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市丰台区、朝阳区等多家幼儿园出现手足口病聚集感染病例,并已停班、停课,手足口病再次引起家长们担忧。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质的儿童疾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触传播,3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每年的5—7月是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和重点防控期,每年当气温逐渐升高时,也是手足口病疫情的“抬头”期。
手足口病早期如何识别
据了解,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儿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手足口病不可怕,是可防可治的。”首都儿科研究所感染科主任医师邓莉表示:症状较轻的患儿,无需采取特殊治疗,大约一周就可自愈。而重症患儿,只要早发现,早到正规医院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所以家长无需“谈病色变”。
“早期如何识别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就是每位家长‘该懂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任榕娜主任医师则表示,手足口病的病毒极有可能发生部分变异,患病后症状极不典型,有些孩子即使患病也可能不表现为高热,出疹也比较少;有些孩子发病年龄偏小,但病情较重。“家长应早期识别患儿手足口病症状”。
通常,患儿往往病来得特别急,出现发热表现,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能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患儿还会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一些患儿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大多在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然而,也有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的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的患儿也有可能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
临床上,3岁以下儿童的手足口病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的:一是密切接触,这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二是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三是通过消化道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可发生感染。另外,医源性传播也可能造成感染,如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等造成病毒传播,但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由于儿童免疫功能没有发育好,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差,加之婴幼儿自控力不强,有洗手不认真、吃手、摸眼睛、摸鼻孔等不良习惯,很容易被传染上。”安徽省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陈必全建议,如今正值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家长应尽量避免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场所。孩子玩耍时,家长应教导其不要用手触摸口鼻、揉眼睛。如果孩子出现咳嗽、流涕、呕吐、高烧、水疱等症状,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专家提醒,手足口病患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患儿,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要特别注意: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心率增快,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等症状时;患儿出现全身出冷汗,手脚冰凉,皮肤出现花纹时;儿童诉说有头痛、视物模糊,婴儿可出现前囟张力增高等表现时;高血压、高血糖,表现为呕吐、多尿、口渴、多饮等症状时,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需引起高度警惕。
“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精神状况,有没有嗜睡、抽搐、呕吐等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要立即送医院。”邓莉提醒说,如果孩子患病后,仍然活蹦乱跳,可不必太担心,一旦出现嗜睡,精神萎靡等情况,就要格外留心。
延伸阅读:6月传染病疫情通报 手足口病患者较5月增六成日本爆发手足口病疫情 儿童感染者已超过万人教您5招谨防夏季手足口病 今年手足口病再次呈爆发趋势北京市低龄“手足口”患儿已达80%手足口病进入高发 轻可自愈重症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