍。透过“蛋蛋家族”教学活动,教师改变小朋友对新移民的刻板印象,先前反对吃鸭仔蛋的学生也不再反对了。

这项教案获得公益信托族群和谐基金、台湾促进和平文教基金会“多元文化教育——理解新移民”教学活动设计奖国小组特优。台湾促进和平文教基金会执行长简锡表示,在越南,鸭仔蛋是带有肉的蛋,是一种高贵的补品,但从台湾的观点来看,会认为鸭仔蛋里接近成形的鸭子,就像胚胎一样,令人不忍食用。天生国小选择这个具有文化反差意义的食材,作为多元文化教案的题材,透过课程引导与实际接触,可让小朋友了解越南食用鸭仔蛋的文化,并反思自己是否带有歧视的眼光,学习、理解、尊重他人的文化,也是一种和平教育。

简锡强调,了解各国文化,光靠旅游或是课堂上介绍各国历史地理是不够的,想要深层了解各国文化,必须挑战文化价值的偏见。从北县天生国小获奖的教案中,可提醒学校在发展认识国际课程时,应加强生活文化层次。

(刘伟莹,陈康宜,张彩凤,陈玉珊,李荣茂.台北:国语日报, 2007 1 10)

第三节 科技发展的挑战

世界正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时期,各国之间的经济、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民族素质和人才的竞争,而最终是教育的竞争。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公民素质首先要振兴教育,而振兴教育,又必须抓住发挥教师作用这个关键。教师作用的发挥和其专业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师德又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因此,新时期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

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教师[ 2005 ] 5 号)片段

“为了贯彻经国务院批准的《 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 2004] 4号)精神,现决定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

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

二、培训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其作用。

2 .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概念。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消除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畏惧心理,形成对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的认同。

2 .了解技术对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在教学中运用技术的使命感。

……

张思明的成长之路

张思明,中国当代教育家,国家特级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资深数学教师,是教育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张思明今年 48岁, 18岁那年,他高中毕业,被留校当老师,至今整整 30年。

张思明酷爱学习。然而, 30年前他高中毕业时,正值“文革”末期,“反潮流、交白卷”依然盛行,上大学只能是他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张思明是靠自学成才的。 1981年,国家恢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后,他第一批报了名,然而却没有通过公共课考试。第二年再考,结果还是一样。两次失败,他并不甘心,第三年,他又报了名。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 1985年,他自学修完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的本科课程,取得了理学学士学位。 1993年,他又以全优成绩,提前半年学完了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课程,获得硕士学位。为此,他曾作为全国自学成才的先进典型,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张思明是一个用心做教育的人。他主张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长达 3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先后总结出“极端思维法”、“压盖阅读法”、“ 3 2笔记法”等 30多种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他的学生先后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获得 150多个奖项。

张思明是一个勤奋的人。他说:“自己的智商并不高,之所以有一点成绩,靠的就是克服惰性。” 30年来,为了备课、学习,他坚持每天清晨 4点半起床。作为数学教师,他每周要上十几节课,批改 300多份作业。作为班主任,他送走过九个毕业班。在近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下,他累计写出 150万字的专著,发表高质量论文 40多篇,获得“苏步清数学教育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张思明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留痕迹的教育”。在他看来,只有倾注真实情感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他说,教师传授的知识可能很快被遗忘,但教师做人、做事的态度,教师的人格却常常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他很少用语言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是力求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悟出做人和治学的道理。

30 年来,他先后被授予“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青年教师师德之星”、“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他说,作为一名教师,永葆“职业青春”的秘诀只有一条,那就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张思明认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开凿一眼清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真正做一名让学生满意的教师!

他让班级春意盎然(节选)

——记夏邑县高级中学班主任卢春意

崇高的师德是一位好班主任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仅有崇高的师德是不够的。

卢春意说:“一个好班主任,首先要是一个好的任课老师。学生是来学习的,如果班主任课讲不好,说出的话就会没有分量,学生听不进去。”较高的授课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是让学生信服一个班主任的必要条件。卢春意在工作中始终不忘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他喜欢读书,热爱写作,每学期都订有读书和写作计划,每年要在年级或学校讲两节观摩课。 2004年他参与编写了校本教材《毛泽东诗词赏读》; 2006年 3月他承担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并任学校课题组组长。他笑着对记者说:“年轻是一笔资本,是一笔财富。我要多投入精力搞教科研,教学水平提高了,就能很好地服务于班主任工作。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从老师这里学会做人,学到知识。”

(卢丽君河南教育, 2006 11)

为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计划。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要求教师要向张思明、卢春意那样更加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要求教师终身学习,严谨治学

可以说,当前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上所述,目前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胡锦涛总书记 2006 年 1 月 9 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要培养出优秀的科技人才,教师要对现代科技有正确的认识,并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据笔者了解,一些中小学(特别是内地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花费巨资购置了电脑,目的是为了应付检查。平时教师很少接触电脑,问其原因原来是觉得怕弄坏了赔不起,又觉得太高深了难以入手。还有部分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倒感兴趣,但往往只是在教学评比的时候才拿出来,并且对学生接触网络等持惧怕、反对态度,总怕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实际上,学生对网络、手机等现代科技产物的态度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家长影响的。因此,教师要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不断学习、勤于充电,提高科学素养。当前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精神,利用现代科技改善教育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同样,科技的发展也给部分教师带来了负面影响,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学术腐败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一定要强调教师的自律精神,发挥严谨治学的传统。可喜的是大部分教师不仅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自觉强化了严谨治学的态度。例如,魏书生等 14 位师德标兵在 2005 年教师节向全国的教师发出了“努力发扬优良学术风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力争成为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的倡议。

(二)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排解

一个优秀教师的魅力体现在什么地方?是渊博的知识,出色的才能?是的,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教师必然会博得学生的仰慕。但是,在如今的社会里,学生不单纯对教师的知识和才能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人格也提出了新的期望和企盼,充满睿智、善解人意、宽容大度的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也是为人师者应不断追求的个性品质。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极大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心理问题。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爆炸、竞争更加激烈,这些都会造成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人们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例如,由于知识的迅速增长与更新,一些人会产生恐惧感,生活节奏的加快必然会使一些人产生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多地依靠网络,人的直接接触相应减少,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漠,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异常等社会心理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些不适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交往,不仅会造成学习困难,还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教师要真正做到对学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因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要与他们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中学生对尊重的要求尤为强烈,而尊重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需要,与学生沟通感情,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不能随意训斥和惩罚学生,只有通过正确评价、热情帮助、感情交流、意见沟通、积极引导,才能使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做好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呼吁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通过配合和指导学生家长,尊重家长,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消除那种“ 5+2 ≤ 0 ”的现象。

(三)要求教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把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当作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这也是为了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养,特别重要的就是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忠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当前有“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踏踏实实”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模糊认识,这也成为当前对教师的重大挑战之一。但正如周济部长近日所说:“当前,无论是为科学发展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持,还是提高人才、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都必须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

隐蔽手段诱发犯罪心理

缺乏道德的人或事最怕阳光,最怕舆论,最怕熟人。因此,违背道德的事往往发生在暗处,发生在陌生人面前。违背道德的人往往“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正因为如此,犯罪分子、恐怖分子在行动中都要戴着面具。影视中,也把与黑暗有联系的黑衣、黑帽、墨镜作为违法犯罪的形象特征。网络虽然是无形的,荧屏虽然是明亮的,但是,网络却有着任何面具、任何隐身物品都无法比拟的隐蔽性。在网上,除了你想让对方看的以外,什么都可以毫无踪迹地隐藏起来。耄耋老者可以成为妙龄女郎,近在咫尺可以说身在天涯。正因为如此,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可以把在阳光下无法展示的敛财手段在网络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感情是道德的王国。感情一般都要由道德来统帅。色情,又是感情的城堡。这个城堡只有道德才能够守卫。一旦道德的武功尽废,色情城堡就会土崩瓦解。势利小人极力想把色情城堡转变为谋财的陷阱,唯独害怕道德和法律的制裁。网络给了他们便利的条件。利用色情网络敛财,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据权威调查,目前全球约有 23万个色情网站。某统计中心的报告《顶级成人网站》 TOP Adult Sitesonthe Net的资料显示,全球浏览人数最多的 250个色情网站,日总浏览量达到 2358889人次。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国家在这些色情网站中最为突出,因为 Asia(亚洲 )是在这些网站的名称中唯一出现的洲名,而最常出现的国名是 Japan(日本 )。网络色情具有极大的腐蚀力,尤其是对色情充满激情和神秘的青少年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网络生活不仅使青少年筋疲力尽、视力下降,而且各种淫秽、暴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严重侵蚀着他们。特别是“黄毒”对青少年毒害更大。网络上虚拟的暴力、凶杀、义气则容易使他们怜悯心丧失,道德观念淡薄,法制观念削弱,以“谁凶,谁老大”的扭曲眼光看待一切,助长了仇视宣泄心理,甚至拉帮结伙,以打人取乐,以强悍为荣。由于上网成瘾,逃学堕落,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信息洪流之下的道德约束显得苍白无力,并且左右为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犯罪活动几乎是避免不了的。搞得不好,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的利益却让人类用下一代的腐化堕落作为代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作为教师,正处在这一世纪挑战的前沿。

 

1 .下面是一位中学教师的自白,你阅读后有什么感想?

“我是某中学的一个普通教师,我的月工资 2000多元,我一年的总收入是3万元左右,可不幸的是全家的经济负担基本都由我来承担。我的妻子是下岗工人没有经济收入,她又多病,每年的药费就需要1万多元,我的儿子读大学每年需要2万多元,还有家里的老母亲需要我提供生活费,因此,即使我不吃不喝,我的工资也无法承担家庭的开支。为了吃饭,为了医好妻子的病,为了给老母亲生活费……我只好利用业余时间‘走穴’兼职,赚取一些钱来解决家庭困难。我是在搞好本分工作的前提下从事业余兼职工作的,我并没有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任务。”

2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中, 8~35 岁的人已经占到 85  8% 的绝对多数,其中, 24 岁以下的人占 56% ,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 24% ”。你如何看待青少年上网问题?

3 .你认为作为教师,自身压力大吗?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怎样才能缓解自身的压力?   第二章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了不同寻常的内涵。在新的时期,广大教师要增强自己作为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意识,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改变传统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加以尊重、理解,真正地尊重学生;在强化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社会公德的教育和修养,用自身的公德修养来影响、培养未来的社会公民。以上就是当前我们的教师最需要树立的道德观念,也是本章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核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是实施 “ 科教兴国 ” 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建设是教师教育的重中之重,爱与责任的教育则是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师德之魂,是师德的核心。

提高质量从我做起

记得刚毕业的那一年,我接手了这一年段重新分班,一个叫小佳的孩子,异常调皮,分给谁都不要。安排到我们班时,我想:不就一个孩子吗,不信凭我的热情转化不了他。于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二话不说就接了下来。没想到还不到一个月,这小家伙的“威力”就显示出来了,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欺负同学……在屡次叫到办公室谈心、说教失去效果后,我再也忍不住了,决定到他家去一趟,准备让他的父母亲好好教训他一顿。到他家时,意外地发现他在屋外打扫庭院。见到我,他吃了一惊,但还是喊了一声“老师好”后跑回屋里。在同他母亲交谈时,我了解到,由于家庭贫困,父母亲每天早出晚归,疏于教导,因此让孩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但这孩子在家还挺懂事,也能帮忙干活。于是,我把本来要告状的话收了回来。

回到班级后,我告诉学生们:“昨天老师到了小佳家里。今天,要表扬小佳同学两点:一是讲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二是能帮家里干活。希望同学们能向小佳同学学习,也希望小佳同学能让大家找到更多的优点。”随后,我又安排让他负责班级的卫生工作,并对他的尽职尽责及时予以表扬。再往后,他在课堂上认真多了,有一天居然拿了一道题来请教。一学年后,他已经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成绩也升到了中等。

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魔法,可以点石成金。

责任和幸福

我的无奈

“王华飞,你昨天的作业完成了吗 ?”数学老师问了两遍后,只见一位低着头的男生慢慢地抬起头。苍白的脸上,两只胆怯的眼睛望了一下,头一摇,马上又低下去了。数学作业都没做,还谈什么我布置的英语作业呢 ?我忍耐着。怎么办 ?只能先去找其他没交作业的学生了。待我把作业本都收齐后再找王华飞,他还在语文老师那儿。像这种情况,在这个班里有五六个,他们都是经常不交作业的“钉子户”,而且也是各科老师“争抢”的对象。那天,等补完英语作业。已是傍晚 6点半了。我在他小本子上写上:“请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回家作业。谢谢 !”哪知,第二天家长的回条竟是:“是由于其他作业已做到 12点钟,因此英语作业来不及做了。”——哎呀,我特地询问了同学们,可昨天大多数学生在学校就完成了作业,极少数在晚饭前,连那几个“钉子户”最晚也在 8点前做完了。他做到 12点。英语作业还没做 ?我思索着,先与孩子沟通吧。我耐心地询问,并与他一起探讨时间的分配问题。但对我的苦口婆心,他只看了我一眼。就低下头不再抬起,也不说话。学生不交作业,家长又不配合,我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

家长也无奈

记得那天,已经很晚了,他照例在补作业。他爸爸来接他时,我与他爸爸谈了有关帮助孩子改进学习习惯的问题。哪料到他爸爸开口就说:“孩子那么大了,应该自觉。我们家长工作都挺忙的,没时间管他。他爱怎样就怎样,随他去。”我据理力争:“正因为孩子不自觉,因此,我们大家都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而他爸爸则说:“我们从他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为他的学习和做作业问题不知花了多少精力,想了多少办法,打也不知打了多少次了,都没有用,管不好了!”我碰了一鼻子灰,心想:孩子是你的,你都没有信心,我瞎起劲干吗 ?何况还有那么多学生要我帮助。

老师的责任

谁知没多久,这孩子的成绩一下子从四十几分下降到二三十分。啊 !我怎能意气用事呢 ?这是我的责任啊 !我怎能随便放弃我的学生呢 ?我暗暗责备自己。一定要帮助他赶上队伍 !以后只要有时间,我就陪他做作业、订正测验卷,一对一地帮助他补语法。由于在语、数、英老师眼中他都是“抢手货”,因此英语总是留到最晚。期中考试前的那次,当语文老师把他“移交”到我手上时都快 7点了。我给他准备了晚饭,那天晚上我们补得比较晚,我又把他送回了家。通过努力,期中考试他考了 80分。全班同学都为他鼓起了掌,这一次,他又低下了头,可是这次他的脸上分明写着喜悦。

我觉得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孩子的转变是给我最大的回报。但我又隐约觉得有点不踏实,因为这样的成绩毕竟是“恶补”的结果。他整个人还是松松垮垮、懒洋洋的,对学习总提不起兴趣。我决定用我的真心去征服这个孩子的心。改变这个孩子的学习习惯。让他真正地脱胎换骨,化蛹为蝶。

脱胎换骨

果然,他下半学期又松垮下来, 30几分的成绩又出现了。我抽时间找他谈心,告诉他学习一定要有恒心,要坚持到底,不怕困难,鼓励他要一点一点进步。晚上经常帮他补课很晚才回家,还细心地帮他准备晚饭。他渐渐愿意和我交谈了,从交流中我才知道,他父母都远在郊县的医院工作,每天都 7点半以后才能回到家。然后还要做晚饭,确实挺忙的。从此我更关心他了。同时也体谅了他父母的心情。我还把自己的电话给了孩子,便于家长与我联系。家长也很感动。由于家长与老师互相沟通与了解,我们之间的配合也默契了。他妈妈双休日在家也经常督促孩子默单词、听录音、背英语了。有天晚上,她打电话问我英语课文磁带哪里有卖,家里一盘也找不到。第二天我立即送给王华飞一盘。我想,孩子能踏上正规的学习轨道,这比什么都好。学期结束时,家长再三请我们几位老师吃饭,我们都推托了;家长感激地把钱塞在我手里,我也拒绝了。我告诉他们:我期待着孩子的进步。这将是我最大的快乐与安慰 !

再接再厉

寒假里,我不仅在电话里与孩子交流,还去他家进行了家访,看见他正在听英语录音,我心里好高兴。使劲地表扬他一番后,我马上教他如何跟读与背诵的方法,并检查了他的作业。鼓励他继续加油。他告诉我假期的生活安排和新学期的计划。我嘱咐他抓紧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他响亮、干脆地回答着:“好 !”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家长也十分感动,不迭地谢我。我发自内心地说:“王华飞是你们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我是有责任的,我期待着他的改变,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而不仅仅是赶上集体的队伍。”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问他:“寒假作业完成了吗 ?”他笑了,响亮地回答:“完成了 !”第二天默写测验,他及格了, 65分。当我说不及格可重默写时,他坚决要求再默写一次,结果得了 95分。王华飞真是脱胎换骨了,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过最高兴的却是我。人心都是肉长的——关爱,慈母般的关爱,是会改变一个人的。作为教师,我们所做的就好像投入时间池塘的石头,尽管它们本身会消失,但它们激起的波纹会伸向无尽。的确,我们投下去的精力、时间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我相信它会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得到回报,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用一句哈丽雅特·马蒂诺的名言与大家共勉:有什么工作比教书要负更多的责任,要具备更多的条件,由此也更加荣耀呢 ?是的,这份责任让我幸福,让我荣耀。

(黄而兰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 2005 4)

正如上述第一个案例中所讲,爱能转变一个人。转变人的方式有很多,仇恨、妒忌、虚荣、冷漠等等也可以,但他们带给人的是痛苦,是一种发泄。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是让人追求知识、真理、幸福,只有用爱才能春风化雨般地进入孩子的内心,带给他们知识和快乐。因此我们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职业。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职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 鲁迅说: “ 教育植根于爱。 ” 这一切说明古往今来,有识之士都深切地认识到爱对教育的重要作用。人们常说: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教师之所以是 “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极大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才智的发展,教育是真正触摸到学生心灵的活动。教师只有用 “ 爱心 ” 去呵护学生的成长,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为、聪明的才智。因为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学生如果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激发出健康的情感,产生积极向上、奋发学习的动机,学习动力才会持久,兴趣才会强烈,学生才能 “ 亲其师,信其道 ” ,进而 “ 乐其道 ” 。

人们普遍认为,爱是人类最崇高、最强烈、最美丽、最妙不可言和最富意义的一种体验。我们因爱而得以出生在这个世界,我们通过爱而使生命得以延续,我们为了爱而乐于牺牲生命本身。爱围绕着孩子,使他们无忧无虑,爱给年轻人带来快乐,爱给老年人送来安逸。爱能疗疾治病,爱能使跌倒的人重新站起,爱能给被折磨的人带来安慰,爱能激发音乐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爱是 “ 大自然的第二个太阳 ” ,爱 “ 使人们的心中永远是春天 ” ,爱 “ 能使行星和太阳移动 ” 。

2. 爱是教师 “ 诲人不倦 ” 的动力

只有有了爱,才会有工作的热情;只有有了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才能真正去教书育人。每一个时代进步的背后,都有一大群默默奉献的教师做支撑,正是他们培育出了大批的人才。绝大多数的人才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培育,人们常说 “ 教师是最无私的职业 ” ,就是因为教师有着对知识的爱、对真理的爱、对学生的爱、对教师职业的爱。因为爱,教师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使人类的文化不断绵延、发展、进步。有了哥白尼,产生了布鲁诺;有了福楼拜,出现了莫泊桑;因为华罗庚,发现培养了陈景润 …… 可以说,正是对职业和学生深深的爱成为教师力量的源泉,所以才有了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的教师精神。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正是在热爱工作、热爱的孩子的情感中,辛勤地工作着,最终想到多种办法帮助小佳提高了学习成绩。

3. 爱使教师获得幸福

教师工作的辛苦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我们的基层教师,做过教师的深有体会,没做过教师的也会真切地感受到。虽说有八小时工作制,但教师工作之余还要时刻考虑学生的成长、作业的批改等,整个把自己和学生捆在了一起。总的来说,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学生在一起的,都是在学校这种较为单纯的教育环境中度过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工作缺乏爱的意识或能力,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焦虑、压抑、对抗状态中,自身的健康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上海市 1999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教师的心理障碍问题(特别是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社交苦恼和回避感情)多于其他职业的人。对待这种情况,只有用爱这副良药,也就是教师要去真正地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学生。现代研究表明,过多长期的不良情绪,最终都会摧毁一个人的身体。有了爱,会使人格更加完整,精神更加饱满。如上面的案例,如果教师没有怀着爱去帮助小佳,他会继续做出许多让教师生气的事情来。在教师的努力下,小佳得到了转变,并且能替教师分忧解难了,教师也获得了教育的快乐。因此,教育部部长周济说: “ 把爱献给教育的人不仅有付出,也有回报。当老师们看到桃李满天下,用心血培育的学生成为社会栋梁时,他们付出的爱就得到回报,他们就会欣慰地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就是爱的教育的真谛。 ”

(二)没有责任办不好教育

教师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在具备爱心的同时,还必须牢固地树立起责任意识。任何社会角色、行为主体都有客观规定的 “ 责任 ”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 责任是由契约的责任和道德的责任构成的。现在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签订聘书而走上工作岗位的,这一纸聘书便是一种契约,就是教师在新时期下必须要履行的一种责任;同时教师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业,还有其道德责任,这个道德责任更多面向的是学生、社会、国家的未来。周济部长认为人民教师所肩负的有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三项主要责任,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从上面的第二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责任心是多么重要。

1. 履行岗位责任,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

新时期人们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都明白只有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整体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合力来。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教好自己的学科,所以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完成本岗位的职责。如果书都教不好,育人就更难了,更别说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了。上面的案例中,该英语教师发现王华飞学习困难后,没有听之任之,而是主动地帮助王华飞。虽然没有获得家长的支持,使他感到有点无奈,但可贵的是,她并没有放弃这个让人 “ 无奈 ” 的孩子,因为教师的责任心告诉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任何孩子,这也是教师岗位职责的要求。如果开始她放弃了,就不会有王华飞以后的进步。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却有许多相反的、令人惋惜的事件,这也是造成青少年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强化责任意识,有利于发挥教育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是教人向善的活动,而这种向善、求真、求知的活动,只有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担负起了、意识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前面说了,教育是爱的事业,既然是爱的事业就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来,不负责任就是缺乏爱的表现。作为教师,时刻强化责任意识,才能真正为家庭、社会、国家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下一代,为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案例中,英语教师虽然屡遭失败,但心中的责任明确,一心一意要将王华飞的教育做好。最终,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王华飞产生了极大的转变。这种改善使其父母重新对他们的孩子产生了希望,愿意主动配合教师了。经过这样的努力,教师今后要轻松些了,王华飞的家庭又幸福和谐了许多。

3. 内化责任意识,是为国家培养大量有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教师工作的责任是重大的,又是极为平凡的,重大的教育责任是由每天点点滴滴的平凡的事情来完成的,是责任,促使他们完成每一天、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只有将责任意识深深扎根在教师内心,才能促使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件工作。培养人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偷工减料,若是不负责任的教师,其言行将会给学生带来终生的不良影响,最终将严重影响祖国人才的质量。

(三)爱与责任的教育是师德建设的首位

周济部长在一次讲话中强调: “ 教师要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 ” 因为在教师的素质中,责任素质起到核心和统领作用,爱则是教育成功的天然原动力,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天职。国外研究报告指出,教师必须具备十种能力,爱的能力居首位。在国际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要使国家、民族屹立不倒,必须加强爱与责任的教育,并且把它放到师德建设的首要位置。进行爱与责任的教育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热爱教育事业

我们知道,教育事业是一项伟大的、关系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事业。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无不重视教育事业。我国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 和 “ 教育战略地位 ” 的确立更说明了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教育事业的发达与兴旺又离不开教师,离不开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全心奉献。因而,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任何一个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一工作,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无愧于学生,无愧于 “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的美誉,无愧于人民的期待。

2. 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要关心和了解学生,教育家卢梭曾经指出: “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 教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常言说: “ 严师出高徒。 ” 古人又云: “ 教不严,师之惰。 ” 要在学生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严格要求学生。

3. 提高责任意识,认识教师责任

马克思指出: “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 作为教师,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有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三种主要责任。同时教师还要树立不仅要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教师,还要做一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的现代责任意识来。

4. 培养责任意识和信念,坚定地履行责任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情况下,不管有没有困难和险阻,都一心扑在工作上,想方设法地把分内的事做好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逃避责任。养成责任习惯,主动尽职尽责。

第二节 尊重学生是师德的重点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卡尔 · 罗杰斯在《给学习自由》一书中说: “ 在学习开始,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知识,课的组织,视听工具的使用和教学程序的决定,讲座质量的高低和参考书的多少,全不相干,尽管这些因素在某一时刻是有用的,甚至是有益的。但是学习不靠这些,学习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靠这关系之中的态度。 ”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培养,对提高其全面素质起着关键作用。实践也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及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都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的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自己的德和才来影响教育学生,把传授知识同思想启迪、陶冶情操、心灵塑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协调发展,这才是师德的重点。

《幼犊》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 指一名学生读 )

师:同学们对于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有没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呢 ?

生 1:我不知道胜利了的比尔为什么哭了。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会解答呢 ?

生 2:因为比尔终于战胜了父亲,实现了心中愿望,所以他哭了。

师:对吗 ?再想想。

生 3:比尔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和父亲摔跤了,所以哭了。

师:哦,是这样吗 ?

生 4:比尔长大了,他将告别自己的童年,所以他激动地哭了。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怎么都找偏了呢,读读书再想想 !

生 5:我认为比尔是看到了父亲正渐渐衰老,所以他痛心地哭了。

师:对了,你说得真好 !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 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

(片段二)

师: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 指一名学生读 )

师:同学们对于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有没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呢 ?

生:我不知道胜利了的比尔为什么哭了。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会解答呢 ?

生 1:因为比尔终于战胜了父亲,实现了心中愿望,所以他哭了。

师:比尔终于赢了,按常理说他应该感到激动和喜悦,为什么反而哭了呢 ?

生 2:第 18自然段中写比尔看父亲是“挑战的目光”,我想挑战成功的那一刻,比尔突然感到自己长大了,所以他激动地哭了。

师:是啊,比尔是多么渴望长大,而此时成长的里程碑就树立在眼前,他能不激动吗 ?

生 3:我想补充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我觉得比尔在这次胜利中不仅感到自己长大了,还发现最亲爱的父亲正渐渐衰老,从爸爸的“筋疲力尽”、“眼里闪着狼狈的光”、“绝望地挣扎”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所以比尔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师:你不仅能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还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一点值得咱们学习。还有谁想说 ?

生 4:我想比尔可能还觉得美好的童年时光一去不复返,他再也不会骑在爸爸肩头乐得合不拢嘴了;再也不会躲在门背后和亲爱的父亲抓狗熊了,所以此时的泪水还包含了比尔对童年的无限留恋。

师:的确如此,快乐无比的童年,谁又舍得与它道别呢 ?

生 5:我从 31~33自然段中还体会到另一个原因,爸爸、妈妈、比尔都知道“不会再有下一次了”,比尔觉得以后再也不能和父亲这样较量了,心里感到非常失落,所以哭了。

师:同学们,在读书感悟中你们已经走进了比尔的心灵 !这时候,外面黑黑的,比尔站在台阶上,仰头望着夜空,他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泪水夺眶而出 !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 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

(何柳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湖北教育, 2005 5)

从上述案例中的两个教学片段,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对学生的影响及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在第一个片段中,面对比尔的哭,学生们产生了四种情感体验:胜利之情,遗憾之情,留恋之情,伤感之情,这些解读都是孩子们动脑思考的结果,更是他们阅读文章后的独特感受。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关注前三个孩子的多元体验,而一心盼望听到心目中的唯一答案(比尔看到父亲渐渐衰老的伤感之情)。当第四个学生说到她的心坎上时,与她的答案不差毫厘时,她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片段二中该教师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言,一步步深入比尔的内心,体会比尔复杂的成长心路, “ 胜利的哭 ” 、 “ 伤感的哭 ” 、 “ 留恋童年的哭 ” 、 “ 失落的哭 ” ,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不仅如此,学生还体会到父子间浓浓的血脉亲情。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了和谐的对话,展现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不失为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由此我们想到下面几点。

(一)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尊重学生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特点所决定的。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其教育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新的人本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着,课堂话语权与学生共享的教师观)将取代千百年来我国奉行的传统教师观(教师是知识的化身,话语权独霸者、 “ 师道尊严 ” 的传统教师观)。教师的学生观也将由 “ 全人 ” 学生观(学生不但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生理、心理正在快速成长着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话语权的共享者的儿童本位的学生观)代替以往的 “ 非人 ” 学生观(学生是知识的受众,是储存知识的容器的学生观)。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和学生才能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教师尊重学生的过程就是将学生当作一个人来培养和培养人成为人的过程。因此,在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中都作了明确规定,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 “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 《教师法》中规定: “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规定: “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有明确规定: “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

尊重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学生,正处于一个人格不断完善、自我意识日益成熟的时期,其尊重的需要更是不容忽视。尊重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只有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内在规律,才能将教育教学顺利开展下去。古往今来,诸多教育思想家、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实践成功者,无一不倡导和实践 “ 尊重学生 ” ,卢梭曾说: “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 马卡连柯也说: “ 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 爱默生则指出: “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

我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小时顽皮厌学,到小学五年级时已创下三次留级的记录,老师对他的评语是: “ 聪明面孔笨肚肠。 ” 因而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五年级留级后,他遇到武钟英老师,武老师教他查四角号码字典;让他每天从字典里查生字、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武老师利用这个方法逐渐帮助少年钱梦龙克服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成长为酷爱读书的少年郎。分析武老师对于钱梦龙教育的成功,源于武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个性的全面了解。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和了解,是教师取得教育实效的基础,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前提。

尊重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说,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一切教育教学过程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也是 “ 因材施教 ”“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 的要求。

(二)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

我们知道,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环境,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对学生成长将产生不同的结果。

1. 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现代教育教学经验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和其智力发展相关,更重要的是和其人格特征密切联系。因此,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人们提出 “ 情商 ” 的概念。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完整的人格特征,尊重学生,首先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态度、兴趣、动机、情绪情感、气质及性格类型等。虽说 “ 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 ” 观念已深入人心,但许多教师仍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需要教育的对象。因而,把学生看作是人格不完整的人,其实这仍是传统思想在作祟。虽说学生在某些方面(如气力、知识含量等)和教师相比是弱者,但其人格是完整的,需要加以尊重,尊重人格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和成人一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自尊心受到保护时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他进步;当自尊心受到损伤时,会产生逆反心理使其行为向教育者所要求的相反方向发展。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 “ 教育 —— 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 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日本有研究表明,在成绩差的学生中约有 1/3 是由于缺乏自信心造成的。而自信首先来源于自尊,如果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去保护学生的自尊,最终学生会将自信给丢弃了。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找不到各方面完全一样的人。但在现代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面临的是一整班的学生,为了教学的效率就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整齐划一、统一进度,这也是传统教学、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由来。目前 “ 素质教育 ” 所提倡的 “ 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 ” 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重视学生个性差异进行教学便是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教师应当根据对学生兴趣、能力、技能、知识、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的观察和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反对用统一的要求和制度来规范所有的学生,抹杀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是说教师的期望就可以改变学生,例如想让一个比较胆小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变得胆大起来,让一个擅长空间思维而不擅长言谈的学生一朝一夕间变得能言善辩起来。学生个性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许多时候是无所谓好坏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要因势利导,而不能去强行改变或不理不问。在评价学生个性的时候,也要谨慎小心,既不能当着全班学生评价学生个性方面的缺点,如 “ 你反应怎么这么慢? ”“ 你的胆子怎么像兔子一样小? ” ;也不能当着全班学生称赞一些学生个性方面的积极特征,如 “ 真是个天然的外交家! ”“ 真是太聪明了! ” 而当众表扬个别人的个性时,往往暗示别人不如他,时间长了也会损伤其他人的自尊心。所以,评价学生要以事论事,针对其具体行为,而不要评价其个性特征。

3. 尊重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造精神

现代教育有赖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果学生只会按照教师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设计的目标,哪怕能够做得尽善尽美,也是不值得称道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注意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参与性、创新性。学生的主动参与对于知识的掌握极为重要,同时科学有效地掌握知识与学生的创新精神分不开。通过主动参与,学生不仅获得直接的经验,而且获得学习的快乐和自信,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曾有这样一篇课文,大意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学生上课很少发言,终于有一次在教师的鼓励下勇敢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其中用到 “ 俺 ” 这个一些城市人认为 “ 俗 ” 的农村方言,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但这位教师极其认真地肯定了这一回答。这件事让这个学生感到教师的正直、公平与关爱,使他对学习产生了信心和兴趣,并且对这位教师终身难忘。其实该教师就是在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造性。

4. 尊重学生的隐私

尊重学生的隐私也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私,都有不愿为人所知的小秘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隐私。个人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自然包括学生的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30 条和第 36 条规定: “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拆。 ” 但是现实中有个别教师却以学生 ( 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 主要精力应放在学习上为由,不经学生同意私拆信件,或将学生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公之于众等。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的反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根本谈不上教育学生,甚至会严重伤害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成绩也是学生的一个隐私,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排名的做法,也是对学生权益的践踏。尤其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会受到他人的歧视,并会给他们造成压力,这被看作是不公平的。因为如前所述,学生毕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隐私,给他们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自由地放飞自己的心灵,自由地成长。

5. 坚持教育民主,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教育是一种权威式的教育,师生关系是一种权威式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拥有绝对的权威。师生关系被视为尊卑关系、长幼关系、师徒关系,甚至是一种带有专制色彩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的教诲,学生只能恭听顺从,任何异议都是对教师的不恭、对权威的侵犯。直至今日,许多教师仍然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纪律性,把 “ 鸦雀无声 ” 当作上课的好环境,认为听话、不给老师添麻烦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在这样专制的气氛中,学生慑于教师的威严,不敢说,不敢问,不敢沟通,更谈不上受到尊重了。

在新时期,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就要坚持教育的民主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人说: “ 师生平等是尊重学生的前提。 ” 其实如前面讲的,这就是一个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转变的现象。只有师生平等,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与教师才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心情舒畅,充满喜悦和快乐。也只有师生平等才能使教师体验到对每个学生的责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心灵相通、心理相容、彼此信任、彼此尊重。

(三)尊重学生与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学生捣乱、不安于学习的现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尊重学生并不是放任学生,并不是无原则地、一味地从学生个体考虑,不等于盲目顺从学生的意志,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一定要加以重视、预防和及时转化、改变。问题行为是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与教学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行为。有学者( H.C.Quary )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显性问题行为,二是隐性问题行为。

显性问题行为包括:坐立不安、破坏、狂躁、注意短暂、漫不经心、学业怠慢、不服从、不合作、被动、多动、粗鲁等。

隐性问题行为包括:寻求快乐无能、忸怩、自卑、心事重重、害羞、退缩、缺乏信心、易慌张、缺乏兴趣、不负责任、白日梦、离群、易分心、冷漠、神经质等。

学生问题行为影响教学的效果,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综合起来对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控制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教师必须向学生公开表明自己的主张,赞赏正确的行为。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什么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认同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在学期或学年的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这种行为规范和要求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课堂规则。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时,应考虑下列几个问题:所确立的行为规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体现了对学生、教师的尊重,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自我调整,尽量让自己的教学能与学生的习惯、能力相适应。

2. 强化和巩固课堂规则、秩序

一旦确立了课堂行为准则,就要去维护它,遵守它,不断地巩固它。课堂问题行为一旦超出一定的限度,教师就要采取措施迅速地予以解决,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强化和巩固课堂规则时,教师对所有的问题行为的策略都应该是发展性的,都应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和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同时尽量避免正常的课堂秩序受到干扰。在强化、巩固课堂规则时,一定要正确运用奖惩手段。一般情况下,奖励要比惩罚的效果好一些。

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建议,应把惩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中万不得已的最后一个。其原因在于惩罚本身并不能教会学生所期望的行为,并且在惩罚时教师会注意到不良行为。有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关注良好行为比注意不良行为更具有教育意义。不仅如此,惩罚可能会损坏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不安全感,阻碍创造力的发挥,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厌学。当然,少量且方式适当的惩罚有时也是必需的。总的说来,教师在使用惩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 1 )惩罚只是纠正学生行为偏差的工具,不是恐吓或报复学生的手段。因此,即使将要或正在实施惩罚,也应本着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 2 )教师所实施的惩罚应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因此惩罚的方式应当与要惩罚的行为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些教师喜欢用布置额外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殊不知,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把作业当作学习负担,产生厌学情绪。

( 3 )教师表达需要惩罚时要表现出对学生的深切关心、迷惑不解以及对学生行为的遗憾。不管教师是否公开讲了都应该表达出 “ 不得不为之 ” 的意思。

( 4 )惩罚应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也应纳入课堂纪律的制定当中,甚至可以和学生讨论并制定具体的惩罚方式。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教师在 “ 突发事件 ” 发生时做出过激或失当的行为。

3. 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直接影响着课堂行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有效课堂行为管理的基础,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

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首先要保持课堂的整洁、秩序与优雅,增强课堂环境的秩序感、责任感。一个杂乱无章和死气沉沉的课堂环境本身就为问题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或调整学生的座次。必须打破按高矮次序或学习成绩排位的简单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个性特长、学习习惯、行为特征、同伴关系等多种因素,做到优劣搭配、合理组织,以取长补短、以优补劣、互相促进。要根据学生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座位排列形式。第三,要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即搞好教学设计,在课堂活动之前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采用悬念和讨论的方法,不断变换刺激角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的内容和节奏,控制学生的疲劳度。此外,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认为师生间仅仅是上下级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狭隘认识,正确对待教师的权威。教师的权威是示范和行为指导能否生效的保证,但这种权威的基础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他本人的学识、品行和才能。

如何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止其在课堂中蔓延。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来判断问题行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以下介绍教师经常遇到的六种问题行为及其建议与对策,旨在帮助教师妥善处理这些行为。

 

问题一:上课时打瞌睡

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是一件令人心烦的事,这应引起你的注意。如果有一个学生经常打瞌睡,要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其原因可能包括他晚上睡得太晚、在学校感到枯燥无味、一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副作用等。当考察这些原因时,我们要通过了解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打瞌睡,找出主要原因。知道学生打瞌睡的原因有助于你考虑如何应对,使你明确是把它作为疾病问题或情绪问题看待,还是把它当作动机或纪律问题来处理。

建议与对策:

1. 叫醒学生:问他是否感觉不适,如果是,送他去看医生。如果他说他感觉良好,建议他喝一杯水,然后送他去休息室洗洗脸以克服疲倦。

2. 使学生难以打瞌睡:如果一个学生经常打瞌睡,你确定这不是疾病或服药所致,等下一次又打瞌睡时,将他的课桌搬开,使他的头没有地方靠。给他一块笔记板让他在上面写字,当他告诉你他在上课时决不再打瞌睡时,再让他把课桌搬回来。

3. 让他坐在教室的前部或靠近讲台的地方:如果坐得离你很近,他就不太可能打瞌睡,因为你时时都可以注意到他。如果学生坐在教室的其他地方,看到他在打瞌睡,你可以走到他身边,你的出现会唤醒他。你也可以考虑安排他坐在靠窗户的位置,光线和清新的空气能使他保持清醒。

4. 使学生保持活跃状态:在一天当中最容易犯困的时间里给他们安排一些活动。实际上,把一些身体运动纳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可以让学生做做操舒展一下身体、玩一玩游戏,或者做一些像到办公室去传递信息之类的差事。根据学生的行为,安排适当的活动。例如,学生在观看录像时容易打瞌睡,可考虑让他帮助播放录像。

5. 出其不意地提问:如果他感觉到你随时有可能提问他,他会尽力保持清醒。你发现他在打瞌睡,就问他一个问题,或给他一件事情做,目的是要提高他的警觉,而不是要让他难堪,所以,提的问题必须是他能够回答的。

问题二:在课堂上大叫

在课堂上大声叫喊是教师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之一,庆幸的是,这也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之一。学生在课堂上插嘴以不同形式出现,从不举手脱口说出问题的答案,到某个同学被提问时他人作答,再到上课或讨论至一半时未经要求就作评论,不一而足。无论以何种形式插嘴,大叫的学生都会使你偏离思路,还会阻碍其他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活动。另外,如果一个学生通过大声叫喊得到你的注意,会怂恿其他学生也跟随他大声叫喊。

建议与对策:

1. 把有大声叫喊倾向的学生安排坐在靠近你的位置:让他坐在靠近你上课时经常站立的地方,这样安排使你能够在他要脱口而出时,暗示他安静并举手。

2. 不理睬大叫的学生,只提问举手的学生:关注大声叫喊的学生将会使他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如果可能,试着不理睬他,继续上课并提问举手的学生。可以对一个学生说:“我喜欢你举手等待提问的做法,”这就是发出一个信息,即举手的学生要比大声叫喊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

3. 用行为修正改变学生的行为:行为修正的简易方法是,用横线把 3× 5英寸的卡片分成 10格,并把它贴在课桌上。在一天开始的时候,设置一段 30分钟长的时间,如果这个学生在这一时间内没有大声叫喊,就在卡片的一个格上签字,并重新设置时间。如果他确实叫喊了,立刻重新假设时间,不要在格子上签字,当卡片上的所有格子都签了字,奖赏他或给他班上的某种特权 (注:时间的长度与卡片上的格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问题的严重程度来设定 )。

4. 教学生检测自己的行为:把一张分成五部分 (一天一个部分 )的 3× 5英寸的卡片贴在桌子上,提醒学生他叫喊了几次,每次他叫喊时就让他在恰当的地方做个记号。一周结束时,与学生一起数一下他每天叫喊的次数,如果他表现进步了,要表扬他或给他班上的某种特权。

5. 每天留出特定的时间和个别学生谈话:有一些学生大声叫喊只是因为他想和你说话,一天当中留出一段特定的时间,让学生与你谈他所关心的事。如果担心忘记要谈的内容,建议他们把相关的内容记录下来。

6. 教会易冲动的学生该如何保留他的想法:易冲动的学生可能会告诉你,他经常脱口而出,是因为如果不把要说的内容马上说出来,会把它忘记。对于有这种问题的学生,建议他记下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以便能够帮他记起要说的内容。提问他时,稍作停顿,日后等他有时间时再重新组织他的想法。

问题三:书桌杂乱无章

识别这种学生并不难,他的抽屉像个垃圾堆,作业纸或练习册一发下去他就塞在抽屉里。你会发现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有书、玩具、弄皱了的纸,甚至还有食物。这种学生在学校里要花去很多时间寻找他所需要的东西,重做丢失的作业。他胡乱翻找抽屉、搜寻书包,往往会打乱整个班级的秩序。

建议与对策:

1. 留出时间让学生整理他们的书桌:有些学生不能使他们的书桌保持干净,除非你将清理书桌的活动排进时间表。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如星期五下午,要求学生整理书桌。允许那些书桌整洁或迅速整理完毕的学生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学生对整理十分凌乱的书桌感到厌烦,就建议他把书桌上的东西装进书包,回家后放在饭桌上进行分类。

2. 不定时检查学生的书桌:赞赏能保持书桌整洁的学生,给那些还不能保持书桌整洁的学生一个整改的期限,把他们的名字和整改期限贴在墙上,以时刻提醒他们,告诉学生在期限到的那一天,一定要检查他们的书桌。在限期内不能保持书桌整洁的学生,在其他人课间休息时他要留下来整理,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3. 对学生如何保持书桌整洁进行示范:学生不是自然而然就会保持书桌整洁的,你应该教他们怎么做。当你教他们如何保持整洁时,记住你的目标并不是让他把书桌整理得一丝不苟,而是要使他们有条理,不费劲就能找到自己要用的东西。指出哪些东西不应放在书桌里,建议他在桌面上贴一张清单,以便知道里面放了些什么东西;不用的书就不要放在书桌里;在书脊上写上书名以便能快速地找到要用的书。

4. 让学生保持桌面整洁:如果桌面上的无关材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则很难专注于他的学习。因此,鼓励他形成一种习惯,在一项新任务开始前,清理桌面上的不需要的东西。

5. 把清理书包当作一项家庭作业:在家里把书包清理好,就省得占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去做这件事。要求家长帮助孩子完成这项任务。

6. 提供器具给学生装学习用品:为学生提供一些器具,如带拉链的塑料袋、储藏盒,用以装学习用品。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找到要用的东西,而不必花很多时间去搜寻抽屉和书包。

7. 让学生把资料保存在文件夹里:要求学生把不同学科的资料放在相应的文件夹内,或者把已完成的作业、未完成的作业、家庭作业分别放入不同的文件夹。要求高年级以上的学生用综合文件夹,其中的不同袋子存放不同学科的资料。

8. 把完成了的作业带回家:每个星期指定一天让学生把已经完成的作业带回家。把这个时间告诉家长,以便他们能帮助孩子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问题四:擅自离开教室

学生未经许可离开教室通常有三种原因,一是对教室里的事情感到不愉快,二是想去更感兴趣的地方,三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离开教室的动机经常是这三个理由的综合。为了最有效地处理这样的问题,你首先要知道学生为什么要离开教室,把他离开教室的时间、离开前教室里发生的事情以及他去哪里都记录下来。

建议与对策:

1. 在几分钟内如果不能找到学生,应该立刻报告校长:当学生离开教室,你首先要做的是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寻找他。在多数情况下,他不会走得很远。偶尔不能马上找到他,就应该通过内线电话告知办公室或叫一个学生报告校长,但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扰其他学生。

2. 立刻把学生带回教室,但不要太关注他:不要以拥抱欢迎他回来,也不要去责备他。只是让他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目的是不要让他相信离开教室是一个引起你的注意和得到同情的方法。

3. 事后和学生谈话:严肃地对学生说清楚不经许可不能擅自离开教室。指出如果他离开教学楼,独自在外面是不安全的,你不希望在他身上发生任何事情。问他为什么离开教室、去了什么地方,知道原因后,帮助他改正这种行为并让他知道,如果再擅自离开教室,你将采取严厉措施,如告诉他的父母、课后把他留下来。

4. 使学生难以离开教室:上课时把教室门关好,尽可能让学生坐在远离门的地方。为了阻止学生离开,尤其是在活动课上,教师要尽可能站在靠门的地方。

5. 让学生提醒你:要求学生看到有同学离开教室时,立即告诉你或在门上安一个铃,开门时铃就会响,你便知道学生的动向。

问题五:制造噪音

学生可能以各种方式制造出噪音,包括敲打铅笔、以舌头发出啧啧声、唱歌、弄响手指关节等。这些声音会使你与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虽然你可以不理睬一些无关紧要的噪音,但有些噪音干扰你上课,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就有必要采取主动的回应。

建议与对策:

1. 让学生知道他正在发出噪音:如果学生发出噪音自己却没有意识到,你就要把他叫到一边,明确告诉他弄出的响声分散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并表明以后若再发出噪音,你会用暗号暗示他停止这种行为,这种情况再出现的话,你无需停下来责备学生。

2. 走近发出噪音的学生:当你正在讲课时,他发出噪音,你可以边讲边走近他,靠近他站一两分钟,还可以用眼神与他交流。你出现在他眼前足以让他停下来。

3. 试着判定学生什么时候最有可能制造噪音:你可能发现,在某一个时间里,如在傍晚、测试时、上特殊的课时,教室一片嘈杂。知道学生哪些时候会发出噪音有助于你了解学生这样做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他觉得所做的作业乏味、太难或太容易;不知要做什么;难于长时间集中精力……了解这些引发学生发出噪音的原因,使你认识到需要调整作业的难易程度、活动的时间长度以及信息的呈现方式。

4. 给学生以实在的关注:如果你观察到学生发出噪音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就应该找寻时机给他以关注,如在他表现积极、学习上取得成功时表扬他。学生的积极行为得到认可,他就不会用不合适的方法引人注意。

问题六:小偷小摸行为

导致学生小偷小摸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因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而控制不住行为的冲动;有时是为了表达不快或苦恼,或是为了报复对他不公的人;还有的是为了获得他在同伴中的地位或引起教师的关注。

无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什么,你对它作出反应的目的有三个:把偷来的东西还给主人,找出偷窃的学生,严肃但又体谅地对他作出反应。如果班上发生了很多次偷窃事件,还要考虑如何防止这种事件再次发生,因为它可能导致学生间的冲突或彼此不信任。所以,你必须快捷敏锐地处理这种事情。

建议与对策:

1. 要求归还丢失的东西:告诉学生某一件东西丢失了,问有谁知道它在哪里,但不要提及“偷”字让学生知道若未经允许把东西拿走,马上归还是很重要的。指定一个秘密的地方让他在不被看到的情况下把东西放在那里。

2. 要求学生写字条:如果你想知道是谁拿走了东西,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纸张上写下“我没有拿某某东西”或“我拿了某某东西,对不起”,签上名字、折好了交给你。你将惊奇地发现学生愿意承担责任。如果他承认是他把东西拿走,你要替他保密,帮助他认识这种行为的后果。

3. 如果你知道谁偷了东西,就应该直接叫他返还:如果你确实知道是谁偷了东西,就不要问他是否偷了该东西,这样只会使他撒谎。而要让他明白你知道他偷走了东西,希望他还给失主并赔礼道歉。如果这个东西不在了,告诉他你希望他能够用别的东西替代或赔偿。

4. 就偷窃行为及其后果教育该学生:低年级学生对财产权可能理解有限,要让他明白偷窃是错误的行为;年龄大一点的学生知道这种行为不对,要让他理解偷窃行为将给他自己以及失主带来的不良后果。

5. 考虑告知校长和父母:如果学生偷走了值钱的东西,而且这种行为不止一次了,就一定要告知校长及学生父母。如果他偷走的东西不在了,他必须用其他东西替换或者赔偿。建议他父母让他做额外零工赚钱来补偿。

6. 保证该学生不被其他同学排斥:如果你知道是谁偷了东西,不要告诉其他人,不要在公共场合指责他。若有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得有关他偷窃的信息,你要采取措施避免他被同学排斥或嫌弃,其他学生也会仿效你的态度对待他。

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遭遇的。教师要认清问题行为的性质,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或认真防范、及时矫正,避免它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观察,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准确判断,采取相应的策略。

([美] Kenneth Shore,曹绍炼编译教育科学研究, 2005 5)

  第三节 社会公德教育是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那么,什么是现代社会需要的社会公德呢?现代社会道德的核心是什么呢?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为什么在当前如此重视社会公德的教育?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这些就是我们这节学习的重点。

挑战我们的几个难题

1 .繁华大道,乞讨者众,这里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

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零钱?给,还是不给?

难题是:教孩子仁慈,还是识别欺骗?

2 .重点中学的竞争尤为激烈,帮助同学解答难题,一教至少半小时,使自己本已十分紧张的学习时间受到耽误。

孩子问:我要不要帮助同学?帮,还是不帮?

难题是:教孩子乐于助人,还是不惜一切在竞争中胜出?

3 .曾经有过这样的新闻:大街上,一位老人被自行车撞倒,肇事者逃跑。一位骑自行车的女孩停车上前扶助,不想竟被周围民众指认为肇事者,而受到帮助的老人居然不说明真相。

孩子问:应不应该去帮助受伤者?救,还是不救?

难题是:教孩子见义勇为,还是凡遇“闲事”装聋作哑?

4 .学校门口,豪华私车令孩子的同学们侧目。父母占有的社会物质资源的不平衡,会不会引起儿童间的不平等感?

孩子问:坐自己家的车上学有什么错?送,还是不送?

难题是:教孩子生活简朴,还是承认现实,坦然享受财富?

5 .高考命题作文中,阅卷老师每年都会发现许多雷同的父母罹患绝症之类的凄惨故事。后来老师们发现,这些故事脱胎自一篇曾获高分的作文。

孩子问:博取同情或许可以得到高分,不可以这么做吗?该,还是不该?

难题是:教孩子诚实,还是实用主义?

6 .教师节到了,孩子给每个老师都送上了一张贺卡,但他其实并不是对每个老师都有这份真诚的心意。

孩子问:如果不是与其他同学一样把卡送到每个老师,老师会不会“区别对待”?会,还是不会?

难题是:教孩子真情实感,还是功利重于一切?

7 .张扬自我是今天孩子的共性。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谦虚常常会丧失机会。

孩子问:谦虚有意义吗?有,还是没有?

难题是:教孩子传统美德,还是一切只为竞争?

(搜狐网)

这些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道德选择题案例,似乎怎么选择也不错。但是,对于具体的人、具体的情境,答案恐怕就唯一了。现代社会的公德,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公民超越血缘和亲缘关系,对一切人都保持“平等待人”“互尊互爱”“克己守则”的态度,是指同集体、组织、阶级以至整个社会、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这里的“则”,包括各类公共法规、民约规范和不成文的约定。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社会公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等。

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依然具有道德意义。譬如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等高层次的社会典范公德,像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社会利他公德规范等等,都是应当大力褒扬和肯定的。这类崇高的公德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不仅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制尊严有积极功能,而且其崇高和美好形象,自身的道德感召力,对于强化社会公德也有重要意义。

(一)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现代社会公德的核心划清个人权益与他人权益、公共权益的边界,并尊重他人或公共的利益边界。任何人的所作所为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边界为准绳。在社会公德领域,注重社会道德的教育,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重点。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培养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自然也要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涉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一般来说,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要共同遵循,它对维系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它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非强制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情感和信念,自觉地按照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从而自动地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

目前,虽然社会公德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或者说在文明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个十分突出的不足之处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旧道德观念随之产生,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社会道德意识,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情经常发生。因此,目前在我国社会中进行社会公德建设还具有特殊意义,即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建设,提倡尊重社会公德的教育,具有道德启蒙的意义。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中,提倡尊重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提高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基础环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奔“小康”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发挥社会公德教育的作用,使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不断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使社会公德形成的良好氛围,成为促进整个社会道德进步的文明基础,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据说当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 6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全世界的报纸都登文惊叹:“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为没有一张废纸,就使全世界为之惊讶。这就是社会公德的力量。

(二)遵守社会公德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是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由社会公德发展而来的。作为教师,首先是社会一员,首先应遵守社会公德。其次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应该遵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教师的特别要求,是教师有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方面。在教师职业道德中,明显地包含着社会公德的内容,社会公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遵纪守法,依法执教。教师不仅要遵守普通法律,还要遵守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如《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规定:“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规定:“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又规定:“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公德源于习惯,习惯很多方面是教育出来的,只有通过大量的教育,学生才能认识到不足,认识到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公德由他律转化为自律,逐步加强公德意识。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教育者自然主要是教师,教师的社会公德教育自然要走在学生前面。

(三)遵守社会公德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必要条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靠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要把为人处世的道理向学生讲清楚,还必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为学生树立道德楷模。孔子说:“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可塑性、模仿能力都很强,他们走上社会之前,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是教师,对他们进行说教最多的还是教师。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只有清清白白做人,端端正正为师,才能做个好教师,也才能教出好学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从小事做起,师范无小事,社会公德作为最一般的道德准则,更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底线。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会时时刻刻盯着教师的言行。所以,加强教师的社会公德教育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必要条件。

(四)强化教师社会公德意识,提高自身素养,以德育人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它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因此,作为教师要强化社会公德意识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身修养,以德育人。加强教师社会公德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言行文明礼貌,尊重他人

教师在教书育人和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谦虚礼貌、不卑不亢,不能粗野无礼、蛮横放任,这是教师道德对教师行为的起码要求。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家长,尊重同事。总之,作为教师就要做到表率,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其他人。

2. 仪表整洁,注重环境卫生

教师的仪容要情绪饱满、朝气蓬勃、光彩焕发、成熟向上,板书形象问题也应受到重视。教师的服饰首先要做到衣着整齐清洁、饰物典雅大方、美观素朴,不要奇特古怪、艳丽花哨。教师还要爱护环境,日常生活中除了自己要保持环境卫生、保护环境外,还要坚决同破坏环境卫生、破坏生态的不良行为作斗争。

3. 勤于钻研业务,乐于助人

“教学相长”,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变化。教师也要勤于学习,紧跟知识、科学的发展,教师也要根据现实的变化,紧紧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还要及时与同事、家长等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要勤于、善于帮助,共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4. 爱护公共财物,勤俭节约

在学校及社会生活中,教师要爱护公共财物,奉行勤俭节约,不仅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 依法执教,促进学生发展

对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而努力。其次,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奉公守法的模范,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学生身心和谐地成长。

国际礼仪之尊重隐私

个人隐私,就是不愿意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听的个人秘密、私人事情。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并且把是不是尊重个人隐私,看成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没有教养、能不能尊重和体谅交往对象的重要标志。

在国际交往中,个人收入的多少,一向被外国人看作自己的脸面,十分忌讳他人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打听。除去工资外,那些反映个人经济状况的问题,例如,纳税数额、银行存款、股票收益、住房面积、汽车型号、度假地点、服饰品牌、娱乐方式等,因为和个人收入相关,都不适合提到。

在国外,普遍把实际年龄当作“核心机密”,而对于“老”字很忌讳。对亲友、晚辈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不以为意。在一些国家里,跟异性谈论此类问题,极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无聊至极,甚至还会认为是“性骚扰”。闲聊时,一般都反感别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多关注。

外国人大都把自己的私人住所看成是私生活领地。他们都不喜欢轻易地把个人住址、住宅电话号码等纯私人资讯“泄密”。我们对于别人打听诸如“是哪里的人”“什么学校毕业的”“以前干过什么”等问题,认为是正常的。然而外国人却把这些内容看作是“商业秘密”,反对询问交往对象的既往经历,随随便便地擅自查对方的“户口”。

在国际交往中对信仰和政见避而不谈。在国外询问一下对方:“最近忙什么呢”“怎么好久没见到你”,外国人对于这一类的问题非常忌讳,认为向别人探听这一类问题的人,不是好奇心过盛,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别有用心”。

我们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都属于个人隐私问题。要尊重外国友人的个人隐私权,就必须避免涉及这些问题。

(北京未来之舟礼仪培训)

1 .结合师德要求,就下面几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 1)孩子捡到一元钱,拾金不昧的思想,使他立即兴冲冲地去交给老师。可老师却说,唉,才一元钱,你自己拿着买只铅笔吧。

( 2)老师正在强调,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尊重别人,千万不要影响大家的学习。可滴滴的手机铃声悄然响起,老师走出教室接起电话,只听大吼一声:“你傻吗?打错了!”学生听后,窃窃私语,有人小声嘀咕:“还说我们呢!”

( 3)许多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时,常常说,你们如果不想学,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重点高中,上不了大学。那么,就得回家一辈子种地,累死你!

( 4)班会上,班主任严厉地训话:“谁再违纪,给我们班扣了分,将严厉惩处!我还听说我们班有人大义灭亲,检举我们自己的班级。你这样,还有班集体吗?还有集体荣誉感吗?自私自利,为了自己伤害集体!……”

2 .阅读下面短文你有什么感想?你若遇到此类事如何处理?

《华商报》报道, 2005年 4月 28日下午,陕西省富平县老庙镇兰山小学几个学生在教室外读书时,不断有小虫子飞到他们跟前,学生们就拿起书本拍打,恰巧被语文老师发现。老师把他们中的 8个人叫出来站在一边,让他们两两相对,互相用拳头击打对方的脸部和背部,最后老师还动手打了其中 3个学生。

3. 你怎样看待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 这句话?

4. 现在部分地方和学校已经允许学生因为生理需求(如喝水、如厕等)或其他原因可以在上课时间离开教室,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第三章 课堂教学中的师德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教学是一种服务性职业,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社会角色,他发挥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的职业,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品质。

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他代表着社会年长一代的意愿和希望,他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向年轻一代“传道”“授业”“解惑”,使之能继承、发扬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必须掌握授课教师的基本特点及应具有的师德。

本章主要分析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及其原因。在新时期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育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以及调整教学内容,主要原因是新时期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突出了“以人为本”。新时期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重新定位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课程改革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素质,教师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能力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难忘的一堂语文课

我刚在黑板上写下课题《老树的故事》,正准备按常规讲课时,教室里炸开了锅。

“老师,老师,你看,老树爷爷是双眼皮呢。”

“才不是呢,这是老树爷爷笑眯了眼,看上去像双眼皮。”

“那老树爷爷为什么笑呢 ?”……

望着乱哄哄的教室,我非常生气,手中的教鞭就要狠狠地敲在讲桌上。是顺着孩子们的思路展开教学,还是将孩子们的学习思路扭到我原来的教学思路上来 ?我扫视着一双双表情各异的目光,寻找着答案:我们学新教材,学生为什么不可以从课文的插图进入阅读呢 ?对 !我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调整教学思路。待孩子们平静后,我说:“这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当学生,听一听你们关于老树的故事。”

一个胆大的学生举手了。我让他上讲台为大家讲老树的故事,我坐到了这个学生的座位上。孩子们见我真做起了“学生”,都一心地听他讲故事。

“这棵老树年轻的时候可漂亮了,现在,老了,长满了皱纹。”

“鸟儿是老树的好朋友,老树可喜欢它们了。”

“老树爷爷可爱听歌了,鸟儿们在它身上唱呀,跳呀,老树乐得笑眯了眼。”……

我像小学生一样专心地听着孩子们心中关于老树的故事。我惊叹孩子们如此奇妙的想象。我为什么不给他们创造一个想象的自由空间呢 ?趁势而进,我又向“小老师”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你们还有没有问题要向老树爷爷请教呢 ?”刷 !一双双小手迫不及待地举起来,问题也千奇百怪。

“老树爷爷,是谁把你栽下的 ?”

“老树,老树,小鸟在你头上玩,你痒痒吗 ?”

“你生病了,谁给你治病呀 ?”……

孩子们畅所欲言,自由想象,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了畅快淋漓的神情。我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骄傲 !

上述的课例贯彻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师采用了讲授启发和诱导学生思维的方法,把“扶”与“放”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之间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了“引导—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关系。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实践证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这是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社会前进的内在力量,需要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教师就是最主要的传授者,但教师必须认识到传授知识不等于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告诉他们怎样和在什么地方找到答案,而不只是直接灌输给他们知识。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技巧,改进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观察和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智慧的发展。

(一)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核心任务,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单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状态,建立和形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由许多具体形式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体系。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种学习方式,而是多种学习方式(如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的组合,它具有以下特征:

1. 自主性

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突出表现在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追求潜能的充分发挥,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作出安排、调控,对学习结果作出积极的总结和评价。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意志努力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克服和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心理,把情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探究性

探究性主要是指学生经历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以及调查、收集处理信息及表达交流等活动,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获得智力发展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3. 合作性

合作性指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地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学习活动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上,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要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

4. 问题性

现代学习中特别强调问题意识,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研究表明,当学生以自己观察发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从而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所以,现代社会衡量学习质量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够或善于发现问题,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是否有勇气面对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这也是目前素质教育所追求的重要方向。

5. 实践性

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实践意味着体验,体验使学习进入生活领域,学习不再局限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已扩展到情感和人格领域。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学习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现代学习方式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关注环境、现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为学生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心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6. 个性化

个性化是指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差异性和独立性。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独立性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现代学习方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生活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主要应用的几种现代学习方式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调控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Holec.D.Little 和 Little.W.Holec(1981) 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 D.Little 把自主界定为三种能力:进行客观的批判性反思的能力;作出决策的能力;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在现代教学中,学生可在总体教育目标的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各种能力,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总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性的人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出能学、乐学、善学的学生,以改进教育现状,改变学生今后的生活命运。

2. 合作学习

又称分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特意安排或自愿组合的情况下,按知识结构、学习进度、能力水平、个性等混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均有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和接受能力弱的学生。组内学习通过同伴教学、游戏竞赛、个别辅导和共同学习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可采用分排练习、两人小组练习、小组活动、分行练习等活动方式,还可以灵活地采用讨论、角色扮演、游戏、采访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在不同的情境下,教师应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使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因为它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更看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教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拒绝或反对接受性学习,主要是因为在应试教育下过多地偏重接受性学习,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就是在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倡导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正代表了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三)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角色是与人们的特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教师的角色是指由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其实质是对“教师是什么样的人”的概括。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有不同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角色的时代定位。一定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该时代社会、教育需要的集中反映,是该社会教师素质要求的根本体现。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行、深化素质教育的时代,对教师的角色要求有了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

1. 由知识的垄断者到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教育中,人们主要通过教师获得知识,因此,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凭借其知识垄断者的地位,拥有绝对权威性,师生关系成了一种管与被管,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现代社会学习方式的变化,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上成了平等的关系,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师生是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组织者,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要求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支持、肯定,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尽管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管理者的角色,但是,这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而非传统的教师的“教”而展开的。所以,在做中学、问题导向教学、发现导向教学、情境教学将成为今后主要教学方式。

2. 由教书匠到研究者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师沟壑分明。广大教师只负责教学,研究者只管埋头搞学术研究,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教育研究成为文字游戏,教师职业成为被动的工作。实际上,教师深切地感受和认识着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他们拥有最佳的研究地位,完全可能而且应该成为研究者,使教育实践活动在不断反省和探索中改进。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指出,教师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种机会,不仅能有力而迅速地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力和尊严。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教学中教师必须摆脱自己教书匠的角色,把自己变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也就是要把教师引向教育教学研究之路。

教师研究的重点在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担当起以“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研究的方式以行动研究为主,即将教师的研究与他们的实际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行动研究有以下特点:研究课题来自教师实际教育活动的需要;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在教育情境中进行;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主;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技术。由此看来,行动研究比较适合广大一线教师,能起到促使教育实践和理论结合的作用。这也是对新时期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要求。

3. 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究者、开发者

传统的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等制定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的活动过程,教师作为主要也是关键的课程实施者。但他对于应教给学生什么,不应该教什么,应该在什么时候教,以什么方式来教等却没有任何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育教学热情受到严重挫伤,成为师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课程的实施将使这种状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国家不再统一制定课程,地方和学校可以开发和实施 10%~12% 的课时量,同时还增设了 6%~8% 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确定了教师及课程的新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做法。首先,教师要自觉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因为没有课程理论的高度自觉,就没有课程实践的深刻创新。其次,教师要对新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从“教教科书”转向灵活“用教科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第三,教师要对课程的进行创新性实施。教师应实施新的课程价值观,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的智慧、激情和创造力。

4. 由学习上的管教者到人生路的引路人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而重在育人。教育部“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做好 2005 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讲:“各地要认真研究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重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教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强化教师保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自觉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新时期要求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具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采取的基本行为和教学活动在整体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新时期要求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这些要得到具体体现,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的学习方式能不能发生应有的转变,取决于教师怎样引导、怎样帮助。所以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因此,要求教师教学方式随之变换。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新课程与以往相比,最主要的是培养目标的根本性改变,教学要由“知识本位”转向“学生发展本位”,“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当课程由“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课程标准”,生成教学目标时,师生都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不要刻意地把“分数与升学”当作教学目标。

2.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在知识爆炸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在新时期,教学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体现在教学的目标是发展主体性,重视活动与交往,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倡导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不同,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传统教学中强调“勤”与“苦”,“读书苦,读书累”也真正成为学生的感叹。实际上,人类对知识、科学的探索兴趣天生而来,并因此促进着人类的进步。之所以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感到苦、累,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了问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时期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教学氛围,为每个学生创设平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一定要给他们多表现的机会,多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能成功。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只要教育者充分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发挥出来,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总之,新时期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建构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课堂行为要变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全面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 由“大一统”教育向“让每一个孩子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等途径,“让每一个孩子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3. 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教师要根据“学情”施教。

4. 由“重结果”向“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显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5. 由“知识权威”向“平等和谐”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6.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明确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教师的课是否有个性风格,是否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 1972年提出了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为主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教师角色转换的一般趋势: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第二,从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组织学生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的新的知识资源。第三,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第四,实现教师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改进教师的关系。第五,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需的知识技能。第六,更密切地与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第七,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和课外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后,“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整个世界传播。次年,美国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迈向学习社会》一书,具体地描述了学习社会的构想,说明了从传统学习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原则。进入 20世纪 90年代,出现了两份有名的阐发学习变革的报告书,一份是欧洲联盟于 1995年发布的白皮书,题为《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它的目的是指导 1996年即欧洲终身学习年的各项学习活动。另一份报告书《学习:内在的财富》,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它实际上是新世纪的学习宣言书,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

新时代的教育需要落实“以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发展为本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设计存在偏差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设计中,很多数学教师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设计。 2003年暑假,我县 300多位教师通过上课竞争上岗。上课前教学设计时间只有 1小时。令人吃惊的是,没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方案上写下教学目标。事后通过调查,大部分教师都说,短短 1个小时,教学过程都来不及设计,谁还在思考教学目标,平时写教学目标,许多都抄袭教学参考书或现成教案。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县教研室专门组织了一场全县数学教师教学目标设计评比。参评作品中,优秀作品很少,很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不是太笼统、太空泛、太模糊、不确切、没有针对性,就是太高,或太低;有的只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没有能力、情感、态度目标;用“教师做什么”的词句陈述教学目标,陈述的是教师行为,例如“使学生”“教会了学生”“培养学生”等等,而不是学生通过学习后行为的变化。

(夏晓华)

在知识学习中走进学生心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段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下面我们来当一个小小统计员,一起来把我们班同学的生日作一个小小的统计。(师生互动,现场调查全班同学的生日)

师:现在你拿出作业纸,把全班同学的生日做成一张统计图。

生:老师,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吗?

师:当然可以了。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 1:一月用橘黄色,我希望冬天的太阳是橘黄色的,那么冬天就不会再寒冷了。

生 2:三月用绿色,春天大地穿上了绿色的衣裳。

生 3:六月用蓝色,我想要是夏天的太阳是蓝色的,那么妈妈去地里干活就不会热了。

生 4:八月用红色,因为我是八月出生的,我的生日是妈妈的苦日。

生 5:十月用黄色,因为秋天地里的庄稼都丰收了,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

(大多数学生争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仍有个别学生没有发言)

师:谁还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一个瘦瘦的小女孩 G站起来,当她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学生哄堂大笑,小女孩低下了头。她涂的统计图没有其他学生的那么绚丽多彩,不少月份竟然用了灰色和黑色)

师:(指一生 A)你为什么笑呢?

生 A:老师,三月是春天,春天小草绿了,庄稼绿了,树木绿了……春天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应该绿色的呀。

师:我们来听听她的原因好吗?那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你为什么这么涂吗?

生(怯怯地站起来,低着头):……我……我妈妈前年十月生病了,去年三月死了,……我想我妈妈,我要妈妈……

(小女孩哭了,教室里骤然安静下来,原来的哄笑声没有了,许多孩子眼里充满了泪花)

师:同学们,小 G同学的孝心多么令人感动,小 G同学对母亲的感情多么深厚,这正是人类最高尚最纯洁的感情,这不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所需要具有的感情吗?请同学们珍惜自己和亲人的美好感情吧!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做统计图,为学生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时空。学生用不同的颜色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春、夏、秋、冬,不同的学生对大自然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感。特别是“可怜的小女孩”对原本绚丽的三月寄托了自己灰色的思念。

第一个案例说明过去教师不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传统的课程目标也过于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强调知识记忆,注重“填鸭式”教学,注重科技知识;而淡化知识的实际应用,忽视知识的有意义掌握、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调节性学习,忽视人文知识的重要作用。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明确、不全面、缺乏教学的层次性。

第二个案例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够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得到了最佳结合与落实,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充分体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要求。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一)“三维目标”超越“双基”

由“三维目标”取代传统的“双基目标”已成为我们课改实践的首要课题。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忽视基础知识,而是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和整合。人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学习,知识是促进人发展的基础。我们突出以发展为本,并不是忽视知识的作用,而是强调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怎样编排知识和如何学习知识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的水平,这恰恰是为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维课程目标需要有机整合。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的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包括: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问题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实验式学习、主题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就语文学科为例,它包括:①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②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三维目标的确立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对教学过程正确引导,有利于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总之,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使日常的学科教育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二)怎样落实三维目标

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如何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实践中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风平浪静的、一帆风顺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了教育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育的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压抑。”(余文森)要想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就不能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靠死记硬背加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和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得到的高分,其“含金量”是绝对不一样的,前者是杀鸡取卵,后者则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做到: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知识教学的过程同时变成结论形成的过程。

为此,我们应该提倡“做中学”。一位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感慨地说:“我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金,美国人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轻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要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强调学生在自主的建构中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再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摸索到方法,也正是因为有了“过程”,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开发。

然而,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之一就是迷信书本知识多,学生动手实践少。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把课堂当作讲堂,把知识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占据了学生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活机器”,导致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较差,视野狭窄,创新意识缺乏,难以激起学生的内部动机。

2. 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现代教学要求挣脱就认知而认知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发展的轨道。我们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力争使情感态度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 1)我们要善于组织能激发思维高潮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让学生从批判和参与决策的角度来生发的问题;新颖有趣的问题;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

( 2)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是一对翅膀,有了想象,我们就可以飞起来,离开熟悉的陆地,离开司空见惯的事物,进入一个美丽神奇的广阔丰富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放飞学生想象的时机,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 3)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猜测。猜测包括推测和猜想两层含义。通过猜测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还可以使研究活动出现质的飞跃。“伟大的发明都是由猜测得来的,换句话说,大都是凭创造性的直觉得来的”。(物理学家福克)猜测包含着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它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良好开端。通过猜想和推测有助于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助于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 4) 要让学生感到知识是有魅力和价值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到知识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毫无用处的“玄学”。在学生眼里,知识应该是绿色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及个性养成”。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调整

关于新课程的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关于新课程的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为什么要实现这些变化,怎样实现这些变化?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地对教科书进行了增删、调换或者重组。

增删:对政治课和时事政策课的教材内容,不少学校从实际出发进行补充、更新、完善。师生通过讨论,对原有教材不完善的部分进行补充、修改。有些学校还从中央及省市电视台剪辑新闻节目,并录制校园新闻,用活生生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代替那些陌生、遥远、生硬的材料。

调换:如语文第一册在学习拼音“ t”时,课本上的配图是个跳天鹅舞的模特,教师觉得这不够形象,于是换成了“伞把”;第二册《做什么事最快乐》中,书上说老牛耕地最快乐,学生提出“用鞭赶着老牛耕地会快乐吗?”学生难接受,所以大家就把这篇文章批判了一通,另增加了 20篇故事、童谣,师生一起背诵、表演,同时又增加了“我来讲故事”“好文章大家分享”。再如,一位教师在准备上《第一场雪》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天气预报说,后天我们这儿将下今年的第一场雪,到那时我们边看边学,好吗?”教师很高兴地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那堂课非常成功。

重组:现行历史教材内容纷繁,是以朝代更替为线索编写的,不利于学生历史观的形成。为此,有些地区对历史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打破章节的限制,抽取教材中的主线,形成历史专题。

“小蝌蚪”教学设计片段

——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小青蛙》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小蝌蚪是什么样子 ?

生 1:大大的头。

生 2:细细的尾巴。

生 3:很黑。

师:你们学学小蝌蚪游的样子。让我们看看谁是最可爱的小蝌蚪。学生在教室里自由做动作,有的摇动身体,有的把手放在屁股后而摆动,有的伏下头弯下腰……

师:小蝌蚪游啊游,渐渐地长成了什么 ?(生:小青蛙 )

师:小青蛙又是什么样的 ?表演给我们大家看看。

生 1:白肚皮,穿着花衣服,一蹲一跳的。

生 2:专吃害虫。 (此学生边说边做出了吃害虫的动作 )

(生 3双手放在耳边,嘴里“呱呱”地学青蛙叫)

师:“小青蛙”叫得真好听,我们一起来学学。

学生自由地学青蛙的叫声,有的是“呱呱”,有的是“呱,呱”,还有的“呱呱,呱呱呱”。教师适时地将节奏的学习渗入其中。

师: (从讲台里拿出课前备好的青蛙头饰和服饰装戴在身上 )你们这样子有点儿像小青蛙,看老师像不像青蛙。

( 生惊讶,齐声说“像” )

师:那我们用撕纸贴画的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像小青蛙。

学生兴趣高涨,忙将备好的彩纸拿出来,进行撕贴。有的将纸条贴在手臂上,有的将纸条贴在衣服上,还有的贴在肚皮上。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帮忙,教师这时也融进学生中间,参与到学生的手工制作活动中。

(郑惠,钟维斌小学教学设计, 2003 9)

第一个案例向我们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对教科书进行增删、调换或者重组。

第二个案例中围绕着“青蛙”这个主题。创设了“小青蛙”的情境,教师综合运用了唱歌、唱游、听赏、绘画、表演、律动、创作等内容与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模仿动作、创造节奏、撕纸贴画等方法,特别是将美术教学中的撕纸贴画有机有效地综合进来,加深了对小青蛙的感受与体验。这些方式的运用,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即从音乐中走出去,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中来。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音乐形象,更直观地体验“小青蛙”,大胆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综合”,使本课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驾驭、利用和开发教材呢?

(一)抛弃传统的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处理办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二)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活生生的人,这使得教育过程和教育情境异常复杂和多变,它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最需要创造性。“教师必须有独创性。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的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就表现在对课程的创造性加工处理而因材施教上。如今,新课程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增大,教师就应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根据教学需要,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利用好课程资源。

(三)强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让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与课堂拥有部分课程权利。而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有部分权利决定“教什么”。新课程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注重实践和实际,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一切有重要价值的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改变“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传统思维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探索与成长。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应满足于现状,而要放开眼界,准确地预测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方向,并对学科教学、学生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新课程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决策者,有了更大的规划和设计空间。教师要能够适度地开发、筛选和创造课程资源。就课程的既定内容而言,教师要对已审定使用的教科书进行自我使用规划,作出相宜的“裁减”,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如何取舍,增删与否,应从该校的实际情况入手作出富于针对性的设计。同时,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现实生活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教材反映社会生活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学习与探索。以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来规划和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让可持续发展在学校教学中得以实现。

(四)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超级链接

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基础和心理体验的积累,学生不是带着一张白纸走进教室的。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学习基础,关注这些基础,利用好这一基础,能够很好地把学习目标任务与其对接。

要关注生活世界就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差异成为他们学习的起点,同时成为课程资源。

要关注“做中学”的学习方法的巨大价值。“做中学”就是把教学任务放在生活之中施行,是使两个世界结合的最佳途径。

要重视并开好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综合课程不仅使各个知识领域综合在一起,而且把学习任务与生活也综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只有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才能实现课程价值,并培养学生认真探索的精神,使生活成为人生活中有机的一部分。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尤其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动手实践,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正克服了学科课程的不足,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四节 摆脱应试教育倾向的干扰

应试教育以追求考分、升学为唯一目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中、高考升学率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限制学习兴趣,加重学生负担,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应试教育,也使教师之间竞争加剧,造成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制约了教师教学创造性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师德素养的提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必须摆脱应试教育倾向的干扰。

孩子为何“以泪洗面”

现在中小学生面对学习和考试的压力,的确已经超过了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这就不可能不出现逆反心理乃至精神变异。

最近,我在《书摘》杂志 2004年第一期上看到一组中学生的画,每幅画之下都有作者自己写的一段话。这里我先摘引几段:

妈,我学了,我读了,我看了,我听了,然而我也哭了。为啥要有考试?为啥总把简单的事搞复杂?

“书中自有黄金屋!”说得倒好听,从被老妈生出来之后就进了“黄金屋”。 (画中的“黄金屋”是一只鸟笼。 )……作业写完了,玩电脑喽!“玩什么电脑,那么多练习册写完了吗?快写!” My God!老妈之命不敢违,写吧! So,只能以泪洗面啦! (“哭”死我啦! )

学习越来越忙,睡得自然就很晚,每日除了面对老师和同学,就是窗外一大片漆黑的夜幕,桌子上的课本早已看不清楚,虽然窗外的黑暗被一堵墙隔绝在外,但我感觉时时刻刻都处在暗无天日的地方。望着明亮的星星和月亮,总是想,那里应该充满光明吧……

学生、学生,要“学”还得要“生”,可现在我们是生不如死!我实在不明白这种教育能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才”!我感到快要崩溃,身体快要四分五裂……唉,我的人生之路还很长,不能就此倒下。呜呜呜……谁能救救我!

看了这幅画,你们也许会觉得奇怪?人只要进了大学,太阳都绕着你转……这人啊,就是这样!活着太痛苦了,生不如死,但又没办法,你死了,父母怎么办,还等着你养活他们呢。唉!好死不如赖活着吧!

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进了天堂,意味着以后能挣大钱。

我读着这些怨苦、沉痛乃至绝望的话,难以想象它们竟出于那些健康、漂亮、聪明、活泼的少男少女之手。我夜不成眠,不知怎样才能救助他们。我坐立不安,所以要在这里呼吁:现在的祖国花朵,未来的国家栋梁,竟在那里“以泪洗面”,感到“生不如死”,哭叫着“谁能救救我!”那些把祖国花朵“逼”到如此境地的人,难道不应该深刻地反思反思吗?难道不应该做点努力、想些办法吗?

我们作为成人已是饱经风霜、很有心理承受能力的人,然而我们如果设身处地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想想,假如让你连续六年乃至七年八年九年挣扎在学习考试的苦海之中,每天要做大量深度远超智龄的数学题,要啃外语及做完其他令人望而生畏的种种作业;早晨 6点半出门上学,晚上 11点还未做完作业;不许看电视,不许读闲书,不许玩电脑,乃至放学回家就不许出门;父母师长只要见面便唠叨不已,软硬兼施,无非逼你做作业;考试成绩不佳轻则怒骂,重则殴打。请问这种情况符合响彻云霄的“以人为本”原则吗?请问你在这种情况下,有把握保持心理正常和身体健康吗?

(文汇报, 2004.3.17)

从上面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中小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下,忍受着很大的痛苦,甚至陷入危险的心理失衡状态,轻则厌学、逃学,出现精神障碍;重则离家出走乃至想到自杀。诸如此类的情况,已一再见于媒体报道。“风起于青萍之末”,现在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其宣泄表现,已经不仅仅见于“青萍之末”,而是刮起了尘沙,吹落了树叶!我们如何能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这事关我们后代的健康成长,事关长期的育才用才,事关社会主义的千秋伟业,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啊!

上面一位中学生的一段话,虽然简单,却是一语说到了“根本”。现在的父母逼子女考试出众,不就是为了子女将来能够当“白领”、挣大钱吗?父母并不隐瞒这个奋斗目标,所以这个奋斗目标也便深入子女之心。既然是只为“挣大钱”而在学习考试中全力拼搏,那么即使是天才儿童、优秀学生,他们的心中还能容得下“德育”吗?还顾得上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吗?“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儿童和少年时期,本是接受道德教育和品性熏陶的最佳时机。假如为人父母师长者不抓住这个时机,只搞唯智教育,只为高分拼搏,而其潜在目的又只是“挣大钱”,那就不可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精英,这势必严重影响“人才强国”和“三个文明”的真正实现。

现行的考试制度,使分数已经成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水平的尺度,更成为决定学校和学生生存、发展与未来的标尺。分数不但是“指挥棒”,同时也棒打了学生的个性、爱好和兴趣,挤压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在这近乎残酷的升学竞争中,学生承载了太多教师和家长的期望,也承受着社会转嫁在他们身上的那无形而又巨大的压力。

社会上普遍以学生成绩、升学率为标准衡量学校,使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学校又把这种压力转嫁给了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下,学生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教师的地位,而且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奖金、住房分配等挂钩。在这种压力之下的教师也互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显然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相违背的。

不可否认,当前考试与测验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评价工具。但是考试与测验的内容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要设计开放题、综合题、应用题等,还可设计带有自评性质的试题(如给出试题元素,让学生自行命题;允许学生指定一题“延时解答”,即不立即解答,待准备充分后再解答)。要进一步深化学业评价改革,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

转变注重评价的“分等”、“排队”、“互相比较”功能的旧观念,树立注重评价的“诊断”、“反思”、“促进发展”功能的新理念。

转变过去评价只是“老师考学生、评学生、整学生”的状况,要提倡学生“自己评自己”、“互相评”、“我也评老师”。

转变过去评价就是考试、就是答题、就是为了得分的状况,建立评价是对学业的测验。同时也是对教学情况的总结、反思,是对学生基本素质与潜能的探究的新局面,特别要体现多元智能理论,为识别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强项领域服务。

转变过去评价以得分为结论的做法。使评价结论有的以“分”或“等”来表示,有的则以激励性评语来表示,有的以“诊断处方”形式来表示,更有的是作为教学状况调查的统计材料,用分数、等级表示的评价结论,也要减少等差,模糊等级。

转变过去评价与教学分离、把评价统统置于学习之后的做法。树立评价与教学同步思想,评价可以在教学阶段之后(总结反思评价),更可以在教学活动发生之前(学习准备评价),而且大量评价,大量有效评价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发生在师生互动之中。

转变只把考卷、试题作为评价工具的做法。重视使用行为表现观察这一重要过程评价方法。同时,关注即时评价,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点头、微笑,或对学生发言的肯定与否,学生之间的接纳与认可,无不具有评价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转变”,都是“左右转”,而不是“向后转”,也就是说,评价改革只是“改变过于……”,而不是彻底否定。究竟转到什么程度合适?这是课程评价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当然,评价的主要功能还是甄别与选拔,评价的主要形式是终结性评价。从根本上说,评价是一种价值诊断,一件事情做得好与坏,一个实验方案是否成功,一个社会行为是否有意义,都要进行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是非曲直,就没法进行管理。而且评价的主要功能就是甄别与选拔,尤其是社会评价。托福也好,GRE也好,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也好,其目的都是甄别与选拔。对于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压力与就业的矛盾还十分突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即只允许不到同龄人口 15% 的人上大学,因此,高考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发生根本性改变。我们基础教育的评价要考虑到与社会评价,首先与高考的接续。广大教师、校长都有深切体会,采取任何评价改革措施,都直接或间接地受高考这一社会评价工程的影响。

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教育工作者,是比较理性、比较有长远观点的人群。基础教育是为下一两个十年培养人才资源的人,我们不能脱离现实去搞改革,但我们也不能用现在的用人标准去生产一二十年后的人才。基础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策略就包含这个意思。我们应该看到:第一,现在进入新课程的一二年级学生,十几年后才高考,根据目前高等教育发展增长的趋势、人口出生速度下降趋势来推算,十几年后上大学可能不再是难事;第二,七八岁的孩子还处于人生的起跑线上,是一株刚出土的嫩芽,对他们就进行严格的分等、排队,这肯定是不合适的;第三,高考、中考也在与时俱进,也在积极地改革;第四,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要经过一两代人才能完成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一次到位,但也不能停顿观望。因此,我认为,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评价改革,要树立信心,要加大力度。

(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影响

1. 弱化教师的强势地位、权威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剔除教学中的专制,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侧重于学生的“学”。正如陶行知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生‘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把自己视为参与者、协助者,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重视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从课堂教学的教法方面看,教师要摒弃“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手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导”的作用,如古人云:“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当学生感到“难学”时,应及时“疏导”;当学生“死学”时,应适时“指导”;当学生出现“厌学”时,应善于“引导”;在学生思维出现抑制时,应善于“诱导”。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上,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本质进行反省和思索。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只要有理有据,就要肯定、鼓励。

3. 面向全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上只抓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忽视甚至放弃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对整个教育事业来说,既不公平又缺乏效率。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涉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每堂课教学都要面向每个学生。学生个性千差万别,社会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面向全体就要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根据他们的不同兴趣、爱好、特长,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使学生获得发展自己天赋和爱好的自由空间。

4.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这一切都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学习和研究课题等活动来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5. 进行反思性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反思性教学是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与思考探析其规律,逐步成为清晰、有明确指导意义的教学原理或知识。也就是教师要借助行动研究,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对于提高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的反思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进行反思性教学和做反思型教师是新时期对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要求。

总之,摆脱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长期的革命,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更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具体的实施与操作还在于广大教师抱着一颗高度负责和热爱学生的心不断地去探索、完善。

1. 结合本章内容以及本人教学实践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

( 1 )要不要每次都帮助学生得出一个标准的结论?

( 2 )面对自己的学生,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 3 )在你的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内容?教学方式应实行那些转变?

( 4 )成功的课应是什么样的,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经常实现?

2. 结合实例谈谈新课程在课程结构方面有哪些改革?

3. 您打算怎样参与本校校本课程开发?请你为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献上一些“金点子”。
第四章 师生交往中的师德

 

师生关系可以说是教师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态度、方式等无一不体现了教师的师德素养。在新时期,对教师在师生交往中的师德素养有着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为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爱护、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独立、自主的个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保证教育公正、公平地对每一个学生;明确认识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体谅、宽容学生的缺点;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慎重使用惩戒,对于体罚一定要杜绝使用。

第一节 师生平等

现代教育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互教互学的过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思维是由教师去发现、呵护、开发、点燃的火把。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按照教师单方思维设计并运作的“流水线”和“圈套”,而是变成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并不断完善的富有师生个性的创作过程。

班主任的“橡皮擦”

对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要准备好一块“橡皮擦”。

这不,班级日志上写着,晨晨上课被教数学的周老师批评。下午放学,我找晨晨了解情况,他不服气地说:“周老师故意找茬儿,我上课根本没睡觉,她冤枉我了……”我耐心地等他把话说完,然后问他:“你是不是还生周老师的气呢?”他拗着头说:“有一点儿。”

何止有一点儿,我看得出,他的抵触情绪还很强烈。如果不及时将他的情绪加以疏导或排解,肯定会影响他的学习。

怎样让他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件事呢?我想了想,对他说:“其实你也很在乎周老师对你的感觉,不想和老师抵触,是吗?”他点了点头,表示接受我的看法。我接着说:“那你就要试着和老师去沟通,说出你的想法。这样吧,你写一张字条,我去交给周老师,好吗?”

他同意了,拿起笔在我办公桌前坐下,写了这样一张字条:

周老师:

上数学课时,我只是闭了一下眼,您却误认为我上课睡觉,还批评了我。我希望您以后能先仔细观察,再作结论。

学生:晨晨

嗬,他的气还没消呢。还是等他冷静下来再说,我把字条还给他,说:“把字条拿回去,请你爸爸修改一下,明天交给我。”第二天一早,晨晨来找我,笑着递给我修改过的字条,上面写道:

周老师:

昨天是我错了,我前天晚上睡得有点迟,上课精神不好,勉强撑着,才没有趴下睡着,您的批评是对我的提醒。以后在您的课上,我一定集中精力注意听讲!昨天课堂上还有些问题没弄懂,希望您能多帮助我,谢谢!

学生:晨晨

我很满意。显然在冷静下来以后,通过家长的帮助,他已经能够客观地认识这件事了。我把这张字条拿给周老师,说了晨晨前后态度的变化。她把晨晨叫来,坦诚地向他道歉,说不该草率地批评他。晨晨感动地哭了,他原以为老师为了面子肯定会固执己见的,而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批评晨晨一句。我认为让他自己去反思,找出不足,自觉地调整和改善,这比教师多少批评和说教都有效。

给学生一块橡皮擦,就是给他们一个改正和完善自己的机会。

(徐社东人民教育, 2005 2)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知道,徐老师的“教育”过程大体如下:“耐心”地听完晨晨的话,“看出”晨晨有情绪,并认定若不及时教育将如何如何,在“想了想”后,让晨晨写张字条,孰料晨晨没能写出老师想象的话,便让晨晨回家“请爸爸修改”,在得到修改过的字条后,终于“很满意”……

从整个过程来看,似乎完全是以教师的理解、推断为依据对晨晨进行教育,直到将原本“不服气”的晨晨摆弄到“感动地哭了”为止。综观徐老师的教育过程,在得到满意的结果之前,他似乎没有真正接纳过晨晨的一句解释,晨晨只不过是在老师的指令下完成了系列动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就不需要师生的平等对话。

长期以来,师生的地位直是不平等的。在提倡重建师生关系的今天,教师仍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放在说教者的位置上,希望学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最终能接受教师的观点。又有多少时候,我们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话呢 ? 有过教育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自己难免会有错怪甚至冤枉学生的时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听不进学生的解释,不能以平等对话者的身份和学生交流。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不进学生的话,教师了解的信息必然是不全面的。如此之下,教育还能有效吗 ?

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需要教师能真正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有一颗真诚而宽容的心。唯有如此,教育的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黄网官 . 教育,从平等对话开始 . 人民教育, 2005.7

(一)师生平等是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核心特征

师生平等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必然行为。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主要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关心,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前提就是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去看待学生。尊重学生,首先就要与学生平等相待。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和了解,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明白他们的需要,从而去关心、去爱护他们。

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与教师在学习上处于平等地位。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自主、探究、发现、合作式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人们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材等文本内容不再是学生活的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和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学习处于同等的地位。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师生平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规定:“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师生平等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人格平等早为人们所接受,但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因长期以来的信息知识的不对称,造成的师尊生卑的观念在许多人心中还没有彻底消除。随着现代教育观、学生观的不断发展,师生平等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因此出现了上面的有关规定,从教师“依法执教”的角度讲,教育教学中也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

1. 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发现,最后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不仅通过学习活动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准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引导者、合作者和协助者的身份存在的,师生只能是一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其次,教师还要更新知识观。教师要重新认识知识对学生的价值,现代社会知识不再被作为一种目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除了知识之外,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情感。知识不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学生对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不断创新知识,从而获得思想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最后,教师还要正确确立“平等者中的首席”观念。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并且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2. 热爱尊重学生,确立民主观念,强化师生平等意识

只有确立民主观念和师生平等意识,教师才能更自觉、更主动地走近学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和精神需求;才有可能用学生最需要的理解、爱、合作、尊严、友谊来调整学生的种种需要、生活学习态度和行为选择。这样就会使学生摆脱因教师的外在影响而产生的疏远感和心理上的压抑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消除淡化学生面对教师时产生的畏惧心理。摆脱了学习过程中情感、精神上的空虚、压力和厌倦,就会认同教师讲述的道理,形成道德自觉。在行为选择过程中就会自觉地注意自我反省、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追求更高尚的需求,发展更健全、更完善的人格。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和强化师生平等意识,去关心、理解、尊重学生,去把握、研究、思考、教育学生,从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3. 重视学生独立性、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改变“我说你听”、“我教你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强化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任、亲近、热爱教师,教师的教育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会使学生从对教师的迷信盲从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从而给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想象力的丰富、智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自由的空间。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而是学生用来发展智慧、完善自我品行的过程。

4. 提高自身素质,改进交往策略

( 1 )要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交往环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努力创造一个使学生感到尊重和安全的环境。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环境中,不要急于代替学生思考和行动,寻找“正确的答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充分予以肯定。

( 2 )要善于用类比或隐喻来表达观点或概念。教师不要把观点或偏见强加给学生,而要构建一个机会,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对各种不同的态度进行思考。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前提或者用“假如……会怎样”的方式来提问。这样做常常能帮助学生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旧的思想。

( 3 )必须保持一种讲话者重视倾听者的感觉。教师必须表现出希望参与交流并且理解听众的样子。花点时间去倾听,在学生看来意味着他 ( 她 ) 是有价值的。说一声“谢谢你”和“没关系”是很让学生振奋的,但这些常见的社会情理,在课堂教学中却常常被抛弃。必须让学生相信教师是真诚的并且希望他们能展现其潜能。

( 4 )要注意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技巧。正如卡茨顿所指出的:“教室是最拥挤的人类环境。”很多时候师生交往常会成为粗俗的、敷衍的和例行公事式的交流。通常在其他地方实行的礼貌,在这里却常常被弃置一旁,特别是在对付难对付的学生时。新时期要求教师提高师德水平,真正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因此应该注意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巧,这也是平等对待学生的表现。在交往中教师应该知道学生的姓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眼睛进行交流等。

师生地位是否平等的争论

关于师生地位是否平等和能否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问题,研究者的意见并不一致。一些人认为,师生之间的平等是指在知识和人格上平等,师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关系,而且“在有些问题上,教师不一定比学生强”,因此,二者不存在尊卑关系;孙喜亭则认为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公民关系,不能体现师生之间特有的“教”与“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应该是“人与人”、“民主与平等”、“协作伙伴关系”;王辉则从法律角度指出师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是极不对等的,受教育者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在现有情况下,师生之间是平等而又不对等的。可见,在不同的视角之下,研究者对于“平等”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也有学者认为,决不能从绝对意义上去理解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因为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师生之间在社会角色规定性和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皆处于不对等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师生作为人格独立的个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师生之间以开放、接纳的态度交流是有助于彼此在知识、情感和人格方面的发展与完善的。

(刘静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教育探索, 2003.7)

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交往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学生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同样得到尊重。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2. 要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教师应倾心竭力投入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用真情去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与学生沟通,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可能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其天赋与个性,具备自主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自我教育、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全面健康地发展。

3. 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我们讲平等对待学生,不仅指师生人格的平等,也指教师平等对待全体学生,而不是厚此薄彼,有亲疏远近。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基础的不同,进行分层次分类个别指导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和使命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味成功的愉悦,使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

4. 要讲求民主,宽松和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风,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成为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讨论的时间、实践活动的空间,多一点个性的张扬,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学会向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相长。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知识信息来源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应该善于学习,丰富自己,面对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要善于采取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即使是“稀奇古怪”的冥想,“莫名其妙”的问题,都能宽容并加以认真对待,与学生共享探究的乐趣。在民主、宽松的环境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也才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5. 塑造和提升现代教师人格。教师的人格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深刻地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人往往是他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现代教师的人格,内在地规定了教师应成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在言行上出现双重人格,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讲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第二节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教育中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并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公正就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就是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学生座位也卖“人情”

最近,某市不少学生家长向记者反映,孩子在小学时一直是座位轮换,可现在的中学凭“关系”排位的现象十分普遍。

今年考入某中学读初一的庞越 (化名 )身高 1.65米,班主任把他排在了第 9排,也就是最后一排。

庞越的父亲对此颇有怨言。他说 :因为没有实施轮换制,座位分配权就在老师手里,这样,出现了一些“人情座位”,有钱有势的父母就往学校领导、班主任身上“砸钱”。

在一个教室里听课,从视觉、听觉效果来说,总有一些“黄金座位”。一般来说,“黄金座位”是在中间的前排。

成都市草堂小学副校长付锦说,国外较早注意到学生座位的公平问题,有的采取圆桌式教学,一般就两三个圈层。但我国学校学生人数太多,目前难以做到,但是我们应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

(新华每日电讯, 2006 10 31)

座位排好了,学生心伤了

一名初三学生发来邮件说:“按成绩排座位是非常不合理的一件事。以往班上每次考完试,就按考分从前到后排座位,我几乎每次因成绩优异都排在前面,可越是这样,每次考试的心理压力就更大,总想着不能多丢一分,不然就可能到后排去了。我记得有次考试失利后,座位忽然跌到了中间位置,那段日子,坐在那个座位上,感觉就是恨不得自己是透明的,惧怕任何一丝他人的目光。”

学习好的有压力,而对成绩排名靠后的,则起不到激励作用。几位在老师眼里属“差生”的同学来电说:“课堂上一抬头便见前方人头攒动……这般望去,心中又怎会不生出几分自卑?为什么要用‘鞭子’抽我们呢,我们不是陀螺呀!”

按成绩排座位为升学有望的“尖子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竞争环境,却人为地拉大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差距,这样达不到整体提高班级学习质量的要求,显然有违“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的原则。而且,教师以分取人的态度,还会给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权利。“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也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如果对待所有学生不公平,本质上就是造成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平等,在强调素质教育和依法执教的今天,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已成为教师的职业责任。在学生的心中,教师往往是公正、无私、善良、正义的代表,对教师有非常美好的期待。这一美好的期待决定着教师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做到公正办事,他们就会感觉到公正的美好和必要,从而奠定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努力追求道德公正的心理基础。如果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能感受到应有的公正存在,那么学生将很难建立公正的信念,最终会不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所以,教师能否实践公正,关系到一个社会公正的实现及其程度。

(一)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1. 教师与不同学生的互动存在差异

由于教师在交往过程中的支配地位,使许多教师在师生交往带有更多的主观选择性。有学者观察发现,教师对学业成就高、家庭社会地位高、在班级中担任较高职务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互动频率,与其他类型的学生存有较显著的交往差异。在互动的具体内容与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在与成就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方式,并且表现出很大的耐心;在与成就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并且较少给这些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充分的表达机会。在提问的方式上,教师常常鼓励高期望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在提问较难的问题时,会给这些学生较多的时间,并且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回答;而对低期望学生,则常常表现出不耐烦。

2. 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同一行为的评价也不同

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某个学生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即使有缺点也能轻易地原谅;而对印象不太好的学生总认为毛病缠身,取得成绩还会认为是“瞎猫碰上死老鼠”或有所企图的。

3. 让部分学生享受不正当的“特权”

现实中教师编排座位就是一个焦点问题,教师总是安排那些成绩好、社会地位较高和与自己有特殊社会关系的学生坐在靠近讲台的座位,而把那些成绩较差和教师心目中所谓不听话的孩子放在后排。所以,座位成了班级中学生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包含着非常明显的歧视倾向。

此外,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和“三好学生”等的评选上也有类似的问题。特别是到了中学之后,因为考试加分等原因,在某些项目的评选上,有关领导和教师在不让学生知道的情况下就定了下来,严重违反了教育公平。

(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建构教学过程公平

1. 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作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出身、性别、智力、相貌、年龄、个性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关心、爱护,不偏见、不偏袒,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

当然,一视同仁不能被机械地理解和施行,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正视学生的差异,针对其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2. 体谅和宽容

前面说师生平等,并不是要时时处处把学生看作像教师一样的成人,许多方面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和成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于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予以宽容。亚里士多德曾说:“在有些情况下,公平对待也就是体谅和宽容。宽容就是体谅,是对公平事物作出正确判定,正确判定就是对真理的判定。”

3. 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因此,公平对待学生就要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当然,给予学生发展机会要兼顾每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地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机会。

总之,公平公正永远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更是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要求。作为教师更要注重公平公正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平等待人,公平公正。

教师公正面观

1. 家长眼中的教师公正:

( 1)能做到一视同仁,能把自己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 2)对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不好的学生一视同仁;

( 3)对待每个学生态度一致,不论其出身、家境、俊丑等;

( 4)公正无私、不分好坏、不只关注好学生;

( 5)不对任何学生抱有成见,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

( 6)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偏见。不论与家长是否认识,都不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7)让学生轮流做班级的干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学生眼中的教师公正:

( 1)对待学生机会平等;

( 2)平等待人,不偏向他人、不嘲讽及轻视;

( 3)不考虑学生的家境、服装以及学习成绩,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 4)没有特别偏爱的学生,也没有特别厌恶的学生,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 5)一视同仁,不对学习不好或纪律不好的同学怀有瞧不起的心理;

( 6)不给优秀学生开小灶;

( 7)对学生没有偏向心理,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一定的进步机会;

( 8)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论学生学习成绩如何,在同一事上采取同一态度对待;

( 9)一视同仁,对谁都一样。比如上课发言,应该每个人都叫,不光叫一个人或几个人;

( 10)对待所有同学都一视同仁,不用有色眼镜看人;

( 11)一碗水端平,不在投票选举时说一些暗示的话。

3. 平等对待学生的 12条标准:

首先,平等,既不是对少数人的平等,也不是对多数人的平等,而是对所有人的平等,特别是对处于各种不利地位的学生,必须平等对待。这包括 6种情况:

( 1)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

( 2)平等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

( 3)平等对待男学生和女学生;

( 4)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

( 5)平等对待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

( 6)平等对待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学生。

其次,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这包括:

( 1)在公布成绩时平等;

( 2)在进行各种选拔时平等;

( 3)在上课时平等;

( 4)在评价学生时平等;

( 5)在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平等;

( 6)在自己心情愉快和不愉快时对学生平等。

(陈会昌德育忧思华文出版社, 1999)

第三节 宽容学生的缺点

宽容学生是教育本质的要求,是帮助学生改正缺点的前提。教育的对象——学生的主要特点就是未成熟或待发展,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育的宗旨就是不断纠正这些错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要不断发展完善自己,这是其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道德评价标准往往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坚强的意志品格尚未形成。在某些方面可以说就是“无知”,这也是其缺点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犯错,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改正,很多时候人不犯错误就根本意识不到错误的存在,对犯错误的学生,宽容是教师爱的体现,是了解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宽容本身就是教育,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老师,宽容我们一些吧

老师,你总是苛求完美,光看我们的缺点,不看我们的优点,抓住我们的错误不放,不管啥时间、啥场合,都上纲上线,甚至老账新账一起算。特别是对待差生更是变本加厉。

老师,宽容我们一些吧!先放过我们的缺点,关注一下我们的优点,我们会更加努力,决不辜负老师的信任。

我们涉世未深,难免会犯错误,有时犯错误并非是有意的。也许,我们出于好奇或无知,也许我们不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需要老师从心底宽容我们的过错。老师,你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我们每一个同学,让我们的个性统一化。我们的个性是不同的。如果老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我们进行“修剪”,则可能使我们丧失个性,而宽容则是理顺师生关系的良好方法。全国著名教师魏书生说过:“学生的大脑忙着接受训斥和处罚的信息,也就无暇静下心来裁判心灵中旧我和新我的论战。”对此,魏老师有个很好的做法,他在学生犯错误时,大多以宽容心对待,先让学生去做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学生写出事前、事中、事后自己的内心旧我和新我论战的情况。这样,学生们会在自我审视中感受到“正确”的快乐和“错误”的痛苦。

老师,保护我们的自尊心吧!当我们犯了错的时候,视实际情况给予宽容……

老师,给我们以鼓励吧!赏识我们每一个同学,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些赞美!你的一句赞美,一番表扬,可能影响我们一生。

老师,永远宽容我们吧!我们的行为是有所反复的,不能以为我们又犯了错误就不宽容了。

宽容的力量

一个孩子在赵老师上课没收了他的脸谱纸牌后,写下“赵你不得好死”的纸条。赵老师从举报人手中拿到这张纸条的时候,显得非常平静。她把这个吓得瑟瑟发抖的孩子叫到办公室。出人意料的是,赵老师不但没有大发雷霆,而且还为孩子耐心地纠正错别字,因为这个孩子把“得”写成“的”,把“好”写成“号”了。她让孩子把写错的字抄写三遍,然后平静地告诉孩子:“其实每个人都是要死的,或早或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到死的时候就会后悔。你现在还小,有些话可能还不懂,以后你会明白的。你现在可以回教室了,去上课吧!”这个孩子满脸泪水,连连说道:“对不起,赵老师!”

学生犯了错误或具有某种缺点,教师帮助他改正的前提就是宽容。只有宽容了才会让教师去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错误并相信自己能够改正,并积极配合教师。上面的事例很好地说明了宽容学生的重要意义。在第二个案例中,赵老师用宽容、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意料中的“大发雷霆”没有出现,反而和风细雨、轻描淡写地讲了一些道理,结果使学生受到了真正的触动。可见,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措施。那么,教师怎样宽容学生的缺点呢?

(一)认识上宽容

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学生和自己过不去,而应该深入调查和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甚至有的时候根本不用去找学生犯错的根源,不去理睬,学生自己就主动改正了。有的时候,学生的小毛病和错误总是一犯再犯,或者学生偏偏在教师刚强调某个问题之后就“闯红灯”,甚至恰恰在教师认为最不应该出问题的地方或时间出了“乱子”,弄得教师进退两难、哭笑不得。有的学生当着教师的面信誓旦旦地保证改正错误,决心很大,可实际行动又跟不上,边改边犯、时好时差、犯冷热病。这时,教师不能认为此学生故意和自己过不去,而对学生彻底失望,一定要克制愤怒的感情,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认真调查分析,做到思想认识上宽容,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二)态度上宽容

对学生所犯错误性质较为严重,或者本人不愿意承认错误时,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态度“恶劣”而放弃宽容。学生的认识水平、个性、生长环境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教师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冷静地考虑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思想根源。对于那些较为顽固、甚至当面顶撞老师的学生,也必须控制情绪,即使学生犯的错误有损教师威信。因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已成为习惯,需要较长时间来转变,一定要做到冷静宽容处理,避免矛盾激化。

(三) 时间上宽容

部分学生缺点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可以想象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如抽烟、酗酒或拖拉等)是否短时间就改正了。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改正错误。对上课时出现的问题,应尽可能在课后处理,而对公众场合发生的问题,则尽可能个别处理。

(四)条件上宽容

允许犯错误的学生“讲价钱”,给他留下改正错误的机会。因为学生既然和教师“讨价还价”,说明他已认识到了错误,应该给他改正错误以更大的余地。同时,这样做也是保护学生自尊的有效办法。

(五)要求上宽容

“十个指头还不一样齐”,学生总是有差别的,当他们犯错误时,教师对其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有些学生教师认为“响鼓还要重槌敲”,要求自然可以高一些,但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差或心理敏感的原因,对其要求可以灵活一点或放松一点。但是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即公平地对待学生,真正地促进其发展。

(六) 处理上宽容

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应当讲清楚,严肃批评,但处理时则要视情况区别对待。如果是初犯或情况比较特殊,或事后认识较好,有改过决心的,尽量做到从轻处理,或不作处理。因为对学生的处理也是教育,目的是防止旧病复发,对一些思想顽固的学生,经教育一时能改正三分的,就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办法,对部分学生犯错误的宽容绝不是放纵、姑息,而是给这些学生创造最大改过的机会,使其能尽快、彻底、发自内心地改正错误。

意外的收获

某师范学校有严格的学生作息制度和纪律。某周日晚,三个女生在没有请假的情况下,擅自外出,并与“话友”酗酒,超过学校规定的就寝时间后才回到学校。根据学校有关规定,三个女生每人记旷课!旷课和酗酒应给予警告处分,两项合计,且参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三个女生最轻应给予记大过处分。

三个女生向学校说明,她们是第一次违反纪律,而且是去见外地来的老同学,和同学在一起,因为多日未见,高兴才喝了酒。但无论她们怎样解释,制度是对所有人的,处分还是要照办。这时一个女生近乎威胁地对学校声明:“如果要处分,我也认了,但张贴处分报告的那一天,我就自杀。”也许是迫于威胁,也许是为了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学校暂停了对这一事情的追究,并给予了极其宽容的处理方式:讲明规定,淡忘此事,让时间来证明。这样的处理方式,着实在学校引起了一阵议论,赞成和不赞成的都有,校方希望能用学生后来的表现来说明这一决定的对与错。

一年时间过去了,有心人发现,其中的一个女生第一次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另一个女生则对语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广泛阅览文学名著,并致力于文学作品的创作;第三个女生在感激学校“无为而治”的同时,奋发图强,成为他们班级唯一能够背诵长篇英语课文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们没有忘记事情的经过,没有忘记学校的纪律,更没有忘记在这次事件处理中领导、老师对她们的宽容、信任和期待!她们成了学校纪律的自觉执行者。

在该案例中,学校虽然比较被动地对学生采取了宽容,但是收到的效果却是喜人的,有目共睹三个女生所取得的成绩。三个学生跟学校讲了条件,学校也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了条件上和处理上的宽容,果然不负众望。三个女生不仅改正了错误,而且各自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反而起了模范带头作用。这充分说明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本着对学生的爱和负责、尊重学生,宽容其成长过程中的错误和缺点,保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四节 慎用惩戒

现实中惩戒和体罚常常被人混为一谈,这也是人们反对惩戒的主要原因。其实,我们在此所说的惩戒和体罚是明显不同的,惩戒是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的,体罚则必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教育中的惩戒是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尊重学生人格和不伤害其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定对学生实行的一种否定性评价或强制性纠正措施,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改正。在教育教学中,由于体罚是不科学、不民主的有害的惩戒儿童的教育方法,所以我们坚决反对体罚、慎用惩戒。

英美学校惩戒措施

在美国,学校具有以下惩戒权:

1. 口头训诫;

2. 取消特惠,如犯错误的人是橄榄球运动队员,罚停赛或逐出球队;

3. 放学后留校,根据犯错误的程度,罚劳动或强迫参加心理咨询;

4. 惩罚性转学;

5. 短期停学,一般停课 10天,每隔 45分钟给学校打 1次电话,必须在家里打,学校来电监控;

6. 长期停学或退学。

在英国, 1986以前,教师可以对学生施以必要的管教,社会默许体罚的存在。 1986年以后,英国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不得体罚,但保留以下学校惩戒权:

1. 罚写作文;

2. 周末不让回去,随值班老师值班;

3. 见校长,让校长惩罚;

4. 停学。

特殊的审判

1987 年 1月,美国的某个审判室里挤满了人。因伪造母亲签名冒领 1600元而被判了两年徒刑的 19岁的青年泰龙·维尔本,站在啜泣不止的母亲面前,背起诗来:“假如我被悬于高峻的山崖,我知道谁的爱仍会伴我飞向天涯。啊,妈妈,我的妈妈。假如我被打入地狱,身首异处,我知道谁还会不断祈祷为我祝福。啊,妈妈,我的妈妈。”严肃的审判室,一时充满了感人的气氛。原来,当地律师事务所考虑到维尔本悔改态度良好,建议缓期执行,但法官肯尼斯·罗尔在采纳这一建议时规定了这么一条:维尔本必须把吉卜林的名诗《我的妈妈》当众背诵一遍。罗尔法官为什么采取这种背诗的处罚方式 ?他说:“让年轻人知道,他的行为是多么叫母亲伤心,同时也让母亲明白,儿子已认识了自己的过错。”

惩罚的“收获”

美国教育家玛莉曾在一篇文章中满怀深情地谈到了她的老师乔丹对她的一次惩罚。

玛莉上中学二年级的时候,是个爱说爱笑的孩子。一天,正上英语课,玛莉和同学滔滔不绝地说起话来。严厉的乔丹老师发现后,以严肃的口吻对玛莉说:“下课后来见我。”

玛莉忐忑不安地去乔丹老师那儿,准备接受最为严厉的惩罚。出人意料,乔丹老师的态度却很温和,只是语气非常坚定地说:“我要罚你写一篇 1000字的文章,讨论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天后,玛莉按时把写好的文章交了上去,乔丹老师仔细看后,把文章退回,要求玛莉重写。如此 6次,直到乔丹老师对文章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后来,这篇经过反复改写的文章,被乔丹老师推荐上去,参加了全市的征文比赛。 3个月后,乔丹老师高兴地在全班宣布了玛莉征文得奖的消息。这是玛莉平生第一次得奖,也是她平生受益最深的一次惩罚。事实上,玛莉不仅在这次惩罚后,迅速改正了错误,而且由此迷恋上了写作和教育。

上述案例说明了教育中的惩戒是在必要时采取的必要手段,是合理存在的。在现实的教育中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惩戒存在的现实意义

1. 惩戒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目前,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这是新时期学生观、教育观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我国教育可喜的进步。但是,提倡“激励”并不是就要忽视或抛弃惩戒,反之更应该重视惩戒和赏识或激励的综合运用。因为奖励(激励、赏识)和惩戒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评价体系,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所说:“没有惩罚就没有奖励。”“奖励与惩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用奖励来增加某一行为的发生频率,而用惩罚来减少某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倾向性。从心理意义上说,惩罚、奖励就像磁铁的两极一样无法完全剥离。”只有激励而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学生需要知道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并加以改正,适当的惩戒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也是真正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表现。

2. 惩戒强化了学生对规则和秩序的认识,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学生在学校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目标便是掌握社会生活的各种规则,如果学生违反了某种规则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会使他逐渐无视规则的存在。长大以后不仅人际交往出现问题,难以适应社会,而且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美国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多布森说:“许多犯罪的人,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的结果。”同时主张:“有分寸地惩罚一下孩子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 惩罚能让学生体验到挫折与失败,提高心理素质

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体验性,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学习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惩戒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体验,没有批评和惩戒的人生是没有的,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和惩戒的人生是不健全的。教育惩戒既是教师管理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我国现行计划生育制度和传统教养观念,出现了许多“小皇帝”,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少体会到失败和挫折。但是人生不可避免要遇到各种问题,许多问题是需要个人独自面对和解决的,父母和老师都不可能随时随地完全地帮助学生,因此需要学生正视失败和提高抗挫折能力。

4. 接受惩戒也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

虽说一般情况下,惩戒带给学生的是痛苦的感觉。但许多时候,学生犯了错误,其内心会产生很强的愧疚感,根据解决冲突的“趋利避害”原则,使他们期待适当的惩罚以解脱不安,这时如果一味地对学生宽容,反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5. 惩戒是教师的一项正当权利

我国现行教育法规授予学校和教师以惩戒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 27 条规定:“中小学校应当严肃校纪。对严重违犯学校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应当根据其犯错误的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第 3 条第 7 项规定中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惩的工作。”因此学校和班主任必须依法搞好惩戒工作。

(二)掌握教育教学中实施惩戒的原则

因为惩戒会给学生带来痛苦的感觉,必须注意使学生身心避免受到伤害,要恰当地使用惩戒,使惩戒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教师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1. 一般不应该作为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的第一选择

学生犯了错,首先应该想到宽容,采取诸如暗示、说服教育、认知辨析与调控、对问题行为的消退、对不相容行为的正强化。对学生施行惩戒,是要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础上,在其他教育措施不能奏效的情况下不得已才施行的。

2. 以尊重为前提,维护其自尊心

惩戒的目的在于使违纪学生产生羞愧感,重建其对纪律规范的虔诚尊重之情感,故惩戒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之上。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考虑,找到学生犯错的真实原因,对症下药。使学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怀着对教师的尊敬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改正错误。教师千万不能把惩戒当作对学生人格的羞辱、对不当行为的恶意报复,那样就进入体罚的违法行列了。

3.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至关重要,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惩戒本是教育学生的,如果不公正的话,就失去其教育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或抵触情绪。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喜欢”的学生纵容袒护,对“不喜欢”的学生处罚得厉害,应该公平、民主、一视同仁。

4. 以事论事

就是“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不能在采取惩戒时总是与以往学生所受的惩罚联系起来。这样做实际上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一种暗示,使他认为自己就是“无药可救的坏坯子”。

5. 因人而异,方法灵活

人有千差万别,学生性格各异,一种惩戒对一个学生有效,对另一个学生很可能无效。所以,惩戒的选择与惩戒的强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人格差异。如让一个不会唱歌的孩子在课堂上表演可能是一种惩罚,而对喜欢唱歌、喜欢表现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一种积极的正强化。对外向、大大咧咧的学生应该重罚,而对内向、喜欢反省的学生应选择比较轻的惩罚,这就要求教师在惩戒实施前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采取适当的惩戒措施。

6. 兼顾“集体性惩戒”与“自然后果惩戒”

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著名的“集体惩戒”原则 : 凡是集体还没有站在你们这一方的时候,凡是你们还没有把集体拉到自己这一方的时候,是不可以使用惩戒的。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后果惩戒”,即通过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力量来惩戒儿童,使儿童在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中形成是非善恶的观念。两人的出发点不同,但目的都在于避免受惩戒者把怨恨和气恼都集中在教师个人的身上。又因为自然的或集体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这使受惩戒者在受到自然的或集体的惩戒之后,不容易产生“报复”的想法,不得不退而思过。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综合运用这两种惩戒方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最有效的、最适合学生特点的方式。

总之,惩戒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从这个基点上出发,采取最适当的措施,是我们在教育中所要注意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

惩戒的内涵

惩戒是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尊重学生人格和不伤害其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定对学生实行的一种否定性评价或强制性纠正措施,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改正。

惩戒一直是教育上广受关注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对其认识也是见仁见智,有所不同。历史上赫尔巴特、康德、洛克、卢梭、乌申斯基、马卡连柯等人都认为可在教育中运用惩戒手段,不过态度有所不同。赫尔巴特和洛克等人还认为在必要时可采取体罚措施;卢梭、乌申斯基、斯宾塞等人认为应极力避免惩戒手段,乌申斯基对惩戒持否定态度,卢梭、斯宾塞则提倡自然惩罚。总之,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惩戒是可以采用的,但要慎重,毕竟惩戒本身不是积极的教育手段。在古代社会及现代部分学者眼中,主张在教育中采取各种惩戒手段甚至体罚。我国古代历来注重惩戒教育,如古代“教”字从甲骨文字形分析上看,左边儿童头上两本书,右边是成人手拿一根鞭子,意思是说儿童在成人执鞭监督下进行学习,儿童不听话、不学习时就可能遭鞭责之苦。所以古代私塾先生的铁戒尺也似乎成了促使学生成才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多次明令严禁体罚学生。当代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思想教育方式应该是启发学生发觉,而不单从外面灌输,更不应该惩戒。但是现在部分家长和教师的心中还残留着“棍棒之下出人才”的观念。因此,国家三令五申严禁体罚,慎用惩戒手段。

怎样理解在教育中的惩戒

劳凯声:“惩戒是指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愧,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向葵花:“惩,即处罚;戒,即警戒。惩戒,即通过处罚来达到警戒的目的。惩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作为同一过程的手段和目的,惩和戒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惩戒教育,作为一种正面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实施批评、处罚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

刘德林认为目前对于惩罚本质内涵的理解存在两种向度,报应性惩罚观认为惩罚的本质在于报应;功利性惩罚观认为惩罚的本质在于警戒。“而无论是报应性惩罚观还是功利性惩罚观,它们都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即惩罚不必针对学生,它的全部意义是要实现某种外在之目的。前者在于为受损方伸张正义,后者在于威慑其他有违纪倾向的学生。”因此他认为这两种惩罚观都不可取。他认为要认识惩罚的本质内涵还必须揭示其与纪律的关系。

许世平:“教育惩罚是对学生的某种不良思想行为给予约束或否定性评价的教育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其行为的不良性,并采取一定措施内化为自觉约束力,防止类似错误行为的再次发生和升级,从而最终达至人性之完善。”

廖一明:“‘教育惩戒’,则是教育机构、教师依法对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进行惩戒。‘教育惩戒’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戒’的行为为结果,通常包括学校惩戒和教师惩戒。”

赖雪芬:“教育惩罚是对受教育者的不良行为给予的否定性评价,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约束力的教育方法,分为正当惩罚和不当惩罚两种。”

张俊丽:“教育领域中的惩罚,是指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 (包括违反纪律行为和涉及不良的品行和学习中的一些行为或态度 ),教育者在法律法规的授权下,在一定的权利范围内施加给学生的一种适当的强制性纠正措施和手段,其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惩罚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比如在操行手册上扣操行分或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 (警告、记过等等 ),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比如针对某些过失性行为进行补偿性行为,如学生小组值日不认真而罚其重新值日等。”

日本政府在学校中禁止体罚的有关规定

在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校长及教员在教育实践中有必要时得依据监督机关的规定,对学生及儿童行使惩戒,但不得给予体罚。日本政府公布有关体罚的注意事项中列举有体罚实例,可以让我们将惩戒和体罚加以区别:

不让学生如厕,超过学习时间仍留学生在教室中,因为会造成肉体痛苦,属于体罚范围,违反学校教育法。

不让迟到的学生进入教室,即使是短时间,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是不允许的。

上课中,因学生偷懒或闹事,不可把学生赶出教室,而在教室内罚站学生,只要不变成体罚,基于惩戒权观念可被容许。

偷窃或破坏他人物品等,为了给予警告,在不致造成体罚范围内,放学后可将学生留校,但必须通知家长。

偷窃,放学后可以留下当事人和证人调查,但不得强迫学生写下自诉书和供词。

因迟到或怠惰等事,罚扫除、值日是被允许的,但过分逼迫则不行。

第五节 拒绝体罚

我们要慎重使用惩戒,不仅因为惩戒本身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手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教师和家长打着惩戒的旗号,对学生进行体罚。前面已经讲过体罚和惩戒的本质区别在于体罚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国多部法律明文规定禁止体罚,但是禁而不止,在教育教学中依然存在。因此我们要了解体罚及其危害,从而在实际中杜绝体罚,这也是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体罚的危害

童年受体罚长大了易得心病。喜欢依赖体罚方式来教育孩子的家长们要警惕了。今天上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首次公开了一组对童年创伤的研究数据, 1300多人次的调查显示,从小受体罚过度的孩子,长大后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院长肖泽萍教授是在今天上午举行的泛亚太地区心理大会上公布这一结果的,这是国内首次对精神病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和普通人群展开关于童年创伤的大规模研究,调查人数达到 1300多人。结果显示,在精神病门诊患者中,童年受过“躯体虐待”的几率比一般人高出 10%以上,至少有过一次如家庭变故、亲人去世等创伤的几率也高出 14%以上,即使在门诊患者中,承认自己受过某种“虐待”的患者,其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可能性也近于无类似经历患者的 3倍。

过度的体罚是“躯体虐待”的一种主要形式。肖泽萍指出,孩子天性会依赖于照顾他的人,在此过程中他会得到足够的支持来相信世界。而如果父母或其他抚养者,经常对他采取过度体罚,会让他产生躯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一方面为了生存,他需要依赖父母,但是因为痛苦体验,他又想离开。长期、反复的这种内心斗争,最后会导致其出现多重人格。有些患者会因为多重人格不断变化,而让别人感到莫名其妙,最后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新闻晚报, 2005.11.18)

据加拿大的一份研究报告说,被父母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那些未被体罚的儿童的两倍。调查结果表明,那些被鞭打或被掌掴的儿童日后患上焦虑症、发生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显著增加。专家指出,并非每个童年被打的人日后都会出现心身失调,但与对照组相比,童年遭受体罚者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确实增加。

研究人员是根据接受调查者的反应进行研究的。受调查者的年龄介于 15至 64岁。在童年常常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 21%患上焦虑症; 70%患上抑郁症; 13%酗酒; 17%吸毒成瘾或患上焦虑症。研究者指出,实际的体罚现象比数据所反映的更为普遍,这是因为小孩子在三四岁时经常被打,许多人长大后都记不起来了。专家指出,体罚是一种最简单但往往效果最差的教育方式,希望这一调查结果会促使更多的家长思考。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自杀猝死,令世人震惊。然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据心理学家分析,三毛之死与其上学期间所受到的惩罚有关。三毛小时候作文成绩优异,而数学成绩欠佳。初中一年级时,因没有做出一道代数题,老师就把她叫到台前说,有一个同学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再让她吃两个,随即饱蘸墨汁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然后叫她转身让全班同学看一看。下课后,老师又勒令她在校园里绕一圈,让她在全校同学面前受了羞辱。从此,三毛精神受到严重挫伤,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以至于一想到上学就昏厥,甚至因为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内心焦虑与日俱增而自杀。虽因及早发现而被劝止,但她从此患上了“自闭症”,她再也不肯上学校,怕接触所有的人,并在自己的闺房外加上铁窗和锁。这种自闭生活长达 7年之久。最后,她在自己的创作巅峰之时自杀身亡。那个代数老师的一瓶墨汁和一支笔,造成三毛的悲剧性性格并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中小学体罚现状

1. 体罚现象普遍存在。 2001年至 2002年 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全国 10个城市 (大城市:北京、上海、青岛、深圳;西部城市:西安、重庆;中小城市:锦州、阳泉、襄樊、萧山 ),对 5846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四个年级在校学生,以及相关的 370名教师和 245名家长进行了有关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教师“经常”罚站或罚跑的学生比例是 2 6%,“偶尔”有此类经历的则高达 37 7%,选择放学后“经常”和“偶尔”被罚留校的比例分别为 2 8%和 26 2%,“经常”和“偶尔”被罚抄课文或作业多遍的比例分别为 4 4%和 33 4%,“经常”和“偶尔”被教师打的比例分别为 1 5%和 13 9%。

2002 年,对黄石市 6所中小学 6个班 (初中 3个班,小学 3个班 )的 24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初中学生中被教师体罚过的比例是 51 3%,小学的比例为 72 6%。

李方强调查:小学有 87 5%的教师体罚过学生,初中为 68 4%;小学有 35%的学生被教师体罚过,初中为 28%。

从以上数据看来,体罚现象在现实教育教学中还是很常见的。

2. 体罚方式多样。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形式多种多样,据但汉礼从媒体报道、实际调查和现实观察统计出:被教师使用过的形式有:打耳光、扯耳朵、捏鼻子、揪脸、用鼻子碰墙、打嘴巴、关禁闭、教鞭抽、罚站、罚跪、罚走、罚跑、罚爬、罚晒、罚冻、罚抄作业、罚劳动、课后留校、饿饭等。即使是一种体罚形式,也还有多种罚法,比如罚站,有面壁站、四角站、定时站、站太阳、站风雨,更有甚者,罚学生裸体站;再如打嘴巴,有时是教师打,有时是教师叫同学互相打,有时叫学生自己打。即使是一个教师,也可能会使用多种形式。例如,浙江省乐清市北自象镇三重炉小学的一个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紧张,她创造了许多体罚学生的方式,如果学生没做完作业,体罚的方式有:蹲马步、做狗爬、相互打耳光、踢腿、倒竖蜻蜓 (头朝下倒立 )、跪地等,这些方式被她持续实施了一年多时间。

据李方强调查,在小学,教师体罚学生常用的方式依次为罚站 (55 9%)、责打 (25 1%)、罚作业与劳动 (24 5%)、其他 (7 1%,如罚跪、蛙跳、跑步等 )。在初中,教师体罚学生常用的方式依次为罚站 (50 9%)、罚作业与劳动 (24 5%)、责打 (18 2%)、其他 (6 3%)。另外,作为最文雅、最易被人接受的体罚方式——罚抄作业,有些教师在罚抄次数上近乎疯狂。

为此,专家建议,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适度的方式,既不能过度娇宠、溺爱,也不能严格到对其造成躯体上的伤害,这都不利于他们成人后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在一个家庭中,最好是父母扮演相对平衡的家庭角色,一个相对慈爱,一个相对严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规范教育的同时,又能满足他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和安全感。

从上面案例中可以看出,体罚在教育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仅伤害学生身体,同时也严重伤害着学生的心灵。研究表明,体罚除了直接造成学生的身体伤害外,也会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如对学生自尊心的损害,对学生人格正常发展的损害,使学生对教师和学校缺乏安全感,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育。体罚对所有年龄段的儿童都是无效且危险的,体罚通常会给受罚儿童带来愤怒、怨恨的情绪和自卑,教给孩子暴力和报复可以解决问题。体罚还会造成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并使体罚得以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所以,我们要认真分析体罚存在的原因并有效地制止体罚。

(一)体罚存在根源

1. 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体罚是有效的,是允许的。如古希腊雅典的学校,就常常对儿童实施体罚。在保留下来的史料中,有一块习字板,教师在上面写了一句话:“孩子,你如果不要挨打,就得用功。”我国传统教育向来主张对孩子的教育要从严,因此有“严师出高徒”“严是爱,宽是害”“棍棒之下出人才”等说法。千百年来,“责罚”一直被视作教导孩子“成人”“成才”的最有效、最必需的手段。现实中,家长自己体罚孩子同时也默许甚至鼓励教师体罚学生。据调查,我国 2/3 的儿童在家中受过体罚。部分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往往对教师说:“孩子交到你手中了,就当自己孩子,该打该骂随你了。”同时“师道尊严”等观念以及师生关系的不平等都使得体罚得以存身。这一切都表明体罚存在久远的历史渊源。

2. 教师的心理不健全

长期以来,教师待遇偏低,地位不高,加上社会分配不公,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总感到怀才不遇,心中有怨气,遇事易动气发火。而且,学生是活生生的快速发展变化成长中的个体,让教师每天有应接不暇的学生问题。还有社会对教师总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要求,使得教师无所适从。久而久之,教师心理压力加大,出现不适,很容易发泄到学生身上,造成体罚。

3. 教育能力欠缺,师德缺失

前面已经分析过体罚和教师个体素质密切相关,并且许多研究调查已经证明。很多时候教师的确是出于好意,恨铁不成钢,盛怒之下才会体罚学生甚至动手打人,但因为最终结果是错误的,所以使得原本良好的主观愿望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所以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体罚学生是教师无能的一种表现,打学生是教师教学艺术、教育能力和个人修养欠缺的表现。一个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几乎不可能体罚学生。

4. 依法执教不力

我国法律虽然禁止体罚学生,但是规定不够具体,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于不当体罚都是一笔带过,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对于心罚和许多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及责任承担未作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并对于怎样才是正确合理的惩罚行为未作说明,导致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个人随意性大。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这方面的教育立法,以规范教师的行为。

此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或者具有某些严重缺点,增加教师教育难度,学生屡教不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虽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但是从教师个体看,总有“教不了的孩子”。

(二)新时期教师纠正体罚的对策

消除体罚是一个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如法律、管理、政策、家庭教育等。这里我们只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的纠正措施,主要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增强法制观念

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法制社会,教师首先就应该作出表率,不仅要依法治教,在社会也要遵纪守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罚是不该和师德放在一起提起的,师德是对教师的一种道德要求,应该远远高于法律的要求。而体罚是一种违法现象,已经不属于道德范畴,也就是说不仅具有师德的教师不会去体罚,没有师德的教师若不违法,也不会去体罚。

2. 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体罚是被允许的,是正常的教育手段。虽说现在法律上已明令禁止,但部分教师和家长脑海中存在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得体罚不能从根源上去除。因此,杜绝体罚的根本就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修养。具体地讲,就是如前所述,要怀着爱与责任,尊重、体谅、宽容和公平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提高教育能力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正因为一些教师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的错误、失败、不合作等缺点,不是想办法进行鼓励、帮助和引导,而是直接使用体罚这种暴力手段。有的时候可能因为教师应变能力较差,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而造成体罚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虚心学习请教,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展现出更高的教育智慧。

4. 减轻压力,做好自身及学生的心理调适

目前除了应试教育的压力继续存在,社会上长期存在的轻视教师的观念依旧存在,而且因为近几年教师待遇和地位的相应提高而使得部分人对教师提出较高的不合理要求,让教师身心疲惫。这就要求社会和家长体谅、理解教师,给教师创造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减轻压力。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要学会自我调适,找到适当的方式和途径释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从而和教师共创一个和谐、积极的教学环境。

总之,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健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随着广大教师素质的完善,体罚这种现象将从学校逐渐消失。

体罚影响幼儿智力发育

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教师,即使是偶尔掌打或体罚孩子,均会阻碍幼儿的智力发育。英国科学家通过对 900名年龄在 1~4岁的孩子的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即使是每两周轻微体罚孩子 1次,对孩子也会产生影响。同时,科学家相信,那些从没有受过或很少遭受体罚的孩子,其智力发育要好得多,原因是家长采用教导的方式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建立正误是非观。

1~4 岁的孩子处于幼儿前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家长应该对他们倍加呵护。如果对他们进行体罚(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和动机)将是有害而无益的;无论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体罚都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无论采取何种体罚方式 (罚站、罚跪、关进黑房子等 ),哪怕仅仅一两次,均可在幼儿心里留下难以弥合的“创伤”,如曾被关进过“黑”房子的幼儿,可能从此变得胆小,尤其是在夜间,惧怕独自进入黑暗房间取物或入睡。

因此,从事家庭研究的专家认为:“家长打孩子,他们只看到打使孩子纠正了错误的行为,但没有注意到对孩子未来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如果他们知道打孩子的危害,我们相信家长会收住自己的手。”

(家庭医生报, 1998.8.14)

我国关于制止体罚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 16条第二款规定:“禁止侮辱、殴打教师,禁止体罚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 37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子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

( 二 )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 三 )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

教师有前款第 (二 )项、第 (三 )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热爱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 2005] 1号)》:“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1. 如何理解和处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2. 怎样做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教师认为,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无论知识还是经验和教师相比还存在差距,怎能是平等的呢?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3. 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实践谈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4. 阅读下面案例,你有何感想?

教师的鼓励

在北方城市的一所重点小学,有一名自荐当上中队长的五年级的女学生,可以说个方面都比较优秀,但在与同班两名同学一起竞选大队委员时落选了。她落选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长与学校没有关系,爸妈都是工人。而另两名当选学生的家长与学校有利益关系:一个学生的家长是搞艺术的,与学校大队辅导员有一定联系;一个学生的亲戚是学校的中层领导。这个女同学的内心很不平,也很难受,学习、情绪等都受到了一定影响。班主任老师多方鼓励她,肯定她的优点和长处,并指出应继续努力的方向。这个学生在班主任老师那儿获得了力量,并开始思考一些有关生命、生活本身的问题。

5. 有教师提出,按照“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的原则,对优秀学生的惩罚应比一般学生要严一些。“首先要惩罚优秀的,其次才惩罚不好的,或者就完全不惩罚。”你如何理解?

6. 请你分析下面案例中教师苦恼的根本原因,帮他找出对策。

我叫小林,是一名中学教师,从教十多年了,应该懂得教育规律,且已过了而立之年,按说已不会年轻气盛了。可是,我仍然容易发脾气,见不得学生调皮捣蛋,发现那些行为不端的学生,我心中的无名之火就会不自觉地窜上来。我知道应该宽容,我也一直学习克制自己的情绪,但是,看见那些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或者睡觉、不认真做练习的学生,我心里就不舒服。教师的职业本能要求我必须管教他们,一句两句我还能保持语气平静,后来我就忍不住发脾气了,事后又很后悔,我知道发火既伤别人,又伤了自己。这一回,一个姓江的同学上课玩女生的发夹,我几次用眼光示意他,他都视而不见,我忍不住吼了起来,且将发夹抓过来狠狠地摔在地上。哪知他竟然站了起来,大声说我不该摔东西,扬言要我赔。我更生气了,呵斥他滚出去,见他站着不动,我就上前去扯他,非要将他推出教室不可。事后,我也觉得不该动怒,可当时那种情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对于学生的不良表现,我不可能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也许这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应该没有什么不对吧?问题是碰到学生有不良的行为,我就心态不平静,愤怒的情绪就会发泄出来。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第五章 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师德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这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评价,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重结果的方式,转变为注重过程、促进发展。同时,评价提倡多元主体,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断对学生进行激励。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真实,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过程中要防止评价“作假”。

第一节 评价注重过程

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可是现实中许多地方出现了“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踏踏实实”的现象,其原因主要就是教育评价改革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 2002 年 12 月 27 日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评价注重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新课程的明确要求,也是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结果。注重发展过程,即从过分关心结果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并且,将终结性评价结果当作下一次评价的起点,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所以,每位教师都应该树立注重过程的评价观念,从根源上摆脱应试教育对教师、学生和社会的束缚。

改革课程评价

当前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改革的趋势就是更加关注人和人的发展,呈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以质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如表现性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评价的功能由侧重选拔淘汰转向侧重发展。例如日本在战后教育评价的演变,由只重视“选拔”转向“提供信息”;在评价中既重视个性化,又倡导合作。例如在美国出现了所谓“授权评价法”,就是把评价学生成绩的权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学生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活动评价:评价不仅重视结论,更重视过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如在“测定一段时间内本地雨水的 pH值,绘制时间- pH值关系图,讨论本地区出现酸雨的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的活动中,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本地区可能有酸雨)—取样和测定雨水的 pH值—记录数据—处理数据—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作出是否有酸雨的判断)—根据本地的实标分析各种可能的原因”这样一个过程。考查和记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实验报告的合理性、学生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等作出综合的评价。

从课程改革评价的发展趋势和表现性活动评价的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若以质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注重评价过程,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注重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将为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注重过程评价是新时期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特征。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评价促进发展,就要积极开展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不能与学习过程分离。真正的过程评价必须是“学中评、做中评”,“学、做、评”一体化。

(一)过程评价应满足的条件

评价内容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要评价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仅是学科发展目标,更主要的是基础性发展目标。

1. “学、做、评”一体化,评价过程是学习过程

任何与学习过程相脱离或相错位的评价都称不上发展性评价。要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记录。这种观察和记录具有即时的效应,要时时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不断为学生的进步打气加油,能真正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评价工具一定要符合“课标”的精神,努力贯彻课程的三维目标,使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贴近儿童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使内容与形式都富于童趣。在评价与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中,既要有知识与技能等学业目标,又要有培养孩子爱生活、愿意与同伴交流、勤于请教父母 和老师、重视自我反思等非学业目标。学习内容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进行综合。在精心营造的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评价儿童的学习。

2. 评价活动要体现“主体多元、内容多样、方法多种、注重过程”的原则

学习过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评价过程也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还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有自我评价,也有同伴评价,还有父母老师的评价。特别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评价自己。从评价内容上看,有的是评“双基”,更多的是评表现;评价方法有自我判断、自我反思,他人观察,纸笔测试,更多的是成长记录。

3. 淡化横向比较

淡化比较,不评分、不分等,力求淡化分等排队的评价观念,过早地分等排队弊多利少。不适当的分等排队往往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会挫伤一些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会影响他们终身的发展。在自评和他评时,需要分等定级的,也要减少等级,模糊等差。

(二)过程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重视过程并非只重过程而不再重视结果

许多人认为,过去的评价有问题,就是终结性评价的原因。甚至主张完全用过程性的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实质上,注重过程的评价本质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或结果,因此我们不要从一个误区进入另一个误区。因此,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说:“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中,评价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通过对过程的评价和分析,肯定学生的进步,进行激励,同时寻找不足和亟待改进的地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对过程的理解要全面

过程是指教学的过程。我们可以把教学 ( 特别是课堂教学 ) 中看作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不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学生原有的发展水平、课堂的气氛、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因素,彼此交织、互相影响。这种丰富的教学过程,成为了教学评价的内容,如何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效和优化,就是我们进行评价的目标。同时,过程又是指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而学生的发展过程应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学习过程,还应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其他过程。

3. 不能注重过程简单化、程式化

重视过程是现代教育评价中的重要理念,并且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不少的成功方法和经验。但是我们不能就将采用某种特定的评价方法甚至评价工具的评价认为是注重过程的评价。这种现象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经常发生,有些时候是因为领导“拍脑袋”的结果,有的时候因为没有给广大教师提供相应的条件,还有的时候是教师本人没有真正理解而采用。

4. 不能带有偏见和主观臆断去评价

现实中,部分教师经常由于学生相貌、性别、个性、家庭背景等因素而产生一定的偏见,不仅使学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且影响评价质量。教师要明确之所以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就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公平发展。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给学生贴标签,也不在于给学生分出高低。

5. 评价的反馈要把握时机,内容要具体,讲究评价用语

( 1 )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个体,把握反馈时机,灵活运用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一般情况下,实行有效的评价都很注意及时性,当学生表现出某些良好的行为或取得点滴的进步时,教师及时表扬和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继续努力,做得更好;当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之后,教师及时的暗示和提醒可以使学生停止、纠正自己的行为,避免形成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不过,在某些的情况下,即时的反馈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或者其他负面效应,因此,适当地推延反馈的时机是很必要的。

( 2 )反馈的内容要具体、明确,并给学生一定的指引。不能对学生作简单的优与劣、好与差、行与不行的判断,而应让学生明了自己好在哪些方面,不足在哪些方面,还应作多大的改进,如何改进等。例如,像“你真聪明”有时就可以改为“真棒!数学题全对了,继续努力,争取语文表现更好!”

( 3 )注意反馈用语的分寸。对于那些“响鼓还需重槌敲”的学生可以直指问题本身进行评价。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到委婉含蓄。“真情说优点,委婉道不足。”有人把这句话奉为评价学生的要领,很有道理。由于自尊心和教师的权威印象,学生很怕教师说他的不是,更忌讳教师给他扣帽子以及责骂和挖苦。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委婉”这一艺术手法来实施负面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6. 评价要防止占用过多教学时间

由于缺乏正确认识,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过分重视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评价专用时间过多。我们应该把评价有机地渗透于教育教学内容、过程中,使它们浑然一体,没有刻意雕琢过的痕迹,这种评价将会是潜移默化的,真正促进发展的。

成长记录袋的功能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是当前引起极大关注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方法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从而开放地、多层面地评价学生。同时,这种方法还可用于对教师的评价,使教师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上学期我校正是利用了成长记录袋的激励性作用,使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先谈一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设。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励学生学习。为了使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我校的“成长记录袋”突破了时间限制。通过问卷的形式把学生升初中以前的生活作了回顾,把过去的优点作了全面的积累,这样,袋里的内容就有了以下几项:

升初中以前的获奖材料及个人成功的事件记述;

自我介绍 (个人小传、自传 );

每学科一份最好的作业;

自己最满意的一份美术作品和两份书法作品 (一份汉字书法,一份英语书法 );

一篇最好的作文或日记;

老师写给的生日贺信或记忆深刻的操行评语;

心理课上制订的学习计划及未来发展规划;

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部分同学的歌唱、朗诵或演讲磁带;

部分同学的手工小制作。

第思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呼唤、鼓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的独特性。”在建设中,我们采取随意随时的原则,让学生成为提交作品时间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把交作品的截止日期定在下学期初,这样,学生可以时时反思自己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校还设有档案袋开放日,学生可以在优秀学生的作品中吸取长处,不断激励自己。这样每个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还认识到自身水平与更高水平的差异,形成了“自我求成、自我发展”的新需要。

这种方法克服了分数评价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初一 (2)班的郭良同学小学四年级就厌学,一到考试就逃课,升入初中两个月内没完成过作业。但自从有了记录袋的作业后,特别认真,一次又一次地交换自己的作品,由小制作到书法作品到学科作业,最后期末考试卷子也被他装进了自己的记录袋。学习成绩就更不用说了,分析原因,正是成长记录袋的激励性功能。

第二节 学生自我评价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一直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重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许多时候学生认识自己往往以教师的评价为依据,既影响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又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在新课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探索学生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镜像自我、一般化他人与重要他人

早在 20世纪初,符号互动论的创始者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就发现了与他人交往在儿童自我概念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映过程” (looking glassprocess)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 (Looking glass self)。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 (表情、评价与对待 )就像是一面镜子,儿童通过它们来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库利认为通过这种镜映过程,他人对待儿童的态度与方式不仅塑造着儿童的自我意象,而且也会通过“评价引导行为”的作用塑造一个人的实际自我。这就意味着,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与对待方式,不仅影响着儿童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儿童整个人的成长。

后来的米德发展了库利的思想,并在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般化他人” (generalized other)的概念。米德 (1934)认为,儿童的交往世界是广阔的,而对应于每一个人的交往对象都形成相应的“镜像自我”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构化系统,而不是各种自我评价的混乱集合。米德认为,儿童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不是个别的人或独特的群体,而是将他们转换成了一个抽象的一般化他人,其自我评价是在设想的一般化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与儿童发生交往的人对他们都具有同等的影响力,儿童生活中的某些人对他们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的发展有着尤其重要的影响。这些人被称作“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重要他人的构成也不同。在学龄前阶段,重要他人主要是家长。到小学阶段,教师开始发挥可能超越家长的影响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同伴的影响力也会明显增加。进入中学后,教师的影响力虽有所减弱,但仍然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影响源之一。新近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认为,事实上,甚至到大学阶段,教师的意见也仍然会高度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这些事实表明,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对儿童自我概念及自我评价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长期、重大而持续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性质很难为其他途径的影响所取代。这就意味着,教师看待学生的态度和对待学生的方式,是影响学生在学校社会环境中处境是否积极的最主要的因素。

(林敏)

学生的自我评价(化学)

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化学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结果等。例如: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的有关内容时,可在学习记录袋中收录以下资料:

自己或同伴收集的有关化学物质的资料,如新闻和科技动态的剪报、图片、照片、实物等。

学习空气、水、溶液、金属、生活中的化合物等项内容后,对这些物质的性质及其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认识。

有关学习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探究活动资料(包括提出的问题与假设、设计的方案、实验记录、对实验活动的自评和他评、对实验的反思与体会、问题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等)。

对当地污染状况的调查和防治污染的建议。

对化学在空气污染的形成与防治中的作用的认识。

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包括基础知识、实验设计和探究活动等情况),有待改进的问题和改进的设想。学生针对学习成长记录袋的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和小结,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动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欣赏别人不自傲

杨磊连续三年获市数学竞赛一等奖,因此就有些洋洋自得,对别人总是不屑一顾。在“今天我当家”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把杨磊和其他两个同学分在一组。第二天,在交活动总结时,杨磊耷拉着脑袋,对我说:“老师,您能帮帮我吗 ?”听了他的诉说,我才明白,原来在昨天的活动中,他既不会买菜,又不会饭,叠被子又叠不方,只好坐在一边看别人忙得有条有理。“老师,我真想不到他们这么能干,而我却像一个废人 !”“不,杨磊,你昨天看到的是他们的优点,而这些正是你没有的,你知道该怎么办吗 ?”果然,杨磊开始虚心向别人学习,不再高高在上了,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学习呢 !“夸夸同桌”“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活动的开展会让学生及时看到别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改变心态,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能使他们自觉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丁圣梅教书育人, 2003.5)

上面几个案例都反映出,自我评价是学生个体身心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和影响因素。教师一定要明确一点,就是外部评价最终要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才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最终要靠自我评价来完善、发展自己,进而促进自我实现。所以,新时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一)自我评价的意义

1. 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保持内在一致性

内在一致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使其感觉自己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个体面临重要任务时,能够调节和维持有意义的行为。自我评价通过维持内在的一致性来引导着个体的行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客观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 自我评价,决定着学生的“归因”行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同,对具体行为的归因也不一样。只有能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的人才最有可能进行合理的归因。所以,培养学生积极有效的自我评价,帮助其正确、合理地归因,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自己的行为不断地检查和调整,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有效机制,进而不断自我提升。

3. 自我评价决定着学生的行为目标

学生对自身的期望随自我评价的变化而变化,积极的自我评价会使学生持有积极的期待;消极的自我评价不仅引发了学生消极的自我期望,而且决定了他们会去期待外部的消极评价和消极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决定了他们不愿意作出更多的努力,也不再对某事物 (例如学习 )感兴趣。

4. 自我评价影响着学生的交往和社会化

如前所述,自我评价是个体自我调节行为的前提,不同的自我评价决定着其行为模式。个体较低的自尊和自我评价,对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使个体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自己的交往需要难以满足,从而产生孤独感。同样,自我评价过高也可能导致社交孤立。自我评价过高的人经常自以为是,孤傲清高,同时存在着要有不同于他人的判断和观点的强烈需要,以此为他们社交孤立得到补偿。

(二)影响学生自我评价的因素

1. 生理因素

学生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相貌以及健康状况等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生理的自我,作为客观存在的生命个体,无时无刻不在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变化并对此作出相应评价而影响到整个自我的评价。国内研究(林敏, 2004)发现,小学六年级学生中,男孩的自我评价显著比女孩的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女孩比男孩提前进入青春期引起的不安与困惑造成的。

2. 家长环境

儿童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就是在家庭中,父母等家人一直是儿童心目中十分重要的人,家庭在个体一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影响着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在民主型家庭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发展有积极影响;专制型家庭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发展有消极作用。此外,家庭结构特征如完整家庭、兄妹数量、排行等对学生自我评价都有一定的影响。当然,随着学生的成长,家庭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将有所下降。

3. 教师接纳

教师的接纳,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肯定、鼓励和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接纳程度与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信任、尊重和期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自信心,从而强化积极的自我评价。

4. 学习成绩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自我评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社会评价和教师评价较高,教师的接纳程度和在同学中受欢迎程度也就较高。但学习成绩要通过作用于教师对学生的接纳水平、家长对孩子智商的评估以及小学生被同伴接纳等方面来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自我评价,一定要排除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5. 同伴关系

随着学生的成长,同伴评价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每个人都具有被自己所关注,被自己同类所赞赏的本能倾向。当自己不被别人所关注或没有受到太多他人的关注时,就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疑问。在交往中,学生通过直接交往或观察其他人的言行对同伴的相貌、身体素质、同伴关系、学习成绩、性格、能力等作出评价。学生接到这些评价后,对各种反馈信息加以整合、内化,从而形成自我评价。在前青年期和青年初期同伴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三)指导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

1. 重视自我评价意识的培养

研究发现,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清楚自我评价的内涵和意义,没有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和愿望。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初中生的自我评价意识较强,但这种较强的意识主要反映在学生很注意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上,而且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往往是停留在头脑中的感性认识上,经常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标准。这都表明,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不够明晰,需要教师加大引导力度。

2. 加强自我评价过程的指导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遵循着下面的过程,即“明确目标—制定标准—进行反思性活动—信息反馈—自我矫正”。

3. 明确目标

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有的学生可能目标明确,有的则模糊。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关键的或阶段性的自我评价目标,以确保学生自我评价的整体效果。

4. 制定标准

恰当的自我评价标准是学生自我评价成功的有力保证。在制定学生自我评价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学生一起参与,允许学生和教师在相关领域进行合作。这有助于学生内化自我评价标准,感受自己在自我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5. 进行反思性活动

只有进行反思性活动,学生才能真正走入自己内心,通过和他人对比或自我对照一定标准对自己作出一定评判,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

6. 信息搜集和反馈

在评价中,信息的搜集和反馈贯穿始终,直接影响着自我评价的质量。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搜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及时正确地与他人交换意见,以此来检验自我评价的客观程度。

7. 自我矫正

学生要不断完善、发展,必须改掉缺点、发挥长处。许多时候学生能意识到自身的缺陷,但苦于没有办法改正而失去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说,在学生自我评价过程中,无论信息反馈来自何种渠道,无论所反馈的信息是如何及时、有效,如果它不能为学生创造自我矫正的机会,就毫无价值和意义。在整个自我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促使学生尽量客观地评价自己,还要不断激励学生,促使他的自我调节行为,校正错误和缺点。

(四)自我评价的形式和方法

1. 个人日志

个人日志就是学生通过写日志的方式,忠实记录自己学习、生活过程的体验和感受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其实就是平时所说的日记或周记等形式,不过更侧重于评价。个人日志的最大功能是搜集的信息全面、丰富,更接近学生内心,可以记下学习中的事或感受,也可以记下生活中的事和感受。总之,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得都可以记下,并作一定的评价。个人日志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可 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的,但也不可强制检查、评分等。

2. 自我体验报告

所谓自我体验报告是指学生通过反思,将自己先前学习中的认知、能力、情感、人际交往中的体验、感受以书面形式表述出来,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定性自评过程。学生的体验对于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些学习体验可以通过学生外显行为表现观察出来,而许多内心感受和心理倾向的变化是无法为外人所准确观测到的,因而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报告,才能全面深入地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得失变化。

3. 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学生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收集起来。这些作品用以展示自己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是一个学生作品的动态的、不断增长的集合。每一份加入其中的作品都要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并给出选择的原因。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最大价值即在建立记录袋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过程和评价。

4. 自我评价表

自我评价表是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自我成长发展,对自己进行评价的表格。自我评价表可以分为:单堂课的自我评价表、单个单元的自我评价表、整个学期的自我评价表等。对于学习评价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单堂课的评价表。评价的内容包括态度、行为、所学知识与技能、方法、情感体验等。在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对表格进行适当的设置,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自我评价表的设置和修改过程中。自我评价表格式比较灵活,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心中的标准来为自己评分,也可以 和老师商量评定。

什么是自我评价

从教育学上讲,自我评价是被评价对象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身所作的评定和价值判断,有时被人们称作自我评定或自我评估。学生自我评价就是学生个体基于原有的自我认识,依据一定评价标准,对自身整体或某方面素质的发展所作出的认识和判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论在学习过程,还是在交往过程或其他活动中,都应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各项活动顺利地进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古希腊的戴尔菲阿波罗神庙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是个永久的课题,因为人是如此复杂奇妙、变化多端。卢梭认为箴言“认识你自己”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更为重要,更为深奥。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核心成分,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整个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的前提。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习来说,自我评价既是一种学习策略,又是一种能力。作为学习策略,有效的自我评价会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及时进行调节和提高。研究证明,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使用自我评价的次数明显多于自主性差的学生。作为一种能力,自我评价在学生学习中起着主导和先决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自我体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有关学者认为:最有效的评价是从学习者自身出发的评价,然后是教师与同学的评价。第三才是来自班级之外的其他人的评价。这是因为教师、同学能够直接给予学生以帮助。而班级之外的其他人远离学生,只能给予间接的影响。

([美] Cook.W.W.)

最理想的评价是置于社会生活中的自我评价。应该使学生学会从自身的经验中发现更多的有意义的东西。

([美] Hopkins.L.T.)

参加这次实验研究的 30个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学习进步状况进行评价。学生们亲自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方法的选择。因此对自己的学习进步程度的评价同教师一样地热心。

([美] Alikin.W.M “八年研究”总结报告书)

具有良好自我评价能力的个体特征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具有良好自我评价能力的个体可能会:

1. 能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范围。

2. 能找到表达和排遣自己情绪与思想的方法。

3. 能形成准确的自我感知 (sense of self)。

4. 具有设定并追求目标的动机。

5. 能建立一套道德价值体系并以此来指导生活。

6. 能独立地学习。

7. 对生命中的“大问题”,如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目的等感兴趣。

8. 能促使自己持续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9. 试图挖掘和理解内心的体验。

10. 能察觉自我与人类环境的复杂性。

11. 能努力实现自我。

12. 能激发他人的力量。

(刘丽娜)

学生评价的主要方法

1. 行为表现观察。行为表现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外显。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观察,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素质基础和发展状况。要在学业评价中注重发挥行为表现观察这一评价手段的作用。行为表现观察最有利于实现多主体评价,行为表现观察与成长记录是一个评价过程的两个侧面。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观察就是成长记录。要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的习惯。任何行为都是知、行、意的结合,行为表现观察还有利于评价学业发展的三维目标。行为表现观察离不开教学过程,能使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实现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素质评价手册”应成为行为表现观察的主要工具,与其相对应的就是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2. 考试与测验。不可否认,考试与测验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评价工具。但是考试与测验的内容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要设计开放题、综合题、应用题等,还可设计带有自评性质的试题(如给出试题元素,让学生自行命题;允许学生指定一题“延时解答”,即不立即解答,待准备充分后再解答)。

3. 学科技能测试。选择本学期学生应掌握的学科技能,编制技能测试卡(包括测试材料、评分等标准),学生随机选卡,由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打分或定等级。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技能情况。

4. 学科综合任务评价。指定 3~4项学科综合活动主题,分别给出活动要求,由学生自行选择。学生单独完成或合作完成。要求学生记录活动的目的,设计方案,寻找合作者,记录活动过程,写出成果交流报告。写出自己体会,同伴评语,家长评语,教师评语。可考查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情况。

第三节 发现学生的长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并且,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例如,莫扎特出身于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当前中国出了一个音乐“神童”郎朗,是第一位在 22 岁之前与全球所有一流乐团合作并长期签约的中国钢琴家,已成为世界钢琴界又一位领军人物;被英媒体称作“东方之星”的丁俊晖,性格内向、好强,他 8 岁半开始接触台球, 13 岁获得亚洲邀请赛季军,年仅 15 岁的丁俊晖成为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军, 2005 年 12 月,夺得英国斯诺克锦标赛冠军。这样的典型事例很多,又如中国最近出现的韩寒、姚明、刘翔等人都是在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似乎没有上述那些人突出的长处,但是实际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结构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启迪、去引导。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了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去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类学生中,他遥遥领先……

拿破仑的童年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回忆说:“我的父亲在举行婚礼之前,指着我的鼻子,向第一次进我家门的继母介绍:‘这是拿破仑,是兄弟姐妹中最坏的一个 !’我听到这句话,如雷轰顶,无地自容。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继母是这样回敬父亲对我的伤害的:她把双手放在我的两肩上,两眼闪耀着信任的目光,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他恰好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而我所要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将他伶俐的天资充分地发挥出来而已。’”拿破仑说:“此时此刻,我内心意识到我将永远有一个可敬可爱,完全值得信赖的母亲。从此‘最伶俐’这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伴随着我的一生,激励我坚毅地前进。”

善于捕捉的闪光点

有位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可能是多动症,在座位上 3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告诉孩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座位上坐不了 1分钟,现在能坐 3分钟了。其他小朋友的家长都很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就数宝宝进步大。”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独自坐得端端正正地看电视中的动画片。

在小学的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倒数第三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问题,你最好带他去看看心理医生。”回到家中,看到惊恐万分的儿子,她振作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她说你并不笨,只要认真听课多做练习,一定能超过你的同桌。”说这些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中一下子充满了光亮的希望。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比较困难。”她走出校门,对儿子说:“ 班主任老师对你非常满意,只要再加紧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落款为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中。此时,这位妈妈激动地热泪盈眶,兴奋地拍打孩子肩膀,说:“妈妈知道你行,你没让妈妈失望。”

上面的事例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拿破仑·希尔童年时期,因母亲早逝,心理受到打击,又因家庭穷困,父亲疏于管教,成为当地一个无恶不作的小流氓。甚至整天揣着枪四处游荡,寻找做坏事的机会,后来因其继母把他当作一个优秀孩子对待,给予了无限的爱,最终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那位母亲巧妙地通过“撒谎”来激励儿子内在的潜力,激发他学习的热情与强烈的进取心,让儿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使他不断进步,最终考入最理想的重点大学。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都是喜欢听好话,接受表扬的。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讲,更是如此。他们对什么都好奇,但又表现出幼稚、信心不足等弱点,而对自己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渴求得到认可和肯定。然而,我们有些家长、教师认为督促学习完全是为孩子好,不必总是哄着、捧着,所以批评、训斥,甚至打骂多,鼓励、表扬少。殊不知,这样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信心。正如 陶行知先生所言:“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许多您不能的事,也能许多您以前以为他不能的事。等到您重新身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针对那些无视学生创造力甚至用粗暴手段压制学生创造力的教师,他还这样愤慨地抨击道:“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得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贴近学生心灵,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

了解是发现的前提,只有走近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才能有效地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当然,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师德素养,要怀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和关爱之心,才愿走近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走近他们,同时还要转变观念,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待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

(二)拓宽发现的视角和渠道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规格需求,使得学业成就不再是发现的唯一视角。他们的一切生活内容均应列入教师发现的视野,力求把发现的视角从课堂的学习生活扩展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从学生的个体学习扩展到他们的群体生活,从学校生活扩展到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及时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同事加强探讨,可能会发现自己未注意的方面。还要教会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和发现对方的优点,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更是给教师一个学生的视角。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他们各自长处的机会,如组织兴趣小组,班级干部轮换制等多种方法。教师应通过语言、情感刺激等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长处在各种机会中充分展示,特别是一些 平时不被老师和同学重视和喜欢的学生。

(三)当好发现的主人

聪明的教师则更多的是先借用他人的眼睛,然后更多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从他人那里了解信息,只能是供参考的信息,不能替代自己对学生的发现,更要防止由他人的描述而形成自己对学生的偏见,干扰和影响自己的发现。教师应该成为自己发现的主人,而不是他人发现的奴隶。

(四)转换视角,反向思考

许多时候学生的缺点中蕴含着可转化的优点,只不过要让学生用在适当的地方。有一个教师发现班里一个学生上课总爱说话,许多教师都向他反映了这个情况。该教师经过了解,发现这个学生爱看书和电视,并且表达能力特强,总爱将自己看到的有趣的故事说给别人听,其他学生也爱听他讲话。于是,教师特意创造机会让该同学在课堂上给大家讲故事、阅读等,并对其进行了深入谈心,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善于表达的特点写作,后来该生还在老师的推荐下加入了校广播站,并且再也不在课堂上私下讲话了。

(五)要有耐心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学生的行为也不是轻易的一朝一夕之间就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正是教师所面临着如此巨大的艰难任务,使得教育显得如此伟大。广大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着,为了学生一丁点的进步而努力,通过多位教师的接力,终于将学生培养成人才。正如美国教育家班纳说:“在所有教育要素中,首先正是耐心引起和赢得了学生令人渴望的回应:更努力的学习。”

耐心对教育的作用

1. 耐心给学生以学习的时间;

2. 耐心要求考虑年轻人的弱点;

3. 耐心希望和帮助学生渐渐成熟起来,但是并不期望他们已经很成熟了;

4. 耐心要求愉快地对待愚笨的人;

5. 耐心必须通过教师的言行表现出来;

6. 耐心永远不丧失对目标的寻求;

7. 耐心能够给自我带来奖赏。

([美] James.M.BannerJr.&Harold.C.Cannon

现代教师与学生必备素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第四节 防止评价“作假”

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促进发展性评价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对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防止评价“作假”,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在听课中常常发现,为了激活课堂气氛,有的教师对学生表达不清的观点,甚至明显错误的主张,都不加价值取向方面的正当性分析,一律叫好。虽然评价者的原意是对学生积极发言的“行为和态度”加以肯定,可是学生 却把老师的表扬误认为是对发表内容的认同。

能考 100 分,却戴弱智帽

——家长伤心地问:老师为何要弄虚作假

本报讯:萧山市河庄镇民主小学五年级学生金某考试成绩有时能达100分,但是头上的弱智帽子一戴就是五年。他母亲气愤地对记者说,孩子被定为弱智,自己几年来一点都不知道,要不是这学期期末考语文时出了事,孩子头上的弱智帽子还不知要戴到什么时候呢!

据了解,6月24日上午语文考试之前,五年级语 文老师朱某把金某与一位姓陈的同学叫到教室门口,要他们在考试时把名字对调一下。金某不同意, 朱老师就在他头上拍了一下,并说你如果不对调,我会把你的分数全部扣掉。……朱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让金某与其他同学在考试时名字对调,目的是想使语文课的班级考评成绩能好一些。因为金某的语文成绩比姓陈的同学的成绩要好,而金某因现在还戴着弱智帽子,其成绩不在考评之内。

语文期末考试后,金某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家长。家长一了解,才发现他在学校一直都戴着弱智的帽子。在金某的《学生手册》上,记者看到他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的语文、数学成绩分别为87分和100分,其他各学期的语文数学成绩也大多在80分以上,三年级第二学期还被评上了“学习积极分子”。但在民主小学上报给河庄镇中心小学的成绩登记表上,金某语文数学1996学年末的成绩却成了 26 5分和 41 5分, 1997学年末的数学成绩为 42 5分,他名下还有“重度弱智”的备注。而其实这些都是同学陈某的成绩。

7月13日,金某的家长带他前往萧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了诊断性智商测定,诊断表明他智力正常。金母伤心地问:“为人 师表的老师为何要弄虚作假呢?”

(评价“作假”的现象钱江晚报, 1999.7.16)

虚假的评价

教师正在教《 10以内的加法》。

师:小朋友,你能说出一个 10以内的加法算式吗 ?

生 1: 7+8=15。

师(竖起大拇指 ):你真了不起! 7加 8等于 15都会算了。

生 2: 10+2=12。

师:你也了不起 !

生 3: 10+20=30。

生 4: 300+400=700。

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教师一时难以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本堂课的教学主题上来。

上述第二个案例中,教师一味地表扬,可能是为了鼓励学生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对于几个不符合要求的回答也照样去鼓励和表扬就值得探讨了。这种过分表扬其实是一种虚假的评价,不符合客观情况,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要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加以注意。上例中,教师可采取中性评价,例如这样说:“你说得对, 7 加 8 是等于 15 ,你能再说出一个 10 以内的加法算式吗 ? ”这样,学生就会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探讨,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把学生的思路引到需要探讨的问题上来。而在第一个案例中,则纯粹是一种弄虚作假,教学实践中,要严加杜绝。

(一)课堂教学中评价存在的问题

1. 评价专用时间过多

有的教师在每堂课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外,还特意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或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专门的评价活动,过分追求评价参与的面广、评价内容的面面俱到、评价方式的齐全,从而导致因占用时间过多而冲击知识教学,或者导致教学环节过渡不自然,给学生一种“硬插”的突兀感,这将会得不偿失。所以我们认为,应积极寻求评价与知识的融合点,把评价有机地渗透于、附着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这种评价将会是潜移默化的。

2. 评价专用语言过多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口头语言评价为主,且常用“你真聪明”、“你真捧”来表扬学生,认为这简单易行,容易“感动”学生。殊不知,教师专用口头语言评价的次数愈多,对知识进程的影响就愈大,学生的单调乏味感就愈强。

心理学家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那些被称赞为聪明的学生往往变得过于注重考试成绩,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而那些被夸奖为努力和刻苦的孩子,更富有持久的上进心和学习兴趣。他们认为智力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刻苦学习来提高的,从而更愿意承担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所以,我们认为课上像“你真聪明”之类的语言还是少出现甚至不出现为好,而对表现好的学生多采用“不赞聪明赞勤奋”的方式来评价可能更为有效。

3. 批评的缺失

在不少教师看来,激励和批评是对立的,强调激励就不能批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没有批评。错了就应该给予批评,有时甚至是严肃的批评,使个体在心理上有一种强化,对错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当然,批评必须注意方式和方法,应善用技巧性的批评,注意语言艺术,最终达到警醒顿悟、催人奋进的目的。

4. 评价形式繁多,应试本质不变

许多学校和地方现行的教育评价,表面上形式已经很多,评价体系已经基本上是完善的,而且各种评价形式和方法表面上也是符合规定要求而且可能还是最先进的。评价学校有评估方案,评价教师也有评价标准,评价学生更是形式多样。但它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的优劣、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关键还是看学生考得怎么样。

5. 采取不正当手段,弄虚作假的评价

现实中部分教师出于某种目的,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或措施进行评价。对于教师来说,制造虚假论文参与评比或伪造证书进行职称评定的事情时有发生,或进行“表演课”参加优质课评比,还有的改动、伪造学生成绩。笔者曾遇到一位教师,在评卷过程中发现本班学生的卷子大量题没做时,该教师竟替他做了并判了不低的分数。像这样的事例严重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使评价失去了实际意义,更是对学生造成一种极为负面的影响。

(二)加强师德修养,防止评价“作假”

1. 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教师之爱和责任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只有满怀对学生真切的爱,对学生高度负责,才能以真实的、客观的、公正的、激励的方式去评价学生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的评价才真正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并且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缺乏真爱的表扬只会造成一种形式,或增加学生的虚荣心,或不为学生所重视。缺乏真爱的批评会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一种体罚,而且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的紧张,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2. 强化理论学习,掌握科学评价措施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共识,终身学习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因此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以及科学评价的方法和措施,才会对学生有针对性地、真实地、积极地评价,不至于得到虚假的评价信息。

3. 增强法制和公德意识,抵御不正之风

许多时候并不是教师本身想去弄虚作假,而是周围某种原因促使教师去做些明知不该做的事情。据说,某县因为高考升学率下滑,县领导竟向全县人民道歉。这件事引起了许多人的不同评论,你也可以思考一下,这种环境下作为教师你该如何呢。作为教师应该秉持心中的教育理想,不能为外界的一切不良影响而动摇,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发展。当家长、社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高的期望时,我们应该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评价,但是不能为了评比而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新时期的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素养,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1 .有人说,只要高考制度存在,应试教育旧的影响就消除不了。你是否认为只要像考试这种注重结果的评价取消,就真正体现评价注重过程了。说出你对新时期教育教学评价注重过程的理解。

2 .评价就是多说好听的话,就是表扬学生,给予他们激励,这种看法对吗?你怎样认为呢?

3. 请你就下面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 1 )该教师的做法中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不足?

( 2 )分析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3 )对你有什么启发?

一堂难忘的过程评价课

从教十几年来,三尺讲台记载了我太多的喜怒哀乐,可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第一次“过程评价”课,它让我真正接触到全班学生真诚、灿烂、自信的笑容。

在同学们充满期待与好奇的目光中,我手拿“过程评价表”走进教室。表格刚发到学生手中,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组内自评、互评。教室内真可谓人声鼎沸,自我演讲、点评他人、展示自我“杰作”,好不热闹。当我正为同学们的热情参与而高兴时,一声哭腔响了起来:“老师,我的作文多次被您夸奖,可写作方面我们组同学非让我得‘良’不可。”向来我行我素、什么也不在乎的焦帅眼圈竟然红了。

“他的字迹差,书写不整洁,您的批语里也几次提醒他,可他就是不改。”听到组长理直气壮地回答,焦帅的泪水都流下来了:“我下次认真写还不行吗?”“那下次你一定是‘优’。”一场“纠纷”无须我发言就结束了,但效果肯定胜过我苦口婆心的说教。

这时,一张字条传过来,上面写着:“老师,如果好学生得了‘良’,您会生气吗 ?”多么尖锐的问题。多年来,以分数评定学生好坏已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定势,如果今天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新课程关注过程的理念就会流于形式。

“同学们,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你觉得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应该是什么标准。”我话音刚落,已经有许多手高高举起,每个人都谈出了自己的观点。当同学们把目光投向我时,我也对自己心目中的好学生进行了诠释:“实际上,每个学生 都是老师的好朋友、好学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地提高自我,‘好’字会属于每个人。”

“老师,字条是我写的。李豪虽然学习挺拔尖,可从不爱帮助他人,也不喜欢与同学交流合作,我觉得他的过程评价不能得‘优’。”第五组的组长刚说完,李豪已站了起来:“今天,我才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前的我一直生活在‘分’里,自私自傲,失掉了许多友情、许多乐趣,请老师和同学们看我今后的行动吧 !我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学生。”

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一阵阵激烈的争论,掀起了课堂上一次次的高潮。在班内从不爱说话的王晓杰也活跃起来。以前,学习不好、不爱发言让他一直很自卑,可今天,他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学习进步大等优点被同学们挖掘出来,汇成了一个大大的“优”字。仅仅半堂课时间,他脸上自豪、幸福的神情使他换了个人似的。

看着每张神采飞扬的脸,看着一双双自信、兴奋的眼睛,听着一句句精辟到位的评述,我的眼睛竟有些湿润了。如果我们一直像今天这样,多给学生一些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多关注他们成长的过程,那么,每个人都将送给我们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王会鲜,郭晓安中学语文, 2004.1)

4. 阅读下面短文并回答问题。

我本不是一个爱挑剔的人,更不是一个容易生气的人,但自从当了班主任,似乎容易生气也爱挑剔别人了。且每次都能找出充足的理由:学生上课睡觉了,不按时完成作业了,考试左顾右盼了,晚修教室声音太大了。每每看到这些。我都忍不住数落数落学生的不争气。学生在我眼中,似乎就是这些缺点的代名词。时间一天天过去,班风、学风却毫不曾因我的挑剔而好转,相反,班级变得更加沉闷。我心中有几千个十万火急。那日“训”完学生走出教室。班长追上我,诚惶诚恐道:“老师,能不能找找我们身上的优点,表扬表扬我们?”

( 1 )该教师的问题你遇到过吗?你是怎样处理的?

( 2 )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找出对策。

5.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谈谈你在学生行为表现观察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6. 您在学生评价中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第六章 家校关系中的师德

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教师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教师和家长交往的程度、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重视家校沟通,在尊重家长的前提下探寻多种形式、深层次、有效的沟通,并且对于那些特殊家庭的儿童要特别的关怀,关心爱护他们,扭转特殊家庭对他们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一节 重视家校沟通

学校作为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机构,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到每一个中小学生,学校教育把着眼点放在提高个体的身体与心理的基本素质上,不仅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也重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的教师是经过严格培训的,不仅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能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确保完成特定的教育内容,保证学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家庭是每个人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而且在一生中都将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早期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对个人的发展和学校教育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中,不一定有学校那样鲜明的教育目的,有的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经历、生活体验来设想孩子的未来,他们从自身的需要、喜好和愿望来培养和塑造孩子,希望孩子将来能生活得比自己更好,甚至“成龙成凤”、出人头地。这些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目的可能会不一致,这就需要家校做好沟通、协调、合作。家校沟通有利于促成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统一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使双方互相了解各自的教育内容,完成各自的职责。对他们施以一致的教育影响,以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确保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发展。

一个家庭教育的启示

秋季以来,在江西吉水县,毛凌志成了当地的名人,这是因为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毛氏兄弟的风采,一时被吉水人传为佳话。于是,有人议论:毛家俩兄弟真有出息,而更多的人则称赞:毛凌志教子有方。毛凌志的教子良方是,除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外,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家校配合。

两个儿子入学的第一天,毛凌志不仅仅是给他们报名,还主动 向老师介绍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从此,每隔几天,他就要到学校去一趟,跟老师们交流交流。 1987年,毛凌志从本县的八都镇调到县电视台工作,两个儿子还留在离县城几十里的镇中心小学上学,毛凌志时刻牵挂着儿子的学习。每次回八都,他不是先回家,而是先到学校去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他找班主任,问一问孩子的整体情况,能不能按时到校,在班里爱不爱做好事等;再找 任课老师,了解孩子的各科学习情况,包括作业能不能独立完成,是不是按时交,课堂上是不是注意听讲,爱不爱举手发言,回答问题是否准确等;最后,他还要找儿子的同班同学,了解小哥俩在同学中的表现。回到家里,他先一页一页地检查两个孩子的作业,再逐一与他们交流,指出他们每次作业的优缺点,有错题的,要分析错题的原因,然后把自己在学校里了解的情况反馈给孩子。

新闻职业道德案例评析 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

后来,两个儿子都到县城读书,爷儿几个朝夕相处。毛凌志觉得要教育好孩子,必须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时刻在想些什么,同时,还要了解孩子交际的“小圈子”,走近孩子的同学、朋友、老师,看孩子时刻在做些什么。作为家长,他不仅和孩子的老师交朋友,还和孩子的要好的同学交朋友。正常情况下,毛凌志每一周都要到学校去一趟,同样是找老师、找同学,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尤其让师生们佩服的是,毛凌志每次了解孩子的情况,绝不是走过场。因此他们也从来敷衍不得,不仅要讲出小哥俩与别的同学共性,还要讲出他们的个性;既要讲出优点,还要指出有什么不足。

父亲的良苦用心,儿子深知。兄弟俩平时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里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优秀。

毛凌志对于两个孩子学习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关心一样,可谓无微不至。他除了每天督促孩子预习、复习功课,检查孩子们的作业外,就连孩子每次考试的试卷他都仔细审阅,认真分析得分情况,并告诉孩子:哪些知识他还没有理解透,哪些不该失分,哪些有待加强……尤其令两个孩子感动的是,当他们分数低时,爸爸会对他们有进步的地方大力赞扬;而分数高时,则偏要找出不足。而且每张试卷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语,诸如“这道题目不难,按你的水平,应该做出来,因为粗心大意失分,以后要杜绝这种情况。”“这次英语分数降下来了,要注意,多给一点时间。”“数学得了 150分,不错,但要注意不能放松。”为了让孩子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衡的心态,他经常在审查成绩好的试卷时,总是想挑挑毛病,写的批评意见多,这样避免他们滋长骄傲情绪;而成绩差的时候,除了具体指出错处,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外,大多是表扬孩子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新的进步。多数时候,他还要把这些意见反馈给老师。

(常艳春 http: //www.xugu.net/wst/p134694.htm)

家校沟通的桥梁——《家校联系册》

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家校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家校联系册》是家校联系的桥梁之一,是教师和家长交流孩子发展状况的一种手段,也是系统地记载孩子成长过程的一种形式。因此,《家校联系册》的内容不仅要反映孩子在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而且还要全面反映孩子整体发展的水平。

1999 年,我校自行设计了《家校联系册》,包括孩子在校行为评价和在家行为评价两个方面,在校行为有 12项指标要求:

1. 上课遵守纪律,专心听讲;

2. 积极开动脑筋,大胆举手发言;

3. 认真按时完成各种作业;

4. 自觉参加各种课外学习活动;

5. 勇于克服困难,有毅力;

6. 尊敬老师,虚心听取老师的建议;

7.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善于交往;

8. 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

9. 珍惜粮食,不偏食、不挑吃;

10. 做好“两操”,积极锻炼,动作协调敏捷;

11. 自护意识强,不搞危险性游戏;

12. 环保意识强,不破坏公物,不乱扔废物。

在家行为有 10项指标要求:

1. 能合理安排学习和闲暇活动;

2.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主动与家长交谈(汇报)学校大事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3. 做事有分寸,讲礼貌,能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4. 不向大人索要东西,勤俭节约,不乱花钱;

5.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按时起床、睡觉、洗漱等;

6. 能关心他人,不无理取闹,不妨碍他人的工作和学习;

7. 能和其他小朋友热情交往,不蛮横,不狂妄;

8. 不去不宜的公共场所游玩;

9. 自己准备学具,自己整理书包;

10. 外出、离家要跟家人打招呼,不让家长担心。

《家校联系册》以两周为区间,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在校行为先由学生对照 A、 B、 C的等级要求进行自评,再由小组同学互评,最后由班主任进行终评,并留言提示。在家行为先由孩子自评,再由家长终评,并在留言栏中写下对孩子满意或不满意的地方,同时写一些对学校和教师的建议。

在使用《家校联系册》时,我校对教师和家长提出以下 4个要求:

1. 明确要求。教师和家长首先要把具体的行为指标和要求向孩子讲清楚,使之成为孩子的行动指南。

2. 细致观察。教师和家长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表现,掌握孩子的实际发展状况,作出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

3. 体现主体。孩子是评价的对象,更应该是一个评价者,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学会自主评价,自我管理。

4. 因人而异。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努力目标,设置不同的时间范围,使孩子在原有发展水平上有所进步。

《家校联系册》的使用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基本上要占用 班主任老师两个半天的时间,开始使用时,工作阻力也特别大,为了降低 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强度,可以将全班同学一分为二,一半单周反馈,一半双周反馈。同时,学校加强监督力度,把《家校联系册》的使用情况纳入班级考评,使《家校联系册》得以顺利实施。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使用《家校联系册》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家长的配合,有的家长还和教师商讨教育方法,增进了家长和教师的情感和友谊,密切了家校联系,形成了教育合力,有利于教师的教育。通过孩子在家行为的反馈,有利于教师确切地掌握学生思想、行为和品德等表现,可以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对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具有明显作用,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孩子可以看见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可以培养孩子的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通过孩子的自评、互评,增强孩子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民主意识。

(李福生)

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

通常的家长会,都是“教师讲、家长听”,把学生置于门外,教师向家长片面地表扬、批评部分学生。这么做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学生在班里学习、生活的时间要比教师长,他们比教师更了解班里的情况,更能准确真实地反映班里的问题,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人。因此,我们组织的这次家长会打破先例,以“你能来真好”为家长会主题,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

在开家长会之前,要在班上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我们向家长汇报什么,以什么形式汇报 ?”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班委把要汇报的内容写成书面总结,交给教师修改,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都精心地指导,反复地修改、演练。

家长会终于盼到了,学生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井井有条,展览角、板报、每个学生的作业本都展现在家长们的眼前,使他们通过全班情况来认识自己孩子在班中的位置,同时向家长们介绍了这样做的想法,希望家长们重视孩子们的发言。只见孩子们从容地走上讲台,精彩的汇报赢得了家长们的阵阵掌声。虽然他们的言语有些稚嫩,但使我们成人真正走进他们内心,了解了他们。这些孩子在家长面前充分地展示了自我,家长因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才能而感到欣慰,这部分孩子也因此会更加自信,并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别的学生和家长,看到台上同学的表现,也会受到激励,加倍努力,争取下次也要展示自己的风采。接着朗读了班里的优秀作文,又请了两位家长介绍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家长会,从中他们既看到了孩子们不可估量的潜力,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孩子的不足,更了解了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在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呼唤下,要时刻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把更多的学生推向“展现自我的舞台”。

(王妍教学与管理, 2003 2)

一家长的学校开放日感言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辽宁省辽阳市实验小学的学校开放日活动。学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学校开放日感触颇深。

首先,学校通过举办学校开放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家长了解了学校。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及发展方向,知道了学校的教育重点在哪里,教育理念是什么,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当前教育形势,更新教育理念,不再像以前那只盲目地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还能够促进学校、教师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实现了家校互通、互动。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也不仅是教师的任务,更需要家庭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教师更多地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实现家校配合,更好地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创新精神、个性特长和很高审美情操的学生。你看,在开放的课堂上,孩子们无拘无束、自由发挥的发言,积极踊跃的快乐的精神风貌,不就体现了家校互动的积极作用了么!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更深。我儿子的 班主任老师是一位积极进取、敬业的好教师。她不仅有着很高的教学水平,而且非常提倡赏识教育,坚持不懈地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她的学生,从不打骂学生,对孩子的小缺点小毛病时常是暗中提醒和帮助,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 班主任老师还经常和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孩子们情况的同时交流教育方法,把这一先进理念灌输给我们,让我们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在教师家长的密切配合下,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尊心,更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学校开放日等活动是成功的。愿我们的孩子在实验小学能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也衷心地希望学校提供更多这样的沟通平台,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马维君 http: //www.lybtsy.com)

上述四个案例中,学校、教师与家长利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很好地实现了家校沟通,受到家长的欢迎。特别是第一个案例中,家长能主动并经常与学校联系,真实介绍学生在家的表现,精神难能可贵,并且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有所得,也说明了家校沟通的重要意义。现实中许多家长愿与教师取得联系,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沟通,影响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机会。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沟通和协调,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更会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家校沟通常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家访

家访就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走访学生家长,同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长的状况,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成长历程,同家长交换教育学生的意见等。家访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普访,另一种是有针对性的家访。普访,就是在确定入校新生的名单后,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家访。普访使教育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针对性的家访则是教师解决学生教育问题的常规工作。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的有关情况,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对孩子个性形成的影响。

针对性家访主要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的,主要是解决学生的缺点、问题,但也可以是为表扬和鼓励学生而进行的。有时为解决某些问题,教育某些学生需要多次家访。

(二)家长会

家访有利于解决学生存在的具体的个性问题,家长会显然更有利于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家长会对于家校沟通,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思想,指导家庭教育并争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情况下,家长会主要是指由各班班主任组织召开的班级家长会,主要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有计划地设计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与家长及时交流情况、沟通思想感情。这样的家长会一般可每学期安排 3 次:

1. 开学报告会

以教师讲话为主,主要是布置一些学校的要求和班级工作的计划,动员家长主动参与和配合。

2. 期中交流会

教师向家长通报半学期来班级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存在的问题、分析期中考试的成绩,征询家长对改进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家长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3. 期末总结会

向家长总结一学期的班级情况,动员家长在假期加强对孩子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督促和帮助,有时还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思想意识、人生观念的确立;交通安全、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以及智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

家长会一定注意不要开成教训批斗会,不向学生、家长施加压力,而要本着尊重家长和学生的原则和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措施。

(三)学校开放日、展示日

学校在预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准备地请家长来校参观或者参与教育活动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其中,学校开放日一般是每学期开展一至两次,班级开放日不定。一般开放日安排主要活动的内容是:

( 1 ) 学校概况介绍,如学校集体获奖名次、奖旗、奖状、奖杯、证书和活动剪彩,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征求学校办学意见等。

( 2 ) 开放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多功能厅等。

( 3 ) 家长来校听课、参加主题班会等。

展示日主要是学校有准备地展出教学成果,比如学生当场进行各种比赛、表演、展示书画、演奏民乐等。展示日的活动一般安排在假期中进行。通过学校开放日和展示日使家长熟悉学生的教育环境,了解学校的日常工作,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配合学校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延续到家庭中来。

(四)家校联系簿,又称家校联系手册

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教学实际设计的一种记录手册。具体内容应该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探讨而定,并形成一定制度,以保障其长期顺利进行。具体实施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例如,上海陆行北校的学生人人都有一本记事本,学生每天都在该记事本上记录学校的安排、通知及课后要完成的任务;教师也每天在上面记载每个学生一天的学习、纪律、品质等方面的表现,记录每个学生每天到校、离校的时间,交由学生带给家长;家长则将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或与教师的交流写在联系簿上,再由学生带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和学校不同环境的表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脱节。

家校沟通还有许多其他形式,例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报等,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来开展实施。

总之,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家校沟通,转变传统观念,和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采取具有实效,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方式搞好家校沟通。这不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也是让家长了解、理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背景下,要重视并加强家校沟通。

与家长紧密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取得家长的紧密配合。第一,从法律意义上讲,家长应对学生负责,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随时随地通知给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第二,孩子对教师的态度通常也受家长的影响。当家长对教师感到满意时,他们的孩子就可能听教师的话,在学校有良好的表现,并对教师的鼓励有积极的反应。第三,家长对教师来说是宝贵的可用资源,他们会主动花时间辅导自己的孩子,帮助教师打印材料,并就某一个主题和孩子分享他们的经历。第四,在某些情况下,当学校和教师的奖励及惩罚措施的力度不足以鼓励学生有令人满意的表现时,需要家长配合为孩子制订一个新的教育计划。由此可见,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关家校沟通的论述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指导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要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坚持进行家访;不指责、训斥学生家长。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2000 年目标实施的阶段性评估和研究表明,家长的参与和儿童的学业和行为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家长的积极参与对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起了良好的作用。

——美国教育目标委员会

1993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美国 2000年教育目标法》,提到了美国 2000年的 8项教育目标,其中之一为“所有学校都要促进他们与家长的伙伴关系,使家长更积极地参与促进儿童增长社会知识、文化知识和培育情感的活动。”

第二节 尊重家长

现代社会,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每个人无论是在法律规定还是在人格发展的本质上,都是平等、独立的主体。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会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但是无论哪位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大家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人格也是平等的。现实中经常出现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现象,这是因为某些机制还不十分完善,个别人道德素质较差,缺乏法制观念,侵犯了别人的正当权利。现在我国正进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伟大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社会上存在的不正常现象。教师作为未来人才的引领者,更需要较高的自觉意识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尊重学生,尊重家长。

家校沟通技巧实录

尊重家长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良好合作的前提

班主任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又使得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成为一种必然。

面对班内 42位文化、职业不同的家长,我相处的原则是“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在与家长交往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始终把自己摆在与家长平等的位置上,不以老师自居,使我与家长之间真正成为真诚、平等的合作伙伴,形成一种教育合力。

作为班主任,与家长的接触是必不可少的,但不管家长的地位怎样,我都把他们看成是学校的客人,是实施教育的伙伴。例如,我班的李晨晨同学,前一段时间学习下降了,上课也爱走神,我想和他家长谈谈。但他的父母都在绿化队上班,这段时间因为搞绿化很忙,每天很晚才能回来。于是,我就主动与他家长联系,让他家长晚上等我电话,进行电话访谈。这样既把事情说清楚了又省去了家长的时间,他的家长为此非常感动。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保持着这种联系方式。

另外,每次与家长见面时,我要求自己做到:起身相迎并让家长主动坐下,我认为这样做可以拉近 家长与老师的距离,家长会认为老师是真诚、主动的。同时,这些无声的语言对于我们促进班主任的工作大有好处。

在新的形势下,班主任与家长的良好合作,将会对班集体的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必须以尊重家长为前提,让家长真正感到“师者父母心”。

倾听家长的诉说

一天晚上九点多钟,常月聪的妈妈打来电话,情绪激动,甚至有些愤怒,向我讲诉那天晚上兴趣活动时,常月聪被同学欺负,老师也没有管的经过……这一讲就一个小时左右,最后说的话掷地有声——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打算转学,费用不成问题。在她讲的整个过程中,我除了静静地听,几乎没有说什么。听完之后,我说:“家长,我非常理解你此时的心情,明天,我了解情况之后,再交谈,好吗?”

第二天,我了解情况之后,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主要是孩子自己多疑,觉得同学们不喜欢她。根据这个情况,朝会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今天的朝会,主要是夸夸常月聪……”同学们夸完之后,我接着说:“我记得,三脚走跑,我班荣登冠军宝座,这与大家的努力息息相关,其中常月聪——”同学们马上回答:“以摔断半颗牙为代价。”“我记得,常月聪的佳作常常被我们欣赏,其中《滇池之旅》……”同学们如数家珍:“被评为市一等奖……”“谁是她的朋友呢?”很多同学举起手……我对泪盈盈的常月聪说:“真羡慕你!有如此多的知音!而且,还有一个深爱你的母亲!”

朝会后,我问常月聪爱自己的母亲吗?她点点头。我说你给母亲打个电话,别让母亲担忧,好吗?她点点头!

中午,她的母亲打来电话,态度大变,谈得很投机,她说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庭院里练不成千里马……

由这件事之后,我再思考:被动沟通的时候,平心静气地倾听非常重要,能快速找到应对的措施,把教育的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中,通过曲线到位,把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家长自身的要求!

(张秀家校沟通技巧实录 http: //www.e91.cn/Article_ShowJxt.asp?ArticleID=1349)

上面第一个案例中,是一名教师尊重家长的深切体会与做法,使班主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个案例中,该教师认真耐心倾听了家长的不满,分析了问题所在,找到了合适的解决办法。这两个案例虽说事小,但处理结果是显著的。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欣赏他人优点的教育,让同学们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同时不失时机地维护了家长的威信,更使家长受到了启发和教育,密切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使班级工作得到家长的有力支持。

(一)新时期教师尊重家长的要求

1. 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各种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家庭观念来说,“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已逐渐被“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等观念取代,家庭中的教养方式也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变。家长对孩子也更加尊重,给予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注意到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等。但是在现代比较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中以及家庭气氛中,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自由意识膨胀,许多孩子已经听不进父母的教诲或当作“耳边风”,甚至跟家长瞪眼、闹别扭,产生对立情绪。尤其是处于以“叛逆”为重要特征的青春期的学生表现更甚,这种情形使很多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拙于应对孩子的成长和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要带头尊重家长,倾听家长的意见,树立家长的威信。千万不能以自己的特殊的教育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对家长使用教训的口气或指责的态度,表现得盛气凌人,粗暴无礼,损伤家长的人格尊严。教师在与家长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维护家长的自尊和威信。特别是那些学习落后学生的家长,教师要表现出一定的教育机智,察言观色、掌握分寸,既让家长了解到学生的在校情况,又维护了家长的面子。特别是不能在家长会上或班集体中指名道姓地责备他们的子女或学生家长,使学生或家长感到羞辱或难堪;有些学生的错误尽管与家长有关,但也不能随意批评。总之,损害家长威信的行为同时也在损害教师本人的威信。并且还会造成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对立,更不利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教师不仅要做到自己尊重家长,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尊重家长。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家长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家长的优秀品质,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父母的闪光点和有益的东西。这样,家长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威信。

2. 做好教育分工,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是两个不同但又联系紧密的教育阵地,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孩子进入学校,教师承担着主要的教书育人重任,在家庭中家长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应主动地加强家校沟通,争取家长配合,不能把家长当作教师在学生家中的影子,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如要家长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督促孩子背课文、辅导孩子写作文、批改作业、日记等,项项都十分具体,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还有一些调皮学生的家长更是苦不堪言。教师过分要求家长其实就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转移矛盾,结果使得家庭教育失去其本来意义,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

3. 平等相待,把握原则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龄段对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程度和方式有着不同的要求。幼儿园、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联系。因为这一时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影响深远,需要教师与家长紧密配合,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知识、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有着复杂的外界环境影响,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引导。不管教师的工作如何繁重,家长的地位如何,都要做到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主动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不能因家长的身份等原因,或是为了赢得家长好感而互相恭维甚至隐瞒学生的情况,总之,双方要互相学习、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平等相待。

4. 端正交往动机,对待家长一视同仁

人的每项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目标,交往活动也不例外。教师与家长交往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交往的核心是学生,交往的内容是围绕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生活等,不能有其他一些不良动机。如有的教师接受一个新班时,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学生家长及其亲朋好友的工作单位、职务、联系办法等,到了一定时刻,就向家长提出各种要求,有时是买优惠商品或让家长提供某种方便,更甚者还会要求家长帮助解决亲属入学、招干、工作调动等。这样的交往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和内容,将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也导致教师对感觉有用的家长热情、尊重、联系多些,对学生偏心些,对一些觉得用处不大的家长就疏远一些,这样不仅造成了不公平对待学生的现象,还严重影响教师形象,降低教师的威信。为此,教师对学生家长不能怀有其他不良的动机,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家长,特别是对那些有困难或特殊家庭的家长,更要有同情心,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心。

(二)教师尊重家长的具体措施

1. 主动联系,及时沟通

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主要责任。因此,在与家长交往中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同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可通过电话、信箱、家访等形式进行交流,将双方的观点、意见互换并最终取得一致的认识。内容主要有:学生在校和在家里的行为表现以及双方的看法,对学生发展趋势的估计以及准备采取和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对策,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解,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以及彼此身负教育的责任、方法和结果的体会等。“知子(女)莫如父(母)”,家长最了解孩子的性格、习惯、品德、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教师面对众多学生,不可能似家长那样对每个学生做到深入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由此,教师与家长主动联系、及时沟通,更利于对学生的成长。

2. 听取建议,积极配合

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且每个家长的期望都是具体的、不尽相同的。具体到学生上学阶段,家长也有不同的想法,有的想让孩子在班级中担任班干部锻炼锻炼,有的一心一意让孩子有个好成绩,有的想让孩子多才多艺等等不一而足。由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家长们的愿望,进而正确、科学地加以引导。听取、支持家长对孩子正确的期望,互相配合,找到教育学生的结合点。对于不合要求或期望的行为,要加以引导、消除,尽量减少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总结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值得教师借鉴和吸取。有一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时写道:“我是孩子们的老师而孩子们的家长是我的老师,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升华了我的教师责任感,是家长们的摸索和积累为我找到了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成功捷径。”

3. 倾听家长意见,勇于承担责任

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尊重的表现。许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能认真倾听,因而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意图,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家长因为对学生的爱护和期望,除了对学校、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外,有时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不满和意见。这时就要求教师能认真地倾听,如果真的是学校或教师的失误或者不完善的地方,就要勇于及时承认错误,主动承担责任。有的时候可能教师在耐心地倾听完家长的意见后,家长的“气”可能就消了,也许就会意识到本身的一些不对和失态,反而又向教师道歉了。事实上,家长能向教师反映情况,是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也有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己。

4. 宣传教育科学,改进教育方法

教育是一种学问,一门科学,一项艺术。教师都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并进行过相应的专门训练,熟知教育规律,积累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不少教师在从教实践中还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新的教育规律和方法。大部分家长由于成天忙自己的事业,回到家里又忙于生活和休闲,对教育规律和育人方法缺乏研究和学习,凭感性来教育孩子。

5. 尊重家长,就要为家长负责,为家长着想

帮助他们解决缺乏教育科学的苦恼,可向家长们宣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明确教育目的,掌握教育规律,运用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水平和成效。首先,要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摒弃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如“不打不成才”、“小孩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等),要从多了解、多关心、多鼓励、多帮助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长期、系统、一致”的教育思想。明白对孩子的教育要注重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复杂的过程,不能忽冷忽热。例如考前不闻不问,考后看重成绩,不及格就打就骂。应该每日关心孩子的学习,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及时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上的一些具体困难。其三,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分寸。不仅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存在“敏感期”,对于具体教育问题也存在一个最佳时期。例如学生犯错,有些需要及时纠正,而有些要“冷处理”。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例如,有些家长整天不闻不问孩子的教育,有些则整天唠叨个没完没了,这两种现象都难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当然,现实中对家长的尊重要体现在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上面所说的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所讲的,具体的交往中还需要每位教师具体体会,本着尊重原则进行。

尊重家长是新时期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家长是和教师一样的平等主体。在我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人为地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教师与学生家长也是不平等的。这种影响现在依旧存在,加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影响,以及部分教师对自身角色认识的误差(认为比家长拥有更多的教育能力和权利等)。因此,一些教师与家长交往时缺乏尊重的态度,对家长呼来喝去,甚至进行训斥、指责、讽刺、挖苦等;也有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积极的态度,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教师,依仗权势或蛮横无理向教师提出过分要求,甚至与教师发生各种冲突。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出现,更需要我们本着平等的观念,互相尊重。

尊重家长和尊重学生是一致的。尊重学生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现。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本人,更要尊重其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是和教师同样重要的教育力量,许多方面甚至是教师不能取代和不及的。家长的自尊水平对学生的自尊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在许多方面学生就是家长的化身。如果教师对学生家长不尊重,不管他如何表现出对学生的爱护和尊重,这种不尊重行为已经深深地刻在学生心中,不仅使学生感受不到尊重,还很可能会感到教师的努力是一种虚情假意。实际上也就是,如果对家长不能够尊重,对学生肯定也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可能有时家长确实有问题,如有一些不良嗜好(酗酒、赌博等)或者胡搅蛮缠、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等,使得许多人对其难以尊重,可能学生本人也难以接受。但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更高的道德自觉和宽容,还是应该正视家长的不足,采取理智的态度,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教育,一种唤起学生自尊的教育行为。可以说这是一种真正的尊重,因为无论如何,家庭永远是学生精神最后的家园。当然,对于学生家长严重的错误,还是要让学生加以辨别和清醒对待。

怎样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1. 教师与家长应建立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家长都是以教育好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的,应该建立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平等关系,只有平等才有沟通的可能;只有平等双方才不会落入误区,形成扯皮、推诿、渎职等状态,齐心合力教育好学生。

2. 教师与家长要有良好的沟通习惯。

( 1)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建立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联系手册、电话、通信、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商讨、协调教育方法、步骤。

( 2)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家长,不要伤害家长的感情,要全面、客观地介绍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热情、耐心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要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

( 3)要及时地通报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特别是出现异常情况或突发事件时,要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及时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共同实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 4)由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了如指掌,家长不仅熟悉他的思想品德、学习状况,而且熟悉他的性格、爱好,了解他的愿望与要求。如果教师能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就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情况,使教育在家长的配合下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5)对于教师批评学生,有时过火或出现不当,家长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挑剔,甚至指责教师。家长应与教师当面交谈,要充分理解做教师的,都是真心诚意希望自己教的学生成才,盼望孩子积极向上、天天进步,这种心情是绝对不用怀疑的。只有给教师充分的理解与信任,才会同心协力地把孩子培养好。

3. 换位思考。家长偏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对这点给予充分理解。我们知道,教师评价学生至少有两个大“参照物”:一是自己过去曾经教过的学生;二是现在面对的所有的教育对象 (一个班甚至几个班学生 )。家长评价孩子至多是两个小“参照物”:一是自己或家人的过去;二是孩子的同伴。由此,某个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和他 (她 )在家长心目中的位置肯定有差距,有时,这种差距还非常大。但这种差距并不是不能缩小的。教师和家长如果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能够使他们之间的认识趋于一致,从而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只能是平等互助的、齐心协力的朋友关系,只有双方同心协力且方法得当,关系才会融洽,才会出现“ 1+ 1> 2”的教育效果。

尊重家长是进行有效家校沟通的前提

现代研究认为,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因素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家庭中亲代的遗传以及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小到大以至成年以后,一直接受着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并且还会将这种影响带到下一代。而且,早期家庭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需要教师加以重视。并且,我国有关教育法规中还专门对此进行了规定。在这一节中,我们已经讲了家校沟通的重要意义。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需要家长的支持,因材施教又需要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协助。总之,要想全面、真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和家庭必须密切配合,加强沟通,相互支持。

尊重家长是进行有效家校沟通的前提,只有在相互尊重的情况下,双方才能互相倾听、接纳对方的建议,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获得有效信息。有些时候,教师高高在上,对家长颐指气使,家长迫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听从教师的话,但是这种听从并不心悦诚服,不能真实理解教师的用意,有时甚至阳奉阴违,这也是许多科学的、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不能指导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时候是因为家长态度造成家校不能有效沟通,这就更需要教师以尊重、真诚的态度打动家长,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其配合支持学校教育。

总之,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教师与家长交往过程中更是要注意这个原则,真正做到尊重家长,这不仅是道德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尊重家长就成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节 关爱特殊家庭儿童

现实中人们对特殊家庭并没有一致的认识,大部分都是从各自角度来阐述特殊家庭含义及其类型。有学者或从家庭结构方面划分,或以家庭教养方式态度为依据,还有的从家长身份地位入手,不一而足。总之,都偏向于与一般家庭相比,认为某方面严重偏离常态的家庭即为特殊家庭。如把留守子女、隔代抚养、单亲教育、父母再婚、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患重病、父母双亡或一方死亡等作为判定特殊家庭的标准。我们从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出发,认为这些特殊家庭都严重影响学生身心正常、健康的发展,我们要特殊关爱这些家庭的儿童。

离异家庭子女情绪情感变化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愤怒与痛苦。父母离婚初期,子女表现极为失望,心灵上受到极大伤害。于是他们产生恐惧、愤怒、羞愧、焦虑、攻击性行为、哭喊、做噩梦等情绪行为。这段时期一般为 3~6个月,有的可能达一两年之久。

第二阶段:盲目乐观。在强烈悲痛之余,约有 40%的离婚家庭子女则在悲愤期前进入盲目乐观阶段,而大多数孩子则是在悲愤期后才进入盲目乐观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的主要表现为:对什么都无所谓,整天嘻嘻哈哈,近似反常;当教师或朋友开导他时,还觉得是多余的。这段时期一般不超过 2~3个月。这是一种精神亢进状态。

第三阶段:流动与出走。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处在一种“上满弦”的状态,行踪不定,夜间到处乱跑,一周大概要重复 2~3次。他们喜欢置身于嘈杂动乱的环境中。上课注意力高度分散,上课溜号,旷课,不完成作业,漫无目的地流动。约有 70%~75%的离婚家庭的小学生感到一人在家恐慌,要外出“流动”。从第三阶段起,经历时间因人而异。

第四阶段:终日忙碌。据统计有 30%~40%来自离异家庭子女都经历这一阶段。这个阶段在行为上是忙碌的,但在内心感到压力又是沉重的。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得紧张、孤独,感到生活的残酷性,不愿意提起父母的事情。

第五阶段:渴望与思索。此时要设法摆脱僵局,使情感和周围环境获得平衡,并思考起下列的问题:什么是家庭 (占被访的 79 2%);父母为什么要离婚 (占 75%);在父母离婚后变得成熟了 (占 41 5%)。

第六阶段:获得新生。即在情绪情感上初步恢复正常,表示能理解、容忍痛苦和不幸。这在被访中占 75%,对小学生来说,从父母离婚到获得“新生”,需要 2~3年或 3~5年,一般女生比男生时间要短些。

(张铁城等离异家庭子女情绪情感特点及变化过程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0 1)

蒙蒙转变了

上课了,铃声过后,教室里非常安静。老师开始上课,学生们也认真听着。突然“铛”的一声,一只玩具车轮掉在了地上,并滚到了讲台前。老师的讲解也随着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戛然而止。大家的目光一起聚集到了第三排的最后一个位置。“怎么又是你 !手上不玩东西就坐不住了吗 ?站起来,蒙蒙 !”在老师的批评中,一个个头不高的男孩子站在了座位上,眼神中流露出些许茫然。“老师,才上课他就在做小动作,一直到现在……”旁边的同桌 向老师补充着。“太不像话了,拿好你的东西到办公室去 !”

就这样,他又一次被带到了我的面前。刚接手三年级一班,就有老师提醒我:“你们班上有一个留级生,特差 !”“蒙蒙,父母离异,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成绩较差,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学习无积极性。三年级由于多门课程不及格而留级。”他的学籍卡上写着这样的大致情况。知道了他的情况后,我的心里稍稍有了些准备。一开学我就找到了他,希望他能重新开始。但是事情并非所想的那么顺利。在许多课上,老师依然向我反映:蒙蒙做小动作。而且自从他留级后,班里的孩子们都刻意地避开他,下课后也没有人同他说话、做游戏,更谈不上同他交朋友。他自己也好像和这个班集体隔绝开了似的,不合群,也不参加集体活动,每天只沉迷于自己的玩具赛车。

如果这样下去不就没有希望了吗 ?为此我又走访了蒙蒙的家。他的父亲在言谈中流露着无可奈何。由于父母离异,蒙蒙在幼儿园时就由父亲一人照顾。父亲工作忙碌,没有多少时间来关心蒙蒙的学习和生活。平时只要父亲一上晚班,蒙蒙就一个人在家。小时候的蒙蒙活泼好动,爱说笑,很讨人喜欢。但自从经常一个人后,他渐渐变得少言寡语,不爱说话了。蒙蒙的父亲也渐渐失去了耐心,只要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狠狠打他一顿,希望以此来教训蒙蒙,督促他的学习。这样做并没有实效,蒙蒙反而在三年级时留了级,父亲不知道以后该如何是好。

特殊家庭的特殊环境造就了一个特殊的孩子。看来使蒙蒙形成现在所谓的多动、顽劣,原因在于他特殊的成长经历。在长期孤单的生活中,孩子没有得到真正的关爱。在老师们一味的批评中,他变得忧郁、自卑。“留级生”的头衔又使同学们远离他。父亲给予他的只有巴掌和拳头。遭遇了各方面的长期挫折,他怎么可能做一个正常的孩子 ?自暴自弃使他最终离开了集体。我自问,难道孩子天真、可爱、率直的天性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吗 ?不良的环境造就了他,良好的环境也可以再一次改变他。蒙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学生,只要让他先摆脱这些不平等的待遇,找回自我,再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一定会好起来的。

我记得加德纳在表述多元智能时曾经提到:挖掘和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天赋,使他们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教育的可为之处。是啊 !蒙蒙也不是天生失败,只是批评压抑了他的智能表现,自卑抑制了他的智能发展,而没有关爱的生活夺走了他活泼的天性。只要能找到蒙蒙的闪光点,并发展他的智能强项,给予肯定和鼓励,就一定能逐步改变他在集体中的不良形象,用集体的力量和关爱来抚平他心灵的创伤,让他逐步恢复自信,培养自律,回到班集体中来。

为此,我开始搜集智能开发的相关资料,深入观察蒙蒙的学习生活。不仅 从主课老师那里获取资料,还找了一些副科老师了解他的情况。生活 劳动老师的发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原来蒙蒙的动手能力非常强。每次老师教的手工制作他都能完成,成绩很好,在生活劳动课上也愿意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话也说得很完整。他还非常喜欢玩赛车,经常在生活老师搭建的车道上一个人玩赛车。我终于找到了他的兴趣所在。目标明确之后,便开始了我的计划。

那天上数学课,我刻意设计了一些和赛车有关的练习题:“谁能算出究竟是哪辆赛车开得快 ?”在众多的小手中,蒙蒙破天荒地举手了。他的回答完全正确。我立刻给予了表扬并走到了他的身边,指导他的课堂作业,当我在他身边耐心地讲解例题时,那双眼睛中闪动着的不再是迷茫,而是一种渴望。周围的眼神也有了些变化,有诧异、有迷惑、还有些肯定。不管怎样,我的举动不仅触动了蒙蒙,也触动了大家。原来不和他说话的同桌,在两人小组讨论时也认真地和他交流起来。从那以后,蒙蒙在我的课上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观:小动作少了,回答问题多了,他的表达能力竟然非常好,题目的算理说得很完整,看来除了身体动觉智能外,他的语言智能也很棒,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从此我经常请他回答问题,还请生活 劳动老师把他出色的手工制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在全班同学一起参加的班会中,我安排了一次赛车比赛,在小组比赛中,蒙蒙获胜进入决赛,“预备,开始 !”随着口令声,四辆小赛车齐刷刷地冲入赛道,“快、加油 !”大家都紧张地注视着,期盼着最后结果。“啊 !赢了。”“蒙蒙第一 !”在欢呼声中,同学们一下子围到了蒙蒙的身边。“蒙蒙,你真行 !”“下次能教教我吗 ?”“你的赛车是什么牌子的 ?”在大家的簇拥和欢呼、七嘴八舌的问话中,蒙蒙紧紧握着手中的小车,脸涨得通红通红,“我、我……”“同学们,”我走到了蒙蒙的身边,拉起他的手,对大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我们应该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多改正自己的缺点,在互帮互助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这次比赛中,蒙蒙得到了我的肯定和表扬,他和同学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大家不再歧视他。课后更有一帮赛车迷围着他,蒙蒙开始变得活泼、开朗,爱和大家交往了。为了让他尽快提高学习成绩,我安排了热心的班干部每天帮助他学习,如碰到蒙蒙爸爸上晚班,就有小干部轮流在学校陪伴他完成当天的作业。同时我也交给蒙蒙一个任务,那就是组织一支三( 1)班的赛车小队,每周五组织一次活动。“你能把工作做好吗 ?”“能 !”坚定的声音、自信的眼神让我觉得自己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不知不觉中,蒙蒙重新回到了集体的怀抱中,变得有礼貌,乐意帮助别人,不仅是数学课,在其他课上,也一改以往的沉闷,变得活跃多了。蒙蒙本来就是一个智力健全的孩子,在开启了心灵之窗后,他重新找回了自我,通过自我展示,证明了自己的优秀。班集体的力量让他摆脱了对学习的厌倦,大家在学习中,平等对待,互帮互助。到学期结束,蒙蒙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以成绩的好坏来判定一个学生的优劣,从而压抑了孩子的天性,阻断了其智能的发展。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这样做,学生就会热切地追寻自身内在的兴趣,这种追求,不仅培养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也是他们坚持不懈努力的内在动力,也正是掌握学科原理和创造发明所必备的品质。

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热的情感在升华,尽管孩子们有着先天差异,但在爱和尊重以及无微不至的关心下,他们就会燃起自信之火,扬起进取之帆,不断进步,取得更大成绩 !

(快学堂)

上述案例是两个特殊家庭儿童特点形成和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在第二个案例中,由于教师努力寻找蒙蒙的优点,并创造机会让它得以展示,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他更多地体验成功,使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最后获得成功。目前特殊家庭儿童增多,对我们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特殊家庭类型,认真研究特殊家庭儿童的特点,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

(一)特殊家庭类型及对学生的影响

1. 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不健全的,父母双方总缺少一方,健全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若是在单亲环境中生长会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由于体验不倒完整家庭带来的快乐,加上社会习俗的影响,会给孩子造成不利影响,尤其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

2. 离异家庭

离异家庭是由于父母因感情破裂而分手,带孩子的一方再婚的结果,父母离异本身已经给孩子造成了极大伤害,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人不再如以往那般信任,缺乏安全感。面对父母离异的严酷现实,孩子们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打击。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创伤并不低于离异的父母们自己。父母再婚后,孩子还要面临一个适应的问题,还有和其他同学的不同家庭背景,都会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目前我国离婚率逐步上升, 2004 年在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的共 99  5 万对,约占离婚总数的 62% ; 2005 年,我国离婚人口达到 178.5 万对,北京市的离婚率已经成为全国最高,离结率高达 50  90% ,也就是说,平均不到两对夫妻结婚就有一对夫妻离婚。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突出问题,要引起各位教师的重视。

3. 留守家庭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搞活,技术和劳动人员的全国大范围流动产生了新的特殊家庭。这是一种变相的残破家庭。相对于家庭来说,这是完整的,但相对一般的完整家庭来说,它又是不完整的家庭。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的流动人口已达 8000 万,如果加上漏报等因素,流动人口实际上可能有 1 亿人。这高达 1 亿人的流动人口不仅在城市造成了本地文化与外地文化地碰撞,影响到城市青少年的社会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已婚者,他们在自己的家乡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家庭。留守家庭主要有四种形式:父亲外地母亲在家;母亲在外地父亲在家;父母在外地,祖孙在家;父母在外地,兄弟、兄妹或姐弟在家。在这四种形式中,尤以最后两种对子女的社会化进程影响最大。据林宏( 2002 )调查发现,有 55  57% 的留守家庭孩子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而且学生的学习情况受到很大影响,处于不利地位。

4. 流动家庭

随着许多人员的流动,有些家庭不再将孩子留在家乡,而是举家流动,孩子跟着父母在外地上学生活。该类家庭成员结构较完整,主要是不定时定地随着父母工作或有关经济活动而流动。目前许多地方办起“民工子女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就是为了解决流动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5. 残疾人家庭

残疾人家庭是指学生本人或其家庭某主要成员是残疾人的家庭。对于残疾学生来说,往往因某种原因而发育不全,或是先天遗传,或是后来造成,本身已经很是不幸。他们缺少和其他同学同等的身体条件,对其学习、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对于家长是残疾人的学生来说,因为家中缺少劳动力,经济一般说来比较贫寒,生活上困难较大,因而,对于其子女造成的危害也较大。同时社会上对残疾人家庭缺少必要的同情,歧视现象严重,容易造成学生自卑、自我封闭、多疑等特征。

6. 濒危家庭

濒危家庭包括“裂痕家庭”与“破裂家庭”。这些家庭中,父母关系已逐渐破裂或者完全破裂,存在严重的感情隔阂和障碍,用以维系家庭稳定的感情纽带已彻底断裂,家庭已名存实亡,只是剩下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家庭空壳而已。濒危家庭有的长年处于“冷战”状态,有的则是整天吵闹、冲突不断。孩子生活在其间感情受到压抑、扭曲,容易造成终日神经紧张,胆小谨慎,生怕因自己不慎造成家庭大战,或者对家庭、社会失去信心,产生暴力倾向,严重者会造成学生的反社会性格。

7. 病态家庭

病态家庭是指家庭成员齐全,结构完整,但是家庭关系存在严重问题,如成员之间十分冷漠缺乏感情、对孩子极端溺爱或极端粗暴等。在这些家庭中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容易形成孩子自私、蛮横、孤高、冷淡等不良性格。

当然,现实中还存在有其他类型的特殊家庭,例如家长长年患病、经济极度困难或极为优裕等,都会给学生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使其成长受到妨碍。作为教师要认真对待,给予特别的关爱,促进特殊家庭儿童和普通家庭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二)关爱特殊家庭儿童

1. 尊重、了解学生,给予爱的弥补

关爱特殊家庭儿童就要去了解其家庭的具体情况,这种了解应是在尊重和爱的前提下进行的。特殊家庭儿童因家庭缘故,心理相应地受到一定伤害,所以平时特别敏感也很在乎人们对家庭的态度,甚至会做出违反纪律的事情来检验人们对他的看法。因此,我们应慎重对待其家庭,不要议论或贬低,理智地看待其家庭实际,找寻办法帮助学生。尽量去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并且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友爱互助精神,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教师与学生要主动和这些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处境要理解和同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关心、爱护他们,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使他们忘却痛苦,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洁的友谊。

2.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发挥特长,多给他们成功的体验

特殊家庭的学生一般比其他学生受到的压抑更大,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途径使其发泄出来。因此,要开展一定的集体活动,鼓励特殊家庭儿童参与,使其融入到集体中;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教师要对他们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实践证明,这些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关键在于教师要充满信心,善于发现和挖掘,并对他们的特长、爱好或点滴进步,能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3. 宽容、理解他们,循循善诱地消除其身上的缺点和不良影响

对表现出一定“毛病”的特殊家庭儿童不能求全责备,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宽容、理解他们。在一定范围内,不要怕他们犯错误,应捕捉有利时机进行诱导、启发。如果教师认定某个学生已无可救药,那么他真的就会逐渐走向更糟糕的地步;相反,如果认为某个学生尽管有某些缺点,但是可以改变,学生是可以越来越优秀的,那么很可能会促使他主动约束自己,并自我激励,逐步提高。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作为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要懂得学生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反复是正常的。教师一定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允许他们在转变过程中犯错误,帮助他们总结教训,树立信心,循循善诱,以理智的方式指导他们,给他们指明成长的道路和奋斗的方向,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4.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许多特殊家庭学生就是因为家庭的原因使得他们受到了很大挫折,而人受到挫折时,会使用一定的心理防卫机制。这些心理防卫机制,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也有消极的、破坏性的。因此对于这些儿童要促使他们面对挫折要使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正视现实,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首先,要教育他们正确地对待挫折与不幸,使他们明白挫折是对人的磨砺过程,不幸是对人的锤炼过程,挫折与不幸总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古往今来,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逾越这两道生命之门而走向人生的彼岸。其次,鼓励他们积极升华。升华,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应付挫折的办法,它是把未能实现的欲望导向较崇高的、为社会所赞许的方向的心理机制。只要教师认真分析,及时把握每一个特殊家庭学生的心态,采用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升华,就一定能够帮助他们战胜挫折,走出家庭给他们造成的阴影。

特殊家庭类型多样,而且“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会有所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满怀爱心和用灵活的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特殊家庭的分类

离婚家庭:指夫妻双方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家庭。

闹离婚家庭:指主要双方因婚姻破裂,想早日结束共同生活,但家庭还未正式解体的一种家庭。

分居家庭:指因各种原因造成夫妻双方两地分居的家庭。

寄养家庭:指夫妻双方因无法照顾子女,而将子女托付他人照养的家庭。

罪犯家庭:指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因各种原因而入狱的家庭。

残疾人家庭:指夫妻双方或一方因残疾而无法从事正常生活、工作的家庭。

领养家庭:指领养他人孩子的家庭。

“新贵族”家庭:指新时期社会中具有超一般经济实力的家庭。

婚后重组家庭:指夫妻离婚后与他人重新组合的家庭。

(方蕾)

流动人口子女求学之路步步艰辛

本报对 2000余名简易学校学生的调查显示, 90%的学生有转学的经历, 46%的学生转学 2次, 30%的学生转学 3次,转学 4次的占 10%,转学 4次以上的占 4%。眼下在江汉区复兴村春苗学校读初一的 14岁女孩周芬说,她在小学阶段就读了四个学校:群连小学、启明小学、春蕾小学和创维小学。

一位简易学校教师说:“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大,学生转学、新生入校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出现。本来简易学校的学生来自各地,掌握知识的情况参差不齐,教师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住了学生的‘脉’;但没教多久,学生的整体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教师又得调整教学进度。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是常有的事。”

不断地迁移,不断地转学,极易造成学生知识的断层。此次调查问卷显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年龄在 6岁的占 90%,有的甚至更早,超过 10岁入学的很少。但是,在调查中,学生却呈现大龄化倾向,十四五岁读小学的很普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频繁转学造成中途停学或学习跟不上留级所致。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父母中, 70%的家长很少检查孩子的作业,有两成家长从不检查孩子的作业。与城里的许多父母不同,流动人口父母普遍认为:我交了钱,让小孩子上学,检查作业就是老师的事情。

调查还显示,在流动人口家庭,孩子学习的必备条件都不能够满足。在调查中显示,有 63%的小孩在家里连一张像样的书桌都没有。

不少简易学校的学生回去之后,蹲在地上就着一张小板凳或是趴在床上写完家庭作业。另一些小孩则回答,他们要么是放学之后,在学校乒乓球台上写完家庭作业,要么是第二天到学校上学时才写家庭作业。

( http://www cnhubei com/aa/ca60817 hcm)

1. 你阅读下面短文后,是否体会到教师和家长永远是“战友”?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所以说,“育人的四种境界”对他们都适用。但真正值得你思考的是:教师和家长如何更好地配合,才能使孩子得以更好地发展 ?

育人的四种境界

看到过一则反虚假广告,画面上是一株生长在精致花盆中的大蒜,绿叶青葱,煞是可爱,画面下面有一行触目惊心的大字:大蒜是这样变成水仙的。

将大蒜吹嘘成水仙确实有欺世盗名之嫌。我们知道,即使将大蒜种在金盆里,它也断然开不出雅洁芬芳的水仙花。但是,育人之道,却似乎不可一概而论,因为“大蒜”与“水仙”之间的神妙转变不是绝对下可能发生的事。

若以大蒜与水仙作为比喻,笔者以为,育人当有四种境界。

其一,将水仙看成大蒜。有的人以为,既然是水仙,你就应该积极地用花朵证明自己,那没有开放着花朵的植物,我凭什么要将它看成水仙 ?这样的人,没有耐心去等,也不愿意相信热心的呼唤和精心的培育将会使那正孕育着花的植物早日实现开花的梦想。更可怕的是,我们当中有些人只会将“高分”视作“花朵”,那没有得到高分的孩子,即使有着善良的人格、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艺术天赋、超凡的体育技能,也会被粗暴地认为是开不出花朵的大蒜。将水仙看成大蒜,以缶养之,断水少光,忽略的目光让它备尝遭受冷落的痛苦,这样,一株不折不扣的水仙,也会在泪水中变成大蒜了。

其二,将大蒜看成大蒜。这样的眼光本无可厚非,本来嘛,那棵植物压根就不是为了开花来到这世界上的。但是哪怕是一株不开花的植物,也应该帮助它学会欣赏花开的美丽。让孩子学会审美,让孩子获得一种灵魂在高处的尊贵体验,让孩子即使做着最没有诗意的事情也能有诗意的情怀。要知道,一棵具有了水仙境界的大蒜,是非凡的大蒜。

其三,将水仙看成水仙。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不管那棵植物是否延误了它的花期,培育它的人都从不失望,从不怀疑。他精心地侍弄着它,殷切地期待着它。他在一份预支的花开的喜悦中幸福地劳作,以心中的花开引导现实的花开。毋庸置疑,被肯定的目光注视着的孩子更容易与成功牵手。然而,孩子也有沮丧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孩子彻底地否定了自己,他已经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比作“粪土之墙”了。但爱他的人不这么看。他以为,水仙就是水仙。他有决心有信心将水仙从自我心灵的阴影中拯救出来,然后,和它一道迎来生命的花开。

其四,将大蒜看成水仙。你可能会说:哈,这样的人眼力太差 !我却要说:这样的人,不是眼力太差,而是心力太强。大蒜确乎生来就没有开花的奢望,它只是想默默度过身为大蒜的一生。但是命运使它遇到了那个人。那是一个有着慈母心怀且有着点石成金本领的圣人。他的出现使孩子的智慧泉开始喷涌。孩子从此就可以唱“我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遇见你”这样的歌了。我想,既然“霍桑实验”已经证明了“关注”可以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罗森塔尔效应”也告诉了我们“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样一个有趣现象的存在,那么将大蒜当成水仙来呵护侍弄的人,就有可能在日后嗅到世间最芬芳迷人的花香 !

(教师博览 2004.12)

2. 下面这个事例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学过了本章内容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如果你是校长会怎样处理呢?

一所条件相对薄弱的初级中学校长近日向记者诉苦说,今年开学之初,有几位在小学表现不错的学生的家长强烈要求学校分重点班,如果初一不分重点班,将把孩子转到其他学校。为留住这几个优秀的生源,学校最终承诺分重点班,并保证其孩子进重点班。这位校长说,由于学校的招生不是很理想,有时为了揽住生源,尽管明知道家长的要求违背了教育规律,但学校还是无奈地接受了。

3. 在教育界流行这样一个不等式:“ 5+2 ≤ 0 ” 。 5 代表学生每周在学校接受 5 天教育, 2 代表学生在双休日接受的家庭教育。这个公式意思是说,如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合力,那么教育效果就等于 0 ,甚至小于 0 。我们常听有人发出这样无奈的感叹:五天的学校教育,经过两天的双休日,往往被社会上的不良影响给抵消了。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你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

4. 有人说,过分关注特殊家庭儿童一方面对其他儿童不公平,另一方面更让特殊家庭儿童感到自己特殊。你怎样认为呢?你是如何对班中的特殊家庭儿童的呢?   第七章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师德

新时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在教师注重专业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牢记身教重于言教,要说到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同时要不断充实自己,影响学生,做一个学习型教师;要淡泊功利,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一节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一些道理。而且,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一种影响,一种教育。许多学生在日常行为方式、习惯上都多多少少保持着某些教师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模仿性强,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和依恋感。加上教师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使得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很明显的影响作用。

搞好环境卫生的奥秘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下面一些情况:讲台上的粉笔头,教室地面上的纸屑,走廊、楼梯上的杂物,大多数学生都熟视无睹,老师不说捡,他们也许一辈子也看不见,也不会捡。不是他们看不见,即使看见了,都认为和自己没关系,没有这个习惯去捡。为此,我利用晨会班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结果仍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见垃圾就捡的好习惯呢?我冥思苦想,终于眼前一亮,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让学生去捡不如我捡。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学生。我在寻找着机会。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我刚走进教室,便发现两名学生围着卫生委员在争论着什么。经过询问,我才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卫生委员在课间检查地面的时候,发现了在两张桌子之间有片纸屑,可是那前后两名学生都不承认是自己掉的。我见此情景,二话没说,分开他们,弯下腰捡起了那张纸,扔进了垃圾袋里。当时,教室里静极了。我发现学生们的目光都在注视着我,有的充满了疑惑,有的充满了惊讶,而更多的是充满了信任。

从此以后,我又有意识地在学生面前去捡讲台上的粉笔头,学生们纷纷效仿;我主动地去捡走廊、楼梯上的杂物,学生们纷纷效仿;我主动地去捡教室地面上的纸屑,掉在地上的学习用品,学生也纷纷效仿。经过这样的潜移默化,学生们再也不用我去捡了。有一个学生风趣地说:“老师,您光荣下岗了!”师生顿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件事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做到正人需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接受你,喜欢你,效仿你,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叶圣 陶老先生说:“凡是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此话可谓一语中的。以后我一定再接再厉,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去从容而又自信地面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仲崇山 http: //www.jiaxiaotong.net/html/jspd/cgjs/625.html 2005.10.18)

身教重于言教

我在教学过程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高一年级有个学生,各科成绩都不错,学习也很努力,但就是字体极不美观,卷面潦潦草草。为此,我曾狠狠地扣他的卷面成绩,课下找他谈话,督促他练字,但收效甚微。整齐的作业保持不了几天就又“龙飞凤舞”,字迹不能辨认了。一次在批改作业时,又见到了他“惨不忍睹”的作业,当时我真想让他再重做一遍,可转念一想:即使再做一遍,也只能增加他的厌烦情绪,只会越写越乱,于事无补。于是,我耐下心来,在他的作业后面像平时上课讲题一样:已知、求、解、答,一字一字地逐题做了一遍。

当下一次交上作业来,我真的吃了一惊,透过那字体不很漂亮却又极认真的作业,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受到震撼的心灵在对我说:“老师,我正在努力做好,您看着吧!”我高兴地在他作业后面写道:继续努力,贵在坚持!作业一次次交来,这个学生的卷面情况在逐渐好转。一次,我去班里,发现他正在练钢笔字,见到我,他高兴地举起厚厚的一本练好的钢笔字,说:“老师,您看,我已经写了这么多了!”

( 马琼 http: //www.buaa.edu.cn/html/msa_buaa/dyyd/sdal/sdal15 htm)

上面两个案例说明“一万个空洞的说教还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听成人在说教,并且成人在说教的时候总是针对学生而说的,不断地重复、强调,以为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殊不知,学生往往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认识世界,并将成人的话语和成人行为放在一块对比,从而得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并不是只凭耳朵听到的来判断。学生对亲眼看到的行为无疑要比听来的、抽象的、间接的道理认识更深刻、生动、全面。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时,这种要求首先要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用行动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可以说行为本身就是无声的要求,无声的语言。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妙得多,而且深刻得多。”无声语言的传播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也是最普遍的心灵与情感的传播方式,也最能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意愿。所以,教师要时时注意发挥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

(一)身教让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学习,认为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探究更能促使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身教重于言教”的一个重要涵义便是“说教不如体验”。通过教师的身教,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从而强化或消除某种行为。所以,教师可以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经历或实际的情境设计,让学生自己体验思考。例如,学生作业不整洁,教师可通过自己整洁、美观的板书或作业批改让学生体验到整洁带给人的美好感觉。又如有教师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遇到一位不爱洗澡的小孩,袜子连穿十几天还不换,全身有味,让人头疼,可他自己却没感觉。后来,教师让他洗完澡后,在一身淡香中再去看看自己那堆发臭的衣袜,在强烈的对比下,只见他表情一怔,这时该教师严肃地告诉他:“这就是你在旁人眼中的印象。”那孩子恍然大悟,从此改掉了坏习惯。

(二)重视身教对教师的要求

1. 强化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由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影响作用,所以教师要重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打下良好基础,更要在工作过程中勤于学习,全面完善自己。教师必须通过勤奋学习,不断丰富更新知识,及时有效传授给学生现代社会必备知识以及学生自我提高所需要的知识经验。要增强对教育的敬业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潜心培养“爱心”,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总之,要重视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并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好的榜样作用。

2. 日常行为注重身教

“师范无小事”,日常行为中教师的表现学生看在眼里,影响在心中。要让学生做到遵守学校纪律、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知错就改、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等,那么教师应该首当其冲,率先垂范。如,教师平时的衣着穿戴千万不能粗枝大叶,不拘小节,更不能奇妆艳抹,如果我们自身做不到这些,在要求学生注意这些时就没有任何说服力。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要注重自己的教师角色,注重身教对学生的影响。

3. 治学严谨注重身教

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能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对学习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形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笔者有一个同学书法特别好,他说是因为中学时期一个教师课堂板书和作业批改十分认真和用心,那流利美观的字迹,让他受到感染而不由自主地主动练起了字;课文《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以及对科学的求实和探索精神,让鲁迅很是敬仰而且使他受到很大影响,在以后鲁迅的写作生涯中,鲁迅就非常严谨。

4. 教师身教要前后一致

对于学生来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教师一致的要求就显得很重要,不仅要争取学校家长保持一致,而且自己的前后言行也要保持一致。不能反反复复,这样只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缺乏必要的、一致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同时还要提高道德修养,提高自觉维护一定规则的能力。例如,魏书生当班主任,常年坚持在教室工作,当了教育局长仍然坚持天天给学生上课,乐此不疲。他不仅让学生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教育的魅力,同时,他也从学生、课堂中找到了自己事业的“源头活水”。

名人论教师的身教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极为重视。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王夫之说:“身教重于言传。”

近代的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教师:“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对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是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

对于教师的身教作用,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作了很好的概括:“教授一门课,这是基本工作,但除此之外,学生们还处处模仿教师。所以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地检查一下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各种微妙变化更加敏感了,再没有什么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物。”

可见,教师本人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第二节 说到做到

说到做到是教师职业承诺的重要体现方式,高水平的职业承诺是教师积极投身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具有高水平的职业承诺,就会更加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就会充满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就会对自己的职业更加负责,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各项承诺就会认真兑现,而且更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本人威信,引起学生爱戴,自己在教师职业生涯中也能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满足。

要说到做到

在一天下午的教育活动中,邵博文轻轻走到我面前说:“老师,今天晚上是我当值日生吗?”我看着他一副认真的样子,随口说:“是,”并小声嘱咐说:“一下课,你第一个就去洗手做值日。”他美滋滋地回到了座位。不料,由于课结束时与吃饭时间衔接很近,课结束时饭已送到班上。这时候,已来不及组织值日生擦桌子,发放碗筷了,所以,我代替了值日生。当小朋友陆续洗完手进餐时,我发现邵博文一脸的不高兴,一手拿筷子,一手拿花卷,就是嘴不动,我马上意识到一定是为值日生的事情。为此,自己心理也很不是滋味,我想,邵博文是比较内向的孩子,不善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今天我的做法在他心里则又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为使他进餐情绪愉快,我马上俯下身子给他道歉,并许诺第二天给他安排一次当值日生的机会。这时候,我看到的是他的小脸笑了,小嘴动了。

事情虽然没有多大,但自己的做法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很不舒服。如果当时自己考虑得周全些,与邵博文解释清楚,就不会有今天进餐的这一幕。在今后面对孩子的承诺中,自己要以今天所发生的事引以为戒,说到做到,使自己的言行得到小朋友的信任。

(易增先 http: //www sina com cn)

“水果大宴”带来的思考

那是 4月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课堂,开始了师生间的对话:“同学们,再有两个月你们就毕业了,我想在你们离开之前举行一次水果欢送大会,怎么样?”“耶!”学生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我趁机说:“下面就请你把自己最爱吃的水果告诉大家,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我爱吃鸭梨,因为它水灵灵的,很解渴。

生:我最爱吃葡萄,因为它又酸又甜。

生:我爱吃荔枝,因为它样子美,味道也好。

生:我最爱吃苹果,上次我生病,王涛他们几个来看我,就带了一大袋苹果。

师:在你心中苹果代表着友谊,是吗?

生:是的(真诚的)!

……

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自己喜爱吃的水果,可是众口难调啊 !我买水果的时候,哪种水果应多买一些呢?

生:老师可以数一数,喜欢哪种水果的人多呀!

生:可以让同学们举手表决。

生:也可以统计一下。

……

上述是我教统计图一课的开场白。正因为有“水果大宴”的吸引,这堂课同学们情绪高涨,一直被积极的情感牵引着,各个教学环节都完成得很好。我知道学生们学得轻松、愉快,我教起来也轻松了许多。一整天,我都被这种融洽、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感动着,更为自己别出心裁的设计——“水果大宴”而暗自得意,感谢它给学生带来的动力和兴趣。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转眼到了毕业会考复习的日子,课下和同学们聊天时,“调皮鬼”安明阳笑着对我说:“老师,你曾说过给我们开一个‘水果欢送大会’,什么时候开呀?”其他同学也附和着说:“是呀,什么时候开呀?我们都等急了。”“水果欢送大会?”我心里暗暗嘀咕着,早被我抛到九霄云外了!它只是我教学中一个小小的设计。我的初衷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并没有真正想开什么水果大会。可是如果我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他们一定会失望的。于是我说:“对不起,老师都忘了,可是现在马上就要毕业会考了,时间很紧张,等考完试来老师家庆祝好吗?”听我这么一说,他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完了,完了”、“真没劲”、“就知道是假的”……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话语使我寝食难安。

(孙丽丽 http: //blog cersp com/22773/318146 asp)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承诺多么重要。虽然“水果大宴”的课堂效果让该教师非常满意,她和学生品尝到了课堂焕发的激情,但是一句“轻言”使学生对该教师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不过在后悔的同时,该教师清楚地明白了教师的诚信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重要的意义。由此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必须履行承诺,说到做到。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职业承诺水平

教师职业承诺,是指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一种认同和投入。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更要有高水平的职业承诺。教师职业承诺与教师的工作态度、表现和继续从事教师职业的意愿关系密切,影响着学校组织的效率和功能。承诺高的教师更愿意投入到能力培训活动(如各种继续教育活动等)中,愿为取得在工作上的成功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也更愿意继续从事教师职业,对作为教师充满自豪感。

因此,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当然,提高职业承诺水平,社会、学校应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提供各种条件。不过,对教师本人来说,加强师德修养是提高职业承诺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课堂教学中遵守承诺,说到做到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就如前面所说学生有一种“向师性”,特别是幼小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许多时候教师随口说出一句话,学生就非常认真地对待。作为教师和其他职业是明显不同的,我们面对的是真诚求知、正在发展的个体,教师的言行将在学生的身上刻下鲜明的印痕。因此,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注意遵守承诺,说到做到,不能为了追求暂时的教学效果而轻易承诺但不兑现。一旦承诺或规定了就要认真做到。

(三)平时教育活动中要说到做到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崇尚诚信,平时我们常讲“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说明不讲诚实守信,言行不一,则无法立世,无法为人。说到做到便是诚信的重要表现。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有一个弟子叫曾子,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逛街,孩子闹着也要去。曾子的妻子对孩子说:“你在家好好待着,等我回来后就杀猪炖肉给你吃。”曾子见妻子逛街回来后,就动手杀猪,妻子忙阻止道:“我只不过是骗骗小孩子,你还当真啦!”曾子正色道:“小孩子是不能骗的,你今天骗他,就是在教小孩子明天行骗;况且你骗了他,孩子从此就会不信任你了。”作为教师对这个故事更要重视,因为我们是专门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才的。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同时更是生动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教师应该具有诚信的品质,说到做到,并将这种行为习惯影响到学生,而不是出尔反尔带给学生不利的影响。

(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要做到赏罚分明,言而有信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更好地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我们会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要求学生。对于这些规章制度,教师首先要做到,并且在执行规章制度时,不能因为偏心或其他原因对学生要求不一,或者制定了规则后而放置不用,成为一纸空文。总之,说到做到是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教师在自我发展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理解诚信

世界上有许多字词被广泛使用,但一旦推敲起来,却很难琢磨它们的确切含义。语言是我们表达思维的工具,可我们对于这个正在使用的工具到底是什么,却不太明白,这是人类的一个独特现象。

诚信这个词平时也是被当作“工具”使用的,我们可能知道什么是诚信的,却可能不知道怎样去施行诚信。所以当时老子非常聪明,他从来不追究概念,他说“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道”如果被说出来,那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了,因此他决定不说了,只是去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国粹都说不清,中医说不清只说阴阳平衡,诗说不清只说妙不可言,书法绘画说不清,京剧说不清,气功也说不清,所以中国文化的传承往往有困难,要靠学习者自己的悟性。

联系到诚信一词,虽由来已久但大家却不知道其确切的含义,如果光靠各人自己去悟,那简直太低效了。既然诚信那么重要,我们就得把这个词搞清楚。

一次,一位公司领导到我校开会,半开玩笑地对我说:“郑校长,听说你在教工大会上讲话很精彩的,什么时候也为公司的厂长经理们讲一次吧。”当时也不知怎么我就说“好呀”答应了下来,后来才明白不是讲教育问题的,对厂长经理们能讲教育问题吗?是要我讲经济问题的,这下可难坏我了。但既然答应了人家就要履行承诺,即使没有把握也要做好准备,硬着头皮去讲,谁让我当时答应了呢 ?因为我认为去讲不去讲是诚信问题、道德问题,讲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能力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分析诚信这个词了。这个词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有以下含义。第一,和说话有关系,我当时说过“好呀”,诚信的“诚”是言字旁,诚信的“信”带言字。因此诚信应该与口头承诺有关。第二,说出的话、作出的承诺必须发自真心,“诚”这个字主要指真切诚恳,也就是心口一致, 古人叫君子无戏言,哪怕对小孩子也要心口一致。因为即使言者无意,听者也有心。第三,说出的话必须兑现,否则就是无信。即使你当时是诚心的承诺,可如果不兑现,照样让人怀疑你当时的诚心。如果说“诚”这个字是管内心的,那“信”这个字就是管行为的;如果说“诚”这个字管心口一致,那么“信”这个字管言行一致。

现在总结一下,所谓诚信就是“心—口—行”的一致,是起于心终于行的人类美德,它的核心要素是言,言发于心的真实,言实现于行的真实。

如果把诚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考量,我们会发现,在哲学的真善美三大观念中,诚信分明指向“真”,可想而知诚信在人类文明中应该占有多重要的位置。

以上我分析了诚信的词义,诚信就是“心—口—行”的一致。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讲诚信呢?首先,当然是因为诚信符合道德标准。可是我认为,我们今天提倡诚信,不仅因为诚信是一种道德力,而且还因为诚信是一种经济力,更是一种发展力。

大家想过吗,我们为什么会偏爱名牌产品?一定是因为名牌产品质量很高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因为买名牌比较放心,因为人有从众心理,既然大家都说好,那购买这个牌子准没错,因为买名牌看上去花钱更多些,可是比买了不知名的牌子受骗上当要划算。逛商店也是如此,中国人讲货比三家,比完之后,你再决定购买,但是那对你来说,其实已支出了许多时间成本。现代人越来越繁忙,对一个现代人来说,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那么崇尚名牌正是一种进步,因为名牌在降低人的时间成本,而诚信有利于双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见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经济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发展与成熟很大程度上是看其市场份额,不管是传统的制造业还是新兴的服务业,以及作为整个经济动力与润滑剂的金融业,都要看它的市场份额。如果没有诚信就不会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也就不会有发展。

学校当然不能没有诚信,而且只要学校一加入到市场竞争中去,诚信就不再仅仅是行业道德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

教师不能不讲诚信,因为教师不仅是道德的模范,必须以诚信示人,而且教师如果不讲诚信,就有失去就业机会的危险;再进一步说,教师作为发展着的人,如果没有诚信,也就会失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我们必须重视诚信,因为那是道德力,经济力,发展力。

(郑杰给教师的新建议上海教育, 2004 5)

第三节 做学习型教师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学习革命。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科学知识在迅速地更新,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要,大量的知识要通过再学习、再实践而获取。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获得知识的方式更加快捷、方便,也为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

在学习型社会里,学校仍是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依旧肩负着传授知识的重任,教师更应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应是全民终身学习的引导者、示范者、推动者。教师唯有不断地再学习,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传授者和教育者,才能更快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

学习型社会呼唤学习型教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的素质也在日益提高。如果不通过学习来及时汲取营养,我们在家长心目中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的威信就有可能会降低。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记得那是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班上转来一个新生,那时他的妈妈经常来园和我们交流孩子的情况。有一天她突然问我:“ 钱老师,我知道在幼儿园很流行蒙台梭利教学的,您能给我介绍一下你们幼儿园是怎样进行蒙台梭利教学的吗 ?”我顿时傻眼了,我上大学的时候是学习过蒙台梭利教学的,可到现在早已忘记了这些理论,一时半会儿怎么说得清楚呢 ?我当时“刷”地一下脸就红了,尴尬地朝这位家长笑了笑。也许是察觉到了我的尴尬,她也没再问下去,可她会怎样看我这个华东师大出来的“专业”幼儿园老师 ?试想,如果那时我能一直不断地学习,那么面对家长的质疑我肯定就能滔滔不绝,得到的也就不会是尴尬而是信任和欣赏。

在工作的这几年里,我感到: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园老师光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广博的知识面,有时甚至还需要一些“旁门左道”的三脚猫功夫。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莹莹小朋友带来一缸小金鱼放在班上的自然角里,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可没想到第二天小金鱼全死了,莹莹伤心得连幼儿园都不愿来了。为了搞懂小金鱼的死因,我特地到花鸟市场去问了养鱼的老汉,这才知道小金鱼不能用自来水养。这样一个小小的常识,我却不知道 !我为自己的知识贫乏而汗颜。

贫乏、狭隘的知识有时会让我们面对孩子们的天真、好奇而无地自容。如果我们能充分拓宽知识面,工作中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了。下面所说的也是在我带班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我上晚托班,一个小朋友突然摔倒在地,口吐白沫,我吓得全身发抖,但又马上逼着自己冷静下来。怎么办 ?去叫医生,教室离医务室很远。情急之下,我想到了以前在本医学杂志上看到过类似的症状,好像叫癫痫。这种病发时,最害怕的是病人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咬自己的舌头从而威胁到生命。冷静下来后,我首先在班上找到把勺子,塞到他嘴里防止他咬舌;接着,我告诉其他孩子自己要去叫医生,交代他们不要乱动;然后,我便以最快的速度冲到医务室……后来,这个孩子被确诊为癫痫,由于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孩子安然无恙。事后,孩子的家人非常感激我。我暗暗庆幸自己在事发当时的冷静处理,并庆幸自己刚好看过那本医学杂志,要不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在那以后的日子里,这件事一直鞭笞着我,让我时时刻刻告诉自己:作为幼儿园老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其他知识来补充、来完善。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认为,学习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学习的方式又是无所不在的。向日常生活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向各种各样的媒体学习……只有最大限度地扩展我们的学习对象,我们的知识才会有深度、有广度。在教学工作中学习,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学习,甚至在和孩子们的游戏中学习……只有处处用心、日日积累,我们才会有专业可言。

(钱兰华学习着,快乐着——做一名快乐的学习型教师学前教育研究, 2004 6)

上述两个案例充分说明,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断扩大,而且社会整体文化素质也在迅速提高。不仅科学知识的迅速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而且学生及其家长的不断变化也督促着我们不断学习。人们常用这样一个事例说明教师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据说,两位中学生在课间谈论“纳米技术”,班主任和蔼地说道:“快要上课了,准备上课吧,别再谈吃的了。”学生很诧异。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学习型教师呢?

(一)了解学习型教师的特征

学习型教师是在终身学习的理论下产生的,因此学习型教师的特征就带有终身学习的特点。

1. 学习型教师的学习是持续整个教学生涯直至一生的历程

每一个人在任何生命发展阶段均需不断学习,学习不再是儿童或青少年特有的活动,教师更要不断学习,才能了解所授学科的发展情况,以便传授给学生最适用的知识技能,并且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良好的适应性以跟上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潮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 学习的渠道和方式是多元且弹性的

教师除了接受正规的职前教育外,还要在从教生涯中经常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升入大学接受再教育。这些学习活动可以是在学校专门进行的,还可以是教师在学校、家中等地方自学的。可以是在某种活动或环境中学习得到的,也可以是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来学习得到的。总之,学习型教师的学习体系涵盖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且各种形态的学习必须具有弹性、有所协调统领,不仅是学校,家庭、社区、社团、工作场所等均可作为学习的场所。学习方式也不再限于面对面的讲授。

3. 强调自主的学习精神

学习型教师的学习不再是因为学校的规定而进行的,不再是在他人或组织的督促下学习的,而是自发的、主动的学习。同时既重视自发性学习,也重视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自发性学习意指学习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则代表一个人不但要为个人的学习负大部分的责任,且要知道如何学习。

4. 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而是全面的学习

通过不断学习,教师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增进各方面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在学习内容的广度上不仅学习新知与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习道德伦理、体能健康、美学艺术、社群关系等生活文化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学习促进自身身心协调发展的有关知识、内容和技巧等。

(二)立足自我发展,做学习型教师

1. 通过终身学习,不断超越自我

未来的教师应该是学习型教师,应当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影响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教师要勤于学习、积极探索,不断超越自我知识、科研极限。学习应是教师教学工作外的第一要务,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重新学习,去不断地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传统的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程中心等固有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变革和学生发展的深层次需要,超越自我成为教师的观念创新和行动动力。自我超越,是一个人才华逐步发挥直至极致,得到“高峰体验”,活出生命的意义。许多教师总认为没有发挥自我价值,没有自我实现,就因为没有意识和行动去超越自我。自我超越是十分艰难的,但又是可行的。教师可运用潜意识,自我激励,发挥强大能力,不断自我超越。

2. 完善心智模式,善于悦纳学生

心智模式,即每个人看待与理解周围事物的思维模式,决定着我们如何认知世界并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心智模式影响着个人如何应对外部客观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决定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候做,到底怎样做。有些教师抱有以偏概全、先入为主、经验主义、自以为是等不良的心智模式,对于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日益显出其弊端。学习型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人才,能够对学生发展中的各种需求和问题作出尽可能客观的分析和行为,在学生面前以平等者、建议者的姿态提出改进方案,达到学生和教师“双赢”的结果。

3. 建立共同愿景,感召共同奋斗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心中所共同持有的清晰的愿望图像,是由个人愿景整合凝聚得来的,是整个团队的每个成员深受感召的力量,能够激发出强大的凝聚力、驱动力和创造力,能够培育勇于改革、创新、一往无前的精神。教师要在学校同事之间建立共同愿景,互相帮助、鼓舞,发挥集体力量,达到共同提高。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这些,教师要铭记“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会永远不干。”为了建立共同愿景,教师要乐于奉献、善于倾听、淡泊功利、追求进步、勇于改进。总之,要以学生发展为重,以学校发展为重,不断完善自己。

4. 开展深度会谈,发挥团体智慧

深度会谈是团体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团体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从而真正进入一起思考。通过深度会谈、团体学习,使组织成员之间达成完善、协调的一致性,强化组织思考和学习能力、行动能力,萃取高于个人智力的团队智慧,形成团队创造性张力,增强凝聚力,促进探索式学习。当前教改中流行的教师集体备课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团体能动性,不同的教师聚集在一起就某一个教学知识点问题深入探讨,全面备课,“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抵上诸葛亮”,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但是,事实上现在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甚至成为学校管制教师的一种方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造成这种现象,不仅学校有问题,教师本人也有一定的责任,主要是缺乏现代学习和合作的精神。因此,在提高自己师德修养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5. 学会系统思考,优化工作设计

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修炼,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动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动作的群体智力:它使人们从关心局部到关心整体,使人们从事物的缓缓变化中察觉这种渐变,采取主动措施,不等问题扩大了再去解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宏观、整体、系统的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深刻洞察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渐变,密切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改变,用动态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扶助学生的成长发展。

电子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电子学习( E learning),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学习者只通过交互软件就能学习的全新学习方式。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电子学习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地体现了学习者主动、自主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发展中的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最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

电子学习方式比传统的面授培训模式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1. 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因特网中信息 (内容 )源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的、能动式的实时互动,即主动、可控型交流。网络的这一重要特性,使网络教育成为唯一的、真正的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的远程学习方式。

2. 内容丰富和多媒体的生动表现。计算机网络具有强大的采用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包括制作、存储、自动管理和远程传输。将多媒体信息表现和处理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的各个环节,使网络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传递更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等显著特征,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他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3. 个性化教学。在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一方面,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贮存;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即可基于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进行针对不同学员的个别式个性化学习建议和辅导等。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条件。

4. 自动化远程管理。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信息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被同样应用于网络学习的管理中。远程学生 (用户 )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查询、学籍 (历 )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通讯的方式来完成。因此,基于网络的电子学习是最为完整、高效的现代远程学习方式。

另外,电子学习还有学习新知识所需时间短且灵活,记忆保持好,降低了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偏差,学费便宜等优势。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并启动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推动和促进大学网络学院、电大、教育电视台、电教等相关部门积极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集人网、天网和地网一体,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沟通的体系,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由此可见,电子学习已成为 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阶梯

1 . 反思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不能没有反思。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反思的结果。“回首当年萧瑟处,也无阴雨也无晴”,是苏轼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南唐后主李煜对失败教训的反思。“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既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对长征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战斗生活的憧憬。谁能不回忆往事呢?“好好想想,看哪里做得不对?”更是师生交谈时常用的语言。

2. 反思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反思使教师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他们已经告别了服从于外部“权威”、听从别人指导自己教学的时代。有人说:“如果不进行批判反思,生活在当今就是生活在过去的牢笼里。不反思就会认为做事的方式总是划分为正确的方式和错误的方式,而对与错是由专家给我们规定好了的。”我们从别人那里明白做事的意义,获取行动的议程,于是教学就成为实现别人思想的一种行为。

3. 反思是教师发现自己隐性的教育思想的工具。人要学会反思,学会对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进行分析。以前,教师手中也有研究观察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思维工具,这就是我们从教育研究者那里学来的教育理论知识,这是借来的“别人”的工具。现在,经由“反思性实践”的思想,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手中也有了自己的“工具”,这就是教学反思。我们经由它可以观察研究自己的教学。那些在日常中我们意识不到的教学行为,没有深思的教学观念,在反思的关照下,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就会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4. 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改善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为教师开辟一条专业发展的新路。教师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真正的理解和观念是从一个人自身的经验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反思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经验不会自动成为自我的财富。我们看到有的教师工作了几十年,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不是说没有经验,而是他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让经验随着时光像水一样从自己的手指间流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毫无价值。自身经历、经验或实践并不会自发转变为人成长和发展的资源。有意识的反思、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中介。当我们对着教学经验宝库说:“芝麻,开门吧!”你是否知道,打开宝库大门的钥匙就在你的手中,那就是反思。

蝴蝶效应

1963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 Lorenz)为了预报天气,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 13个方程式。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1979 年 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微小的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第四节 淡泊功利

当前,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已经十分突出,主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下,人们追逐分数、升学率,从而使教学带上了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而且在应试教育下,许多教育评价及培训等都过于虚假,对教师、对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教师自身的某些行为也过于功利,对学生、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完成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重任,搞好课程改革,就必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淡泊功利,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

面对清贫,我无怨无悔

时光若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在三尺讲台上挥鞭鼓舌已是十个春秋。十年里,我感受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神圣与崇高,也深切品味了教师这一职业的艰苦与清贫。教书育人确是苦乐参半的差事,乐之于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富足,苦之于物质的贫乏、工薪的微薄。曾几何时,我也因经济的拮据、生活的清贫发出过无奈、沉重的叹息,可一想到 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铿锵话语,一看到讲台下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和一张张生动活泼的面孔,我就为自己的念头而羞愧,聊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自宽自慰,心亦波澜不惊。

我本凡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我也神往霓虹闪烁舞榭歌台的潇洒,也想为心爱的人献上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但这毕竟只能给人片刻的满足、短暂的荣耀,倏忽间就如过眼云烟不留痕迹。唯有清苦时的磨炼、贫困中的砥砺才是永久的财富,历久弥珍,让人刻骨铭心,受用终身。

几年前的“下海热”曾激荡着多少人狂涌的心潮,一位在沿海如鱼得水的至交为我谋到了一份薪俸不菲的文员工作,多次电告我速去加盟,身旁的亲朋好友也极力怂恿我不要错失良机,去实现那个趋之若鹜的“淘金梦”。是啊,谁不希望自己“钱”程似锦 ?但骨子里的知识分子的清倔秉直决定了我不习惯于看老板的脸色调整自己的表情,难以适应那种摧眉折腰仰人鼻息的打工生活,我只能与“钱”程失之交臂。

这些年来,我也有过跳槽改行去干行政的机会,但这亦非我所欲也。

清贫的日子,我与书为伴,晨诵唐诗宋词的雄丽、清婉,夜读中外名著的精深、宏博,与大师对话,和先哲沟通,足可游目骋怀物我两忘。此之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岂不快哉 !

清贫的日子,我以笔耕为乐。抒己壮志,赋我豪情。酸甜苦辣,喜怒欢愁,尽在其中;功名利禄,荣辱得失,皆抛脑后;不问收获,但求耕耘。是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夫复何求 !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面对清贫,我无怨无悔 !

(谢卫面对清贫,我无怨无悔湖南教育, 2000 12)

我是教师

我是教师。

我出生于世界上第一个有疑问的孩子提问的那一刻。

我是许许多多地方的许许多多的人。

我是苏格拉底,鼓励雅典的年轻人通过提问寻求真理。

我是安妮·沙利文,让一个名叫海伦·凯勒的盲聋哑女孩子感触到宇宙的神奇,成为一名杰出的作家。

我是伊索,是安徒生,用一个个奇妙的故事启迪心灵。

我是马弗·科林斯,为每一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作不懈的努力。

我是黑人玛丽·麦克略特·贝休思,为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们创立出一所著名的高校。

我是贝尔·考夫曼,拖着病残的身子让孩子们在知识的天地里健康成长。

我还有很多的名字——布克·华盛顿、释迦牟尼、孔子、拉尔夫·活尔多·爱默生、利奥·巴斯卡格利亚、摩西、耶稣……这些名字以博爱之心和人文精神誉满天下。

也有些名字,或许已经被人们忘却,但它们会融入学生们在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之中,并以这种方式得以永存。

我愉快地参加昔日学生的婚礼,开心地看到他们的孩子出生,也在一些英年早逝的学生的葬礼上肝肠寸断。

一天当中,学生们需要我成为演员、朋友、护士、医生、教练、借款人、司机、心理学家、政治家、临时父母……

我给学生们讲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但是我知道,这些远远不够,我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地向全社会学习。

物质财富不是我生活的目标,但是追求财富却是我的职业。我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才智,使可能会埋没在灰心丧气中的才智闪现出光辉,学生的这些才智便是我的财富,更是社会的财富。

我是劳动者当中最幸运的人。医生是将生命带进世界的引导员,而我每天都可以看到生命的变化,看到一个个日臻成熟和美好的生命;建筑师可以匠心独具,将一幢大厦耸立几个世纪而仍然巍峨壮观,而我用爱和真理所创造的却可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播下去。

我还是一个战士,每天都要与恐惧、偏见、无知、冷漠作斗争。所幸的是,爱、智慧、个性、信任、欢乐、好奇心、创造力,这些都是我的盟友,它们是我坚强的后盾。

我的过去充满了丰富而美好的回忆;我的现在既有挑战又有欢乐;我的未来寄托在学生身上,将无比辉煌。

我是教师……

([美] 约翰·施拉特著邓笛译师道, 2004 5)

上面两个案例充分说明,长期奋斗在第一线的教师,多数是在困难的环境下,孜孜不倦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把学校当成乐园,把教学当成乐事,教学相长,再穷困再忙碌,心灵却永远充实富足。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市场经济影响下,追名逐利,师德败坏,弄虚作假的事情时有发生。

(一)当前教育功利化倾向的表现

1. 公开课作秀

当前许多地方的公开课、优质课、竞赛课等相当于一出演练精当的好戏。公开课上,教师灵活镇定、机智自如,学生积极活跃、气氛热烈;运用各种先进教育技术,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总之,公开课几乎是没有瑕疵的。听得好评如潮,最后弄得几乎全部获奖,皆大欢喜。可是了解内情的人知道如此精彩的一堂课,很是巧心布置和打磨了一番。而且,随着“级别”不同,其“精细度”也不同。校内评课,一个或几个任课教师忙活;校外的演示课,整个学校忙活。教师要对教案反复“组编”和“试演”,时间长短不一。然后,对学生进行调整甚至规定各自的任务,如回答什么问题,如何回答,如何组织活动,气氛要怎样,教师事先都想好的。几场彩排之后,最后,一场表演真正开始。结果,花费了教师很大精力,获得一纸证书。更是浪费了学生许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更使他们对教师、学校多了一层看法。

2. 考试作弊

一般情况都是学生作弊,可是现在出现教师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作弊。方式多样,例如,故意漏题,教师考前反复强调某些内容,结果这些内容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试卷上,而且每次几乎都这么“准”;排座,考试前教师有意识地将班里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相互搭配,以利于他们能互相“帮助”;试卷做标记,考前教学生做好统一标记,以利于评卷时很快找到本班或本校的学生卷子。笔者曾在一次某中等学校的全省统考试场的黑板上,看到没来得及全擦完的试题答案。

3. 拷贝论文

现在网络技术发达,信息丰富,个别教师随便上网搜集一下,就可以出来一篇很有“质量”的论文,有人总结当今“速食”论文的三大“法宝”:网上搜集相关文章,剪贴;拿来几份类似论文,组装;查找现成作品,照搬。而且现在部分刊物也不怎么认真审查,只要交上版面费就可以“发表”了,也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

4. 培训走过场

国家强调继续教育培训,是为了给广大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也是保障教师权利的举措。可是许多教师就认为只是“走走过场”,拿一个培训证书。培训的时候,虽然时间很短,可教师们要么不来,要么来了就早退,要么就干别的,很少有全神贯注从头听到尾的。培训考试虽然简单,但有时考试监考也不严格,教师更是对培训不在意。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现象如上课不讲重点内容,让学生课下到家接受教师的有偿辅导;还有就是为了考试,只讲和考试有关的内容,其他学生必备的利于身心发展的内容就放弃了。许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多少都会遇到一些这样的情况。在教师专业化的今天,一定要提高警惕,作为教育专业人员,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淡泊功利对自己的影响,减少给学生、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提高师德境界,淡泊功利

事实上,教师对待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很大程度上和教师自己正常的生存和物质利益的需要有关。教师不是圣人,也需要正常人的一切需要,不能对教师过分要求。有句俗话说“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如果学校和社会不给教师实际上的支持,要求教师不去考虑物质利益是做不到的,因此社会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当然,我们在此所说的那些只为一己私利,而无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过分追求功利的人,应该及时回头。对于广大生活还比较清贫的教师要逐步提高自己的师德境界,从精神上、内心里获得教育所带来的幸福感。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有三个层次的境界:生存境界、责任境界和幸福境界。第一个境界,教师是把工作当作糊口的工具,因此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等;第二个境界,教师把工作当作一种职业,在道德、责任、契约的约束下工作,认为勤于工作是职业本身的要求;第三个境界是指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生活艺术,一种不懈的追求,不是出于外界而是教师从内心里对教育产生热爱并从中获得幸福。我们所追求的师德境界就是要尽可能的达到这个目标,这样我们自然而然就淡泊功利了。

教师职业虽然清贫,但是有着无穷创造的魅力,教师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看着学生一点一滴发生变化,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许多学生健康地成长,自己的思想将在这些人的心里留下痕迹,自己的努力将在这些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如果过分追逐功利,教育教学本身带来的幸福感、成就感就会削弱,而转入低层次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幸福感是短暂的、易变化的。因此,教师对待教育要淡泊功利,从教育本身体会幸福和自身的价值,从更高层次上体会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的人格及人格影响作用弱化的主要表现

教师的理想人格,会像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陶行知 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是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至善是主体应具有的高尚道德品质,达到美是对美的追求。真、善、美是十分相近的品质,真、善、美的统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的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和自觉追求。

我国学者傅道春( 1991)从“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中得出:教师自制、体谅、热心、有适应能力、兴趣广阔、诚实、合作、文雅、细心、有活力、健康、仪表端庄、勤奋、整洁、可靠、好学、有创造力、敏捷、虚心、坦诚、进取、节约等人格特质都对学生的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前教师人格影响作用弱化的主要表现:

1. 拜金主义日益盛行。有的教师对工作得失斤斤计较,有利益的事抢着做,利益少或无利益的事少做或不情愿去做甚至借故不做,一切由利益决定。有的教师为学生成才做点分内的事,心理上图回报;有的教师对学生送“礼”见怪不怪,在功利驱使下大开“绿灯”,玷污教师形象。

2. 心态冷漠,缺乏热情。有的教师对身外事冷眼相待,漠然处之。对与自己无关的事不闻不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关心、帮助他人的心肠与热情。有的教师认为,教师是“教书匠”,是专门管教书的,教多少书,领多少钱,教书是分内事,学生听不听与己无关,管理育人是分外事,把教师的人格感化抛到九霄云外。

3. 职业道德下滑。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关于中小学教师道德情况的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中。认为讽刺挖苦学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教育手段”的教师占 1 59%;认为“生气时难免出现可以原谅”的教师占 34 17%。其中,经常讽刺、挖苦、歧视学生的占 14 3%。还有 7 8%的中小学教师存在“打骂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张行涛,郭东岐)

怎样塑造、培养、完善教师自身的人格

1. 树立教师先进榜样,认同教师人格楷模。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崇高的教师人格,对于学生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家以自己的模范品行为我们树立了教师人格的榜样,是教师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最早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作为教师人格的人。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子师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他甚至还主张“无言”之教。孔子不但大力倡导教师要为人师表,而且还注重躬行实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例如,他教育学生要“学而不厌”,他自己就潜心读《易》,韦编三绝。孔子主张教师要加强德行修养,他自己就身体力行,努力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而不逾“矩”。后人称颂他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为我们也树立了教师人格的榜样。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身边涌现出许多优秀教师,他们同样是我们学习教师人格的榜样,认同教师人格的楷模。

2. 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发挥教师人格力量。运用教师人格的优秀范例同社会生活和自己教育活动中的实例作比较,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弄清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下。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克服负面人格的消极影响,逐步发展独立的教师人格评价能力。教师的言、行、情、态等,都渗透着人格精神,是最直接、最经常地影响学生的人格教育因素。

教师人格首先是“真诚”。只有真正发自内心、表里一致、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

其次是“严格”。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件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瑕疵,则会使他们产生莫大的失望。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

再次是“全面”。教师人格是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整体性人格。

3. 丰富教师文化底蕴,强化教师人格根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带来的高速度发展,使知识的更新速度达到每年增长 50%左右。而如今我们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只有 20%能用得上,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就给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有用的、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4. 开展教师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人格升华。教师人格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深化的。一方面,教师人格的形成,在于教师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另一方面,教师人格的形成,还在于现实生活中社会和教育实践不断地给予教师各种刺激,使教师不断受到社会的制约,从而作出各种反应。久而久之,这些反应就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习惯传统,形成并深化教师人格。

5. 培育教师健康心灵、完善教师人格品质。教育维系着国家的命运,教师承担着面向未来培养新一代的重任。时代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要远远高出其他职业者。教师要完成历史的使命,就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加强个性修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达到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塑造良好的人格的目的。

6. 解剖自我,了解自我,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人贵有自知之明。凡人应当经常自省,不仅要明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状况更要有点“自我感觉”。对有时意识不到的问题,应要求组织、同事帮助认识它、承认它,通过各种途径予以调适而保持心理平衡。

7. 以“平常心”来对待一切事物。平常心是一种平静而稳定的心态,它不会为一点挫折而灰心丧气,也不会为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其实有些名言正是说明这种心态的,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知足者常乐”等,以此自勉,是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的。

8. 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不是孤立地生活的,在一个群体中或在社会交往中要与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所以要善于接纳他人,即遇事不仅要为自己考虑,也要为他人着想,多想想别人的长处,多想想别人的困难。只要自己以诚待人,别人也一定会以诚对你。

9. 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每个人性格不同,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各有不同表现,要保持自己稳定的良好心态,就必须扬长避短。在气质上属于胆汁质、多血质的人,要保持自己热情、豪放、明朗、善交际等性格特点,注意克服好冲动、浮躁、自傲、不易自制等弱点;黏液质与抑郁质的人要保持自己冷静、沉稳等性格特点,也要克服孤僻、封锁、自卑等弱点。

10. 热爱教育工作,为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自己。任何工作没有对它的热爱,是不可能干好的。培养人、教育人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有较高的素质。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业务能力。

11. 发掘与善用各种有用资源,创造更多选择的可能。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用的资源,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和应变能力。

12. 期望适度,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人的期望是一种自我设定的目标。经过努力达到了目标,主观上便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自信心便会增强;反之,未达到预期目标,即受到挫折,有可能产生沮丧心情,多次受到挫折,自信心也会受到挫伤。

13. 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教师具有多种兴趣和爱好,这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所需求的,同时也是教师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人是有思想的,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烦恼,但是人们在业余时间从事某些自己感兴趣的或自己爱好的活动时,却专心致志,仿佛把一切烦恼都抛在了脑后。也许这是暂时的,但这些活动,比如旅游、绘画、书法、唱歌、跳舞等,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14. 生活作息合理安排,并予以一定的弹性,劳逸结合。心理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身与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必然心情舒畅、开朗大度。所以教育教学工作虽然繁忙,但生活作息安排一定要合理,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15. 营造和谐的家庭生活,使生活既平凡又充实。有人把家庭比作幸福的港湾,辛勤劳作一天后憩息在这个港湾,既享受着那份温馨,又调养了精神。所以一个好教师也应是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在家中,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共同承担赡老育幼的责任,共同料理家务,一起享受家庭生活的欢乐。营造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能免除后顾之忧,能使人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1. 塑造、培养健全的教师人格是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培育新人的关键。下面短文介绍了一名教师在艰难的环境下,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的故事,阅读后请写下你所想到的。

帮孩子们圆读书梦

——记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坪小学教师宋芳蓉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后河乡位于海拔 18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边缘。这儿山高路陡,交通艰难。这里的孩子都把上学念书当作难以实现的梦想。

14 年前,出身于穷苦土家族家庭的宋芳蓉来到这里的顶坪,这年她才 15岁。从此,她带领孩子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开辟校园、翻修校舍,既当校长、教师,又当保姆,进行着山区孩子们的追梦之旅。

14 年来,她经常用自己微薄的民办教师的工资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救助因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孩子。她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她先后荣获“省劳动模范”、“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1998年荣获“中国首届五四青年奖章”。

在种种荣誉面前,宋芳蓉没有改变她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没有中断她与孩子们的追梦行动。 1998年 6月,她在完成大学本科进修学习后,拒绝多家单位的高薪聘请,又毅然决然地回到三坪小学。她又重新开始了她那三个年级的复式班班主任,承担 18门课教学任务的山村教师的生活。而且,她还成了 5个孤儿或特困家庭子女的“妈妈”,她肩上的担子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沉重了……

“只要三坪小学存在一天,我就坚持在这儿教书,帮山区孩子圆读书梦。”宋芳蓉铿锵有力的声音在五峰的大山间回响。

2 .“身教重于言教”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言教的现象似乎更多一些,这和本章讲的有矛盾吗?你怎样理解?

3.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承诺和现实中的承诺是有区别的,因此不能当真,有人这样认为。你如何看待呢?

4. 新的时期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你是如何看待这个时代特征的?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8151/260345140606.html

更多阅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评析 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评析——用预防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心理辅导与心理危机干预法、隐性教育法等 大方法评析极端案例政法学院 1102010212 郭冬霞导言: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大

《小露珠》案例评析 医患纠纷典型案例评析

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案例评析》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课《小露珠》案例评析课前设计教材分析:  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

劳资之争 劳资纠纷典型案例评析 劳资之争 劳资纠纷典型案例评

《劳资之争:劳资纠纷典型案例评析》,作 者是 朱代恒,由 法律出版社 晕2006年09月01 r8出版,本书精选67个真实的案例,结合现行劳动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有侧重地对案例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梳理和解决,同时,在相关章节的结尾,还附有

声明:《新闻职业道德案例评析 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为网友灬灬时光凉透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