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名沙打旺匍柄霉叶斑病症状主要引起叶部病斑,病斑开始很小,赤褐色、褐色,近圆形。以后扩大为不规则形的较大病斑,灰褐色、黄褐色,边缘水渍状,病斑上具同心轮纹。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等。茎部和荚果也可被侵染产生褐色病斑。因种子带菌而长出的幼苗可能发生腐烂,病苗子叶和幼茎上也可产生黑色霉层。病原菌为匍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 Wallr.)。此菌的有性阶段:在过去的文献中为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Fr.)Babenh),西蒙(Simmons,1986)根据对匍柄霉属(Stemphylium)有性阶段的研究,将匍柄霉的(S.botryosum)的有性阶段定为迟熟格孢腔菌(Pleospora tarda E.Simmons)。菌丝初无色,后期呈淡褐色至深褐色。分生孢子梗单生或几根丛生,16-93微米×4-6微米,基部黄褐色,顶端色稍深,上部有2-3个膨大节。分生孢子生于梗的顶端,单生,褐色,近椭圆形或矩圆形,表面有微刺,一般具3个横隔膜,中间的横隔略粗,且稍缢缩,1-3个纵隔膜,大小24-48微米×14-25微米。有性世代的子囊壳黑褐色,散生或聚生,初埋生,后裸露,扁球形,直径可达500微米以上,子囊长形,90-160微米×24-4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黄褐色,砖格状分隔,7个横隔,1-2连续的纵隔,大小31-40微米×15-18微米。本菌为一弱寄生菌。寄主范围寄主范围很广,可寄生于红豆草、苜蓿、三叶草、蚕豆等多种豆科植物,也可侵染苹果、番茄、莴苣、洋葱、葱和大蒜等。病害图片发生规律温度对发病程度有重要影响,加利福利亚的低温分离物只在于20℃或低于20℃温度下才引起病害,而东部的高温型分离物,在23-27℃下引起最严重的病害,在低于16℃的条件下不引起病害。早春,10-20℃的温度,有利于低温型病害流行。春季降雨提供适宜于侵染和二次传播的湿度条件。在加利福利亚潮湿的沿海地带,病害全年发生。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由囊状匍柄霉引起的叶斑,只在较冷凉的月份发生,而且主要在那些低温下继续生长的不休眠型苜蓿上。病害在日温20℃,夜温15℃时发生严重,但在日温25℃,夜温20℃时病害停止发展。在温暖地区,匍柄霉叶斑病可在地中发现,但最流行是在温暖潮湿的夏末和秋天。在这些地区春季不易找到假囊壳,虽然子囊孢子无疑是病害的初侵染来源。病菌也以菌丝在死的茎和叶上越冬。种子也可以携带。分布与危害这种病害在我国分布较广,辽宁、内蒙古、陕西、甘肃、北京、山东、江苏等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防治方法1.使用抗病品种 根据种间和种内的抗性差异,从中选育抗病品种。2.管理措施 在无病草地留种,或用药剂处理病种,以控制种子传病。3.药剂防治 种子繁育基地或科研地,可用退菌特、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或疫霜灵进行防治。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沙打旺匍柄霉叶斑病"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