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又称消化功能紊乱,在小儿时期很常见,主要症状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本文从中医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剖析了小儿厌食症,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型治疗,值得借鉴学习!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见食不贪,食量减少,甚则拒食的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病。1~6岁小儿多见,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但预后良好。若病程迁延不愈,可使气血化生乏源,导致小儿营养不良、贫血、消瘦,甚至转为疳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李延教授认为,本病的治疗不仅要补脾,最重要的是注重运脾。同时注重小儿情志的变化,方中多加疏肝健脾之麦芽。对于喂养不当的小儿,注意健脾消食的同时,不过用克伐之品。
一、病因病机
对于本病的认识,古医籍中的“恶食”“伤食”“纳呆”均属本病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致。病变脏腑在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的功能失调,影响水谷的受纳和运化,而造成厌食。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娇生惯养,所愿不遂,则出现肝郁气滞,横克脾土,脾失健运,胃失受纳,则出现厌食。喂养不当,过早过多食用油腻或零食,损伤脾胃之阴,造成厌食。素体脾虚,受纳健运失常,造成厌食。《灵枢·脉度》云:“脾气通于口,脾合则口能知五谷矣。”
二、辨证论治
本病的治疗多以运脾开胃为原则,对于不同的临床表现给予不同的治疗,并注重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不易克伐,不忘时时固护正气。
1.脾胃阴虚
证候:消瘦面黄,皮肤干燥,口干,心烦,大便干,小便黄,手脚心热,唇红。舌红,苔腻,脉细数。
治则:滋阴健脾和胃。
方药:太子参、生白术、炒鸡内金、山药、苍术、石斛、砂仁。
方中太子参滋阴而不碍脾胃运化;生白术既健脾又治疗便秘;砂仁醒脾升胃,行气宽中;张锡纯谓:“山药能滋阴又利湿……健脾补肺”;石斛滋胃肾之阴,先后天并补;苍术运脾燥湿,行气和胃;炒鸡内金和胃健脾,宽中消食。诸药甘缓而不滋腻。
小儿手脚心热者,多会出现光脚走路、好动等症状,临床辨证应悉心体会。
2.肝胃不和
证候:神疲面黄,食少恶心,情绪急躁,爱哭闹。唇舌淡白,脉微弦。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太子参、柴胡、白术、佛手、砂仁、生麦芽、炒鸡内金。
方中太子参补气益阴;柴胡条达肝气;佛手、生麦芽疏肝健脾;炒鸡内金和胃健脾,宽中消食;白术健脾,便秘者用生白术;便溏者,用炒白术;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宽中。
3.脾胃亏虚
证候:面黄,食少,甚则拒食,口中无味,喜辛辣刺激性食物,便溏,小便频。舌淡胖或有齿痕,脉缓或弱。
治则:健脾和胃,兼以消食。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焦山楂、焦神曲、炒鸡内金。
李延教授在治疗本证时,对于小儿素体虚弱、易患感冒者,加桂枝汤调和营卫;加白花蛇舌草增强小儿免疫功能。
三、验案举例
赵某,女,10岁,2001年10月3日初诊。
家属诉小儿长时间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经西医院确诊为小儿厌食症,服用中西药未见疗效。
诊见:厌食加重,精神不振,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气短懒言,唇干裂。舌红少津,脉细弱。
中医诊断:厌食症。
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健胃运脾,益气生津。
处方:苍术15g,太子参10g,山药10g,砂仁10g,焦山楂10g,鸡内金15g,谷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10月15日二诊:药后精神较前佳,食欲见好,诸症见好转,嘱续服原方。继服10剂,食欲旺盛,诸症悉除。嘱其服健脾丸巩固调养。
【按语】本案厌食症,其主要病因为娇生惯养,同时由于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膳食成分、结构不合理,片面追求高营养等引起,致脾胃失和,脾失健运而发为厌食。
方中苍术运脾燥湿,行气和胃,能就脾之所喜而去脾之所恶,使脾气舒展,运化之机恢复而达健旺,炒之则可用其燥而制其燥,故用为君药。太子参健胃补脾,益气生津,配伍苍术,以防苍术香燥伤津;山药能滋阴又利湿;砂仁醒脾升胃,行气宽中;陈皮理气降逆,调中开胃,与太子参、砂仁共为臣药。焦山楂消食化滞,下行活血,善消肉食之积;炒鸡内金和胃健脾,宽中消食;炒谷芽健脾开胃,消食化积。诸药配伍,共奏醒脾健运、和胃消滞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