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著名新生代女作家、演讲家。 黎阳以其为人阳光和作品阳光被大众广泛誉为“阳光女作家”,其演讲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发人深思,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让东学西渐,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国文化”是她不变的梦想;“做公共知识分子,文化传播者”是她积极倡导的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阳光才女,这就是黎阳。
黎阳[新生代作家] -中国著名新生代作家
著名新生代女作家、演讲家。四川德阳人,研究生,大学客座教授,四川省青联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曾从事共青团工作,任刊物总编,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董事、总裁等职。自幼酷爱文学,擅长演讲,多次在国内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著有散文集《激情人生》、诗集《朝阳集》、中篇小说《永远的守候》,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编译作品《处世手册》、《绝妙口才》(作为北京市丰台区公务员培训教材),《秋的怀念》(韩菁清、梁实秋纯美爱恋真情纪事)等。代表作《何处是归程》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之中,亦被选为大学当代文学必读书目,获《十月》杂志社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文学新世纪优秀作品奖”。
致力于口才学和成功学培训,在西安、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进行了以“文化、社会、人生”为主题的巡回演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评论界誉为独特的“黎阳”现象。创办个人网站黎阳心语文室,致力于优秀中国文化的传播。内容丰富,已与海内外很多知名文学、传媒、学术网站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黎阳[新生代作家] -代表作品
§散文《激情人生》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誉为引人振奋,催人奋发,影响人生的经典美文。
§小说《何处是归程》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之中,亦被选为大学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 绝顶》 作者:张海迪
《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 作者:理查德.瑞吉斯特(美)
《何处是归程》 作者:黎阳
《我的爱 我的自由》 作者:伊莎多拉.邓肯(美)
《人生真相》 作者:梁晓声
《湘行散记》 作者:沈从文
《假如爱情是游戏,这就是规则》 作者:切丽.卡特.斯考特(美)
《宽容》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美)
《谁动了我的奶酪》 作者:斯宾塞.约翰逊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者:海伦.凯勒
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也是一本语言非常优美的小说,它采用了独特的散文化、诗化语言形式,它描写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心灵蜕变史,呼唤当代青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碰撞中坚守理想和精神的高度。用唯美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在小说中刻意承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学的优美、博大和精深。面对着势不可挡的西学东渐的时尚,作者高扬起“东学西渐”的旗帜,并且以她的小说勉力实践之。仅从语言上看,黎阳的这部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华彩独异,风流尽显,精美地演绎了汉语言的音、形、义之美,形成了独特的“黎阳”现象。
黎阳的《何处是归程》如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涤荡着读者的内心,不吐不快;如一种如泣如诉的凄美萦绕在读者的脑海,挥之不去。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一个并不特别出奇的小说题材却被作者演绎得如此波澜壮阔,震撼人心。颇带有民国年间鸳鸯蝴蝶派的叙事艺术,西方意识流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扑面而来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馨香,如行云流水般的诗化语言,如此炉火纯青的语言造诣,如此广博的东西方文化知识(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等)。其涉猎之广,认识之深,诠释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其行文之流畅、个性之明晰、语言之优美,令人如沐春风。
《何处是归程》是一部唯美主义的诗化小说。这种表达方式、叙事风格在当代文坛是不多见的。而很少作家能用唯美主义的诗化语言来表现今天的现实生活。而黎阳却做到了,这也正是《何处是归程》的成功之处。
小说所表现出的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不仅体现了新时期小说多元发展的态势,更体现了作家在艺术创造中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特殊的审美追求。一部在当代文坛极为少见的上乘之作,一部洋溢着浓郁浪漫气息、闪烁着灿烂理想主义光芒的唯美诗化小说,这就是《何处是归程》。
何处是归程——“呐喊”在心深处
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根扎在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上,尽管这朵花还显得娇嫩,但开得鲜艳,给人一种纯净的美!是的,近些年来,纯文学处于低谷期,叫得响的力作确实寥寥无几。
《何处是归程》竟在这种困境中,一冲而起,产生轰动效应!这位二十五岁的姑娘,并没有去赶那个时髦,不用脑袋而用身体去写作,写什么变态、写什么赤裸裸的肉体,跻身加入到所谓“美女作家”的行列。她是用一颗赤诚的心,用满腔的热血,去关注这个时代的命运,去吸收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她的成功,其实也给正处于低谷期的中国文坛敲响了警钟:中国文坛的文学创作方向应从继承中崛起!
七十年代以后,中国文坛才女云集。这批贴着“文学新人类”标签的女作家往往在寻找描绘“另类”新奇的爱情故事,笔尖下漂浮着逗挑,词句中跳跃着“时髦”,将老祖宗的东西,看作是一件旧衣一样,不肯“穿出去”。外国货变得越洋越好,甚至洋垃圾也可以视为珍宝。作品以新奇取胜,以刺激人的感官取胜。当然,也能产生轰动效应。但这种轰动效应,正如那些廉价的掌声一样,由于它缺乏根基,因此没有生命力!
黎阳有段话说得非常好,从一个较深的角度,谈清楚了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东方的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无疑将是一个愈久弥深的话题。向世界传播我们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然而,当我们孜孜不倦地学习西方文化,当其它国家正深入研究我们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时,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却忘记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读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惠特曼、读狄更斯、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海明威、卡夫卡,却不约而同地忘记了自己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甚至忘记了开启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诸子百家。我们未曾想到,当我们把伤心的眼泪纷纷抛向坚强独立的英国少女简·爱时,大洋彼岸的有情人却正为“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质本洁来还本去”的林妹妹恸哭流涕。
我们不曾知道,当我们大谈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西方的学者们却沉浸在我们先秦“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辉煌哲学中。活跃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奏响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序曲。他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背景中百家争鸣,以探究人的生命价值为起点,以追求理想人格为目标,以谋求各人在社会和谐中的恰当责任为归宿。正是这些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和主流文化。
当我们轰轰烈烈地打破旧体诗词的束缚,白话入文时,西方正逐字逐句地翻译我们的唐诗宋词,开创了以庞德为首的著名的意象派诗歌,反过来又为我们推崇备至。而这一切,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却知之甚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痛惜。
我读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在思索着这么一个问题:中国文坛不管是纯文学还是通俗文学其生存的土壤在哪里?是在所谓“创新”、“西化”、“赶时髦”上,去博得当今那些浮躁读者廉价的掌声?激起他们的好奇欲?给他们注上一针只管三五天的兴奋剂?还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优秀文化的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用中华民族的健康体魄,去吸收西方文明的新鲜空气?很显然,振兴中国文坛选择的应是后一条道路。如果朝前条路上走,只能是死胡同。
作家老屯看黎阳的书,感叹地说:你的书俺看一半了,几乎是当代的《呐喊》,好受震撼啊!其实有的作家的作品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他们也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当代的《呐喊》,但十分遗憾的是:他们试图彻底摆脱“传统束缚”,凌云腾空,傲视一切,没有将根扎在中华民族的沃土上,结果当然适得其反。你转着弯子,用奇形怪态的段落;用似懂非懂的语言,象画符似的让人们去猜想你观察事物的洞察力,去猜想你含沙射影暴露的极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或许会获得几个圈中人的喝彩,毕竟听到不大众的声音,在历史的长河中当然很难留下自己的轨迹。
令我们欣喜的是:我们这位年仅二十五的女作家黎阳,起步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定位:向世界传播我们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由于她找准了定位,她的作品便喷发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的芳香,你看她对江正原的心理刻画是这样的:
“江正原啊,江正原,你心中怎么还会去想这些,你要知道梦儿为你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他在心里不断地骂自己。一想起秦梦,他就会觉得自己正被一种幸福笼罩着、包围着,心中就会泛起缕缕温馨和丝丝甜蜜。秦梦为了他,放弃了进一步深造、放弃了留在上海的大好机会。即便是她不想留在上海,她也还有那环绕着小桥流水、玲珑雅致、聚江南之灵秀的故乡,那集甲于天下的园林、名扬四海的美食和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于一体的苏州。枫桥夜泊撩起了诗人无穷的遐思,于是有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秦梦婉转轻柔的声音又飘浮在他的耳际,他们西湖泛舟时的怡人画面又掠过了他的双眼。
夕阳西下,云影悠悠,水天一色,白帆点点,遥闻矣欠乃,渔舟唱晚。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幽语声声,流进了江正原的心湖。
以上这段文字多少优美!多么喷发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芳香!下面一段当然也是神来之笔:
《渔舟唱晚》与《春江花月夜》和着《夜深沉》中的《霓裳曲》,伴着拙政园、留园,伴着清潭石林、深竹长廊,他沉醉了,笑着对她说:“他日我也学苏子美,为你购建沧浪亭。”秦梦则摇头晃脑象个古学究,答曰:“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值四万钱。”说着,他们不由相视大笑,但心中也不免神往。苏州城南的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一个私家园林,北宋著名诗人苏舜卿(字子美)曾购地于此。欧阳修有诗云:“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值四万钱。”就是指的这件事。后来苏舜卿集句成联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至今仍镌刻于亭柱上,成为千古名联。后韩世忠、梁红玉夫妇也曾居住于此园。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绿水逶迤,芳草长堤,翠树如云,静影沉璧。
轻舟短棹,琉璃水面,他与秦梦荡漾在西湖的轻波中,思古怀旧,放歌吴楚。不觉船移时,微动了涟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轻风徐来,佳人笑靥如花,是西湖还是西子?是梦境还是秦梦?江正原已然痴了:只盼时光停留于此,永不流逝;只愿学那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过那神仙眷侣的诗意生活。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苏堤、花港、断桥,一处处、一声声都让他万般流连。心动之时,他指着绿水缥缈的远方:“他日我一定要效仿陶朱,与你荡舟五湖,在这里给你造一间,叫什么好呢?名园有沧浪亭,西湖有水云轩,就叫水云轩吧!”
怪不得有读者评论《何处是归程》是一部现代的《石头记》!
《何处是归程》以主人公江正原为主线贯穿小说始终,是一部反映70年代出生的文化人的心灵蜕变史。主要通过他与秦梦、林菲两个完全不同类型女主人公的情变过程,来完成这一人物的塑造。有评论称:该小说不到20万字,有一种长篇短读的感觉。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以主人公江正原为主线,从他读书、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所遭遇的种种生活际遇,以及与两位风格迥异的女性秦梦、林菲演绎出的悲欢离合的爱情,勾勒出江正原的“追求—幻灭—堕落”的人生历程。
那么,这部“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还不到20万字的小说,为什么会在当今文坛上产生这么大的震撼呢?!除了作家是用心灵在发出当代的“呐喊”之外,我们老祖宗优秀文化的灵气也助了她一臂之力!她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当然要感谢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应该是独具慧眼的,还在她孩提的时候,就开始给她沐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辉。她在《记忆的鳞爪》中一文写道:
自幼就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还记得儿时常跟在母亲的身后高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我背的第一首词,也是我背得最熟的一首词,还是我现在一看到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时就想教的一首词。母亲是位中学语文老师,因此她非常注重对我的早期培养。她的目标是,在我上小学之前,就突破识字关,就能背百首诗词。那时家中的古典文学书籍并不多,母亲就拿着她那本《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的古诗词一句句地教我念、教我背。如今,翻着那已经发黄的书页,看着那用红墨水勾勾划划的句子,以及每页空白处注了音的生字和我儿时那歪歪扭扭的字迹,心中不由感慨万千。这里凝聚了母亲多少的汗水,多少的心血。
黎阳告诉我,她写这本书时应该说是处于比较迷惘中。不只对个人、家庭还有对社会、国家。社会发生巨变,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如何选择,何去何从,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未来,她认为这些是值得每一个对祖国有赤诚之心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应该思考的。因此她想用迷惘之心写史书一册,化忧愤之情成悲歌一曲。
她对创作的主导思想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才是文学的原动力,因此她想表达,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了解她的思想,确切地说是了解她想表达的象她这样的这代人的理想与情操。她所追求的是文学上的唯美主义。她很想开创散文化、诗化小说的先河。她在语言上特别唯美。这些当然是她长期受古典文学熏陶以及美文影响的结果。
作家高绪仑非常怜惜她的才气,他在“解读黎阳和她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的评论中,十分感慨地说:我不想按照书评的老路子,再做些必要的批评了。我面对着如此年轻却如此才华横溢,又使命感如此强烈的可爱女孩儿,哪里还有心去挑什么毛病呢?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优秀女孩儿写出的优秀作品。
是的,我也几乎是同样的心态,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优秀女孩儿写出的优秀作品。然而,我还是要说,讲什么呢?这次我到九寨沟旅游,路经成都有幸与黎阳见了一面,那是2002年10月15日。她从德阳匆匆乘车赶来,已经到吃中饭的时间了。我与表妹在一家酒店等她。车子从德阳出发时,她给我来了电话,沿途便接二连三给我来了好几个电话,通报他们的车子现处于什么地方,途中遭遇塞车等。
现在问题是,她将这种为人处世的“热情”弄到她的创作中去了。这就不得不涉及到这部作品的致命弱点,概括起来八个字:奔放有余,含蓄不够。作家自己也认为她其实很理想、很浪漫、很唯美,只是现实生活不容得这样罢了。这才有她的《何处是归程》。前面很古典、很唯美、充盈着田园牧歌的欢乐,后半部却很现代、非常现实、都市的繁华与浮燥、人生的多变与无奈。别看她写的是爱情小说,懂得的人大都知道其实许多是她内心两种情感的矛盾与冲突,再经过一些艺术加工形成的。
不管她文学艺术创作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形式,由于她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上,她的血脉里流淌着龙的传人的血液,呼吸中贯穿着炎皇子孙的灵气,因此她的眼前仍是一片晴朗的天空!她今后创作方向十分明确,前途无限光明!是的,她是在继承中崛起,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而形成了《何处是归程》。我认为:中国文坛也应该从继承中崛起,在继承中发扬光大我们老祖宗的东西,从而找到她复兴的归程!
来源:中华读书网
影视访谈相约东南:黎阳﹒寻觅归程
她敏感的触摸到时代的蜕变,她在迷惘中守望精神的家园,新生代女作家黎阳寻觅归程——《相约东南》正在播出。
黎阳,一位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新生代女作家。21岁那年,她完成了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该著作一出,就以其古典独特的文风和深沉真挚的思考撼动了21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坛。 《何处是归程》以主人公江正原为主线贯穿小说始终,是一部反映70年代出生的文化人的心灵蜕变史,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之中,并被选为大学生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东西方思想的碰撞,中国文坛也出现了多元取向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深陷其中的黎阳对一切都感到迷惘。于是,她在家中闭关写作,用18天的时间完成了18万字的小说。 《何处是归程》出版后,黎阳应邀在全国多所大中专院校进行了以“社会、文化、人生”为主题的巡回演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评论界誉为独特的“黎阳”现象。
她在迷惘中守望精神的家园,一个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时代境遇中如何思考和决择,新生代女作家黎阳寻觅归程——《相约东南》正在播出。
2002年还在国企工作的黎阳看到了一个学生的来信,信中透露出的对未来的悲观刺痛了黎阳。她有感而发的写下了《激情人生》,后来这篇散文被选入了苏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2005年底,黎阳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她在写作的同时,转身经营起了一家文化公司。 在文化大都市北京行走,黎阳却再次感到迷惘。她觉得,北京与她的理想仍存在距离。于是,她开始向外界宣扬“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人的价值认同也发生了改变。面对“西学东渐“的大潮,黎阳举起了”东学西渐“的旗帜。
黎阳访谈内容提要:
“迷惘的一代” 写作的两种方式
“迷惘”之所在 在写作中释怀
文学即人学 “小我”与“大我”
激情人生 “成功”之我见
济世情怀 “东学西渐”
附:《相约东南》简介
《相约东南》(原《相约名人坊》)是一个名人访谈节目。以国内外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为访谈对象,以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名人鲜为人知的奋斗历程为主要内容,让观众看到一个“有思想、有品位、有内涵”的节目。 《相约东南》采访地点跨越了海内外,所访问的人物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体育,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精英,李嘉诚、陈香梅、李昌钰、贝聿铭、李敖、廖静文……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在节目里出现,在节目里展现他们非同凡响的专业成就和他们深刻广博的内心世界。
海峡卫视(原东南卫视国际频道)《相约东南》栏目 首播:每周日晚21:55
黎阳[新生代作家] -走进黎阳
阳光才女黎阳
来源:国际在线
要想著书立说,成为哲人,最好生在先秦;要想激扬文字,成为诗雄,最好活在盛唐。先秦诸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背景中百家争鸣,探究人的生命价值,追求人的理想品格,谋求人在社会和谐中的恰当责任。盛唐诸公在浩浩无垠的华夏大地上涤荡着灵性,挥洒着笔墨,成就着诗篇,从京都华城走向边陲旷野,从宫庭楼阁走向江山塞漠。
千余年的古诗,千余年的传统,铸就了我华夏民族悠容的古风。我慕先秦诸子,我羡盛唐诸公,然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诗篇。正如那一轮新月,冉冉升起于神州的苍穹。
——黎阳心语
光明书评 :
阳光女作家黎阳 郭远光
人生就是在这理想与现实中辗转,在这入世与出世中徘徊,在这有缘与无缘间飘泊。活着的时候因为精神的富足才具有生命,逝去了之后灵魂的永驻才能延续生命。无论生活怎样平凡与苦闷,无论人生怎样失意与压抑,都不要轻言没有了希望,都不要轻易放弃了努力。没有了一生的执着,没有了一生的激情,纵然是活着,活着又有何滋味?
——黎阳《激情人生》
今年3月份,青年女作家黎阳应邀来到西安,将她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所刮起的青春文坛“黎阳热”又带到了西安。在数所学校的巡回演讲中,众多的西安师生和各界朋友得以与这位新生代的女作家直面接触,为她的才智学识赞叹不已。笔者也有幸成了一名忠实的听众,并独家采访了黎阳小姐。
成名后的黎阳虽然很忙,但依然保持着一副清澈的微笑,很阳光的样子,随想到当下文坛中饱经争议的美女作家们,干练的黎阳轻轻摇摇头,“我不是美女作家,我宁愿做一个简简单单的阳光女孩,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思想去净化尘世中的俗思杂念,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去传播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于是,笔者倒很乐意地称黎阳为阳光女作家。
其实黎阳真的还很年轻,年轻的黎阳拥有一般年轻人所叹为观止的精神世界。黎阳今年才25岁,出生于美丽的天府之国。巴山蜀水赋予了她的灵性,诗骚文采陶冶了她的情操。黎阳自幼就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至今她还记得儿时常跟在她母亲身后高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她背的第一首词,也是背得最熟的一首词。黎阳的母是位中学语文老师,因此非常注重对她的早期培养。她母亲的目标是,在她上小学之前,就突破识字关,就能背百首诗词。那时她家中的古典文学书籍并不多,她母亲就拿着《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的古诗词一句句地教她念、教她背。每谈及此,黎阳对她的母亲总是好生感激,骄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的确,黎阳平常有很多话题都是关于她母亲的,以至大家笑言“黎阳有恋母情结”。
听黎阳的演讲,总是令大家称奇不已。称奇于她渊博的学识、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称奇于她迅捷的反应、严密的逻辑、飞扬的文采。台上的她总是那样充满激情、侃侃而谈,想到哪里讲到哪里,信息量之大实在让人吃惊。黎阳的语速很快,声音优美,让人不由自主地随着她思绪所至而神游八极。瞬间,浑身的每一根神经都高度紧张起来,全身激情涌动、热血沸腾,以至于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
正如黎阳自己所言,她这个人很喜欢表达,口头的、书面的。当心中很多感情不能或难于用言词来表达时,她才将其诉诸于文字。她一再向大家强调要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并重。因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首先还是口语表达能力。换句话来说,如果她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得不好,或者语无伦次,或者思维不清晰,或者反应不敏捷,试问大家还会对她产生一个好印象吗?必然对她写的书大打折扣。黎阳本人欣赏的是“语惊风雨,笔泣鬼神”,“下笔千言,出口成章”,对“舌战群儒”这样的风采称道不已。她超群的记忆力,非凡的表达力总令人由衷地折服。黎阳自言,小的时候,经常同母亲对成语,比如以“一”字开头。你说一个,我说一个,谁说不出来,谁就输了。于是,她常拿着成语词典背,经常复述她母亲给她讲的故事。记得“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她连续复述了近一个月,直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也许,她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她还常给她母亲背诵古诗词、古文,为母亲唱歌。大学放假回家,她也常是等她母亲做完琐事后,边弹边唱,母女同乐。
很多人都说,黎阳是属于那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才女,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的确如此,黎阳本人欣赏的也正是这种类型。她提倡要有健全的人格结构和健全的知识结构,在博的基础上有所专攻。“大家通常都是杂家”,她如此说。“如果仅是博,那么容易流于杂芜,似乎样样都通,却样样都不通;如果仅是单一地专,容易使自己的眼光狭隘,根基不稳。正如建造金字塔一样,要打好宽广而厚实的根基,然后再走向塔尖,有所专攻”。在谈及她的第一专业企业管理时,黎阳笑了,“以前我总为第一专业学的是企业管理而懊恼,如今我更多的是欣喜。因为它使我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时更加理性,而不是感性的冲动。郁达夫、徐志摩最先都是学经济的,鲁迅是学医的”。因此,在她的演讲中,她也一再提到学习人文科学的同学要多涉猎自然科学知识,而学习自然科学的同学要多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为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一个人是不够的。他最多只能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而不能成为一个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因为他缺少思想和价值的判断观。
在谈到如何面对今天多元思想文化价值观,如何看待同龄的另类作家时,黎阳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正因为迷惘,正因为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感觉我们就象当年海明威笔下的"the lost generation"(迷惘一代),我才会写这本《何处是归程》。如何选择,何去何从,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未来,我认为这些是值得每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应该思考的。在处于这种多元思想文化价值观的今天,我的态度是容忍别人的存在,坚持自己的。正因为容忍别人的存在,才能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才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正因为坚持自己的,才能独树一帜,别是一家;才能使自己成为‘我’而不是‘你’,成为‘你’而不是‘他’的原因。也正因为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殊的吸引力。”黎阳笑称,这也就是外交政策上的“求同存异”。
黎阳曾说:“我要写诗歌,不然对不起心中那汹涌澎湃的激情、千回百转的柔情;我要写散文,不然对不起自己的千般思索、万般感悟;我要写小说,不然对不起这曾经沸腾并凝聚在身边的历史;我要写戏剧,不然对不起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要写童话,不然对不起这尘世中光怪陆离的幻象。”但黎阳却明确地告诉笔者,她不会以一个专业作家的形象出现,写作更多的是她的兴趣,而不是她的职业。“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才是文学的原动力。一旦把自己的文学创作当成了卖文,就难以写出好作品了。她要用心中之真情抒写性灵之文章。一句话,为情而造文,而非为文而造情。她不会为写作而写作。宁缺毋滥,要出就出精品,否则就是逼她写她也不会写的。她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做一个文化传播者,成为文化传媒精英。她认为,人活着肯定要吃饭,但人活着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吃饭。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与其追求物质的享受,不如追求理想的实现,因为只有理想才给生命以意义,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黎阳常说,很多人只会看到别人成功之后的荣光,看到鲜花和掌声,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去探究其人为此所付出的东西呢?所以说黎阳内心其实经常是苦闷的,难于被人家所理解的。因为别人,尤其是同龄人,他们可能更多的是把时间用在休闲娱乐上,而她却一个人在忍受孤独与寂寞,在不断地努力奋斗。但是,不能忍受这种在追求成功时孤独与寂寞的人,也就不可能享受成功时的荣光。“人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并不是所谓功成名就、无限风光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迸发出激情,产生对人生的挑战和对未来辉煌期盼的那些日子。人的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刻也莫过于那漂泊流浪途中的画虹听雨,那追寻梦想的山间路上的苦思冥想。惟其如此,我们才没有被莫名的无益的重负困僵于死堡,才会勇敢地跋涉自然和灵魂的重重荒原。”黎阳如此说道。
黎阳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东学西渐,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Spread the Chinese culture throughout the world)。为此,黎阳不停地学习英语。她说,有输入更要有输出,“入世”的中国更需要中国文学的“入世”,文化的中国更需要与世界进行对话,她愿为此尽自己之绵薄之力。在演讲中,大家都为黎阳流利娴熟的英语而惊叹,都不知道她是怎样学习英文的。当笔者问及此问题时,黎阳告诉我,为了学好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她把自己封闭了二十来天,天天不停地说,直到嘴都说出了血。朋友们见到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你该喝水了”。因为没有语言环境,就必需自己创造语言环境。她在家中的冰箱、沙发、书桌、衣橱、厨房各种器皿上都贴上了英语标签。还不停地模仿英语电影中的人物对话。那一段时间,她满脑子全是英语,以致于做梦都是英语的。后来她在北京学习,她的美国老师问她“谁是你的外籍教师?”,当她回答她没有外籍教师,全是在家中自学而成时,美国老师觉得真是不可思议:“FIRST”(你是我碰到的第一人),老师这样说。
生活中的黎阳天真而烂漫,爱说爱笑爱背诗爱唱歌,有她在的地方总是令大家很开心。她的歌唱得很好,曾多次获奖。更让人吃惊的是,她竟能一个人唱多声部。在青山绿水之中,寻找诗意的浪漫,这就是黎阳的兴趣所在。看着眼前稚气未脱的她,真难以把“作家”二字与她联系起来。无怪乎有人说,不仅想看到事业成功的黎阳,更想看到在湖上荡舟轻唱的黎阳。
现实本来就够烦恼甚或残酷的了,我们为何不多一些快乐呢?一个人如果能使别人快乐,自己也会感到快乐的。黎阳这样说。所以她经常在别人面前显示出快乐,以阳光的形象出现。是的,这就是黎阳,读者心目中的阳光女作家黎阳。
(本文作者:郭远光, 2000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一直从事新闻工作,现为西安某周刊编辑部主任,2002年元旦创办国内首家新闻人文化传播类专业网站——中国新闻人文化网http://www.xinwenren.com,影响较大。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或转载新闻、文学等各种体裁作品500余篇,30余万字,主编了同“传媒文化丛书”)
黎阳印象之我见
老 屯
我常常到心语文室这个论坛里来,大凡来了便要翻一翻有关对黎阳印象和评价的贴子。看到诸多网友都给予她很高的评价并送以许多美称、尊称和爱称,感到衷心的高兴。可以说,我和黎阳是忘年之交,在我们的来往通讯中,她总是以"老哥哥"称呼我的,所以我同网友们颇有同感。不过,若是谈起对她的印象和评价来,我觉得有一点是不该忽略的,那就是她应该是一位当之无愧新生代思想家。
新生代思想家一词是我在网上读到的,经阅读有关资料使我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了解。进入新世纪以来,确实有一批像黎阳这样的青年人物在中国文坛日趋活跃,乃至于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主力。他们共同特点是视野宽阔、文思新锐,而且许多人已完成了知识储备的积累和思想体系的建构,在社会上已经得到了以同龄人共鸣为标致的公认。
我所说的新生代思想家是爱国爱中华民族的,进步的,有理论创新能力和思辩能力的,在中国文坛上著书立说而且有一定影响的。我认为黎阳就是一位。她那句"让东学西渐,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心语,既是她的梦想也是她的主张。她"羡辜鸿铭译四子书,述《春秋》大义及礼制诸书,使西人见之始叹中国学理之精,争起传译”。她认为“有输入更需输出,'入世'的中国更需中国文化的'入世',文化的中国更需与世界进行对话”,而且她发出字字千钧的誓词:"吾愿为此尽自己之绵薄之力,草作英文随笔,期交同道之人。”这使我想起评论家彭放在评点我的拙作长篇小说《荒》时说的一句话:"我们不仅搞“拿来主义”,还要搞“送出主义”,就是要把我们中国传统的语言,传统的文化要送出去。这个“送出主义”要送出什么东西呢?第一就要送我们的语言,要把我们的汉语送出去。因为语言这东西它不是单纯的语言,它是同他那个民族的传统,民族的审美,民族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年龄、阅历和经历虽然相差悬殊,却有如此异曲同工之妙,可不可以说这位评论家就是她的“同道之人”呢?试想,如果她不是“一个自幼在中国古典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又怎么能“慕先秦诸子,羡盛唐诸公”,又怎么能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如此切骨入髓的理解,又怎么能有极富民族精神的自信和勇气地提出这样震撼人心的主张!
黎阳2002年7月出版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与其说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精品,莫不如说是她“东学西渐”思想的艺术再现。《何》著的出版发行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轰动效应,乃至于引发了“黎阳现象”;之所以与张海迪的《绝顶》同时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之中,乃至于引起文学界和网络文化的广泛关注;她的讲演之所以火爆家乡校园,常被狂热掌声打断,乃至于造就一支真正属于黎阳自己的追星族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了《何》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思想价值。说明了黎阳她年龄虽小却建构起成熟思想体系。可以说,她的思想正在启蒙和影响着一代人,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在读了她的《何》著后写到:"这就是我们的作者黎阳,这就是新世纪新中国的新一代。这一代人根本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令人失望'的一代,相反,我们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这一代人的成长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希望"。
“她忧国忧民,对祖国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正如她自己所说:“不要问我们的国家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她的这些熠熠闪光的言语不时地在我脑际里回响。她为什么有这般豁达胸怀?因为她是新生代的思想家。
零距离接触公共知识分子黎阳
郝建国
黎阳带着几位朋友在成都的一家酒店为我接风,席间我们谈到了成都的温柔、川菜的美味和川妹子的妩媚,这时黎阳很自豪地插了一句:“那是,不到四川不知道结婚早嘛!”话说出去后,她略显羞涩,于是又补充说,“这可是前段时间一个香港朋友说的。”
见面之前我曾在网上采访过她。我说“我的第一个问题很尖锐,希望你能正面回答。问题是这样的,当前文坛上有一种非常耀眼的‘美女作家’现象,请问你是不是‘美女作家’?”
很快那边就敲出几行字:“首先美不是错。‘美女作家’之所以遭到诟病,不是因为她们‘美’,而是她们的作品,具体说就是她们那种纯写实的甚至卖弄隐私的创作方式受到了一些读者的质疑。我不是美女作家,我宁愿做一个简简单单的阳光女孩,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思想去净化尘世中的俗思杂念,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去传播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
苹果脸,白里透红;批肩长发,几乎没有什么化妆的痕迹,一看就是个清纯、阳光的知识型女孩子。别看她仅有25岁,却是2003年度网络最走红的女作家。在网上随便输入“黎阳”这个字眼去搜索,好几百条,像新浪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华读书网、中国广播网……
黎阳的走红的因为她去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老实说,在光电印刷技术很普及的今天出一两本书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难的是黎阳的书一问世反响就不一般:先是获《十月》杂志社、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主办的“首届文学新世纪优秀作品奖”;接着被福建省文明办主办的国内知名网站《文明风》评为 “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 (张海迪的《绝顶》也在其中)。最不容易的是有的大学文学系还把《何处是归程》列为学生必读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近期她的能量更是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发出来,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在美国的中文杂志《中外论坛》、香港《星岛日报》发表文章,其文集也正由一家出版社编辑出版。
黎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德阳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做团干,兼公司内部电视台的主持人。在当地,这家垄断企业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后勤福利都是令人艳羡的,是不少人很想去而又去不了的那种单位。不过黎阳在那里工作几年后就毅然决定离岗学习。她要实现自己传播东方文化的梦想,显然在企业工作不是最理想。 现在她学习即将结束,先后有几所知名的大学向她伸出了橄榄枝,目前她还没有打定主意——她正忙着在各地演讲呢。
和黎阳谈论一番,大家都会以为她是文学系科班出生,实际上她是杂家。“大家通常都是杂家,”她如是说,“如果仅是博,那么容易流于杂芜,似乎样样都通,却样样都不通;如果仅是单一地专,容易使自己的眼光狭隘,根基不稳。正如建造金字塔一样,要打好宽广而厚实的根基,然后再走向塔尖,有所专攻”。在谈及她大学的第一专业是企业管理时,黎阳笑了,“以前我总为自己第一专业学的是企业管理而懊恼,如今我更多的是欣喜。因为它使我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时更加理性,而不是感性的冲动。郁达夫、徐志摩最先都是学经济的,鲁迅是学医的”。
在一大群人中,黎阳自觉不自觉地就成了核心。她天真而烂漫,爱说爱笑爱吟诗爱唱歌,有她在的地方总是令大家很开心,这使大姐姐、大哥哥们都让着她;她关心别人而又能出口成章,这让小妹妹、小弟弟都崇拜她。
旅游是黎阳的最大爱好。她自我介绍说她是一个自幼在中国古典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孩。慕先秦诸子,羡盛唐诸公,思高山流水,想《梅花三弄》。酷似太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最愿背上行囊走遍千山万水,万水千山。于繁华的现代都市中也能发思古之幽情,于喧嚣的工业文明中也能回归到宁静的田园牧歌里。她说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妈妈出去旅游,再大一点就跟着妈妈的同事游,再以后自己长大了,就背上行囊独自一人游,今后的目标之一是游遍世界。
我很羡慕黎阳那张白里透红的脸,因为那是最健康的颜色。问及秘诀,她说她这个年龄也没有刻意追求什么养生保健,但是有些习惯自认为还是比较好,如她几乎不喝什么饮料,也不喝啤酒,白酒更是不习惯,但有一样东西永远伴着她:那就是纯净水。她外出的时间长,包里少不了一两瓶纯净水,宾馆的房间里到处扔的都是空塑料瓶。她说纯净水就是最好的排毒药。口味方面,四川人嘛,辣椒自然不能少(四川人说不吃辣椒脸上会长痘痘),但她不太喜欢肉类,对蔬菜也没有特意要求,只是特别喜欢水果,像四川的柑橘,陕西的苹果,她一次都能吃好几个,有了这些她几乎可以不吃饭。她说有一次从西安回来,她在火车上带回一大箱子苹果,让她妈妈知道后好心疼的。
黎阳的朋友很多,几乎遍布全球各地。采访她的时候,经常有人不知从哪里打来电话。不管多忙,黎阳总是那么真诚、热情地与朋友们招呼。这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那些一呼百应的精英:读书、写作、演讲、交朋友,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改造着我们。
《当代女报》
黎阳——立志要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的阳光女作家
《学子》杂志社 聂中民
题记:
3岁通过识字关而能背诵百余首古诗词,25岁出版长篇处女作《何处是归程》,并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之中。只要你在任何网站检索黎阳两字,就有上百条信息。这后边所有的,似乎不是一位26岁的年轻人所能拥有的。可她有,有的是—
梦里花落知多少,在古典文学熏陶下成长的阳光女孩
1977年8月的一天,黎阳出生在四川西部城市德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用她的话说就是一个自幼在古典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孩。黎阳的妈妈是位中学语文教师,很注重家教和早期培养。在她的记忆里,那时她们家里没有多少古典文学书籍。为了能让她早日突破识字关,黎阳的妈妈常用《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的古诗词一句一句的教她念,教她背。黎阳三岁的时候就能熟练地背诵百余首古诗词,在街坊邻里间已小有名气。自小天资聪颖的黎阳也因此而未到上学年龄就被子弟学校破格提前录取。
上了小学,黎阳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都要按妈妈的要求练习30分钟的书法,爱好无线电的爸爸往往要她多做数学题。小黎阳似乎对书法和数学不太感兴趣。对文学情有独钟的她练习书法不到10分钟就心浮气燥,一日一题的数学计划倒成了一日一诗。至今她还能熟记儿时所念的第一首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黎阳背得最熟的一首词。坐在旌湖宾馆六楼的雅间里,看着远处秋波粼粼的湖水,记者被黎阳超群的记忆力和非凡的口头表达能力由衷的折服。无论是《春江花月夜》或是《长恨歌》、《蜀道难》、《将进酒》等,她都能全文诵出。在黎阳小的时候,她经常和妈妈对成语,诸如以“一”字开头。你说一个,我说一个,当谁说不出来的时候,谁就认输。于是,她常拿着成语词典背诵成语典故并且经常复述妈妈给她讲的故事。记得“司马光砸缸”的这个故事她复述了将近一个月,直到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她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黎阳如是的告诉记者。在她和妈妈的生活空间里,同妈妈一起对成语、听妈妈讲故事、给妈妈背古诗文、为妈妈唱歌对小黎阳来说是都是再快乐不过的事。每每放学回家,懂事的黎阳先帮妈妈做完琐碎的家务事后,就是母女边弹边唱的同乐时光。于是认识黎阳的朋友都调侃说黎阳有“恋母情结。”
除了古诗词,黎阳对《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金庸、梁羽生等武侠小说作家的小说产生了极大兴趣。在读初中的时候,她对古代诗词和中外名著读得多了,自己也就忍不住露几笔,竟时不时赢得老师的好评和同学羡慕的眼神。那时,虽然她对古诗词的格律一窍不通,不过记得多了,也能写出几首。虽说是依着葫芦画瓢,但仔细读来还真有些诗的味道。书读得多了,她甚至有些兴致大发,竟模仿金庸和梁羽生的笔墨写起了自己的武侠小说《风雨盛霜》。在升学的节骨眼上,一部已写了10多万字的武侠小说(据说还没有写到三分之一),就在来自学校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下草草收场。所有的快乐只能被每天都背不完的英语单词和繁杂的计算式所代替。九月来了,黎阳以优异的成绩被东电中学录取。高中时代,黎阳读的是理科班。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写作的追求。黎阳在上中学时,尽管学习任务繁重,但她一有空就去学校的图书馆,特别是周末,一坐就是一整天。读文学著作和练习写作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图书馆也就成了她去得最勤的地方。
黎阳完成中学学业后就读了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工程系,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面对枯燥无味的第一专业,她仍一如继往的挤时间啃中外文学名著和学术论著等书。因为她知道,写作和所学并无直接联系,再说鲁迅先生是学医的、徐志摩还是学经济的,而真正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又有几个能写出震撼人心的好作品呢?大学校园里,并不是想象中鲜花、篝火、月夜的浪漫。在现实面前,贫富差距尤为突出。在逆境中,一些学生更加刻苦认真,一些学生则一蹶不振。黎阳在思考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时,还及时抓住机遇,经常参加各种比赛和社会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读大学时,她就多次获得校、市级演讲、辩论比赛的大奖。在大学里,她担任过学院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公关礼仪协会副会长、学院通讯社记者、系报主编等职务。她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结合起来,极大的发挥了自己的文学才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20天打造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石头记》”
1997年8月,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的黎阳正在为考研或就业犹豫不决时,中国发电行业独占鳌头的大型企业——东方电机给她抛出了绣球。在当地,这家垄断性的企业无论从工资待遇,还是后勤福利来说都是让众多想去而又去不成的那些大学生们所羡慕的。黎阳大学毕业后如愿分配到了位于家乡城市的大型国有企业团委,主要负责宣传文体线工作兼电视台主持人,并担任了《东电青年》杂志主编,这无疑给黎阳提供了一块施展文学才华的天地。黎阳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经常深入基层了解青年的思想情况,撰写了很多调查报告类文章。同时,黎阳还针对当前社会、企业焦点、热点问题撰写了数篇评论性文章,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成功地组织开展了各项文体工作,主持了多种大型文艺晚会。在协助公司宣传部办好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青年园地》等栏目的同时,黎阳在《中国共青团》、《中国青年》、《团情快报》、《中国机电日报》、《东方电气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各类文章近百篇。工作的同时,黎阳还考上了川师中文系研究生班。在工作之余,黎阳更是刻苦写作。工夫不负有心人,黎阳的辛勤耕耘终于得到了回报。她先后创作了60多万字的各种体裁的文学新闻作品。著有散文集《激情人生》,诗集《朝阳集》,中篇小说《永远的守侯》、《苍茫云海间》等作品。
2001年4月的一天,每天忙碌于共青团工作中的黎阳有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一部事先没有做太多具体构思的以青年知识分子心灵蜕变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始诞生了。为了早日完成小说,黎阳干脆请假回家。一头扎进文字堆里只顾写小说的她,每天都坐在书房的计算机边深居简出。那20多天的日子里,黎阳关掉了手机等通讯工具。因写小说找不到黎阳的朋友们每每把电话打到黎阳的家里,都是黎阳善解人意的妈妈接的。就连吃饭时间,黎阳都怕错过最好的写作时间。有时候,当计算机键盘敲得发烫的时候才不得不停下来在书房休息个把小时。黎阳是个讲效益和质量的人,最少每天都要写一万字以上。当黎阳在已经被因写作而磨得看不清字迹的键盘上敲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这部18万字的小说竟没有做任何修改,仅仅发现了几个错别字。在脱稿后的一、两个月,黎阳发现当期《中国青年》杂志封面上赫然写着“变变变”几个大字。看其文章的内容,竟是反映当代大学生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几年的变化情况。当时黎阳心头强烈的一震,这与她的小说书稿的内容是多么的相似。这让她对长篇处女作的出版有了信心。后来,黎阳把一本厚厚的书稿送到了《十月》杂志社和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联合举办的“首届文学新世纪作品大赛”组委会评委的案头。
2001年的8月的一天,黎阳的书稿《何处是归程》获得了 “首届文学新世纪优秀作品奖”。中国作家网和中国广播网也不失时机的在“佳作欣赏”和“美文演播”栏目中全文连载。一时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稻草人系列丛书编委会等多家出版社和出版公司都通过各种渠道联系黎阳协商出书事宜。2001年12份,好消息从北京传来,黎阳18万字的小说稿《何处是归程》和工人出版社顺利签定了出版合同。得知这个不大不小的喜讯,黎阳的朋友和家人无不为之高兴。
有了初战告捷的经历,黎阳的写作更加勤奋了。这时的黎阳更是文思泉涌,作品频频发表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香港的《星岛日报》、美国的《亚省时报》、《中外论坛》等海内外的知名报刊杂志上。
2002年7月,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单行本经工人出版社、修正文库作为暑假强档图书隆重推出。新书还没上市,黎阳就从发行公司的库房里拿了2本样书就匆匆踏上了从北京开往大连的火车。2002年8月6日到12日,她应邀参加了由现代SNP创作中心、哈佛大学儒学研究会在大连举办的“首届哈佛小说国际笔会”。会上,黎阳得到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杜维明先生、加州大学东亚系主任奚密教授、中国著名作家余秋雨、评论家白烨、安波舜等人的高度赞誉。两个月后,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二届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黎阳同样赢得了著名旅美作家少君、沈宁,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瑞琳的一致好评。这部小说以唯美的语言开创了中国当代诗化小说创作的先河。唯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一上图书市场,就在当代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由此在评论界引发了一场关于独特的“黎阳现象”的讨论。甚至被评论家誉为中国当代的“《石头记》”。
一石激起千层浪,用心中真情抒写性灵文章的黎阳
2002年的11月,对黎阳来说是个不寻常的季节。光明网、人民网、新浪读书网、中华读书网等国内知名网站相继发表近30篇书评。黎阳在全国部分省市各大新华书店进行签名售书的活动经多家电视台专访报道后,以旋风之强势席卷当代文坛。月底,《何处是归程》一书的作品研讨会在重庆召开。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蓝锡麟、副主席王定天,重庆市文艺活动中心主任、土家族作家阿多等重庆文艺届知名人士对黎阳的作品做了客观的点评。《重庆晚报》、《重庆青年报》、《新女报》等媒体竞相报道,并为该书开辟专栏发表书评进行推荐。2002年12月13日,中华读书网又在首页“书评天下“栏目同时推出了陕西《当代女报》总编助理郝建国和湖南著名作家钟奋生的两篇书评,将这股热浪引向高潮。一时间,黎阳和被文艺评论界誉为独特的“黎阳现象”的相关报道和书评以铺天盖地之势纷纷在新浪、东方、中华、南方、光明、人民、新华等国内30多家网站和《三秦都市报》、《成都晚报》、《西安日报》、《各界导报》、《今早报》、《中华读书报》、香港《星岛日报》、中央、省、电视台等数百家新闻媒体上。接着,她的长篇小说 《何处是归程》被福建省文明办主办的国内知名网站《文明风》评为“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张海迪的《绝顶》也在其中)。新华网、光明网、中华读书网同时推出。有的大学中文系甚至把黎阳的《何处是归程》列为学生必读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面对这些雪花般的报道,黎阳本该好好地享受众多年轻人少有的成功的光环和成功后的荣光。但当记者问及她创作目的时,她心情平静的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肯定要吃饭,但人活着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吃饭。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与其追求物质的享受,不如追求理想的实现。只有理想,才会给现实的生命赋于新的意义。黎阳的创作目的很简单,她的写作只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她一样被称为“迷惘一代”的当代青年人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而不是一说到写作,就是为了发多少稿,拿多少稿费而去写。有些时候,周围的人对黎阳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以古典文学为伴,以琴棋书画为友,在文字的快乐中寻找人生梦想很是不理解。面对各种诧异的目光,有时黎阳不止一次的问自己,我这样执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对黎阳来说,固执的坚守一种不灭的信仰,为一份执着的追求在寂寞和孤独中保持一种不变的情怀是何其的困难。黎阳认为,一个不能舔尝孤独和寂寞的人,也不可能享受成功时的荣光。因此,读黎阳作品的人很是为她的文字所震撼。在记者翻看黎阳专门为了这次采访准备的一叠厚厚的书评时,有作家老屯在读黎阳书时的感叹:“你的书俺看了一半了,几乎是当代的《呐喊》,好震撼啊!”黎阳告诉我,写作是个很艰辛的工作,她不会把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她始终以心中之真情书写性灵之文章作为创作理念,因为她认为“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才是创作的原动力。这些骄人的成绩可喜可贺,但她却说没有时间享受成功的快乐,始终没有停止攀登的脚步。2003年5月,以传播一流EBOOK为理念的《中文在线》推出了她的力作。
激情时代的夙愿,阳光女作家有一个高远的梦想
正当我们全民如火如荼的学习英语的同时,黎阳却有个高远梦想:那就是东学西渐,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时下,前有加入WTO,后有2008年奥运会在即。“有输入就有输出,‘入世’的中国更需要中国文学的‘入世,’文化的中国更需要和世界进行对话”,黎阳如是说。
为了早日实现激情年代的夙愿,对黎阳来说,学好英语是何等的重要。黎阳在滔滔的学习英语的热浪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她在朋友们不解的眼神中依然踏上了去北京求学的火车。为了学好英语,尤其是口语,黎阳把自己封闭了20多天,天天都说,直到嘴唇都说出了血。朋友们看到黎阳,第一句话就说:“黎阳,你该喝水了”。因为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黎阳就自己创造环境。她家的电冰箱、沙发、书桌、厨房的各种器具上都贴满了英语标签。黎阳最喜欢看英文电影,有时还模仿电影中人物的台词说。那段时间,她似乎对英语情有独钟,有时连做梦都是英语。刚到北京大学的时候,黎阳的美国籍老师问黎阳:“谁是你的外籍老师?”当她回答没有外籍老师,是自己自学而成时,黎阳的美籍老师觉得不可思议。满脸惊讶的说:“FIRST"(你是我碰到的第一人)。这还不说,有一次,那是2001年的11月的一天,黎阳在北京外文书店看书。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先生和黎阳进行了10多分钟的口语交谈后,执意要把黎阳挖到疯狂英语编辑部去。由于黎阳不喜欢坐班,当时就婉辞了李阳的诚邀。由于黎阳喜欢英语,在读书的时候还在四川省《外事天地》杂志社做过编辑记者。
愿为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的尽自己绵薄之力黎阳创办了自己的个人网站---黎阳心语文室(http://www.liyangwz.com)。在网站上黎阳为海外华文作家开辟专栏,与著名的海外华人文学网站“笑言天涯”携手合作,创作、出版、研讨共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繁荣鲜活文学。
为了心中那个不变的梦想,黎阳希望能与海外著名的华文作家合作,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支持她的工作。同时还决定以文化公司的形式加强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包括策划一些书籍或创办高品味的文化杂志(如近期就准备策划出版由留美博士李同青先生撰写的《美国女人和中国女孩》)。喜欢旅游的黎阳告诉记者,在众多的作家中,他最欣赏的是林语堂先生。在当时三个能用双语写作的华文作家中,林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成名后的黎阳应邀一直奔波于西安、武汉、南京、成都、上海等地的大学里做演讲。有几所大学都想把黎阳挖去当中文教师。采访快要结束时,黎阳好生感激的说: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支持,我除了奋斗别无选择!在此,让我们祝愿阳光女作家黎阳早日实现激情年代的夙愿!
2005年12月15日
走进阳光才女黎阳
莲花卫视《品牌中国》:阳光才女黎阳
澳门莲花卫视《品牌中国》栏目
阳光才女——黎阳
(要求:平速 激扬 声情并茂)
一个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阳光作家,一个美丽激情的演讲家,一个率真率直、任情任性的奇情才女。
黎阳,著名新生代女作家、演讲家。研究生,大学客座教授。籍贯四川德阳,曾从事共青团工作,担任过刊物主编,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企业文化运营总监,文化公司总经理等职。自幼酷爱文学,擅长演讲,多次在国内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著有散文集《激情人生》、诗集《朝阳集》、中篇小说《永远的守候》,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编译作品《处世手册》、《绝妙口才》、《秋的怀念》等。代表作《何处是归程》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之中,亦被选为大学当代文学必读书目。散文《激情人生》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绝妙口才》作为公务员培训教材。
她致力于口才学和成功学培训,在全国多所大中专院校进行了以“文化、社会、人生”为主题的巡回演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评论界誉为独特的“黎阳”现象。
同期:(谈小时候受母亲的教育和影响)
一个自幼在中国古典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孩。慕先秦诸子,羡盛唐诸公,思高山流水,想《梅花三弄》。酷似太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最愿背上行囊走遍万水千山。于繁华的现代都市中也能发思古之幽情,于喧嚣的工业文明中也能回归到宁静的田园牧歌里。以其为人阳光和作品阳光,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阳光才女。
“让东学西渐,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国文化”是她不变的梦想;“做公共知识分子,文化传播者”是她积极倡导的理念。
同期:(公共知识分子)
这个自幼在中国古典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她的《何处是归程》让我们的眼前一亮,心中一热。如泣如诉的凄美萦绕在读者的脑海,挥之不去。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一个并不特别出奇的题材却被演绎得如此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扑面而来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馨香,如行云流水般的诗化语言,如此炉火纯青的语言造诣。为我们创作了一部部充满理想主义、唯美主义这种唯美唯善、激情高昂的文学佳作。
同期:(谈《何处是归程》的创作)
她拥有一般年轻人所叹为观止的精神世界。巴山蜀水赋予了她的灵性,诗词曲赋陶冶了她的情操。很多人都说,黎阳是属于那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才女,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而生活中的黎阳天真而烂漫,爱说爱笑爱背诗爱唱歌,有她在的地方总是令大家很开心。
为什么大家都说黎阳歌唱得好,主要是声情并茂。其实她哪里是在唱歌,完全是在演绎着一个真实的自己,全情投入去诉说她的心声。与歌声融为一体的她,完全有别于在台上侃侃而谈、在众人面前谈笑风生的神情,更多的是率真率直、任情任性。唯其如此,才是真实的。
在青山绿水之中,寻找诗意的浪漫,正是她的兴趣所在。无怪乎有人说,不仅想看到事业成功的黎阳,更想看到在湖上荡舟轻唱、柔情似水的黎阳。
同期:“运用海边采访内容”(谈阳光)
最难得的是她愿意把很多资源同大家一起分享,才使得她人缘很好,都看得出她是用真心在对待朋友。黎阳的心思极为细腻,观察力超强,很善于揣摩人的心思,恰到好处地为他人着想。生活中的她一样表现出很多小女孩的情怀。
同期:(再谈本人阳光的一面)“运用室内采访”
说她是奇情才女,那是在她身上标准的儒家用世原则和道家的法乎自然之理矛盾和谐的统一于一体。她是积极的,又是消极的;她是天真的,又是成熟的;她是理智的,又是感性的,她是清高的,又是合群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段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强烈的史命感和社会参与心使她完全同吟风弄月、码字写文的纯文人搭不上边。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能摆脱大多数女性作者只能写私人情感、困于小我的巢窠,才能大气凝重,审视大我,通过“个人私情”来反映“社会群情”,才能拷问灵魂、探究终极关怀。
同期:(谈中国古文化)
当我们把伤心的眼泪纷纷抛向坚强独立的英国少女简?爱时,大洋彼岸的有情人却正为“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质本洁来还本去”的林妹妹恸哭流涕。我们不曾知道,当我们大谈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西方的学者们却沉浸在我们先秦“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辉煌哲学中。活跃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奏响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序曲。他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背景中百家争鸣,以探究人的生命价值为起点,以追求理想人格为目标,以谋求各人在社会和谐中的恰当责任为归宿。正是这些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和主流文化。
同期:(再谈中国古文化)
当我们孜孜不倦地学习西方文化,当其它国家正深入研究我们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时,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却忘记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读莎士比亚、拜伦、夏洛蒂?勃朗特、海明威,却不约而同地忘记了自己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甚至忘记了开启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诸子百家。
同期:(谈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之处)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东方的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无疑将是一个愈久弥深的话题。向世界传播我们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黎阳作品和她本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阳光唯美,具有强大的正向感召力。她的散文《激情人生》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其原因就是引人振奋,催人奋发,影响人生。
同期:(《激情人生》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最好还是训练对经典篇章的背诵。刚开始背诵的时候,可以不知其意,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自然就会逐渐懂得,甚至某天突然与某些作品产生共鸣,瞬间顿悟。腹有经典,受用一生。
同期:(谈有关激励人生的内容)
人生就是在这理想与现实中辗转,在这入世与出世中徘徊,在这有缘与无缘间飘泊。无论生活怎样平凡与苦闷,无论人生怎样失意与压抑,都不要轻言没有了希望,都不要轻易放弃。
以儒家的精进之心对待自己的学业和事业,积极入世;以道家的道法自然对待自己的个人荣辱,淡然出世,是她所追求的人生观和人生境界。
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阳光才女黎阳正呼唤着:今天的时代,如今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公共知识分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实现它的伟大复兴!
字幕配音乐:
人生,是一个存在的过程。
人生,是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
阳光才女黎阳歌曲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