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利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院校始终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为基本任务,具有较强的学科和专业基储长期的办学经验和丰富的办学资源。尤其是本科院校,在办好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为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对转变社会歧视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多样化的必然。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条件,本科二级学院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新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节约投资且见效快。具体而言,本科院校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其一,本科院校一般在师资、设备、图书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中,一直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掌握了先进的高新技术。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不仅建立和完善了图书资料,配置了先进的实验室,而且在培养工程型人才过程中,为加强该类人才的实践能力,在校内建了实习工厂,与相关企业通过协议设立了实习基地并且少数学校还与大型企业共建了工业中心。
其二,一些高校在提高自己科研实力的同时,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有的大学还建立了科学工业园区,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到中试放大,形成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基础,同企业的生产相衔接。
其三,本科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 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 形成了比较成熟和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规范 , 并且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 , 他们熟悉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 探索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运行机制 , 建立了稳定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使学校内部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起到了良好作用。
其四,本科院校视野开阔,社会声誉好,社会影响力大等优势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 不利因素
但是,任何事物总是利害相随、利弊相伴的。本科院校长期从事普通高等教育,并不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点,办学过程中势必存在一些问题。暂且不提某些本科院校主观上存在的以分流人员、创收为目的的错误指导思想给高职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本科院校办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倾向,从而最终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其一,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 “ 学术型、工程型 ” 人才,这两类人才要求有更广的未来适应性,在培养中注重的是深厚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在办学中强调宽的专业口径、深厚的基础以及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就培养目标来说,本科院校培养人才是以追求学术价值为主,重视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理论水平的提高,在更广泛的时空上适应社会对高科技专门人才的需求。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是以追求职业价值为主,办学目标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在针对职业的基础上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着重培养具备职业技术和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本科院校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会面临价值追求上的两难选择,而由于我国 “ 重学术,轻技艺 ” 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学术性的价值观。在强调人才培养的宽基础和广泛适应性时,忽略培养高职人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针对性,从而导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异化。我国本科院校过去办专科教育的历史教训也说明,在办学中如果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很可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抹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个性,沦为 “ 本科压缩型 ” 教育。
其二,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学办学中的基本特点。而必要的实践教学是确保这一特点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但在本科院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师资队伍中缺乏工程型、技艺型教师。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工业中心一般只是进行理论、原理的验证性试验和探索未知、发现科学原理的试验,其设备不具备可供反复训练使用的特点。本科院校在一些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但这些基地往往仅供学生参观、认识实习之用,并未给学生提供 “ 真刀真枪 ” 实训的机会。而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工厂却因为投资不足,设备陈旧,工艺简单,根本无法提供高新技术的实训条件。
其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很重要的一环是开放办学,采取多种形式与有关企业、行业合作办学,一方面依靠企业、行业对办学的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为企业直接输送人才的功能。“把教育和事业联为一体,一方安插人才,解决生计,一方即是开发地方产业”。 [2] 而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堡垒里受保护、在政府温暖的襁褓中受哺育”, [3] 已习惯于以自身学科发展为中心的封闭式的办学。虽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他们开始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办学,与社会企业有了一定的联系与合作,但两者一般是在科研层次上以及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的合作较多,结合面还很小,结合的深度还比较浅;尤其是企业根本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很校因此,本科院校办高职、由于对市尝企业需求的状况不了解则可能盲目开办专业,最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出现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受拒的现象,从而损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其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毕竟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其内部管理,尤其是教学计划管理、师资队伍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实训基地以及学生管理的特点是本科院校原有管理体制和方式难以适应的。而普通理工科高校办高职,极易忽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个性,照搬原来的管理方法,从而造成管理功效的降低,阻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部分本科院校在办专科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就存在着沿用普通本科教育的管理经验、套用其管理方式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即使创立了高职的二级学院,也因为对原有学校依附性太强,不能更好体现学院办学的灵活性,从而无法办出特色。
其五,职业教育的独立体系在我国一直未得到确立,历来被视作“从普通教育体系中延伸出来的一个庞大的附属品”。 [4] 因而如果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过分依靠普通高等学校的力量,则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职业技术教育无法摆脱“附属品”的地位。对于所有人来说,它将不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教育渠道;另一种情况是:将需要不同环境和条件加以造就的学生放在一起,会相互干扰,彼此影响,导致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学术性不学术,职业性不职业”。
二、对策
(一)正确定位,构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正确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本科二级学院办高职在办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
其二,立足高科技、面向新技术岗位 ( 群 ) 的专业设置定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可以有不同的针对性,其专业口径可宽窄并举。本科院校立足高新技术领域,面向高新技术岗位 ( 群 ) ,可以开设专业口径相对较宽的复合型的高职专业,但是必须注意一定要确保其职业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地区的需求,根据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预测动态建设专业。
其三,加强教学建设和改革 , 以 “ 能力为中心 ” 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强调以 “ 能力为中心 ” 的培养模式,围绕职业技术、技能而展开,防止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 “ 以学科为中心 ” 的培养模式 , 确保技术型人才的实用性。
(二) 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实行开放办学
产学研合作是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由之路。本科院校在办学中必须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开放办学。
首先,转变办学思想,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观念。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在他的《超越象牙塔》一书中,曾告诫美国的高等院校,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提倡“以地方为中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更应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社会,加强与企业合作,直接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与社会和市场形成互动的伙伴关系,办学中,学校要把企业需求看成是自身发展的源泉和空间,并通过增强服务,加强合作,促使地方经济机构把学校视为知识的动力源和人才库。
其次,努力探寻学校与社会行业的结合点,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应该说,专业是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点,是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因而本科院校在办学中必须从专业的设置、建设着手,包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教材的开发等,认真分析、了解社会的需求,使开设的高职专业确为市场所需,社会所急。要想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学校必须让社会与行业更多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可以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参与和实施实践教学,还可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评价工作以及教材的开发建设等。
第三,探索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在国外高职办学中,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制”等合作办学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的高职办学中也逐步探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办学模式,如“订单式培养”、“零租金形式”等合作模式。
(三) 开展学制改革,积极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本科二级学院应该根据高职专业的特点,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其一 ,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行学分制,也可以在学年制基础上,引进学分制的一些灵活机制,如选修课、辅修课、双专业等,从而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二 , 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吸纳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如采用长期、短期、临时等聘用方式。
其三 , 扩充对学生的评价内容,突破过去主要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采用笔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设计考核等方法。除此之外,还要采用答辩以及现场测试和实地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重点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