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如花隔云端 美人如花隔云端 美人如花,花似梦

  摘 要:“一代才女”林徽因其诗歌在继承了新月派前期的抒情风格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其独特意象的选取是构成林徽因诗歌清新淡雅、玲珑剔透艺术风格的关键所在,而“花”是其诗歌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在诗歌文本中,“花”成为诗人人生历程的象征符号,成为诗人的情感依托,“花”的意象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指向和更加深层的生命体验。通过对林徽因的“花”意象的解读,寻找“花”意象与作家人生体验的契合点,展现此中丰富的象征意义及寄寓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表达。

  关键词:林徽因 诗歌 “花” 意象
  “一代才女”林徽因,一个旷世美丽的才女,一个才华绝代的佳人,一个天生丽质的奇女子。她的诗歌文笔细腻,意境优美,那种清新淡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独特的存在。“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1}作为诗人,林徽因十分重视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营构,意象的选取成为诗人情感与形式的统一体,正如她自己所说:“在诗里情感必依附在意象上,求较具体的表现;意象则必须明晰地或沉着地,恰适地烘托情感,表征含义。”②因此,在诗歌创作上,林徽因营造了许多别具特色的意象,在她建构起来的那丰富而美丽的意象世界中,“花”的意象尤其受到诗人的喜爱,出现的频率很高,成为一个“花”的世界。在其诗歌文本中,“花”成为诗人人生历程的象征符号,“花”的意象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指向和更加深层的生命体验。品读林徽因的诗歌,穿梭在其情感的世界中就可以感受诗人如花的人生和精彩的诗歌技艺。
  一、亲情之花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它是 “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③,简单说来,就是把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相结合,并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正如黑格尔所说:“把意识中显得很清楚的意义表现于一种相关的外在事物的形象,用不着让人猜测,只是通过譬喻,使所表现的意义更明晰,使人立即认识到它的真相。”④
  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分析,“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⑤。诗歌创作是个体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种形式,而“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遭遇以及全部的文化的情感的积累出发去体验和揭示意蕴;而体验的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终结常常是一种更深刻的情感的生成”⑥。作为创作主体,独特丰富的人生经验构成了其创作的基础及来源;同时也决定了其创作的思想指向和艺术特色。
  林徽因,出身一个官宦之家与书香门第完美结合的开明士绅家庭。她的个人资质、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背景等各方面无疑是令人称羡的,但她的童年却是略带忧郁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她的母亲。林徽因深深感受着母亲的不幸与辛酸,如弃妇般的母亲的眼泪在林徽因的心灵深处留下阴影,这阴影在林徽因选择丈夫的问题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促使她日后将自己的家庭、亲人置于一切之上。
  诗人的代表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虽然关于这首诗,现今还存在一些争议,一种说法是为爱情而作,借以表达对徐志摩的怀念,另一种说法是为亲情而作,以表达心中的喜悦和对儿子的希望。从诗歌的文本细读来看,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婚后的林徽因与梁思成过着琴瑟和鸣的幸福生活,又在1932年喜得一子,取名梁从诫,怀抱着这个新生命,林徽因心中涌动着浓浓的爱意,这爱意如四月的春风,抚慰着她的身心。因为对子女的爱,林徽因整个人都笼罩在母爱的光辉中。因此,她用多情的诗笔描绘下了爱的“人间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⑦
  人间的四月天,那正是春光洒满大地的时节,万物都在迎接一个新的开始,林徽因同样也把子女的降生看作是她自己人生的新起点。儿女的欢笑“点亮了四面的风”,儿女的美好像“细雨点洒在花前”如“百花的冠冕”般鲜艳。他们就像初放芽的绿一样柔嫩新鲜,他们是林徽因“期待中的白莲”,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她的“百花冠冕”的希望所在。
  然而,有谁又能参透这生命的轮回?面对新生命,我们满怀欣喜与希望,谱写一曲爱的颂歌,但直面死亡,会唱的喉咙也哑成了无言的歌。林徽因的三弟林恒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亲人的去世对重视亲情的林徽因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她在诗歌《哭三弟恒》中写道: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现在驱逐机已非当日你最理想/驾驶的“老鹰式七五”那样――/那样笨,那样慢,啊,弟弟不要伤心,/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算是诗来追悼你,/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⑧
  这首诗的诗句寒素之极,读之使人震撼、心痛。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终日与画笔和诗词打交道的爱笑的女子,是怎样强忍着泪水讲述弟弟的死,是怎样努力地去记忆和描述那些晦涩的飞机型号和军事术语,也许正是这又笨又慢的装备,才使他的弟弟过早地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中,从而无奈的使得“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弟弟的去世,内心的悲痛使她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哀悼,心底的悲怆与苦涩化成无言的呐喊。诗中虽无“花”的意象,但却处处见“花”的凋零,这是一种无言的“血花”的流淌与哽咽。
  二、友情之花 人生在世总会发生一些无法预知的事并遇到一些在自己生命中刻下永恒记忆的人。1920年,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伦敦,在这个多雾的城市,她遇到了那个情痴的才子徐志摩,从此演绎着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悲喜剧。而当时她只有16岁,她还分不清楚,“在她对徐志摩的感情里,有多少是友情,多少是异性间的倾慕”⑨。当最初的慌乱过去,面对自己的心灵,面对真实的现实,诗人理智地认识到他们该成为纯洁无可替代的知己而不是爱人。正是这种聪慧的选择才塑造了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友情佳话。人们都说,徐志摩的《偶然》是写给林徽因的一首诗,而林徽因写于1931年的《仍然》,可以看成是她对徐志摩《偶然》的应答之作,也是她自己心迹的坦诚。她在诗中写道: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我却仍然怀抱着百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你展开像个千瓣的花朵!//鲜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那温存袭人的花气,伴着晚凉:/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来偷取人们的痴情!//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⑩
  由此看来,林徽因在面对徐志摩的感情,面对两人 “都已分定了方向”的现实时,内心所迸发的一种坦诚。在面对徐志摩如暴风雨般的爱情时,出于种种原因她不能够也不允许做出回应,纵然“你展开像个千瓣的花朵”,但这却是 “春的捉弄人”,使得她无法做出回答,但她的内心是坦诚的,她希望徐志摩幸福,但又知道现实中的自己给不了他“响应”,除了精神上的。正如她自己在给胡适的一封信中说过的“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11}。
  虽然在现实的世界里,他们各自早已分定了方向,但曾经共同经历的美好仍然会拨动思念的琴弦,把她带到“那一晚”的蓝色回忆中: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12}
  《那一晚》笔调隽永、纤丽,感情细腻、柔美,通过细细品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轻溯在这虽已远去但仍萦绕在心的神圣、纯洁、恬静的精神花园之中。正如梁从诫所言, 她的诗歌着重表现“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 “是一种恬静生活的内向的精神发掘。”{13}
  《那一晚》可以说是林徽因对一段隐秘情感的真实、细腻的回溯,当已婚的林徽因拿起诗笔向过去的人和事挥手告别时,她首先想到的是“那一晚”的情景,再回想起“那一晚的天”,过去的点滴已经在她心中变成了温暖的回忆,就如同“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但命运就是这样无情,它总是过早地把一个个残酷的现实抛给活着的人们。1931年11月,徐志摩因飞机坠落而遇难,林徽因在《悼志摩》文中写道:“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惨酷的,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这消息在二十日的早上像一根针刺猛触到许多朋友的心上,顿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黑,哀恸的咽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对这死,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枯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这哀恸的尖锐,痂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14}
  死亡,本就是人们不忍面对的残酷,然而最残酷的还在于接踵而至的噩耗。1935年5月青年诗人好友方玮德病逝,她在诗作《吊玮德》中写道:
  玮德,是不是那样,/你觉到乏了,有点儿/不耐烦,/并不为别的缘故/你就走了,/向着哪一条路?/玮德你真是聪明;/早早的让花开过了/那顶鲜妍的几朵,/就选个这样春天的清晨,/挥一挥袖,/对着晓天的烟霞/走去,轻轻地,轻轻地/背向着我们。/春风似的不再停住!……{15}
  鲜妍的“花朵”本是年轻绽放的生命,但却这样过早的开放,又过早的凋零。面对着亡灵,诗人蘸着自己的泪水在“懦弱的悲伤”,同时也在向生命,向命运发出最悲痛的呼喊。
  三、国事之花 在诗人的笔下,情感的流露是贯穿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也曾在一些书信里说:“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能体验情感”,“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16}情感作为诗人生命中的重要载体,有所感兴,在人事物态的更变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寻求依托。“1932年到1937年,是林徽因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也是一个女人绚丽的夏季,那段时间留下了她最美丽的身姿,最快乐的笑声”{17},但这美好却被国内动荡的时局,无情的战火所粉碎。她同大多数作家一样,“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怀着热烈的使命感和庄严的道德感”{18},诗人体验着特定的人事物态,而与之相应的情感表达与此相融合。诗人在诗作《九・一八闲走》中写道:
  天上今早盖着两层灰,/地上一堆黄叶在徘徊,/惘惘的是我跟着凉风转,/荒街小巷,蛇鼠般追随!/我问秋天,秋天似也疑问我:/在这尘沙中又挣扎些什么,/黄雾扼住天的喉咙,/处处仅剩情绪的残破?//但我不信热血不仍在沸腾;/思想不仍铺在街上多少层;/甘心让来往车马狠命的轧压,/待从地面开花,另来一种完整。{19}
  诗中所描写的荒街小巷的残破、荒凉只是整个华夏大地的一个缩影,战争的无情摧残已使山河破碎,国花凋零,这些激起诗人内心的愤懑情绪,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使诗人相信“待从地面开花,另来一种完整”。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年代,为了生存不得不流亡。林徽因一家人从北平多次辗转到长沙、昆明、四川等地。在这惊魂不定的日子里,更多的时候,林徽因只能以书为伴,通过诗句熬过一个个沉默、孤寂的时光。
  纵有诗歌相伴度过每个难熬的日子,也遮掩不了战争的无情给诗人带来的愁苦与孤独,而这种情绪在诗人的诗作中表现的是一种浓浓的乡愁和深深的国恨。写于此时的《除夕看花》,诗中“同红血般的山茶花”已不是花,而是整个民族的寂寞与苦痛。她已“将个人的情绪体验转为大众的情感话语”{20}。面对这欢闹的花,诗人发出“除夕的花已不是花,仅一句言语梗在这里,抖战着千万人的忧患,每个心头上牵挂”的感叹。正如作者所说:“战争,特别是我们自己的这场战争,正在前所未有的阴森地逼近我们,逼近我们的皮肉、心灵和神经。”{21}
  在这战火纷飞的时代,仿佛更需要一种信念前行去“迈向理想的山坳子,寻觅从未寻着的梦”。即便战火摧毁了大地山河,不知道梦遗落在哪里,仍要“相信千里外还有霞光”,“要现实的热情另涂图画,要把满山红叶采作花”,林徽因一直深信“信仰所给予我们的力量不也正是那坚忍韧性的倔强?”{22}即使是破败的景象,在她独特的情感塑造下,总被赋予坚韧的品性和执着的信念。   诗人以“花”为载体,赋予花以丰富的情感内涵,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广阔的审美空间。其完美的婚姻、幸福的家庭、温馨的友情这些缤纷的“花瓣”点缀成芬芳的人生。然而,面对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国内时局,直面亲人的相继去世,经历知己好友的不幸遇难,忍受病痛的长期折磨,种种的不幸接踵而来,一切的一切,无不使诗人感到切肤蚀骨的悲痛和无力挣扎反抗的无奈。一切的悲欢离合,所有的繁花似锦,只是短暂的一场梦。一如她在《莲灯》中描绘的,生命“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人生“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23}■
  ■
  {1} 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 56页。
  ②{11}{14}{16}{22} 梁从诫:《林徽因文集・文学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第323页,第3―4页,第79页,第50页。
  ③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④ 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4页。
  ⑤ 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⑥ 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⑦⑧⑩{12}{15}{19}{23} 林徽因:《林徽因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第75―78页,第5页,第221页,第23页,第50页,第9页。
  ⑨{21} 张清平:《林徽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第56页。
  {13} 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 诗人的心灵》,《读书》1983年第2期。
  {17} 张红萍:《民国四女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18}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20} 蓝棣之:《作为修辞的抒情》,《清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0期。
  ■
  作 者:朱春彩,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美人如花隔云端 美人如花隔云端 美人如花,花似梦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8651/96432213704.html

更多阅读

如何用水粉画幅花?如何画水粉画? 儿童水粉画

如何用水粉画幅花?如何画水粉画?——简介如何用水粉画幅花?如何画水粉画?如何用水粉画幅花?如何画水粉画?——工具/原料水粉颜料画笔画纸调色板水桶如何用水粉画幅花?如何画水粉画?——方法/步骤

精美图文 女人如花花似梦--咏花 精美图文排版网页模板

【精美图文】女人如花花似梦--咏花图文来源/君如兰空间 编辑制作/黎欧女人如什么?有人把女人比做水、酒、烟等等。曾经有人把女人比做花然后又得意洋洋的宣布:第一个把女人比做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把女人比做花的是蠢人。而我还是喜

声明:《美人如花隔云端 美人如花隔云端 美人如花,花似梦》为网友隐忍到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