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过目不忘”的本领也并非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中选手强大的记忆能力也让人折服。(与此同时也催生了大量打着“最强大脑”旗号的所谓的“脑力训练营”。)
似乎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神奇的记忆术”。
◆ ◆ ◆
光背不复习,等于无用功
如果按照记忆形成的过程阶段划分,可以分为:感知→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比如学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读一遍后在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一些琅琅上口的句子也能够张口就来。可到了第二天,老师检查背默情况,常常记着上句忘下句,只记得“去来江口守空船”,不记得“绕船月明江水寒”。
一些学生在开始上课之前急急忙忙地看几句,背默的情况就要好得多,好比老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大部分的记忆达人也是精于短期记忆,同样的内容隔一天问他们,就不一定还能记住。从理论上来说,人的生理能力可以存贮10的15次方比特的信息,可以将全世界图书馆的所有图书信息记住。但是因为记忆存在自然遗忘,如果不加巩固,短期记忆就难以形成长期记忆,再牛的“记忆术”也敌不过时间啊。
当然,对于信息量较小的记忆内容,记忆难度并不大,加之调用方便,随时都会遇见,所以比较容易记住。比如“杜甫”“琵琶行”这样的词,或者耳熟能详的诗句,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但是对于信息量较大的记忆内容,如果不经过反复巩固,必然会丢失细节。正如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揭示的,人类自然遗忘经历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背了忘背了忘?因为遗忘其实是人类记忆过程的一个正常阶段。如果不进行任何的巩固,任凭遗忘发生,就不可能把重要的知识记牢。
要形成长期记忆,有计划的复习巩固就必不可少。比如背单词,就可以采用“学20个生词 复习80个旧词”的方式滚动复习。比如背课文,每段时间老师的抽背抽默都是在帮助学生形成长期记忆。
下次再有学生说自己背不下来,背了忘忘了背,就应当让他好好反思下——是不是光背不复习,光背不反复。
◆ ◆ ◆
死记硬背不是硬道理
对于高中生也好,大学生也好,需要记忆的信息并不总是如同“白居易”“琵琶行”这样简单的文字,更多时候需要同时记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比如历史的朝代分期,地理的各种地图,生物的减数分裂阶段等等。
这时候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其实是最无效的一种方式。死记硬背,不仅效率低下,更容易让学生对需要背诵的内容产生厌倦,更不用说长期坚持反复巩固的过程了。
因此,即便是背诵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比如前文提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如果把无意义的音节换成诗歌或者散文,遗忘率就会大大下降。在大段的信息当中,善于提取和记忆信息的学生总能够关注到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核心、框架、细节。
以让很多学生头疼的屈原作品《离骚》为例:
◆ 核心:《离骚》大概的故事就是:屈原被楚怀王甩了,诉说内心的苦闷怨忿,表达自己不一样的节操。
◆ 框架:必修二中节选的《离骚》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第一段:百姓惨(哀民生)→我惨(朝谇而夕替)→我为什么惨呢→君王笨(怨灵修)→小人坏(众女嫉余)→我要吐槽世俗(固时俗)→我要坚守节操(余不忍为此态也);第二段:我后悔了(悔相道)→不跟你们玩了(回朕车)→我要把自己打扮漂亮(制芰荷)→觉得自己真有节操啊(唯昭质其犹未亏)→我就是不一样的烟火(余独好修以为常)。
◆ 细节:《离骚》当中有特别多的细节词句需要学生额外注意,比如:鞿羁、蕙纕、揽茝、偭、 忳郁邑余佗傺兮、方圜、攘诟......把这些细节的词句弄清楚,不仅是字形,还包括意思,才能把《离骚》完全背下来。
了解清楚了“核心”,对大段的信息进行整体感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段,也不至于闹出“小弟闻姊来,琵琶声停欲语迟”的笑话。
熟悉逻辑上的起承转合,能够减少信息的丢失。比如把课文按逻辑顺序梳理清楚,背完一节就知道接着的下一节是什么。很多学生背默忘词的时候,从头背起就能回想起来,就是这么回事。对于一些没有逻辑的零散信息,同样可以将其串联成有逻辑的信息,比如高中生物当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新铁臂阿童木猛”、“一家写两本色书来”、“细线织蓝衣””。
一大段信息总是有不方便记忆的细节,比如《离骚》当中种种生僻字,如果不额外地去刻意记忆,即便能回忆起句子,下笔也还是出错。
事实上,“核心”“框架”“细节”,互有交叉,只有从内到外综合运用,才能有效记忆。
◆ ◆ ◆
从被动模式,到主动模式
事实上,很多的知识和信息,并不是单纯通过背诵来记住的。比如:很多数学学得不错的学生,其实并不会专门地去背公式;很多英语学得很好的学生,也不是天天都在背单词。
下图的学习金字塔(尽管理论和数据的可靠性得到众多质疑,但我们只截取合理的部分)则反映了不同的学习活动对于知识掌握程度(记忆程度)的影响。
比如一个数学公式,听老师讲授觉得懵懵懂懂,看教材掌握了一些,看别人做题的过程觉得又注意到一些细节,而只有到自己解题的过程中,甚至在给别人讲解的过程中,才能彻彻底底掌握(或者记住公式)。
又比如同样一篇课文,上课听老师讲一遍,自己读几遍课文,看几遍课件,只有尝试自己默写一遍,自己合上课本背一遍,才知道自己哪里还有薄弱,一来二去才能完全记住。
因此,在尝试记忆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实用的小技巧:
◆ 视觉听觉,协同记忆
记忆是主动性很强的活动,比如大声诵读、听力训练、默写巩固等多种方法都可以巩固记忆。无论是琅琅上口的古诗文,还是音形意相互联系的汉字或英文单词,或者就单纯一段数字一段电话号码,都可以通过听音、诵读等方式加强记忆。
一些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背得多了,总能回想起一些句子一些字词“应当”在课本的大概位置,跳过一句或者察觉到“位置”不对就知道自己背串了。
◆ 主动回想,会提问题
每次记完大段的信息,都可以合上课本,自己回想下刚刚背过的内容,包括:主要内容、逻辑结构和关键细节。
除了回想,也可以尝试自己给自己提几个问题,逼迫自己去思考,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更容易记住关键的信息。回想和提问回答的过程就是主动调用记忆。
◆ 主动输出,画思维导图
正如前文的学习金字塔所展现的,输出是最好的记忆方式。将庞杂的知识体系变成思维导图,或者总结成精华的复习笔记,都能很大程度上帮助记忆。
需要注意的是,老师也好,教辅书也好,都能给你现成的思维导图或者笔记,但是如果没有自己主动输出的过程,而直接偷懒取了结果,别人的东西终归是别人的东西。换句话说,主动输出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 新旧知识相关联,循序渐进
对于高中生来说,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而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并非是绝无关联的。一些语单词量大的学生,就会采用近义词的方式背单词,记住了strengthen(加强),再学enhance、boost、build up都是相似的词义,一下子就少背了很多中文意思。
新旧知识关联起来,其实就是在不同知识之间建立“超链接”,这个工作可以在做题中完善,也可以在记诵的过程中进行。比如地理学科中的“土壤”,连同土壤黏性、湿度、颜色、酸碱度、有机质、与气候的关系、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等都应当回想起来。这样不仅能降低记忆的难度,也能在考试时直接提取调用“超链接”,省去了很多思考时间。
◆ 积极情绪,锻炼身体
大量实验表明,高情绪下青少年的选择性注意时的反应成绩优于低情绪下的成绩,保持积极情绪,能够提高记忆效率。不仅如此,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作息,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都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尽管高中知识重复率高,可能让人感觉乏味,但是如果怀着积极的心态,明确目标,制定计划,按部就班地完成,终究能拨开云雾见天明。
◆ ◆ ◆
过目不忘不难,难的是过目三年不忘
“过目不忘”或许不难,难的是“过目而三年不忘”。
背了忘是正常的,而忘了不背就是懒惰。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神奇的记忆术”,但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仍然离不开艰苦卓绝的努力。
《圣经》箴言有言:“The fear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敬畏之心是智识之始)我们应该对所学知识保持敬畏之心,不轻视每一个部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忽视每一个小点。
不浮躁、不功利,认真对待、谨慎思考,这种态度是记忆的前提,也是学习的基石。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