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韩大爷家住市南区香港中路街道办事处。今年5月某天,韩大爷在楼下恰巧碰到正在小区内推销保健品的女士王如娟。考虑到年龄大了,确实需要吃点保健品,韩大爷在王如娟的鼓动下,买了一瓶蛋白营养粉。一来二去,韩大爷跟王如娟熟悉起来。
在82岁的韩大爷看来,“1981年出生的女孩,卖保健品、化妆品,不但未打扮得花枝招展,反而穿着非常朴素,很是难得;另外,孩子谈起家庭状况,很孝顺,谈到自己的父母、儿子,很动情。”韩大爷从邮电局退休,年轻时因为未在父母面前尽孝,一直抱憾在心。王如娟的这两点,恰恰给韩大爷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6月,王如娟打电话给韩大爷,说自己钱包丢了,这个月工资还没发,想借点钱。韩大爷对“身世可怜”的王如娟饱含恻隐之心,于是,借给她了几百块钱。王如娟的骗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时,她知道已经赢得了韩大爷足够的信任。
之后,王如娟又向韩大爷诉苦。说老家父亲是农民,以杀猪为生,家里还有一个瘫在床上的奶奶。为家庭生计所逼,父亲铤而走险,贩卖烟叶,但违法勾当很快被公安逮捕。王如娟以此又向韩大爷借2.4万元,说到动情处,痛哭流涕。听到王如娟的故事,韩大爷老怀凄然。虽知2.4万不是小数,但经不住王如娟哭哭啼啼、下跪求助,韩大爷答应借钱。
9月,王如娟电话联系韩大爷。说丈夫在南方打工有了外遇,现在正起诉离婚,需要回老家办理离婚手续,但没路费钱。王如娟以离婚为借口的骗局,共计骗走韩大爷3500元。
按照韩大爷的说法,这一次,他已经开始怀疑上了王如娟。但“生怕这次要求不满足她,她换了手机号,一走了之,之前的2.4万打了水漂”,还是再一次借钱给她,“先稳住她”。
可是过了国庆节,就再也找不到王如娟的下落。从6月到10月,王如娟前后骗走韩大爷共3万余元。
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但目前尚无结果。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老年人消费目的也正由防病治病扩大到抗衰老、益智、美容等多种需求,一些不法商人则正是盯上了老年人的这种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打出极具人性化关怀的“亲情牌”,用免费义诊、健康讲座、免费赠药为诱饵,巧设各种“迷局”进行欺诈。老年人患慢性病比较多,因而,面对“包治百病”、“无副作用”等种种医药、治病骗局,上当受骗也就不难理解了。
专家访谈寂寞老人易上当
为何老人饱经风雨、阅尽人生,到后来却反倒成破财吃亏、受骗上当的“老糊涂”了呢?
心理咨询师丁源玉:人进入老年期后,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面对犯罪分子针对他们“精心设计”的五花八门的诈骗伎俩,难以识破。一些老年人生活相对封闭,对外部事物缺乏认知,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更容易上当受骗。
心理咨询师佟梅梅:很多老人对家庭和社会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商家就乘虚而入了。许多老年人处于孤独状态,子女常不在身边,缺乏情感交流和支持,而骗子的“感情通关”战术,很容易突破他们的心理防线。还有些老年人喜欢积德行善。这种善良的心理,使他们降低了防范意识。从经济上说,老年人多少都有些积蓄,不少人还想着拿钱“生”钱。骗子之所以屡屡得手,主要是他们掌握了老年人心软、富有同情心的心理特征。
青岛市老年幸福中心主任纪云波:人老了,脱离了社会生活,回归家庭。如果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比较忙,不能用一张亲情之网接住,老人就会倍感孤单,甚至如同只身处于旷野,举目茫然,找不到存在感。这时就会产生心灵危机。轻则郁郁寡欢,重则会给行骗者可乘之机。老年人一旦被诈骗上当,遭受的往往是财产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因此防患未然比亡羊补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