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三湘名校高中 直达高中名校:从“看”到“证”学初中几何

从“看”到“证”学初中几何

[刘东升]

我国数学家、东北师范大学前校长史宁中教授曾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所谓的“看”是一种直觉判断,这种直觉判断是建立在长期有效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之上.而这个“看”的结果必须经过演绎推理的检验.以几何图形的学习为例,小学阶段更多的就是训练了“看”的能力,而初中几何需要在“看”的基础上发展“证”的能力.

下面我们以“对顶角相等”为例,围绕从“看”到“证”做出解释.

如图1.3.1,两直线相交形成了∠1、∠2、∠3和∠4,我们把其中的∠1和∠3叫做对顶角,∠2和∠4也是对顶角.

图1.3.1

很多小学生应该都能一眼“看”出:∠1=∠3,∠2=∠4.

但是初中几何并不止步于看出结论,往往还会继续验证和证明,让我们先一起验证:

湖南三湘名校高中 直达高中名校:从“看”到“证”学初中几何

如果∠1=40°,那么∠2、∠3和∠4各等于多少度?

解:因为 ∠2=180°-∠1=180°-40°=140°,

∠3=180°-∠2=180°-140°=40°,

∠4=180°-∠3=180°-40°=140°,

可以再给出∠1一个恰当角度(如30°),都可以验证:∠1=∠3,∠2=∠4.

其实,任意两个对顶角,由于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补角,如上图中∠1和∠3都和∠2互补,所以它们是相等的.这也可以简单的说成:对顶角相等.

上面结合具体的度数计算验证了“对顶角相等”性质,下面再从一般意义上给出证明:

证明:因为∠1+∠2=180°,∠3+∠2=180°,

所以∠1=∠3.(“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

同理,∠2=∠3.

这个“对顶角相等”案例的介绍真是太简单了,一眼就看出来的性质还如此大费周折的验证和证明,这不是自找麻烦吗?难道这就是几何吗?

让我们先介绍一本数学书籍,这本书从问世至今的两千多年来,一直统治着整个几何教学,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几何原本》,作者是欧几里得,被人称为“几何学之父”.

从来没有一本科学书,能像《几何原本》那样千年来一直是广大研习者所传诵的读物.现今,我们的数学课本里面的几何内容大多仍是《几何原本》范围.《几何原本》自从1482年第一次付印以来,竟用各种文字出版了1000版以上.历史上除了《圣经》外,没有哪本书的影响力和印刷量能与《几何原本》相媲美,因此《几何原本》也被称为数学家的《圣经》.

《几何原本》提出了著名的五大公理与五大公设:

      五条公理:

(1)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2)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3)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4)彼此能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5)整体大于部分.

五条公设:

(1)过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直线;(2)线段(有限直线)可以无限地延长;(3)以任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可作一圆;(4)凡是直角都相等;(5)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直线同侧的两个内角之和小于180°,则这两条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一定相交.(最后一条公设就是著名的平行公设,或者叫做第五公设.它引发了几何史上最著名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关于“平行线理论”的讨论,并最终诞生了非欧几何.)

值得一说的是,在世界名著、欧里几里编写的《几何原本》中,“对顶角相等”是命题15.书中就给出上面我们提到的证明步骤.这种证明方法当然属于基本数学技能,但是重要的价值不在“对顶角相等”的命题本身,而在于它提供了不凭直观和实验的逻辑证明.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初中几何学习的要义在于:要从“不必证明”提升到需要证明,并在推理证明过程中感到理性震撼.

进一步,还可分析产生这种“需要证明”的社会文化背景.古希腊是奴隶制国家,当时希腊的雅典城邦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由男性公民组成的民众大会有权制定法律,处理财产、祭祀、军事等问题(注意:广大的奴隶、妇女、外来人不能享受民主权利).既然是平等的民主政治,彼此间的不同意见需要说服对方.为了说明自己坚持的是真理,就需要理性证明.对顶角相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古希腊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和中国奉行的皇帝君的王权政治,是有根本区别的.对顶角相等在古希腊需要证明,在中国却认为无需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对君王管理国家有用的数学(如丈量田亩、计算赋税等),才会得到数学家的重视.对顶角相等,对王权没有用处,所以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对顶角相等”这样的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9651/401793578135.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湖南三湘名校高中 直达高中名校:从“看”到“证”学初中几何》为网友阳光刺破心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