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哭中国的未来 何新读史札记:中国古代没有床吗?

2016-03-16 20:21:05  何新读史札记:中国古代没有床吗?近年有一种奇怪的说法,谓中国古人席地而坐,席地而卧,没有椅子也没有床。床和椅子都是胡人传来的。其实这类说法纯属一知半解的胡说! 床是牀的俗字 。东汉《说文》以床为坐具:“牀,安身之坐者。”但是东汉的《释名》则谓:“人所坐卧曰牀。牀,装也。所以自装载也。”上古的床是载具,可坐可卧。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古代的床形制颇详细,略云:古代的床是卧具,但人也可以坐于其上。床的形态与几相似而较低矮,多了两条横木(桄)。“安身之几坐也。牀之制略同几而卑於几,可坐。故曰安身之几坐。牀制同几,故有足有桄(横木)。”宋《广雅》说:“栖(身)谓之牀。”《通俗文》说:“八尺曰牀。”】

何新哭中国的未来 何新读史札记:中国古代没有床吗?
关于床的最早文献记述,在《易经·剥卦》:“剥牀。”王弼注:“牀者,人所以安也。”战国著作《孟子》中记录了上古的大舜与床有关的一个故事:“象往入舜宮,舜在牀,琴。”舜的弟弟象走进舜的寝宫,舜坐在床上,弹琴。(这里的“琴”字是名词做为动词。)明代的《广博物志》说神农氏始做床,吕望发明了榻。榻的出现略晚于床。西汉后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是专指坐床的。河北望都汉墓壁画、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和陕西绥德汉墓石刻中,皆有坐榻的图像。?榻,实际就是板凳和座椅的前身。《释名》说:“长狭而卑者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 ”《通俗文》说:“三尺五曰榻,独坐曰枰,八尺曰床”。从商代的甲骨文推断,商代已有床。但是床的出土实物,则有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楚国的漆绘围栏大木床。这是目前所见最早并且保存完好的实物。此大木床由床身、床栏和床足三部分组成,周围有栏杆,栏杆为方格形,两边栏杆留有上下床的地方,长2.18米,宽1.39米,但是足高仅仅0.19米。这张床又大又矮,适合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这种漆木豪华的大床,显然是贵族用品。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室内已经具有席、床、几、案的组合格局,秦汉依然。汉代以后,床榻已经较为普遍地进入普通民居,供人坐、卧、寝。? 山东安丘汉画:床(1982《文物》杂志)

?

床与榻在功能和形式上有所不同。床略高于榻,宽于榻,可坐可卧;榻则低于床,窄于床,有独坐和两人坐的。与床能坐能卧不同,榻仅供坐用,后进一步演化就变成板凳和座椅 。魏晋延续了秦汉时期居室以床榻为起居中心的方式。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屏风与床相结合而形成带屏床, 也是这时出现。晋代女史箴图的床


唐宋时代床榻的新形式不断出现,唐代又出现了栏杆床,上有帐幔,造型雍容华贵。
?五代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图右可以看到一件三围屏式大罗汉床韩熙载坐于椅榻之上

后来又发明三屏以至多屏的屏风榻,极受贵族人家的宠爱。此时期床榻的高度已经大大增加,床体也变大,与今天的床已相差无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9551/561170516441.html

更多阅读

刘军洛与美元 刘军洛看中国的未来

第一节 中国经济问题的外部因素中国政府为了稳固政权,蠢将作为手段的就业当成了目标本身,不惜代价地追求增长。于是出现了滑稽的行为逻辑:只关注增长本身,却不在乎增长的成果,更不在乎为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正是这种“没头脑”式地增长和

当今中国人十大矛盾 中国的未来将被这十大矛盾所左右

  未来十年中国发展将面临以下十大矛盾,将遥控着我国经济方向与路径选择。看起来这很宏观,但是,只有彻底理解了这十大关系,你才有可能立足于未来的中国。   1.供给侧改革与创造新需求拉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开启了

中国人的十大矛盾 中国的未来将被这十大矛盾所左右

  未来十年中国发展将面临以下十大矛盾,将遥控着我国经济方向与路径选择。看起来这很宏观,但是,只有彻底理解了这十大关系,你才有可能立足于未来的中国。   1.供给侧改革与创造新需求拉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开启了

当今中国人十大矛盾 中国的未来将被这十大矛盾所左右

  未来十年中国发展将面临以下十大矛盾,将遥控着我国经济方向与路径选择。看起来这很宏观,但是,只有彻底理解了这十大关系,你才有可能立足于未来的中国。   1.供给侧改革与创造新需求拉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开启了

声明:《何新哭中国的未来 何新读史札记:中国古代没有床吗?》为网友梦屿千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