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价值 编钟收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解读

曾侯乙编钟价值 编钟收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解读
【导读】编钟是中国古老的礼器、乐器,通过击打发出的声音深沉冗长,多由青铜铸造,于宫廷演奏,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其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极强。编钟作为大件的青铜器虽然收藏性其实并不高,但是作为观赏性的乐器,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历史在它身上铭刻下的印记。

以编钟为主的庙堂雅乐,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 孔子曾言:“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讲的就是编钟,下面一起来看一下编钟收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解读吧。

  编钟收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解读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编钟各部位都有特定名称,上部称为钲,下部叫做鼓,钟后的两角为铣,钟唇叫做于,钟顶叫做舞。在钟的钲部,通常都铸有精美的纹饰,称为钟带或篆。此外,在每一枚钟的钲部都有36个突起的隆包,被称作钟乳或枚。

  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在编钟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了神奇的一钟双音现象,即一个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音调,且互不干扰,奥秘在于编钟独特的外形。编钟的钟身是椭圆形,好似两个瓦片合在一起,上径小,下径大,钟的口缘不截齐,两角向下成尖角形,使得它和圆形钟在发音上造成很大差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写道:“古乐钟皆扁,如盒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圆形钟因各部分比例相等,只能发出一个固定的音调,不会出现其他音,同时余音衰减慢,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不能作为乐器来使用。而编钟两面弧形如瓦,两边做成锐角形,使得敲击正面和侧面发出的音调有差异可发出双音,加之余音短,在演奏过程中不会互相干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9351/234794532091.html

更多阅读

编钟 编钟价值多少钱

湖北省博物馆座落在东湖旁,毗邻武汉大学,与我的母校桂子山上的华中师范大学隔湖相望。凡来武汉者,汉正街不可不去,江汉路不过不去,江滩不可不去,户部巷不可不去。而你真正要来武汉么,哪怕你再忙,时间再紧,你一定要去博物馆,看看编钟和观瞻编钟

曾侯乙一号墓编钟铭文的理解与认识 曾侯乙编钟演奏东方红

曾侯乙一号墓编钟的铭文共3755字,分见于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之上,其中音乐铭文一共有2800多字,是迄今为止人们所见到的数量最大、体例最完备、内容最丰富、文化蕴涵最深的音乐理论文献。它跨越了二千四百多年的时空,带给世人战国初期准

武汉散记之三:曾侯乙墓

武汉散记之三:曾侯乙墓雨下得很大,上午去湖北博物馆参观。因为免费开放,所以游客很多,我们时间有限,重点是看了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对曾侯乙墓,我是早就知道,这是我国出土青铜礼器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墓葬,算得上是我国考古史上最重要

曾侯乙墓考古纪录片 曾侯乙 曾侯乙-考古发现,曾侯乙-相关资料

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现推定,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史籍并无其人记载。是中国战国时期南方小诸侯国曾国的国君。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土文

声明:《曾侯乙编钟价值 编钟收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解读》为网友早安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