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扯淡》
刘 晨
导言: 二零零八年一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里·G·法兰克福的一本哲学著作《论扯淡》(On Bullshit)被台湾著名政论家,媒体人南方朔翻译过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于此,《论扯淡》开始在大陆流行,并获得一致的好评。
比如:孙涤《洋人淘浆糊》中这样说道:然而他遣词造句之精当,观念解析之精致,又令人赞服(第84页);苏友贞《斗牛士》:它那哲学内涵与营销记录与常理不符,它瘦小且无法在书架上站立的体型比其引进的畅销金额,以页数为单位计算利润,必已创下某种史无前例的记录。(第101页)虽然获得很好的评价,但是《论扯淡》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算作一本真正的哲学著作,依照笔者来看,归属于随笔一类的要更恰当。当然,这都是“闲话”。最重要的是,笔者认为《论扯淡》虽然是针对的美国,但对当下的中国也是一种对“社会风气”的批判。难道这个国度的某些人扯淡的人不多吗?扯淡的技巧不高吗?所以我们必须反思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认识这种扯淡以及它的危害性才是“绝对的真理”。
一、如何理解扯淡
给此书作序的哲学家赵汀阳先生在序《扯淡与无稽之谈》中开篇就说道,“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而没有关于扯淡的理论”。(第1页)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缺位,哈里·G·法兰克福所以才作此著作以阐释“扯淡”。他说:在修辞学手法和错误用法中的扯淡不在我考虑的范围之内。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对何谓扯淡做出概念性的解释,区分出扯淡和不是扯淡有何不同,并以多少有点不同的方式,明白地勾勒出扯淡这个概念的结构。(第16页)但是作者并没有在接下来的宏大叙述中直接指出扯淡是什么,而是将扯淡与谎言,胡扯等一起作以比较。令人喜出望外的是,作者的写作手非常的巧妙,他先是对胡扯如此解释道:如果“欺骗的意图”是胡扯的必要特征,那么,胡扯的特性就至少有一部分取决于做出该行为者的心态;相对的,说话者心态不会直接或者间接与胡扯行径的外在特征完全相符。(第21页)如果依照作者的意思推理下去,胡扯应该是一种欺骗性的表达,但没有达到说谎的程度。(第20页)既然还没有达到说谎的程度,那么胡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将语言胡乱的编织,并且在自我利益的作用下,以假乱真或以真乱假,致使听着毫无确定性的东西可言。但这种方式比起谎言而言,要稍微的让人理解一点。那么,让人难以“接受”的谎言又是什么?谎言,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自己明知道真理与事实,但是对外表述的时候往往采取一种掩盖事实的行径以达到一种对话的目的。也就是说,谎言是一种“不和目的的谈话”(第56页)。如此,作者还觉得不“过瘾”,他继续在书中引用了其他的词,比如扯屁(吹牛的某种类型)(第51页),公牛大会(bull session)(非正式的谈话或讨论,特别是一群男人之间),并且作者还反转性的指出这种男人间的谈话的对立面即女性中的谈话就是母鸡大会(hen session)。(依笔者来看,其这样的比喻并不怎么恰当)
当写到这里的时候,或许已经引起读者的兴趣。或许是作者本人已经知道不能在继续牵引下去了,在接下里的文字中稍微的指出了对胡扯的定义,但是还是在用如上的说法。他说,和说谎比较起来,扯淡更容易逃避人的指责。(第64页)他继续说道,扯淡的人一般没有说谎的人后果严重。(第64页)那么,为何说谎的人会比胡扯的人更容易受到社会指责呢?简而言之,胡扯的人往往把事实“弄乱”,抑或说本就不知道事实,而瞎编一通。而谎言是知道事实的,但在这个事实被知道后就沦为“不负责的对话”了。所以依作者的本意,“胡扯的人有着更多的自由”(第67页)。这种“相对的自由”,依笔者来看,是通过对承担这份责任“大”“小”来换取的。如果这个人本就不知道事实,那就只能胡扯,当然也可以说谎,但是作为理性的个人(假如人是理性的),必当以胡扯为代价来做表述,因为其所承担的后果和责任是“小”的。
另外,作者认为,扯淡更像一门艺术,而不像技术,因而有个人们熟知的观念“扯淡艺术家”。(第67页)既然作为一门艺术,那么扯淡必当是带着某种艺术性的活,但在本意上“扯淡是没有骗人的意图”(第68页),扯淡与说谎很大的区别在于(这是作者对扯淡做的最明确定义):说谎的人和诚实的人都把目光摆在事实上,而扯淡的人则根本不在意事实,除非这么做能符合她的个人利益,让他不受惩罚就逃过自己说过的话。他不在乎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地描述了事实,他只挑选或编造符合他目的的话。(第71—72页)。如此看来,扯淡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一种对语言的混乱。依笔者来看,毫无疑问,扯淡比谎言要更加的容易,因为扯淡不需要掌握事实这个过程,而谎言需要。所以,扯淡的人往往喜欢信口开河。且这种扯淡背后的语言更容易沦为“正确的话”(“假话说多了也成了真话”)。如果成为一种“诚实的谎言”,那么作者最后的结论“'诚意’本身就是一种扯淡”(第81页)就无须多论了,简直是恰到好处,一句点穿。毕竟这种伪造的“诚意”往往就是造就扯淡的前提,更是形成扯淡的基础。
二、扯淡的危害
不消说,扯淡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很能获得某种利益的。或许借用哈里·G·法兰克福的话就能真正的明白,扯淡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危害。他这样说道:扯淡之所以充斥我们的社会,与当代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不无干系,它助长了扯淡的膨胀,特别是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权益的关键领域,在那里既难以有真伪的辨别,而追求真伪辨别又有风险和麻烦。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更有蔚为主流的趋势。
而我们所应该认识到:这种流行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对扯淡这种带着搪塞色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反思,不然我们的利益或者权利必将受到侵害。我们更不希望被政治家,演说家的“扯淡”所造成的后果付出昂贵的代价。但一点是作者没有点明的,但这或许就是哈里·G·法兰克服写这篇“演讲稿”(《论扯淡》原来是一篇演讲稿)的理由。
我们得以幸运的是,有这样一位作者能在理论上对我们进行提醒,而及时性的弥补这种“理论上的缺失”(“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而没有关于扯淡的理论”。(第1页)),进而让我们有这样的反思与注意。
扯淡比撒谎更堕落
―――读法兰克福《论扯淡》
我们是一个厌恶说谎的民族,但我们不知为什么却不讨厌扯淡。
记得我刚刚上小学还没学“大小多少,上下来去”时,老师就给我们讲了“狼来了”的故事,作为道德和品质教育的第一课。其实早在老师之前我的姥姥就给我讲过了,但没有老师在庄重的课堂上讲的那么严肃,这个故事由老师在课堂上讲,使我真的感到撒谎是要有生命代价的。所以,我有了孩子,当他刚刚懂事时,我也给他讲“狼来了”的故事。“做人不能撒谎”就是中国孩子时代的座右铭了。
如果按照做人的价值体系标准,我们把说真话进行到底,仅凭这一条我们就是世界民族之林中最伟大的民族了。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不仅做不到不撒谎,而且我们还用扯淡混淆了我们的撒谎。我们在人际关系的交流中渐渐地知道用虚假的谎言不仅掩盖不了真相,而且还要承担人们在道义上的指责,但是我们学会了扯淡之后,人们的责怪程度却大大低于撒谎了,甚至得到了原谅,高手有时还能把扯淡神圣成庄严。
扯淡是人类智慧中最狡猾的谋略,我觉得三十六计中任何一计都没有扯淡更具“杀伤力”,抛开战场上的血腥厮杀,一旦转移到口舌相交时,扯淡大师的力量就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了。“说谎的要害在于假,扯淡的要害在于伪,”假的易于识破,伪的就难辨别了。
比如宋朝那个半吊子文人,半吊子宰相赵普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了,让我们按赵宰相能举一反三来理解,还是按他不学无术来理解呢?是赵宰相自己在说谎?还是儒家的弟子们在扯淡?这事若真的按历史学家的考证去一考,也就没什么意思了,但经过众多“扯淡文人”这么一扯,就把赵宰相与《论语》都神圣了。扯成了《论语》有治国安邦之效,扯成了赵宰相有读书活用之灵。其实赵宰相的水平不仅读不透《论语》,赵宰相的能力也治不了天下。因为这个宋朝就没过上几天“天下太平”的好日子。也没让国民扬眉吐气过,这些咱国人都知道。但自从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就把大家忽悠了。时至今日,那个京城的女教授又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扯淡大旗拿到央视去忽悠全国观众了。
在咱们这儿,无论什么扯淡的人或事,都不会太臭,因为“与说谎比起来,扯淡更容易逃避人们的指责”(法兰克福)。比如那些腐败分子在刚刚被双规的日子里,他们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调查时开始都在说谎,目的是掩盖真相,但他们的谎言掩盖不住真相,并知道将无法逃避法律的制裁时就开始扯淡了,连他们交给组织的“忏悔书”都还在扯淡。这些腐败分子已不再关心何者为真,何者为假了。只是不想再把自己灵魂中的那个丑再亮出来。于是就冒出来一串串扯淡。
总之,那扯淡真的扯出了“本质”。法兰克福教授的《论扯淡》一书虽说理论上深刻、透彻,但是其中引用的扯淡例子就“淡”多了,与我们的扯淡一比,也就算不上什么扯淡了。像《论扯淡》这样的宏大选题,就应该由我们的学者来主笔完成,那一定会有用不完的事例,谈不完的感受,绝不会像法兰克福教授那样,号称一本专著,却只有区区一万多字,太可惜了!这个伟大的选题。
(http://wfwb.wfnews.com.cn/html/2008-06/12/content_42157.htm)
推荐
卖点:
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
2008年最具颠覆性的作品;台湾最火辣的批评家南方朔 亲自翻译;大陆最正宗的哲学家赵汀阳 作序推荐;全美非虚构类第一畅销书!
和《魔鬼经济学》一样颠覆你的成见;和《世界是平的》一样改变你的世界观。
关于书名:
本书英文名为“On Bullshit”,在英美国家,“Bullshit”一词虽然人人在用,但终究是个脏字,若在报章杂志中刊登,则常常改印为”bull****”,在英语词典中,”Bull”有“大而充胖”的意思,与我们的吹牛对应,”shit”或可译为狗屎,因此”Bullshit”似可直译为“糟糕的假大空”,但这又丧失了原文传达的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台湾译本名为《放屁!名利双收的捷径》,虽然十分痛快过瘾,却也可能牺牲了原书哲学冷静挂帅的反讽意境。根据作者法兰克福论述的要旨,它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幸在为难之际,得词语收集大师指点,取名《论扯淡》。
本书的影响:
这本书脱胎于一篇讲稿,出自普林斯顿大学的荣休教授、哲学系前主任法兰克福教授之手,2005年在学生与编辑的一再敦促下,刊印成册,起了个令人侧目的题目:On Bullshit(中译本《论扯淡》)。出人意料的是,这本只有一万多字的“哲学随笔”大为畅销,反应出奇热烈,在年度全美非虚构类十大畅销书榜蝉联了数十个星期,并被译成近三十种不同的文字,成为出版史上的奇迹。 论扯淡 法兰克福在《论扯淡》里,劈头就是一句结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虽说扯淡无处不在,却没有一种学说,一个理论来剖析他,他的主旨不在于提供一个理论模型来解析扯淡,而是探讨现今社会何以充斥着言不由衷的扯淡。 文中,作者以哲学的辨证方式,开宗明义地区别了“扯淡”与“说谎”。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 法兰克福在书中将矛头直指当今社会,他指出,扯淡之所以充斥我们的社会,与当代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不无干系,它助长了扯淡的膨胀,特别是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权益的关键领域,在那里既难以有真伪的辨别,而追求真伪辨别又有风险和麻烦。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更有蔚为主流的趋势。
(2014/12/10雨霖转载/编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