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1952年的美国《光圈》(Aperture)已经走过60多年了,但恐怕没有多少摄影爱好者听过它。不过,这并不影响大家开口闭口谈光圈。在99%的情况下,我们使用光圈优先模式拍照片;毕竟,光圈如此迷人。而拿一枚f/0.95镜头,谁都能拍出奶油融掉般的画面。
Leica Noctilux 50mm f/0.95是一枚超大光圈镜头,售价不菲。图为这枚镜头在最近对焦距离时拍摄的照片,世界都虚掉了……事实上,f/0.95并非大光圈的极限,卡尔蔡司曾推出一支Super-Q-Gigantar 40mm f/0.33
如果将眼球比作镜头,瞳孔就成了光圈;而眼睑就是快门(而且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镜前快门),视网膜就是感光元件。毫无疑问,瞳孔,是控制进光量的重要部件:阳光强烈时,瞳孔缩小,以减少进光量,不致于刺眼;昏暗的房间里,瞳孔努力放大。
眼睛不仅是心灵之窗,更是世界上最精密的相机系统。
所以,今天我们来聊瞳孔。哦不,光圈。
光圈,是相机上控制镜头孔径大小的部件,单纯将“镜头孔径”视作“光圈”是错误的。跟快门一样,还是从光学角度来区分几个概念吧。
1、光圈值(Av或A,即Aperture Value)
是衡量镜头通光能力的物理量,名字众多,也称为光圈系数、焦比(f-number)、F值、F比例、镜速(镜头速度)等等,我们抛开光学教材里的复杂定义,一般我们口中的“光圈”和“光圈系数”,指的就是“光圈值”。本文统一称为“光圈”。
2、光圈直径
是光圈的物理直径,对于一枚确定的镜头,不同光圈下的光圈直径是确定的;但对于不同镜头(尤其是不同的相机系统),这一物理量不具有比较意义。
3、相对孔径
是镜头有效孔径(通过镜头前镜片的光束直径,也称入瞳直径)与镜头焦距的比值,表示镜头通过光线的多少。相对孔径的倒数就是光圈值。任何一枚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都刻在镜头上,如1:2.8、1:4、1:5.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枚镜头的最大光圈。
图为尼康 AF-S DX Nikkor 18-300mm f/3.5-5.6G ED,即18mm端的最大光圈为f/3.5,300mm端的最大光圈为f/5.6,但镜头上标注的是最大相对孔径。
如果以上的几个概念已经把你绕晕,那你只需要知道下面这个公式:
光圈、镜头焦距和相对孔径三者所存在的关系,就是著名的f-number公式:f/#=N=f/D 或 D=f/N (其中,f为焦距,D为光圈,N为相对孔径)
即 光圈=镜头焦距/相对孔径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f/1.8、f/4、f/8,就是光圈。别人问你光圈(光圈值)是多少,你可以写作“f/1.8 f/4 f/8”,或直接回答“1.8、4、8”。分子不变,分母越小,分数值越大。因此,f/0.95就是大光圈(光圈值大),f/22就是小光圈(光圈值小)。
对于f-number而言,数值越大,光圈越小;数值越小,光圈越大。
TIPS:一些摄影教程所说的“光圈值越大,光圈越小;光圈值越小,光圈越大”,这一说法不够严格。光圈值是一个比值,可直接写作0.95、1.8、5.6,但更一般的写法是f/0.95、f/1.8、f/5.6。
4、镜头口径
每枚镜头上一般都刻有其镜头口径,是固定值,也称滤镜口径。如52mm、77mm、82mm,这和光圈口径完全无关。
TIPS:买滤镜(UV、圆形ND/GND、CPL等)前一定要注意查看镜头口径。
佳能EF 24-70mm f/2.8L II USM,可以看到镜头口径为Φ82mm
5、镜头直径
指的就是镜头外部尺寸中的直径。一定要注意和“镜头口径”区分。
佳能EF 50mm f/1.4 USM,滤镜口径为58mm,镜头直径为Φ73.8mm,多出的当然就是外部材料尺寸了。
初学摄影时,我们常常听到“光圈缩一档/收一档”、“光圈调大半档”,这里的一档和半档,指的是多少呢?回到光圈的物理意义,就是衡量通光量多少。如何衡量呢?用圆孔面积显然不现实,最直观可行的办法就是划分不同档位。
常见的光圈档位(1级)
1, 1.4, 2, 2.8, 4, 5.6, 8, 11, 16, 22, 32,(45, 64,90,128)
光圈的档位设计是相邻两档的数值相差√2倍(约为1.4)。相邻两档的物理孔径相差√2倍,面积相差1倍,到达底片或感光元件上照度相差1倍(影像亮度相差1倍)。这里的一倍我们视为一个曝光值,即1 EV(Exposure Value,曝光值)。一般也能以1/3 EV改变光圈。
比如:
2×1.42=22(f/1.4和f/2)
2×5.62=82(f/5.6和f/8)
2×82=112(f/8和f/11)
老镜头普遍设有光圈环和景深尺,可通过转动光圈环来改变光圈。图为尼康AF Nikkor 50mm f/1.8D
因此,当你设置光圈为f/4,再听到“光圈太大了,缩小一档”时,你就应该将光圈设定为f/5.6。
通过镜头到达感光底片或芯片的光的照度和光圈孔径的平方成正比,和光圈的平方成反比。光圈数序列中相邻两个光圈数的平方比为 1:2,因此,光圈收缩/调大一档,照度相差一倍。
当然你也可以把通光量理解为圆的面积(还记得圆的面积公式S=πR2吗),面积每减少一半,直径即减小1.4倍,光圈减小1.4倍。
1、固定光圈
这就是最简单的“小孔成像”,这时的光圈就是一个通光孔(回归摄影的本质)。拍立得*和手机镜头就是固定光圈的例子。
*事实上,拍立得一般利用“超焦距”原理。关于超焦距,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详细说明。
手机光圈普遍为固定值,f/1.8、f/2.0、f/2.2是最常见的光圈值。
2、沃特侯瑟光圈
这是可变光圈的鼻祖,由一系列大小不同的通光孔排列在一个带轴的圆盘周围,转动圆盘,就实现了改变光圈(类似左轮手枪)。
3、猫眼光圈
由一片中心有椭圆形或菱形孔的金属薄片一分为二,将两片有半椭圆形或半菱形孔的金属薄片对排,相对移动(较为简陋)。被广泛应用于入门级消费相机中。

4、虹膜光圈
虹膜光圈由多个相互重叠的弧形薄金属叶片组成的,叶片的离合能够改变孔径大小。老镜头一般通过转动镜头筒上的光圈环来改变光圈大小,而自动镜头(带有电子触点)则利用微处理器芯片控制电机自动改变光圈孔径,你可通过机身拨轮或转盘改变光圈大小。叶片形状一般通过计算机设计而成,一般为8-11片。
5、瞬时光圈
近代的单反镜头都采用这种光圈,只有在快门开启的瞬间,光圈才缩到你预先设定的大小。平时,光圈都在最大位置,以保证光学取景器的明亮(至于电子取景器,则不受此影响)。
你可能会有疑问,既然不同光圈的通光量也不同,可我在使用f/1.8和f/22两种光圈分别拍摄同一场景时,在单反取景器里看到的场景亮度完全一致啊。为什么呢?这就是瞬时光圈的优势:当我们设置为小光圈拍摄时(如f/22),昏暗的视野不利于取景。只有当你按下快门,光圈才从最大光圈立刻缩到你预先设定的大小。同样,如果你喜欢纯手动老镜头,拧动对焦环,你就会看到小光圈时,取景器就暗了下来。
6、快门光圈
有的简便照相机的光圈兼有快门的功能,称为“快门光圈”。这类快门光圈大多是双叶片的猫眼式光圈,与单纯猫眼式光圈不同的是:快门光圈平时是完全关闭的。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双叶片光圈开启到预定的孔径后,保持这孔径到一段预定快门开启时间之后,立刻闭合,如此一来,光圈便又兼快门的功能。
我相信,99%的人类在把玩经典镜头时,都会不自觉地旋转光圈环,体会那机械感分明的感觉。精密的光圈叶片颇具观赏性,尤其是在最小光圈状态时,你可以数清光圈叶片数量。
事实上,光圈叶片的数量越多,最少的有2片,最多的甚至有21片。
前苏联镜头Helios-44-2 58mm f/2有两片光圈叶片的设计。
前苏联镜头Tair 11A 135mm f/2.8是一款光圈叶片数量达到21片的极端镜头,光圈在任何档位几乎都为圆形,焦外成像堪称完美。
叶片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光斑形状。一般而言,8-11片的薄金属叶片足以得到近圆形孔径(例如CONTAX T2 Sonnar 38mm f/2.8采用7片光圈叶片设计)。那么,3片会得到什么样的孔径呢?显然是三角形。
Carl Zeiss 35mm f/1.4,三片光圈叶片设计,焦外呈现凸三角形。
Minolta 135/2.8[T4.5]STF,完全没有二线性和口径蚀,光斑完美,层次渐开,色彩浓郁。该镜头号称拥有“最完美的焦外”,采用双光圈设计,STF使用了中心厚度仅0.5mm的APD镜片和根除口径蚀的T光圈(实际光圈)。
作者 | 最近没吃胖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