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品三国人—还原被三国演义误读的英雄 作者:陈瓷
第一回 三国演义多虚构,正品三国依史实
第一回(代序)
三国演义多虚构,群英列传依史实
1 浪花淘尽“笨蛋”
彤彤是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九岁。
他对我说:“爷爷说老不看三国,我不能算老,总该可以看三国吧。”
我给他一套《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光碟:“你不老,能看!”小学三年级,看演义早了一点儿,看光碟吧。
三天后,他把光碟还给我,撇嘴说:“还‘浪花淘尽英雄’呢,我看是浪花淘尽‘笨蛋’!”
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可是,他对三国的否定也太彻底了。我问:“谁是笨蛋?”
他说:“诸葛亮草船借箭须有大雾,靠天打仗,玩悬的!要是那雾不大,那刘备孙权还不得都被俘虏?还有空城计,司马懿带去了15万大军,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没有防备,派几个神射手,过去乱放一通箭,还怕把孔明射不成浑身是孔的透明的人?司马懿,笨死了!”
我说:“司马懿聪明,他恐怕把孔明射成浑身是孔的透明人,没人和他玩了,所以他就故意放诸葛亮一马!”
小学三年级的彤彤将信将疑地点点头。
童言最真,彤彤的“浪花淘尽笨蛋”的质疑,反映了《三国演义》的一个缺点:失真。
感觉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就像今天的网友发灌水帖,自娱自乐的成分多了一些,想当然的成分多了一些。你为“空城计”激动半天,可是历史上,孔明街亭败绩,当时魏军的领军人物是曹真,司马懿更是远在宛城一线,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街亭或西城。《三国演义》为了增加司马懿的戏份,把司马司马懿移位到了街亭前线。其实,司马懿是在后来才顶替曹真出现在对蜀汉前线的。按正常的战争逻辑分析,出动十五万大军,前后方圆百里之内的虚实,都在大军哨探耳目的监视之下,否则司马懿敢到处乱撞么?何况,司马司马懿是非常狡猾的老狐狸。
某高校大学男生突遭车祸,不但没死,反而穿越时空来到了三国,然后他左拥貂禅,右抱卞氏,用手机指挥赤壁之战,一统中国还不行,又进而统一了全球——这种历史架空作品倒是也有优点——你不会认为它有历史含量。《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实多虚少,却大致遵循历史,却使人们把那“三分虚”也当作了“实”。
称职的史家,都遵循着“两不原则”:不溢美,不隐恶。即使是魏晋系统的陈寿,写《三国志》时也没有回避曹操屠城的残暴。可是,《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却太过,民间大都认为曹操是奸臣,与《三国演义》的文学暴力是分不开的。《三国演义》对蜀汉一方的人,首先是“溢美”,其次是“隐恶”。赵云其实并无多少战功,也就是刘备的一个贴身侍卫,但在《三国演义》里却成了一员“天王”级别的战将。夏侯渊十四岁的侄女出来打柴,被张飞很黄很暴力了,然后张飞又强娶为妻。他的刘备大哥,没有胡子,自己先去嘲笑有胡子的张裕说,说人家是多毛的猪,张裕平白无故被讥,就反击刘备,说他是“露啄”的光嘴猪,刘备自取其辱。小心眼的刘备后来找个借口把将张裕治罪,张裕被杀弃市。对于张飞和刘备的这些事,《三国演义》是不写的。对于曹魏一方,《三国演义》则是“隐美”“溢恶”。曹仁曾舍命陷阵,在周瑜的数千人的乱军里,两进两出,只为救牛金带领的三百名敢死队战士。曹仁的这一壮举,却在《三国演义》里被一笔代过。与之相反,曹仁此后中计败逃,却被大肆渲染。
做为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它对三国英雄的曲解,也是“深入人心”。
因此,我们需要对三国英雄进行“历史写生”,还原他们的真实。
2 浪花淘尽英雄
因为经营不善,大汉这家“总公司”倒闭,分成魏蜀吴三家“分公司”,天下从此不太平,但是就业机会来了。你想想呀,以前丞相只有一个,现在有三个。三国征战,战火连绵,需要文臣武将。就这样,在“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经济危机下,就业机会却激增。呵呵,这可是和今天“经济危机来了,我的岗位跑了”的状况相反啊!
于是,三国就成了一个人生大舞台,各色人才纷纷登场。
鲁肃庞统程昱郭嘉董昭董和刘巴和洽常林徐邈胡质王粲秦宓程普黄盖陈震董允薛综颜良李典刘琰魏延杨仪霍峻王山向朗张郁夏侯渊管宁乐进吕岱董袭马谡张凝……
他们肃立帐外,班列殿下,指点别人的江山,运营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赐封。
张辽乐进许褚孟达刘封法正杨仪夏侯霸糜竹糜芳关索关平周仓马超陈宫周群吕蒙孙桓张昭顾雍陆抗周泰凌统孙恒朱然朱恒孙匡孙翊孙静张承……
他们风尘仆仆,浴血奋战,为别人的战场而厮杀。他们心事重重,心机算尽,为别人的事业而奔波。
别人的疆场,他们跃马挥鞭;别人的江山,他们指指点点。在曹孙刘三个主角的舞台上,英雄们以自己的姿势,一一当场,他们的身影,定格在历史的幕布上。
曹操的基因问题(1)
第一回 血亲原本浓于水,曹魏疑似属夏侯
1 快乐和郁闷
——应该快乐
曹腾最近很悲伤。
其实,如果评选公元146年中国年度最快乐的人,那曹腾应该是候选人之一。
曹腾是汉相曹参之后,侍奉过东汉四位皇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是响当当的“四朝*”。
公元146年之前,汉质帝在位,曹腾还只能算是三朝*。三朝*,名呀,利呀,权呀,肯定什么都有了。因此,曹腾是一个快乐的人。
公元146年,他感到最快乐的,是桓帝即位了。
人家做皇帝,他高兴什么?
答:这个皇帝是他推上台的。
这一年,汉质帝即位还不满一年。年仅七岁的他在朝上当着大臣们的面,指着大将军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被一个七岁的小孩取笑,梁冀不便发作,但是,过了几天,他就把汉质帝毒死了。唉,梁冀也忒不是东西了,和一个小孩斗气!
皇嗣问题再一次摆到朝廷面前。
选君会议召开。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大鸿胪杜乔等再一次推举清河王刘蒜。但中常侍曹腾却坚决反对。他反对的理由很冠冕堂皇——什么执政能力呀,什么社会威望呀,什么利益平衡呀……如果当时有《大汉日报》,完全可以把这些理由登在头版头条,完全经得起全国人民推敲。
其实,他反对的真正理由只有他自己知道(刘蒜可能也知道):前几天他拜谒过刘蒜,刘蒜未以大礼接待他——好小子,看不起我这个三朝*,不尊重老人,有你好看的!
李固等人代表朝官,曹腾等人代表宦官,双方在选君大会上僵持。梁冀宣布:散会,明天再议!
走在回家的路上,曹腾想:今天自己否决了刘蒜,明天自己必须拿出建设性意见——谁可以为帝。
那么谁可以为帝呢?
已在政坛混成老泥鳅的曹腾知道,梁冀把汉质帝毒死,不是为了让大臣们来选一个新皇帝,而是让他自己来选皇帝。既然如此,梁冀怎么还让大家开会讨论?
这是一个规则也是一个技巧,自己的想法自己提出来,显得太专横,等到有人*提议,自己再集中,就名正言顺了。没有人提出梁冀心中的人选,那他是不会表态的,会议是不会有结果的;一旦有人提出他心中的人选,那他就立即表态,会议就立即有结果。
梁冀何许人?他怎么这么牛?
梁冀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梁太后的哥哥,是实际上的国家一把手。
官场不倒翁曹腾很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把握军权的大将军梁冀才是立君人选的最终决定人。至于开会讨论,那只是*的幌子而已。
因此,只有站在梁冀这一队里,才是站对了队。
那么梁冀到底想让谁做皇帝呢?
刘志!
这个名字在曹腾的脑海里跳了出来。
这个十五岁的少年,本来没什么优势,可是,前几天他成了梁冀的准妹夫,梁太后想把自己的妹妹梁莹嫁给他。
曹腾连夜赶到梁家,对梁冀说:“大将军呀,还是立刘志为帝吧!”接着,他说了理由一二三四。这些理由和否决刘蒜的理由一样冠冕堂皇,同样可以登在《大汉日报》的头版头条。
梁冀握着曹腾的手,激动地说:“老曹啊,你说出了我的内心话!”梁冀正因为没人提议刘志而坐立不安呢。
就这样,梁冀连会也不开了,直接持节以帝王的青盖车迎刘志进入南宫。当天,刘志登基即位,是为汉桓帝。
李固等人还傻乎乎地质疑:怎么会这样呢?
梁冀一指曹腾说:“老干部们都推荐刘志,你们还罗嗦什么?”梁冀这人历史名声不好,可是也知道知恩图报。很快,曹腾被封为费亭侯,官拜大长秋,俸禄仅在丞相、太尉之下,作为宦官也算是位极人臣了。
——无比郁闷
送走前来贺喜的同僚,曹腾却郁闷极了。
当初,为了应聘太监这一工作岗位,曹腾就做了手术——没办法,当时的太监招聘启事上,第一条就是这么规定的。
这样一来,曹腾老兄就失去了生育能力。
有爵位,有家产,有人脉,却没有后代——谁知道做宦官的痛苦呢?
百年之后,谁给自己送终?谁给自己烧香烧纸?谁来祭祀先人?
曹腾的幸福指数就降到了最低点。他认为自己是世上最痛苦的人。
2 被抛弃的幸运者
——疑似夏侯
一个人,如果成了四朝*,那就基本上没有这个老干部摆不平的事。
太监曹腾的怀里很快有了一个孩子。
曹腾抱着这个孩子,贪婪地看着,越看越喜欢,他屈起指头,轻轻地弹着孩子娇嫩的脸,说:“宝贝儿子,从今儿起,你就改叫曹嵩了。”
曹嵩,就是曹操的父亲。
曹腾从哪里抱养的曹嵩?这已经成了一个谜了。
研究三国历史最有权威的《三国志》,对曹腾的身世只令人费解地说了一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本书史料引用,初特别注明外,都出自《三国志》),就是说,不能确切地知道曹嵩是从哪里抱养来的。
老狐狸曹腾精通世故,抱养孩子的第一点就是要对他的身世绝对保密,否则,自己辛辛苦苦养大了儿子,再跑出去寻亲,那就成三国版的《错爱》了。
曹腾带着曹嵩的身世之谜到棺材里去了,曹嵩的身世就永远无人得知了。
这样一来,曹操的身世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永久的秘密。
可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曹嵩不是孙悟空,绝对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怎么也得亲生父母。
这就需要我们从《三国志》的字里行间来“八卦”一下曹操的血缘了。
《三国志》裴注引《曹瞒传》和《世说新语》,说曹嵩是夏侯氏之子。但是,《曹瞒传》是当时吴人作品,是敌对宣传,其真实性向来可疑。《世说新语》更多是故事,可信度也较低。可是,《曹瞒传》固然有一些恶意污蔑曹操的内容,但是,说曹操是夏侯氏之子,似乎也没什么污蔑的意思。夏侯氏是汉初名将夏侯婴之后,也算是高贵血统。再就是,即使是污蔑,那为什么非说是夏侯氏之子,而不说其他氏之子?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更耐人寻味的的是,陈寿《三国志•魏书》第一篇便把诸夏侯和诸曹合传,这是不是表明陈寿对夏侯和曹氏血缘的一种暗示?
出生在三国,生活在晋代的陈寿,对曹操的身世应该是清楚的。那既如此,《三国志•武帝纪》为何又说曹嵩“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这恐怕是为了保密纪律吧。封建社会,血统决定王位,曹氏绝对不愿承认自己源于夏侯氏的事实,夏侯氏也不敢声张在自家的血缘谱系上有魏王这一事——谁声张谁就是想篡位呀!
曹操似乎也知道自己和夏侯的血缘关系,这从他对诸夏侯的格外重用和亲信可以看得出来。
当时的人似乎也知道这一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在消灭曹爽的同时,也把在外征战的夏侯玄召回京城,夺其兵权。当时,夏侯霸草木皆兵,吓得直接到蜀国政治避难去了。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擅权,曹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曹芳决心捍卫王权尊严,铲除司马氏集团,这时,他所依靠的力量也只有夏侯氏,就把这一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给了夏侯玄。
中国历朝历代,魏国曹氏对夏侯氏的依重是绝无仅有的,这就很值得揣摩,再综合《三国志》诸夏侯曹合传且是夏侯在前,还有《曹瞒传》和《世说新语》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曹操是夏侯氏之子的可能性很大。
可是,这样说有人不愿意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曹操的基因问题(2)
——一点质疑
有人说,曹氏与夏侯氏累世婚姻,所以《三国志》才把诸夏侯曹合传。持此论者,理直气壮地说:同姓不婚是古代礼仪,曹氏与夏侯氏累世联姻,根本就不可能是同出一族。
这里有个伪前提:曹操父子是守礼仪的。
其实,东汉末年,礼崩乐坏,曹操父子更是率先破坏所谓纲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篡汉称帝,其对风化的破坏,岂是同姓通婚所能比的?
曹魏最搞笑的,就是汉献帝是曹操女婿,而曹丕却娶了妹夫献帝两个女儿,这辈分还真不知道怎么算,献帝在地下碰到老曹该叫“岳父”“ 亲家”?这么有伤风化的事情,曹氏都能做得出!更伤风化的是,曹*后,“一七”未过,曹丕就把侍奉父亲的宫女叫到了自己的床上。
如此曹氏,还顾及同姓通婚吗?
自古以来,婚姻就是权力博弈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夏侯氏手握军权,曹氏借婚姻关系对此进行拉拢或牵制也是理所当然的。
再一点,曹操和夏侯氏仅仅是同族,早就出了五服,血缘关系近似为零了,仅在族谱上还能看出N年以前是一家人。即使今天的婚姻法也只是禁止三代以内血统的婚姻。
因此,婚姻关系不能排除曹操与夏侯的血缘关系。
《三国演义》就采信了曹操的DNA源于夏侯氏的说法。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中国帝王史上的最大笑话:根据遗传学,曹操的身上流着夏侯家的血,在他由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候,23对染色体中,没有一对姓曹,曹魏曹魏,其实和曹家无半点血缘关系。
从血统上说,人们应该说“夏侯魏”才对。
可是,说曹操是夏侯氏之子,毕竟只是推论,在现有史料下,我们最多只能说——
曹操疑似夏侯氏之子。
袁绍就曾经拿曹操这个不明不白的“疑似”身世来攻击他。
——乞丐携养
官渡之战前,袁绍照例先进行政治谴责,他找来全国知名作家陈琳写了一篇通电性质的檄文,说曹操的父亲曹嵩,“乞丐携养”,骂曹嵩不知是从哪里讨来的野孩子。
双方为敌,都愿意用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在极重门阀出身的东汉末年,骂曹操是野种,其杀伤力相当于核武器。
袁绍和曹操是光着屁股一块长大的发小,二人一起做过抢人家新娘子的勾当,彼此知根知底。袁绍的话起码推翻了曹嵩是从曹腾的弟兄们那里抱养的判断。如果曹嵩真是曹腾从弟兄们那里抱养的,那就叫“过继”,不叫“乞丐携养”。
另外,曹腾官至大长秋,全国太监总头目,也不会随便讨养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否则,要是有遗传病咋办?因此 ,曹腾必须领养一个知根知底的孩子。
太监天天窝在宫里,也就是认识京城里的同僚,可是这些同僚不会平白无故地把儿送给他的,即使人家愿意送,他也不一定愿意养——养大了你再要回去咋办?
幸好,曹腾也不是出生于花果山,他的老家在沛国谯县(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在那里,有一家人,是贵族之后,但是到了东汉末年早已经没落,连儿子也养不起了。
这就是谯县夏侯氏。
汝阴侯夏侯婴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人,官至太仆,掌管皇帝舆马和出行,是皇帝的心腹。夏侯婴最大的功劳是救了汉朝的第二任皇帝孝惠帝刘盈,不过,当时刘盈还不是皇帝,仅是一个孩子。要害刘盈的也不是别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刘邦。
当时刘邦和项羽PK,在彭城被项羽大败,乘车马急速逃去,驾车的就是夏侯婴。半路上夏侯婴遇到了同样逃亡的汉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收上车来。马已跑得十分疲乏,敌人又紧追在后,汉王特别着急,有好几次用脚把两个孩子踢下车去,想扔掉他们了事,但每次都是夏侯婴下车把他们收上来,一直把他们载在车上。夏侯婴赶着车子,先是慢慢行走,等到两个吓坏了的孩子抱紧了自己的脖子之后,才驾车奔驰。汉王为此非常生气,有十多次想要杀死夏侯婴,但最终还是逃出了险境,把孝惠帝、鲁元公主安然无恙地送到了丰邑。
后来,刘邦在PK中获胜,做了皇帝,再也不用扔下孩子不管而逃跑了。孝惠帝和吕后非常感激夏侯婴在逃亡路上救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紧靠在皇宫北面的一等宅第赐给他,名为“近我”,意思是说“这样可以离我最近”,以此表示对夏侯婴的格外尊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西汉时显赫一时的夏侯家,到了东汉,已呈衰颓之势,到了连孩子也养不起的地步。《魏略》记载,夏侯渊曾经因为贫穷而把小儿子遗弃了。
出身好,遗传基因良好,知根知底,家贫,这正好是曹腾抱养孩子的标准。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夏侯渊遗弃的这个倒霉孩子就是曹嵩。但是,结合前文论述和《曹阿瞒》《世说新语》等的描述,我们可以断定——
曹操是夏侯氏之子。
不过,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我们还是加上“疑似”二字更好。
——因祸得福
现在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谯县夏侯氏,有一个大老爷们,有能力让孩子来到人家,却没能力让这个孩子存活在人间。正好曹腾没能力让孩子来到人家,却有能力让这个孩子存活在人间。
于是,这个孩子就成了曹腾的养子。
本来,童年被遗弃,是一件让人掉眼泪的事情,可是,这个孩子来到曹腾家,却掉到了“福堆”里。
自从这个孩子改名为曹嵩,运气就来了。曹腾四朝*,给他积累了宝贵的人脉和人气,别人拼搏一辈子也追求不到的,他从改姓曹的那一刻起,就自然拥有了。
曹嵩以曹腾义子的名义,世袭了费亭侯的爵位。依靠曹腾的关系网,加上得体的待人处世,桓帝末年曹嵩就已官拜司隶校尉,到了灵帝即位,又升任大司农、大鸿胪,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可是,他仍不满足,花去万金为自己捐了太尉一职。太尉居“三公”之首,曹嵩由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他在曹腾家,获得的太多太多。
——必须要自己完成的义务
可是,获得与付出并存。
这一天,年迈的曹腾对曹嵩说:“你在我这里该拿的拿了,该得的得了,你也该给我们老曹家出点力吧!”
曹嵩不耐烦地想:凭什么让我能给你们老曹家出力?。可是,养育之恩不能忘,他只好委屈地说:“但凭父亲大人吩咐!”
曹腾说:“你也该曹家生个儿子了!”
曹嵩松了一口气,生儿子这事看来得有他亲自出力才能办到。当然,别人出力能办到,可是,他还是想亲自来做这件事,不让别人介入。
于是,曹操就奉命来到人间。
曹操的使命本来是解决曹家的香火问题,可是,他却超额完成任务,建立了魏国。
因为他姓曹,所以人们称之为曹魏。
可是,这个曹魏在DNA上疑似是属于夏侯的。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曹营八虎骑(1)
第二回 曹营亲信八虎骑,宗室重臣立元勋
(回目来历:《三国志》上说“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功劳”,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夏侯尚、曹真,再加上曹仁的弟弟曹纯,后人称之为“曹营八虎骑”。)
1 曹操
——面对涡河
177年,曹操被任命顿丘县(今河南清丰县西南)令。
顿丘县远离京城,远离家人和朋友,二十二岁的曹操只身一人,心里充满着孤独和惆怅,一个任期至少两三年,他不知道这段日子如何打发。
然而,只不过几个月,他就不用作这样的担心了,因为他被就地免职了!
曹操被免职的原因很复杂:曹操有个堂妹夫叫宋奇,宋奇有个姐姐,宋姐有幸做了汉灵帝的皇后,宋皇后又不幸因诬被废,不久即暴死在冷宫里宋皇后全家被诛,曹操也不幸“从坐免官”。
曹操下岗了,无所事事,只好回老家谯县打发那过剩的青春活力。
谯县城以东五十里有一处林木茂盛之地,涡河从这里流过时拐了一个弯,形成一块三面环水的面积很大的林带,夏侯渊有一处林苑就在这里。
在这里,曹操亲自动手设计图纸,夏侯渊亲自监工,夏侯惇亲自来看热闹,工人们亲自盖房子——曹操亲自住这所房子
曹操回到谯县,依靠的人并不是曹氏,而是夏侯氏,这就更让坚定地认为“曹操是夏侯氏之子”。
曹操是戴罪回家,可是,在谯县过得潇洒自在,他对着涡河的滚滚流水,读书,写字,研究兵法。
可是,别忘了,曹操年轻时绝对不是一个偶像派人物,甚至有点不正点。
高干子弟的臭毛病他都有:《三国志》上说他“任侠*,不治行业”,《曹瞒传》记载他“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有一次,一户人家结婚,少年曹操和少年袁绍去看热闹,居然动念要偷人家的新娘。他俩先是躲在人家的园子里,等到天黑透了,突然放声大叫:有贼!参加婚礼的人纷纷从屋里跑出来,曹操则趁乱钻进洞房抢走新娘。匆忙间路没走好,袁绍掉进带刺的灌木丛中,动弹不得。曹操急中生智,又大喊一声:贼在这里!袁绍一急,一下子就蹦了出来。”那时曹操和袁绍还没到青春期,估计抢新娘只是为了好玩,不是为了做更爽的事情。甚至有一次,他还跑到大太监张让家里,偷窥太监的室内生活。
曹操虽然做了几年官,但是在冷清的涡河边,二十三岁的他能安分得了吗?
肯定,他要做一些类似抢人家新娘的事情。
可是,他居然安然无恙,档案上并无违纪记录。
这不能说曹操突然出息了,只能说他有人罩着,没人敢动他。
——双重保险
曹家在当地是第一大户。这一家子,祖坟上冒青烟,光中央干部就出了好几个:
曹操祖父曹腾,大长秋,全国太监总头目。
曹操父亲曹嵩,太尉,全国军事最高长官。
曹操叔父曹褒,颍川太守,雄震一方。
曹褒儿子曹炽,侍中、长水校尉,皇帝身边顾问兼生活秘书、中央警卫团营长。
曹操另一堂兄曹鼎,尚书令,中央日常事务办公厅。
以这样的家族,在当地肯定是谁都会敬畏的,恐怕就连当地父母官,经过曹府所在的大街也要下来轿子步行。
因此,曹操回到谯县,那是回到了家乡的怀抱,如同虎入深山鸟投高林——自由了安全了。
另外,曹操在户口本上是曹家的人,在DNA上还疑似是夏侯家的人。
夏侯家虽然从夏侯婴之后再也没出大官,可是,余威仍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骆驼还没死。
更何况,夏侯氏和曹氏因为夏侯睿和曹腾的养父子关系而强强联手,就成了沛国巨无霸了。
我们可以设想,假使没有夏侯氏,也许就有人挑战曹家的权威了,毕竟,曹家贵则贵矣,却是太监家族,人们从下意识里还是瞧不起的。当时曹氏做官的基本都在京城,曹操以戴罪之身投奔谯县,天天面对冷清的涡河,忍受寂寞,与寻求夏侯氏的保护是分不开的。
曹操那本来不堪的养子后代身份,却给他的人生提供了双重保险:曹氏和夏侯氏。
可是,曹操从来就不是一个能忍受寂寞的人。
他不在涡河边惹点事,就不是曹阿瞒了。
2 袁忠
曹操在谯县,固然是生活在两大家族的双重保险之下,但是,当地父母官还是给他的谯县生活制造了一点麻烦。毕竟,县官不如现管。
哪个父母官?
时任沛相的袁忠!
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曹仁“少好弓马射猎”,夏侯惇、夏侯渊也喜欢舞枪弄棒。可是,曹操下岗在家,无聊至极,肯定和这哥几个寻求些刺激。
他们怎么寻刺激,正史是不会记载的,我们只好给他们虚构一个“飙马”的活动。谯县县城,县衙门口,两个领导站在那里体察民情。
其中一个,指手画脚;另一个,点头哈腰。很明显,这两位领导一个是上级,一个下级。
上级是沛相袁忠,下级是谯县县令,名不可考。
袁忠是来谯县检查工作,谯县县令早就安排人打扫卫生,把一些乞丐、流浪汉、上访户都堵在县衙500米之外。
可是,有一些人是堵不住的。
袁忠看到一队人马飞驰而来,马蹄声把县衙的大门要震塌了。
谁?
恐怖分子?
还没等袁太守醒过神来,这个马队就冲到了县衙门口,从两位大人面前一闪而过。
有这么两三匹马在经过县衙门口时,正好有了排泄需求,便扔下几滩马粪,绝尘而去。
这就是传说中三国时的“飙马”,相当于今天富家子弟的“飚车”。
袁忠在扬起的尘土里捂着鼻子,严峻地盯着县令,无声地问:“怎么搞的?治安太差了!”
县令一脸无辜,无奈地说:“大人,没办法呀!这伙飙马的人,来头不小呀!”
袁忠生气了:“屁话!在沛国还有比我有来头的人?!”
县令说:“前面那个是曹操,后面几人是夏侯敦、夏侯渊、曹真……”
袁忠不说话了,可是更生气了。
袁忠想了想,沉吟道:“曹操?是不是那个阉竖后代?”
县令不敢得罪曹氏,什么也不敢说,只是点了点头。
曹操让袁忠想起了自己的一段耻辱历史:他曾经被宦官陷害,身陷囹圄,经受刑讯逼供。《后汉书》记载,范滂因宦官陷害被关在监狱,狱卒们要拷打犯人,范滂看到狱友们不是小孩就是病人,就请求先打他,袁忠被他感动,就和他争这个第一个挨打的资格。
袁忠因此出了名,但是这段牢狱的耻辱却刻骨铭心。
从此,他仇恨所有的宦官。
曹操不是宦官,但是曹操的养祖父是大长秋,是宦官总负责人。因此,曹操的出现,触痛了袁忠脆弱的神经。
看着曹操等人马后飞扬的尘土,袁忠不说话。
他不说话,是因为他在找一个泄愤的机会。
他是袁绍的堂兄弟,在京城也有后台。
谁怕谁呢?——袁忠愤愤地想。
袁忠对县令说:“创建和谐社会,怎能容忍富家子弟飙马?从今天起,对曹操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看看他有无犯法行为!”
以上“飙马”情节,纯属虚构。但是,《曹瞒传》有记载: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
下面的事情就全是史实了——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何况,袁忠不是贼,是父母官。
更何况,曹操自身不争气,是个惹事精。
于是,曹操就犯了法,撞到了袁忠的网里。
至于,曹操的案情怎样,史书上查无可稽。《三国志》里只在为夏侯渊立传时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三国志》作者陈寿是晋朝人,生活在魏晋文化之下,要为魏晋的开创者曹操讳言。
曹操到底做了什么破坏当时社会和谐的事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开始、经过,都成了历史悬案。我们只知道事情的结局是曹操成了被告或者犯罪嫌疑人。从史书讳言来看 ,估计这事情不光彩,有可能是一件龌龊事儿。抢新娘玩时,曹操还未到青春期,就是小孩子淘气,不用负法律责任,再说情节也不严重。这一次却不一样了,曹操也长大了,再抢新娘的话就是欺负人了,该负法律责任了。并且,我们还断定,曹操犯的事儿,情节还挺严重,后果挺严重,影响很严重,让袁忠抓住了把柄。要不,凭曹家和夏侯家的强强联合,也不会罩不住他。
当然关键是袁忠要刻意治他的罪。
无论如何,戴罪回到老家的曹操要面临一场牢狱之祸。
罪上加罪,曹操能闯过这一关吗?
曹营八虎骑(2)
3 夏侯渊
曹操和夏侯家几个兄弟在Party。
夏侯惇问曹操:“孟德怎么不如往日兴奋?”
曹操说:“听说袁忠这小子要办我。妈妈的,虎落平川遭犬戏!”
曹洪说:“那可不行,得找个法子把你捞出来。”
曹仁说:“太难了,听说案件已经上报,恐怕孟德得进去蹲几天。”
夏侯渊看着大家说:“孟德从京城来投奔我们,我们怎能忍心让孟德蹲监狱?”
曹操说:“要是能有人替我就好了!”
曹家有的是钱,找个人顶缸还不是和雇个家政工一样容易的事情?
大家一起鼓掌,齐声称赞是好主意。
夏侯惇不满地对曹操说:“怎么好主意是都是你想出来的?”
曹操摇摇头说:“好个屁!往哪里去找这个替我的人?”
大家沉默了。
这个给曹操顶缸的人还真是不好找。曹操犯的事儿不是一般人能犯的,随便从人力市场上找个钟点工,难以应付袁忠。这事搁在现在也好理解:富家子弟开宝马飚车撞死人,找个农村开拖拉机的来顶罪,谁信呢?
大家没找到法子,Party不欢而散。
第二天,夏侯惇来告诉曹操:“袁忠把妙才关起来了!”
妙才,是夏侯渊的字。
曹操就是曹操,对外界永远是最先做出正确的判断。
他只是一怔,就明白过来了,上前一步,抓住夏侯惇的手,眼泪哗哗,感动地说:“还是血浓于水呀!关键时刻,还是看弟兄们的!”
夏侯渊替曹操顶缸去了。
曹操仰望苍天,对着监狱的方向大喊:“妙才,委屈你了,我会尽快救你的!”
一切都在掌握中。
曹操家里有那么多中央干部,还都是一些重量级人物,再加上曹操善于谋划,东奔西波,很快就把夏侯渊就捞了出来。
那一天,夏侯渊神情疲惫地走出监狱,被明亮的阳光晃得睁不开眼。
等他睁开眼,发现前面来了七八个人,一人牵着一匹高头大马。
不对,最前面的那个人牵着两匹马。
这人正是曹操。夏侯惇、曹仁、曹洪等兄弟一起站在曹操后面。
曹操跑上前,在夏侯渊面前站好,指着天,庄严地说:“以后,有我吃的,就饿不着你!”
弟兄们牵着马围了上来,嘘寒问暖。
曹操指着太守官邸,咬着牙说:“此仇不报,愧对妙才!”
曹操打下天下后,还真把袁忠杀了——这是后话。
沉稳的夏侯惇拽拽曹操的衣角,压低声音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在这里乱说话,再让袁忠抓住把柄,再让妙才为你顶缸?”
曹操把夏侯渊扶上马,说:“走吧 ,我已经为你设好了压惊酒宴!”
轰轰烈烈的马队,风驰电掣地离开了沛城。
大街上的人纷纷闪避:飙马!
袁忠得报,气得脸煞白煞白的。
(以上飙马情节,纯属虚构。但是,《汉书》记载,)
袁忠想不到,这些飙马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大部分人日后却成了鼎鼎大名的“曹营八虎骑”。
遗憾的是,名额有限,其中有一个人没成为“曹营八虎骑”中的一员。
4 曹营八虎骑
——八虎骑标准
曹操没成为“八虎骑”的一员,却成了“八虎骑”的“主公”,率领他们打下了天下。
曹营八虎骑:
夏侯惇,大将军;
夏侯渊,征西将军;
曹仁,大司马;
曹纯,虎豹骑首领;
曹洪,骠骑将军;
曹休,大司马;
曹真,大司马;
夏侯尚,征南将军。
曹营八虎骑,名额有限,评选只有一次,属于绝版收藏,因此标准严格:
1 姓氏标准:夏侯氏或曹氏。
2 籍贯标准:沛国谯县,也就是曹操的老家。
3 亲姻标准:与曹操本族或疑似本族、姻亲关系。
曹仁、曹纯、曹洪与曹操是堂兄弟,他们的有一个共同的曾祖父曹节。曹休是曹操的本家侄子,曹真则是曹操养子。
夏侯惇、夏侯渊与曹操疑似堂兄弟,夏侯尚是夏侯渊的堂侄。另,曹操和夏侯家还有着复杂的姻亲关系——
夏侯楙,夏侯惇长子,娶曹操女儿清河公主;
夏侯渊,和曹操是连襟,其长子夏侯衡又娶了曹操弟弟海阳哀侯的女儿。
夏侯尚,娶德阳乡主。
4 革命时间标准:
除曹真和夏侯尚因为年轻而参加曹魏革命时间晚之外,其他六人都是在曹操陈留起兵时就加入了战斗的行列。
曹真少时以曹操养子身份“与文帝共止”,夏侯尚“文帝与之亲友”,这二人都是“红色后代”,也早早的加入了曹操的革命阵营。
——曹操初起兵
树立讨董旗帜时——
董卓,相国,掌握京城兵权;
袁绍,渤海太守,以渤海起兵;
袁术,南阳,联合公孙瓒,掌握南阳军队;
刘表,荆州刺史,掌握荆州军队;
公孙瓒,蓟侯,掌握辽东重兵;
陶谦,徐州刺史,掌握徐州军队;
张鲁,汉中王,掌握汉中军队;
……
我们看到,这些人不是掌握国家军队,就是掌握地方军权,不是地方要员,就是地头蛇。
曹操呢?
这时的曹操,几乎是一无所有。
曹操本来被董卓任命为骁骑校尉,可是曹操比上面几个人有原则性,不肯在董卓手下供职,就踏上了逃亡之路。
他累累然若丧家之犬,好朋友张邈收留了他。
张邈时任陈留太守,也算是一方豪杰。曹操出钱,张邈出兵,攻打黄巾军,*董卓。
两人合伙做事,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张邈出的是国家部队,自己什么也不损失,曹操出的可是自己的钱财呀!
再就是,张邈在陈留根深蒂固,曹操在军队里下的命令就像空气,没人听。
曹操绝对不是那种做赔本生意的人,他决定在部队里渗透进自己的力量。
正好,夏侯惇、夏侯渊等人在家里找不到事情干,曹仁组织了一个黑社会帮派混在淮、泗之间的“道上”,也找不到什么正经事儿,曹休刚死了父亲,成了孤儿,曹洪可能在家忙着捞钱——这些高干子弟都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曹操与他们一拍即合,你情我愿,他们纷纷来到了曹操的军帐里。
曹操看着他们,笑着说:“打仗亲兄弟,我们兄弟们打断骨头连着筋……”
大家都笑了。
从此,三国这个大舞台上,活跃着曹营八虎骑的身影。
——虎骑有虎威
夏侯家和曹家,既是血亲,又是姻亲,亲上加亲,打造三国巨无霸。
三国鼎立魏最强,与夏侯家和曹家的强强联合是分不开的。
在这个强强组合里,走来了曹魏八虎上将:《三国志》上说:“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敦、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这七个人,加上曹纯,史称曹营八虎骑: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纯、夏侯尚、曹真,人人能征善战,从曹操白手起家时就跟着他混,为魏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营八虎骑,不仅仅是曹操势力的火种,更是熊熊大火,燃烧了三国的半壁天空,为曹魏奠定了基础。
夏侯惇——曹操东征徐州,他留守濮阳;曹操北打袁绍时,他防守敖仓,掩护大军后方;曹操征孙权回师,他留守居巢;曹操再征孙权,回师后留他屯守江陵。
夏侯惇,始终是曹操的后盾,有他在,曹操远征乌桓而无忧后方。
夏侯渊——转战四方,曹魏集团的反恐专家,平定多处战乱,以西部猎豹的雄风踏平西凉,赢得“虎步关右,所向无前”的赞誉。
夏侯渊,关右定海神针。有他在,曹魏不再以西凉为患。
曹仁——屡挽狂澜,常扶大厦之将倾,官渡之战,前线吃紧,他在后方击刘备,烧粮车,缓解前方压力,赤壁战败,他拒守江陵一年,阻挡了孙刘联军北上的铁蹄,于禁七军降关羽,他固守樊城一年多,确保了曹魏在黄河以南的根据地。
曹仁,南方钢铁长城。有他在,曹魏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在。
曹纯——督虎豹骑宿卫曹操,斩袁谭,擒乌桓单于,捉刘备二女,屡立奇功。
曹纯,曹操身边的一把匕首,不知什么时候就突然刺出。有他在,每一个敌人面对曹操时,都会胆战心惊。
曹洪——献马救曹操,一句“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决定了三国走向。张邈叛曹,曹洪常打前阵,杀出一条血路。
曹洪,是曹操的救命恩人。正如卞氏所言,“晾、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
曹休——从征东将军到征东大将军,从扬州刺史到扬州牧,多次大败吴军。
曹休,东吴的克星。有他在,孙权不得北上;有他在,曹丕时代还留有统一东吴的最后悬念。
曹真——曹操关中战败,曹真临危受命,以征蜀护军身份掩护大军撤退;曹丕时以镇西将军镇守西凉;魏明帝时,拒诸葛亮于陈仓,使其无功而返。
曹真,是曹操后魏国主心骨。有他在,司马懿不得专政。
夏侯尚——曹仁死后,都督南方诸军事,攻击蜀国上庸,平定三郡九县,又在江陵击败吴将诸葛瑾。
夏侯尚,是曹操后魏国的军事核心。有他在,魏国就对吴国保持进攻姿态。
曹营八虎骑,成为魏国的开国元勋,和曹操的血统姻亲关系只是因素之一。他们的勇敢和智慧,他们的忠诚和胆识,成就了八虎骑的威名。
三国战场,金戈铁马。曹营八虎骑,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经过处,留下诸侯们胆颤的惊呼和绝望的惨叫。
夏侯惇(1)
第三回 刚烈盲夏侯 清俭大将军
回目简释:194年,夏侯惇从征吕布,被流矢射中,伤了左眼,从此,军中将士送给他一个外号:盲夏侯。
(网络游戏《三国群英传》截图,出版时找人绘制铅笔遗像)
夏侯惇悼文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157年出生,220年因病去世,享年64岁。夏侯惇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谥号忠侯。他身经百战,屡委重任,为魏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在战斗第一线左眼致残,人称盲夏侯。他性格刚烈却操行清俭,身在军旅却热爱读书,位居侯位却乐为捐助。
独目亦能堪重任,魏国基石性刚烈。
刀剑从里飘书香,马上将军乐捐助。
1 盲夏侯
——推镜
曹营,清晨,帅帐门口。
左边,卫兵甲。右边,卫兵乙。
甲:“盲夏侯干什么去了?”
乙:“他应该是巡营去了。”
甲看看远处,压低声音说:“嘘——别说了,盲夏侯来了。”
乙看去,只见夏侯惇大踏步走来。
甲和乙急忙立正站好,迎接夏侯惇的到来。
夏侯惇并没有注意到卫兵对他敬礼,他气呼呼的闯进营帐。
甲和乙会心一笑:他们经常看到夏侯惇威风凛凛地出去巡营,又气呼呼地回来。
两个不称职的卫兵压低声音说起了悄悄话——
甲:“呵呵,这次不知是哪个新兵蛋子又在背后喊‘盲夏侯’这个绰号了!”
乙:“嘿嘿,这个绰号起得太有才了!盲,一只眼瞎了;夏,夏侯的夏;侯,他不是被封为高安乡侯吗?”
甲探头向营帐里觑觑,又缩回头来说:“快响了吧?”
乙:“差不多快响了,我们开始倒计时吧!小点声啊!”
甲:“5”
乙:“4”
甲:“3”
乙:“2”
甲:“1”
嘭——
咣当——
营帐里面传出东西倒地的声音。
甲和乙相视而笑,站好,等待夏侯惇出来。
夏侯惇气冲冲地出来,气冲冲地走远了。
看着夏侯惇越走远远,甲和乙再也憋不住了,捂着嘴笑了起来。
做为夏侯惇的帐外卫兵,他们太了解夏侯惇每天早晨的三步曲了:巡营听到士兵叫自己的绰号——回来照镜子,然后把镜子推倒——离开营帐出去散心。
夏侯惇左眼是瞎的,士兵们赐给他一个外号:“盲夏侯”。
这外号是谁起的,已不可考。但是盲夏侯这一外号是“特征+姓+地位”的组合,言简意赅,特有才!所以,这一外号很快在曹营传开了,并且成了最流行的语言之一。全军上下,在私下里都直接称呼夏侯惇为盲夏侯。其实大家也没什么恶意,只是觉得好玩罢了。在那个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大家天天把脑袋拴在裤袋上,挺紧张的,没什么乐子,叫叫主帅的绰号,挺宣泄的,也算是增强战斗力了。
夏侯惇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当听到谁叫他盲夏侯时,他也只能是装作没听见,有泪往肚子里咽。
但是,他非常不认可这一增强战斗力的另类方法。每当他听到有人叫他的绰号,他就很生气,却敢怒不敢言,只好折回来,回到营帐里,站在镜子前照个不停,越看自己的那只瞎眼越生气,生气到一定程度,他就一下子把镜子推倒,走出帐外散心。
这让我们想起一个故事: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越照越生气,就用九齿钉耙把镜子砸了。
以前的镜子是铜做的,比较重,都是放在一个架子上。夏侯惇没有猪八戒的九齿钉耙,不能砸镜子,只好把镜子推倒泄愤。
曹营,士兵宿舍,士兵们在闲聊。
某新兵谦虚而不解地问:“俺不明白夏侯将军怎么臭美呢!他又不是小年轻的,一门心思做帅哥泡妞。他一个大将军,独眼龙就独眼龙呗,怕什么?至于对着镜子照个不停,最后还得把镜子推倒!这是为什么?”
这新兵善于思考:一个大将军,至于把相貌放在心上吗?
可是,无人回答他的问题,大家都岔开话题,说其他的了。
新兵还在傻乎乎地问:“他那只眼是怎么瞎的?”
甲厉声对他说:“闭嘴!不要再说这个了!”
新兵困惑地看看甲:“给个理由先?”
乙站起来,来到新兵面前,严肃地说:“我可不想陪着你犯错误!”
说完,他走出了宿舍。
大家也都走出了宿舍。
新兵连脚指头也用上,也没想明白大家为什么如此害怕谈论这个话题。
—— 伤目
新兵蛋子不知道:叫夏侯惇为“盲夏侯”是开玩笑,
谈论他的眼为什么瞎了一只,那就是侮辱夏侯惇了。
矮人面前不说短话,败将面前谈论他的失败那是侮辱。侮辱主帅,不想活了?
本来,独眼龙就独眼龙,一个大男人,不去选秀,谁在乎这个?
可是,这只瞎眼却见证着主人的失败。
所以,当别人叫他盲夏侯时,他就想起自己是个失败者。
所以,别人喊他的绰号,他敢怒却不敢言。
从这里看,夏侯惇是个要面子的人。
但是,夏侯惇心里窝火,就追究镜子的责任。
他每次照镜子看到自己的瞎眼,就想起了自己的失败,就特别生气——就把镜子推倒了。
那么,夏侯惇这只眼睛是怎么瞎的呢?
《三国演义》里对此有一段精彩描写:
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离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顺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
下。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
这段描写做为小说来说,那是相当的精彩。可是,却经不住历史眼光的打量:两军对阵,大将难得有机会面对面厮杀,毕竟战场不是秀场;
夏侯惇拔矢啖睛,尚能不昏倒,尚能眼里不流血而得以一枪刺死曹性,这就有违生理学知识了。
可是,夏侯惇凭借“拔矢啖睛”这一不雅但是勇猛的动作秀,定格在了三国画卷上。
《三国志》上只说“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这句话交代了夏侯惇被“流矢”击中,不知对方哪个幸运小子随便射出一箭,箭正好飞进了夏侯惇的左眼上。一切纯属偶然,老罗把功劳归到曹性身上是不对的。这句话还交代了夏侯惇应该把伤左眼这笔帐记在吕布身上。
我们可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
吕布摆好了弓箭阵,静待曹操和夏侯惇的到来。
夏侯惇策马前驱,长枪横卧,向吕布冲来。战神吕布经验丰富,等到夏侯惇近了,才把大手一挥:“对准前面那个大将,射!
弓箭手们就射了。
弓箭蝗虫一样地飞向夏侯惇。
夏侯惇冒着敌人的箭雨,前进,前进,前进进!
这时,吕布军中可能有一个士兵感冒了,向吕布请假未获批准。
他懒洋洋地把箭搭在弓上,做出射箭的样子,但是不射。战友们都射了十支箭了,他却一支也没射。
这是一个老兵,知道怎么应付长官。
突然,他打了一个喷嚏,手一紧,一哆嗦,箭飞了出去。
他吓了一跳,怔怔地看着自己射出去的箭。
那支等待已久的箭像认识夏侯惇一样,直奔他的左眼而去。
那个感冒的士兵惊讶地看着这支箭扎进夏侯惇的左眼,在他的眼眶上还一颤一颤的。
这个兵油子热泪盈眶,他知道是他而不是别人射中了曹操的先锋,他知道自己买彩票中大奖了,他知道从这一支箭扎进夏侯惇的眼球的这一刻起,他的人生要拐个弯。
他手舞足蹈地喊道:“我射中了!”
夏侯惇左眼中箭,曹操急忙鸣金收兵。
吕布眉飞色舞,重重地奖赏了那个射中夏侯惇的士兵。
一战便伤及敌方主将,这是很鼓舞士气的。
瞎了左眼的夏侯惇惭愧的对曹操说:“属下无能,给你丢脸了!”
曹操说:“不,你是我的骄傲!”
曹操所言不虚:夏侯惇冒着敌人的箭雨,前进,亲近,前进进,给其他将领做了榜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可是,夏侯惇却不能原谅自己,他始终对自己失去左眼这件事情耿耿于怀,以致于后来自己一照镜子就把镜子推倒。
一个心理专家据此说夏侯惇有心理障碍:自恋。
自恋的人,往往会做出一些极端行动来。
夏侯惇(2)
——新闻
那一年,夏侯惇十四岁,正处于心理学上说的“人生最危险的时期”。
谯县大街小巷轰动了:夏侯惇同学杀人了。
一个四十岁的孩子,竟然成了杀人犯,这太新闻了!
可是——时间,地点,被害人,案发现场,被害人,作案过程,凶器,目击证人,这些新闻要素,我们从史书上找不到蛛丝马迹,若有人能描绘出夏侯惇杀人情景,那纯属文学创作。
可是,《三国志》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十四岁凶手的杀人动机: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
十四的夏侯惇,刚进青春期就已经表现出明显的自恋倾向。自己完美,自己的人格不能受损,也不让自己老师的人格受损。
古语云: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可是,舆论对夏侯惇很有利。“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在西汉初年就已经深入人心,师道尊严得到社会广泛充分承认。
人们在打听夏侯惇杀人细节的同时,也在随机发表着新闻评论:
“夏侯惇同学敢为老师出头杀人,真是一个好同学!”
“他应该是无罪吧,他又不是出于私愤!”
“这小伙子义薄云天,以后能成大事!”
……
从此,夏侯惇“成名”了:《三国志》里在非常简洁地以“惇杀之”三个字记载这一少年犯罪事件后接着说“(夏侯惇)由是以烈气闻”。
后来,夏侯惇同出息了,成了夏侯惇将军,地位高了,“烈气”也长了。
他这个盲夏侯一次次地对着镜子,用右眼看着镜子里成为黑窝窝的左眼眶,失败的滋味在他的内心沸腾,到了沸点,他就把镜子推倒。
“拔睛啖矢”的盲夏侯,也因此显得可爱。
2 成为核心
——起兵
189年12月,朔风劲吹。
陈留郡己吾村(今河南宁陵县己吾村),曹操站在一块大石头上,举起手中的剑,剑锋指天,发表了一通煽情演讲,兴兵*董卓。
张邈、陈宫、边让等当地名人在下面纷纷鼓掌。
董卓专政,为患朝堂,天下人莫不义愤填膺,但是也都明哲保身,谁也不愿做出头鸟。现在曹操在全国率先树起反董大旗,天下云集响应。
陈留太守张邈把兵权交给了他,兖州的政治明星陈宫又四处游说,让曹操做上了兖州牧的位子。
不能排除张邈和陈宫的正义性,他们是为了反董而拥曹。可是也不能排除一点:当时董卓气焰正盛,天下莫敢触其锋。可是现在曹操这个愣头青挑头反董,张邈和陈宫正好推波助澜,自己借机反董。
这正是:跟在别人后面,让别人承担责任吧。
曹操是个被架空的“一把手”:张邈是当地老干部,根深叶茂;陈宫是当地实力派,手可遮天。所以,曹操虽然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讨董队伍,但是,队伍的指挥权还是在张邈和陈宫手里。
曹操想:张邈和陈宫呀,你们大大的狡猾,出头得罪人的事情让我做,只拿我做摆设,没门!
曹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要搞渗透,搞和平演变。
他不急不躁,先是把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弟兄们招进军中,然后宣布人事任免文件,对夏侯家和曹家的人一一封官:
夏侯惇——司马;
夏侯渊——别部司马;
曹仁——别部司马;
曹纯——议郎参司空空军事;
曹洪,史无记载,估计是轮到他,曹操掌握的提干名额就用完了。
当时,曹操和身份是奋武将军,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军长,一次论推:司马是师长,别部司马是旅长,议郎参司空空军事也就是一个旅团级的政委。
这里面,曹操给谁的官最大?
夏侯惇!
曹操在作战的时候,常常让夏侯惇做裨将。裨将,就是副将。曹操自己是大将,是部队“一把手”,负责宏观把握,微观的事情,就让夏侯惇这个“二把手”具体去做。
夏侯惇理所当然地成了曹氏集团的第一代领导人核心。
很快,曹氏集团的领导层就遭到了一次耻辱性的挑战。
——父仇
曹操的曹嵩被人杀了。曹嵩是曹操一个人的父亲,但是曹操当时已经是兖州牧,在*黄巾军过程中飙升为一颗政治新星,曹操拥有了自己的地盘,拥有了自己的部队,这样一来,曹操的父仇就成了新生的曹魏集团的父仇。
父仇不报,奇耻大辱。
是谁吃了豹子胆,敢杀曹操的父亲?其实,当时曹操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愤青,连个地方军阀都不算,要是有人想动他,也不用很大胆量。
曹操的父亲曹嵩死在经过徐州、去往琅琊的途中。曹嵩之死,是死在陶谦的部下,一个姓张名闿的都尉之手。曹操认定张闿是奉了陶谦之命行事。曹嵩这人不懂安全常识,取死有道。他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很有一些钱,花过一千万买得了太尉之官,在192年,初平三年带了一百多辆车的行李与金银财宝由洛阳去琅琊,准备到离开今日青岛不远、诸城县东南的海边地去养老。他不仅是招摇过市,而是招摇过了小半个中国。
到了徐州境内,想拍曹操马屁的陶谦派遣两百名卫兵,交给张闿护送曹嵩。依照《吴书》的记载,这张闿抵抗不了一百多辆车行李与金银财宝的诱惑,走到泰山与华县、费县之间,就指挥卫兵,把曹嵩杀了,劫去曹嵩的财物,逃往淮南。
《后汉书•陶谦传》不曾指出杀曹嵩的人,是否姓张名闿,也没有说曹嵩是死在“泰山华费之间”,仅仅说了杀曹嵩的是陶谦驻在(峄县西南的)阴平县的“士卒”。这些士卒,属于陶谦的一名别将所管。
《应劭传》又有一个说法:杀曹嵩的不是什么阴平守将及其士卒,不是所谓张闿,而是陶谦的几名轻装骑兵。
三国不缺少武将谋士,就是缺少宋慈、狄仁杰一类的断案高手。那时,人命贱如草,谁会关心一个人的死因呢?
历史上象这种难考的琐碎小事,太多。也不必去深考。重要的,不是曹嵩为谁所杀,而是曹操一口咬定曹嵩是陶谦派人所杀,在193年带了极多人马来攻徐州,声称为父报仇。
中国人都知道,父仇只是一个借口。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正品三国人—还原被三国演义误读的英雄全文阅读 作者:陈瓷 《正品三国人—还原被三国演义误读的英雄》由www.aIhUaU.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正品三国人—还原被三国演义误读的英雄全文阅读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