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jiazu yinyue
土家族音乐
music of Tujia nationality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中国湘西、鄂西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四川省的酉阳秀山、石柱、黔江和湖北宜昌地区的五峰、长阳等县。人口2832743人(1982年统计)。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汉语汉字,仅有湘西的保靖、龙山、泳顺及鄂西的来风等县少数偏僻山寨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人民喜爱歌舞,每年农历正月和三月是传统的歌舞节“社巴日”。民间音乐主要有民间歌曲和器乐两类。
民间歌曲 按土家族的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
山歌 土家族山歌在语言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之别;在内容上有情歌、 古歌、 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西苏区产生过大量革命山歌,在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①四句歌,亦称“四句头”,是流传较普遍的山歌。歌词为7字4句,故名。湖南龙山永顺等县流行的土家语四句头平腔山歌,音域不宽,音调多级进和三度进行。见下例:[]此外,保靖县流行的沿河腔、坡头腔,龙山县的洛塔山歌,鄂西鹤峰太平的茅坝山歌,皆属于四句头山歌。②五句歌,是由一个重复的上下句中间插进一个变化句而成。其结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流行在保靖、永顺及桑植的五句歌,变化句插在 2、3句之间;一种是流行在桑植偏远山村的五句歌,其变化句插在3、4句之间,手法特殊,别具一格。③连八句,主要流行鄂西地区。由前后若干五字句中间插入,字数规整,连说带唱,成八句数板。音调连贯紧凑,一气呵成。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多表现爱情,由一或多人用高腔演唱,歌词固定。④穿歌子,又称穿号子、穿五句,是一种结构比较复杂的高腔山歌。由“号儿”(四句头山歌)和“歌儿”(五句子山歌)组成“歌儿”由歌师领唱,“号儿”由众人帮腔。演唱特点是先唱号儿”后唱“歌儿”,再将“号儿”的1、2、4句分别插入“五句歌”中演唱。
薅草锣鼓 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在集体薅草、耘田或挖土时,由2人或4人在劳动队伍前鸣锣击鼓歌唱。薅草歌的歌腔有 3种形式。①乐段式歌腔:流行于湘西各县。由一个上下句组成的基本曲调唱多段词,富于朗诵性:[]②两段式歌腔:流行于永顺和平地区。由两个不同曲调和节奏的乐段组成。第一段由锣鼓引出紧打慢唱的歌腔,曲调高亢悠扬,节奏自由,旋律富于装饰性;进入扬歌部分,节奏明快有力,曲调近似龙山坡脚的薅草歌。③用多首民歌联缀成套的歌腔:通常用5、6首至20多首歌曲组成。桑植东北部的一套曲调达24首,其名称为“路边黄花开”、“一树花儿鲜”、“太阳当顶上”等。薅草歌有领唱、齐唱和4人各唱1句等唱法。伴奏乐器少则用一锣一鼓,多则加马锣兴镲二镲、唢呐等。
劳动号子 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撬岩抬石,行船驾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①行船号子主要流行于酉水、澧水流域,有荡桨号子、摇橹号子、拉纤号子等。如酉水摇橹号子由一人领唱,主旋律轻松悠扬,起伏跌宕,众人以音程为四度的“咳哈”或“咳咳、哈”伴唱,曲调上繁下简,旋律突出,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②拖木号子以永顺县长官寨的最有代表性。分二声号子、三声号子、四声号子及间接号子 4种。三声号子是由于领唱、齐唱用三句不同曲调而得名,节奏平稳,旋律性强,四声号子只有 8小节,领唱、合唱各有四句不同的曲调,故名。音调激越高昂,节奏短促有力,用于拖木的关键时刻。③岩工号子以古丈县和龙山县流行的最具代表性。古丈县的岩工号子有三声、五声两种。龙山县有 8种之多,各有专名,如“喂喂号”、“喂羊号”、“梭羊号”等。鄂西和湘西龙山一带,还普遍流行由几首至20多首民歌组成的联曲体号子。如利川石工号子由“大留郎”、“点点红”、“海棠花”、“一枝花”等12支曲子组成。
摇儿歌与儿歌 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戍县的摇儿歌有羽调式和徵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来夙县卯洞的摇儿歌与龙山县近似,用汉语演唱。儿童们在娱乐放牧时喜唱儿歌,一种用汉语唱的儿歌是在童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调单一,多为二声腔;一种用土家语唱,曲调与土家族吹管乐“咚咚喹”的曲牌相同。
风俗歌 有 4种:①哭嫁歌:土家族历来有“歌丧哭嫁”的风俗。姑娘出嫁前夕要唱哭嫁歌,只有一个较长的乐句,曲调级进下行,句尾随着哭声自然向上作六度或七度大跳,反复哭唱。来夙县卯洞的哭嫁歌旋律性较强,节奏规整,委婉深情。唱词多为7字1句,两句一段,讲究押韵。哭嫁歌有新娘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亦称“姊妹哭”。新娘先唱,陪哭人从句尾插入,一起一落,自然形成两个声部,是土家族民歌中少见的一种民间复调歌曲。②孝歌:按土家族风俗,老人死后安葬前一夜,要请人唱孝歌,用鼓伴奏,亦称“打丧鼓”、“打夜锣鼓”;有在祭帐前围桌坐唱和绕棺走唱两种形式。各地歌调、鼓点不同,内容基本一致,如“二十四孝”、“十月怀胎”以及亡者生平等,随编随唱。利川县有一种八字句的孝歌,亦称“明七暗八”,即每句只唱7字,第8字隐去,曲调为上下句式,上句落羽音,下句落徵音。鄂西的跳丧鼓已发展为歌舞活动,由歌师击鼓领唱,2人帮腔,边唱边跳。③摆手歌:土家族在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中要跳,唱摆手歌。摆手歌的内容广泛,有民族迁徙定居、自卫抗敌、开荒生产等。各地歌腔、曲式不同,永顺县为一句式,龙山县为上下句式,保靖县为自由句式。此外还有一种吟诵性的自由句式流行于各县。④梯玛歌:“梯玛”亦称“土老司”,为宗教职业者。梯玛歌用于驱鬼除邪等宗教活动,由梯玛请神时唱。他一手摇铜铃,一手舞司刀,边唱边舞。保靖的“游神调”、“旱龙船调”、“送子娘娘调”皆属于这类歌曲。
[土家族迎亲乐队]
土家族民歌的音乐特征:①在调式上,徵、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有调式交替现象;②曲式结构上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不断反复的乐句式结构。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曲)体结构比较普遍;③旋律多为级进,与语言紧密结合,富于吟诵性。
器乐 土家族民间流传的乐器有咚咚喹、唢呐、竹号、牛角、木叶等。咚咚喹是土家族妇女、儿童喜爱的单簧吹管乐器,流行于龙山、保靖两县。竹制,约13厘米长,开 3孔或 4孔,直吹,音色柔和悦耳。流传的曲调有“巴列咚”、“慢巴列咚”、“咚咚喹”、“那帕克”、“呆嘟里”、“乃哟乃”等8首。乐曲短小,旋律流畅。见下例:[]土家族的器乐合奏曲牌丰富,风格独特,有如下几种形式:
打溜子 流行于湘西各县。常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4件乐器演奏。曲牌有百余个,如:《八哥洗澡》、《喜鹊闹梅》、《锦鸡拍翅》、《风吹牡丹》、《猛虎下山》等。乐曲内容多为描绘动物形象以及表现劳动生活情景。乐曲的结构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及多段式等4种,以二段式为多见。乐曲由“头子”和“溜子”两部分组成。“头子”是曲牌的主题部分,溜子为各曲通用。通常先演奏头子两遍,然后接溜子,后者比前者速度稍快。演奏特点主要在于两副钹的多种打击技巧上,有闷、亮、侧、跳等不同打法,速度很快,2拍子和3拍子结合紧密,典型节奏是疏和密有致,流畅活泼。
五支家伙 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马锣、大锣、头钹、二钹5件乐器演奏,用于婚嫁、节庆,曲牌有《将军令》、《安庆》等。
花锣鼓 流行于鄂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鼓、锣、钹组成。各地使用的乐器和名称略有差异。“花锣鼓”不用唢呐,曲牌有80多种。乐曲由头子、中段和尾巴组成。“北乡锣鼓”,有大小唢呐,使用乐器较多,曲目丰富,常组成套曲演奏。唢呐的曲调多来自民歌。
丝弦锣鼓 流行于鄂西建始县,在花锣鼓的基础上加入京胡、板胡、二胡、月琴等弦乐器,已流传240多年,由唢呐吹南戏(即汉剧)唱腔而逐渐形成。曲牌与南戏相同。
自清雍正年间以来,汉族陆续迁入湘西、鄂西,和土家族杂居,汉族带去的三棒鼓、渔鼓、花灯、汉戏、辰河戏、梆子戏等,已为土家族所喜闻乐见,并在民间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曾组成的土家族文艺调查队,编写出版了《土家族文学艺术史》(1960),以后相继出版了《湘西民间歌曲选》、《恩施地区民间歌曲选》和《湖南民间歌曲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册》。土家族较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器乐曲《喜迎火车穿山来》、《八哥洗澡》,歌曲《土家唱起幸福歌》、《大河涨水小河满》等。
袁炳昌 彭梦麟 黄意声
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土家族音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