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1929年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他担任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第五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他是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创者之一,担任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总设计师,主持解决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建立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孙家栋院士是我国千千万万个造星人中的一个,却是为数不多的参加了中国第一星、又见证了第一百颗星研制发射全过程的资深造星人。对他的采访,仿佛是在一部翻阅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大书……
从火箭转卫星
多年前,正是钱学森的“点将”,使他与人造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孙家栋闯入航天之门很偶然。
18岁满怀憧憬地从辽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
回想大学岁月,孙家栋常常感叹人生际遇的奇妙。“我这辈子还真是喜欢吃红烧肉,不仅仅是口味问题,我的人生道路选择就是由一顿红烧肉而促成的。”
1950年元宵节,孙家栋本来准备午饭后去住在哈尔滨的姐姐家,听说晚饭加餐有红烧肉,便改变了主意。当时能吃上红烧肉可不容易,他决定吃完晚饭再去姐姐家。
晚饭时,学校主管人员来到饭堂向学生们宣读通知:为了加快建设中国空军的步伐,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要在学生中挑选人员,有意者可立即报名接受挑选。
不满21岁的孙家栋,马上联想到几个月前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动人情景。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心中一阵激动,毅然填写了从军申请。当天报名、当天批准,当晚便怀着对祖国、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登上了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列车,成为了一名精神抖擞的军人。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前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这段留学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行前,部队特地到北京王府井买最好的哔叽料为我们定做了笔挺的军装,穿上这套军装走在前苏联的街头,时常会迎来羡慕的目光。国家不惜代价培养我们,我们学习也十分用功,每天攻读到凌晨两点。我的记忆力很好,一门功课的七八章内容,几天时间就能从头背到尾,考试时拿到试卷便能一气呵成。”
孙家栋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年后,在学校大门最显眼的“状元榜”上出现了他的照片。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有一个传统,每年把年终考试获得全优5分的学生照片放入金字塔形的“状元榜”,如果年年都能连续保持,照片便会一年比一年大,一年往上挪一次。年年保持的难度很大,等到顶尖级的照片所剩无几之时,也就到了学生毕业的时候。此时,如果依然能名列“状元榜”,将会获得一枚由最高苏维埃颁发的纯金质的“斯大林奖章”。就在进入学院5年后,孙家栋获得了那枚所有学生梦寐以求的纯金奖章。
载誉而归后,孙家栋把所有的智慧和精力都倾注于火箭研制工作中。他想,这辈子可能就搞火箭了,却没想到会与卫星结下不解之缘。
2009年3月,孙家栋80寿辰之际,收到97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写来的贺信:
孙家栋院士: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多年前,正是钱学森的“点将”,使他与人造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7年建军节3天前的一个下午,孙家栋正聚精会神地趴在火箭图纸上搞设计,一位同志受上级委托来到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你了,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决定调你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