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谈到有的老师教学水平高,有的老师教学水平低。那么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什么?我想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和区别。
一、低水平的老师向课后要质量,高水平的老师向课堂要质量
如果单纯比较教师的教学成绩,不足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样的教学成绩,有的老师可能每天都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身经百练,也能考出好的成绩,但这是以耗尽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取得的。这样的老师工作态度很好,很认真,虽然课堂教学效果未必好,但课后任劳任怨,每天都要批阅学生大量的作业,保持较好的升学率和教学成绩。但这样的老师教学水平不高。真正高水平的老师不是向课后要质量,而是向课堂要质量,向45分钟(或40分钟)要质量。他们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掌握,做到“堂堂清”,课后就可以不布置作业。他们的教学成绩很好,而学生的负担很轻。他们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这才是高水平的老师。
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物理特级教师何文浩,课下从来不给学生留作业,学生的全部学业都在课堂上完成,而他的教学成绩在全国却是一流的。多年来他带的班升学率达100%。以1996年为例,他任班主任的班三分之一的学生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物理平均分竟达到120分以上,有一年的平均分达到了138分。何文浩老师向学生家长说明课后不留作业的原因时说:“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留作业造成许多学生不必要的劳动。你们想一想,我上课时留的作业是一样的,已经会了的同学就是重复劳动,不会做的又浪费他们的时间,许多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他们认为反正课后做作业补齐就是了。而不留作业,就能让他们把精力都用到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不留作业,何老师把45分钟的课堂当成学生学习物理的全部时间。为了这45分钟,他得准备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何文浩讲课时只拿一支粉笔上讲台,从来不拿书和备课笔记。为了只拿粉笔上课,他可以说出从高一到高三任何一册物理教科书任何一页上的内容,他的脑子里有成千上万个不同难度练习题的模式。
北京市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搞了三轮教改实验,他教数学兼班主任,从初一教到高三,6年没留过家庭作业,而全班55%的学生考入北大和清华。
类似这样课后不给学生留作业而教学成绩很高的例子很多。实际上,真正高水平的老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老师向课后要质量,靠加班加点和大量课后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教学成绩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基础相当),老师的课后作业越少,教学水平越高。
二、低水平的老师侧重教知识,高水平的老师侧重教方法
在有些老师的眼里,学生是一个需要填充东西的空桶,老师像蚂蚁搬家一样,把书上的知识运到学生的脑子里。为了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有一个好的成绩,老师力求把书本上的每一句话都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把书本上的每一个练习题都练会,唯恐哪个问题没有讲到学生不明白,哪个练习题没有做到学生不会,所以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但考试的时候一旦不是书本上的题目,学生就没了办法,老师也只能后悔自己没有猜到这道题。这样的老师靠题海战术拿成绩,力求穷尽所有的题目,把自己能够想到的、找到的题目都要让学生做,以为做多了总能碰上考试的题目。殊不知,知识是不能穷尽的,练习题是做不完的。这样的老师即使教学态度再好,也不是高水平的老师。真正高水平的老师上课不仅是教知识,更注重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还是那句老话:“授人一渔,而不是授人一鱼”。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自己就会去学习知识,自己就会去找练习题做。知识是学不完的,但知识的规律是有限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就要让学生掌握有限的规律。知识的规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学生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课本上的练习题不必都做,书本上的话不必都讲,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也潇洒。
浙江省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的许伟老师,在天津用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法上了一节初中数学公开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课堂上他讲的例题很少,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探究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数学划归思想,让学生掌握用“代入法”和“加减法”“消元”“消次”的方法,结果一课时学生不但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连三元一次方程组、四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都会了。许老师说:我这一节课把初中整式方程的问题都讲完了,以后这类的问题都是复习课和练习课了。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自己编题来验证这些规律和方法,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学得也很轻松。
小学语文有一篇课文《画家和牧童》,讲的是唐代大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商人称赞“画得太像了!”,教书先生赞扬“画活了!”,而牧童却说“牛尾画错了”。有的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诵读,逐句分析课文,力求把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讲清楚,重点句子还要反复读、反复讲。其实这样的课文只要引导学生找规律,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的结构和主题。凡是小说、故事、寓言、童话等题材的文章,都有人物或人物的化身,我把他叫作“角色”,实际上这类的文章就是谈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只要把他们的关系搞清楚了,文章的结构和主题也就明白了。学生可借助纲要信号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所谓纲要信号,就是用字词、数字、线条或其它符号组成各种图、表、公式或句子,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教材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大的纲要信号可以是一个学段的一门学科(如整个初中段的六册语文),也可以是一本书、一个单元的内容,小的纲要信号一般是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的内容。纲要信号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知识树、线状图、网状图、表格、简笔画等,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来设计。下边是我在听课时画的这篇课文的的纲要信号: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分析课文的方法,老师没有必要讲得太多,学生拿到一篇文章自己就会分析,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何乐而不为!所以低水平的老师教知识,高水平的老师教方法。
三、低水平的老师微言大义,高水平的老师整体建构
许多老师在讲课时喜欢精雕细刻,微言大义,好像不“挖地三尺”不足以表现老师的水平。在语文课上,即使很短的一篇课文,老师也要分成2~3课时来处理。有的老师把课文的每一段都投影到银幕上,逐句分析,讲深讲透,有些连作者都想不到的事情也被老师挖掘出来了。其实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观点(主要是照搬教参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北京的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曾算过一笔帐:“800字、1000字的文章,有的老师竟讲三课时(135分钟);20字的《登鹳鹊楼》,在小学二年级竟讲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这样的教学少(课堂容量少)慢(教学进度慢)差(教学效果差)费(浪费时间)。
其实,真正高水平的老师不会把教材讲的太细,而是把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教材、一个学段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整体建构。一般的老师一篇课文讲2~3课时,而山东潍坊市的韩兴娥老师一课时讲2~4篇课文,还不布置与课文有关的课后作业。她在教语文时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一个课时学习2~4篇课文轻而易举。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或点击难点释疑解惑。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只提“桂林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一个问题。学习2000多字的《狱中联欢》只提两个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个节目?如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就把小学六年的课本全部学完,参加小学毕业考试,人人都是优秀。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马芯兰老师,对小学六年12册数学教材进行了反复研究,她认为:“知识就像一棵树,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小学数学就是掌握四个基本概念:合差倍分,‘合’又是最基本的概念。小学阶段整个抓一个‘合’字。有‘合’就有‘分’,在合分这两部分,就有不等和相等。每份都相等,就是特殊情况了,就有乘除。除和减法有关系,总数除以3,那总数减3行不行?加减乘除是有内在联系的。这个知识挖掘透了,老师就知道该在哪里下工夫,许多东西就水到渠成。”运用这一教学思想,马芯兰老师重新编排教材,引导学生用三年的时间学完五年的数学教材(五年制),用四年的时间学完六年的数学教材(六年制),学生没有课后作业,毕业成绩平均93分以上。
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科学就要讲究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东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是每一个老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不要把讲台作为表演的舞台,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化: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
转自:随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