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 (三)必修三 精神文明史_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三)

必修三 精神文明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一、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产生

1. 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的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是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政治力量的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百家”中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等。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条件)

③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

④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⑤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史论共识】“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

3. 儒家思想产生与百家争鸣主要代表思想

派别

时 人

间 物

主 要 思 想

地位、影响









孔子

政治:提倡“仁”和“礼”、“为政以德” ;

哲学:“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是创始人还是伟大的教育家,对世界文明也做出贡献。

(荀子被视为是儒家的异端)





孟子

政治:仁政;民贵君轻

哲学:性善论;养浩然之气

荀子

政治:礼法并施,以礼为主;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老子

哲学:“道”是万物的本原、辩证法(精华)任何事有对立两面又可互相转换。

政治:无为而治 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庄子

“齐物”:万物本质相同;

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人与天“不相胜”,要顺应自然,不应破坏





战国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的显学,工商食官政策打破后抑商政策此思想衰落





战国

韩非子

主张法术势三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变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

韩非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后两千多年里与如家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战国

孙膑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4.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题整合1 从不同视角认识“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文明传承角度:“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份,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方面的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3.东西文明对比角度: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4.联系现实的角度:应注意孔孟儒学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与当今民主本质上的区别,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考点二:汉初的黄老之学与董仲舒新儒学

西汉初年黄老之学

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背景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休养生息的政策需要。

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大一统事业,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内容:

黄老之学主要内容包括治身(养身)和治国。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尊重自然归路反对盲目行动,有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积极无为”。

A、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为君权神授

找到理论依据;

C、把宗法观念发展为“三纲五常”;

D、发展儒家的仁政,限制兼并轻徭薄赋。

影响:

使得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力增强,为汉武帝时期的盛世打下坚实基础

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史论共识】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考点三、宋明理学发展

1.理学的含义:

(1)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建立了以“理”为

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2)宋明时期,以儒学为基础,结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

学思想体系,称为“理学”,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2.理学形成的背景: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② “三教合一”的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③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新儒学体系。



3、.宋明理学主要思想

派 别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时代

程颢、程颐(北宋)

朱熹(南宋)(集大成者)

陆九渊(南宋)

王阳明(明)集大成者)









对理的

认识

1. “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

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存天理,灭人欲”。

本原是“心”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

良知就是理

“心外无理”

天理在心不外求

方 法

“格物致知”实践去体验理

“发明本心”

内心反省

“致良知”克服私欲,奋发立志

意 义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政治需要,成为南宋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后世科举依据,他的思想传播到日本朝鲜甚至欧洲。

4、宋明理学的影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等产生重大影响。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考点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李贽(号卓吾)的离经叛道

(1)主要著作:《藏书》《焚书》

(2)思想主张: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程朱理学)的虚伪。

②提倡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

③从哲学的高度出发,否定“天理”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3)评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

(1)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统治者却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因素:强化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腐化。

(3)阶级基础:工商阶层队伍扩大,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4)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性、摧残人们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自由发展。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

黄宗羲 (梨洲先生)

顾炎武 (亭林先生)

王夫之 (船山先生)

著作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

《船山遗书》

思想

主张

1)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关系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提倡言论自由和监督,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工商皆本,发展工商业;

1)爱国思想(民族思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2)反对君主专制

3)经世致用,学以致用,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

1.批判程朱理学,提出“理在气中”的朴素唯物思想,“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2.提倡经世致用,厚商思想

共同点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开创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思想。

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思想上: 倡导经世致用,学以致用、务实的学风。批判地继承儒学,发展了儒学。

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影响:(1).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为儒学发展注入新活力。 (3).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 (4).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和启蒙。

【史论共识】

①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

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向近代转变的意味。

②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主题整合2 (1)历代儒学发展演变以及规律

时 代

人 物

思 想

发展阶段

春秋

孔子

政治: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哲学: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当仁不让于师

儒学创立

战国

孟子

政治:仁政;重民(民贵君轻)

哲学:性善论;养浩然之气

儒学为显学

荀子

政治:礼法并施,以礼为主;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西汉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

春秋大一统,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实行仁政) 提出三纲五常

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魏晋南北朝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三教并立。

宋明

程颐程颢朱熹

(程朱理学)

理是万物的本源(理实质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价值观: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新儒学阶段

陆九渊王守仁

(陆王心学)

陆:心是本源,心即理;发明本心求理

王: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明清之际

三大思想家

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

批判继承发展

(2)思想演变的原因规律:①思想自身随着形势变化而自我更新完善,思想家的个人作用;②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对思想内容与地位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③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与扶持。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 (三)必修三 精神文明史_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3).对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总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1) 继承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思丰富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对世界也产生广泛影响;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摒弃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它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正统思想,提倡三纲五常束缚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宣扬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宣扬等级制度和愚忠愚孝等观念,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多角度认识古代主流思想:

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2.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3.古代治国“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具体如下:

(1)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道家“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考点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1)狭义: 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

(2)广义: 指欧洲开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2.智者学派(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1)、产生背景:①约公元前7世纪希腊自然哲学产生,它是对自然本身的探讨和解释,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②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③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④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⑤平民地位的提高。

(2)、主要观点:智者学派以认识社会为讨论重点;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自由;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在社会道德方面主张人人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安提丰等人

(4)、评 价:

(1)积极影响:①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②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③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3.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1)背景: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主张:探究课题:人类及其环境。⑴“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2)“美德即知识” ,强调知识的作用,即知德合一;(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你自己” ⑷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⑸政治主张: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⑹优秀个人的素养: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

(3)评价: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关注点:人类社会;代表作:《理想国》;思想: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唯

心);评价: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第一个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

统) 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 最大哲学成就:创立逻

辑学。;关注点:自然界和人类社; 思想:强调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主题整合1 人文精神兴起于古希腊的原因

(1).经济上:发达的工商业以及繁荣的城邦经济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上:民主政治重视公民的个人价值,强调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3).文化上:形成思想自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文化传统精神。

(4).地理环境上:海洋文明造就开拓、冒险、平等、诚信的品质。

(5).个人作用:思想家的努力。

★主题整合2 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再到人自身。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主题整合3 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思想的异同

1.共同点: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 转向“人本”。 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两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

(1)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美德即知识”;反对智者学派的为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2)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考点二、 文艺复兴运动(14~16、17世纪)

1、历史背景:①经济因素: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

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

③思想因素:基督教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

④人才因素:意大利人才众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丰厚的文化遗存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 崇尚人性,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生活自由和幸福;崇尚理性和科学。

3、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4、地域:意大利→西欧各国: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

5、主要成就:

时间

国别领域

代表人物

代表成就

内容或地位

14世纪

“文学三杰”(意大利)

薄伽丘

《十日谈》(与《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称)

抨击禁欲、提倡平等、张扬个性

但丁

《神曲》

表达对教会的憎恶;文艺复兴的先驱

彼特拉克

《歌集》

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人文主义之父

15世纪

“美术三杰”(意大利)

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人性的善恶:

米开朗琪罗

《大卫》、《摩西》

体现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他被誉为“市民英雄的创造者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以优雅、和谐、高度的完美享誉于世,被后世尊为“画圣”:

16世纪

文学(英国)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6、历史意义:

⑴性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在意识领域的反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⑵积极性: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促进人意识的觉醒;

②促进了文艺的发展,产生众多文化巨人和名著;

③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⑶局限性: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⑴原因:①政策上:各城市国家重商;②政治上:工商业主掌权;③位置上:地中海的航运中心。

⑵带来的变化:①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②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③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进行思想变革。

考点三、欧洲宗教改革(16~17世纪)

1、历史背景: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

②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天主教内部酝酿出变革思潮。

③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矛盾的加深。

④导火线:罗马教皇派人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概况:首先兴起于德意志地区。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①导 火 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②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③改革主张:A.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得救,而不是靠善行来赎罪,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B. 简化宗教形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C. 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D. 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认识其人文主义的内涵: 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④影响: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

(2)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②改革影响: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

二位伟大人物”。

3、性质和意义

(1)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或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运动)

(2)影响: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英国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4、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出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特别强调: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它仅仅是动摇了教皇的权威地位。

★主题整合4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文艺复兴(14~16、17世纪)

宗 教 改 革(16世纪)

相同

时代背景:都因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兴起而产生;②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③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④都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





背 景

意大利特殊的人才结构和文化遗产

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内 容

肯定人性,反对神权;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信仰得救,人可以避开教会与上帝直接通话。

斗争形式

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矛头指向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披着宗教外衣,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范围

意大利→欧洲其他国家

德意志→欧洲其他国家

涉及领域

文艺领域

宗教领域

社会层面

限于规则或社会的上层

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包括贵族、平民

影 响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

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

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促进西欧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新教教派。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开辟道路。

考点四、启蒙运动(17~18世纪)

(一)历史背景:①经济、阶级基础: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②政治阻碍: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

③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自然科学新发展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依据。

(二)主要内容:

1.核心内容: “理性主义”(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即科学方法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

2.具体内容: 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博爱、法治等思想,反对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反对教权主义。矛头: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三)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阶段

国别

思想家

观点

代表作

意义或地位

17~18世纪,兴起于英国:霍布斯、洛克

高潮

(中心)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① 抨击天主教会;主张君主立宪制;②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①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②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孟德

斯鸠

①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君主立宪②提出三权分立原则④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论法的精神》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其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卢梭

①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倡导自然权利、;认为人民有权力推翻政府。

②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社会契约论》

是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人民主权说具有开创意义,为欧美及后来的东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扩展

18世纪

德国

康德

①为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②主张主权在民、天赋人权;③反对暴力革命。④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的理性判断。“人非工具”

《纯粹理性批判》

①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②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四)性质和意义

1、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欧洲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意义:①批判了封建专制统治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②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③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④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⑤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⑥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主题整合5 启蒙思想家各自支持的政体

⑴霍布斯:君主专制;⑵洛克:君主立宪制;⑶孟德斯鸠:君主立宪制;⑷伏尔泰:“开明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⑸卢梭:民主共和制;⑹康德:民主共和制。

★主题整合6 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⑴相同点:①崇尚理性;②反对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③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人权;④努力构建一个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新时代。

⑵不同点:①伏尔泰提倡倡导君主立宪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③卢梭阐述了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④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主题整合7 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的异同

项 目

文 艺 复 兴

启 蒙 运 动

相 同 点

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形式

借助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抛弃宗教外衣,利用无神论思想

武器

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内容

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

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影响

推动近代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世俗的专制主义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史论共识

1.欧洲启蒙运动既有理性与自由的启蒙,也有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是说人生而自由并且思想也是自由的,是对人类自身最深刻的启蒙。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是反专制的启蒙。

2.古希腊人文主义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时人文主义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时人文主义侧重于政治领域。

易混易错1 人文主义在各时期的侧重点不同。古希腊时期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兴时期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时期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时期侧重于政治领域。

★主题整合8 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次

公元前5世纪中叶产生于希腊的智者运动,这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次

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方长期被禁锢的人性得以复苏

第三次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比文艺复兴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至此,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主题整合9 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

↓      ↓      ↓      ↓

——————

(1).从批判对象看,“文”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启”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2).从涉及的领域看,文集中于文艺领域,启扩展到宗教、哲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

(3).从批判形式上看,启摆脱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从思想特点上看,启蒙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为了解放全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主题整合10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项目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时间

14~16、17世纪

16世纪上半叶

17~18世纪

中心

意大利

德国

法国

批判对象

教会神学体系

罗马天主教会

中世纪的封建神权、王权与特权

形式

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宗教异端、挑战教皇权威

抛弃宗教外衣公开批判

核心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理性主义

领域

文学、艺术、科学

宗教

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美术等

影响

出现文艺成就、思想解放,产生科学、促进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出现思想解放,产生新教派、民族宗教,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出现思想解放、为革命作动员、政治构思、促进科技进步、影响世界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科技

一、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明代以前)的原因

1、政治: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政治保障),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良好社会环境)。

2、经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农耕经济繁荣(物质保障、根本原因)。

3、政策: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的促进(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发展自身)兼收并蓄。

4、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人才基础)。

5、主观: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积累丰富的生产经验)。

6、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源远流长,具继承关系。

二、概况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发明与改进

西 传

影 响

造纸术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

东汉:蔡伦改进“蔡侯纸”

魏晋南北朝: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12世纪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① 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②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播,促进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③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继承有革命性的进步;

指南针

战国:发明司南

北宋:用于航海

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①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条件;②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

隋唐: 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北宋:彩色套印技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明:铜活字

14世纪末经由波斯传入欧洲

①使文化传播更为经济、方便;

②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唐初;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应用于军事

五代、宋朝:广泛运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明代:发明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①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阶层开始衰落;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

②推动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 发明顺序:①司南(战国);②造纸术(西汉); ③火药(唐)、④活字印刷(北宋);⑤指南

针(北宋)。

传播顺序: ①造纸术(唐中期);②活字印刷(北宋); ③指南针(南宋);④火药(元,14世纪初),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意义: ① 对中国: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与实践精神,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② 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于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在明清时期,

却未能推进中国社会变革,这说明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主题整合1 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转化为近代科学的原因(科学史上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封建小农经济的束缚。

(2)科技结构自身局限:轻视理论概括,缺乏实验研究,缺乏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缺乏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和机制。

(3)明清时期具体的社会阻碍因素:①政治:明清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对人们的控制。

②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束缚,长期的“重农抑商”,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限制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③思想文化:文化专制政策,八股取士,理学僵化,禁锢人民思想、制约人们创新能力;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和迷信落后思想阻碍科技发展

④对外政策: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

近代科学技术其实是与近代工业化相互鼓荡的结果,明清科技滞后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

㈡其它领域

数学

记数法:十进位置制(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计算工具:算筹——算盘(明清时普及)(计算机之前最先进的运算工具)

数学研究:东汉《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标志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原因:①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需要.我们祖先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通过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天文学。②封建王朝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天文观测机构。

表现:①世界最悠久最系统的天象观测记录(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 ②最早的星表:战国《甘石星经》→唐《石氏星表》(现存最古老星表)

② 进天文观测仪器:浑仪(西汉)、简仪(元,郭守敬)

历法

发达原因:①古代农业发达,农业发展的需要。②封建王朝政府的重视。

成就:①夏;《夏小正》②商朝“殷历”(采用干支记日法)③秦汉越来越精确④元朝郭守敬《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三百年)。

农学

西汉《氾胜之书》--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北魏《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记录农牧业的成就)

元朝《农书》---详细包含了农业各方面的知识

明朝《农政全书》---体现了西学东渐,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

医学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中医学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法)——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明李时珍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针灸疗法

★主题整合2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

项 目

中国古代科技

西方近代科技

内 容

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探索(属应用科学)

注重观察和实验与严密逻辑体系相结合(属理论科学)

方 法

重视整理与经验总结(经验性)

注重理论研究与观察实验(实验性)

目 的

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统治需要(有很强的实用性), 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步的动力意识(封闭性),

服务于工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分 布

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成 就

全面繁荣、领先世界(领先性)

发展趋势

逐渐落后于西方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书画

一、汉字的演变

1、起源:6000多年前的“文字图画”。 成熟:商代的甲骨文,汉字。

2、发展脉络:甲骨文(商代成熟,已形成完整体系)、金文(铭文、钟鼎文,西周“籀文)。大篆、小篆(秦朝 “书同文”统一文字)、隶书(秦后期使用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3、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逐步规范、稳定化。

4、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书法

1、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即线的运动)

2、发展历程:

① 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注重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秦小篆、汉隶)。

②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

条 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 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隋唐达到新高: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成就——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益成熟。

④北宋个性化、平民化: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特点——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⑤明代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个性化的创造。

三、绘画

1、分类:①以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②在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③在艺术风格上,可分工笔重彩画与水墨淡彩画两大类型。

④按作者分:文人画、民间工匠、宫廷画师。

2、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

特点及地位

时代背景

代 表 作

新石器时代

起源;岩画陶图,质朴、生动、粗犷

社会生产力低下,对自然认识不足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春秋战国

从萌芽走向成熟,以人物肖像为主,题材为珍禽异兽(龙凤)

帛画《人物驭龙图》《人物龙凤图》

秦 汉

门类丰富,走向繁荣

《夫妇宴饮图》、马王堆帛画

魏晋南北朝

绘画理论:以形写神,宗教色彩,士大夫活跃于画坛

社会动荡

文化多元

顾恺之《女史箴图》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隋唐五代

题材多样、手法创新、吸收外来风格、走向成熟,高峰

政治统一、

经济繁荣

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天王送子图》(“画圣”);敦煌壁画

两 宋

画学兴起,寄情入画,反映市井;宫廷画、风俗画是亮点,更加注重意境

商业繁盛,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重文轻武

张择端: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写意画,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统治腐败,文化专制, 思想受压制。经济发展

王冕《墨梅》、徐渭《黄甲图》、郑板桥《墨竹图》

三.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 《诗经》

① 时间:西周至春秋中期

②内容:分为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反映了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是精华部分)、雅(宫廷乐曲歌词,主要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的歌颂)三部分,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共305篇。

③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④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中国古代诗歌成熟的标志。

2.屈原和《离骚》(楚辞)

(1)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2)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南方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3.汉赋:

①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②特点:以楚辞(骚体诗)为基础,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体现大一统的恢弘文化气度)

③代表及作品: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东汉—张衡《二京赋》

4.唐诗

(1)辉煌的原因:(1)经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物质条件);(2)政治: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良好的环境)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以及科举“以诗取士”;(3)文化: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基础)

(2)四个阶段的代表(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①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

② 盛唐:唐诗繁荣的顶峰。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山水诗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成就

最高的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

《蜀道难》;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③ 中唐:白居易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其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是广为流传的佳作。

④晚唐: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伤时感世,历史沧桑。

5.宋词

(1)起源:由民间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

(2)原因:①经济: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生活更加丰富(物质基础)②政治:两宋社会矛盾尖锐,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③社会:市民阶层的扩大,适应市井生活需要(通俗化)④词比律诗更便于抒发感情。

(3)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4)派别及代表: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首,词作家1300多人。①婉约派: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②豪放派:以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打破了词与诗的界限,清新俊逸,刚健豪放,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6.元曲:

(1)含义:由散曲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

(2)社会背景:①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③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3)历程:①宋代兴起, 元代繁荣,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表演场所是“瓦肆”,“勾栏”。

(4)特点: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5)代表人物: 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马致远等。

7. 明清小说

(1)发展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兴起,志怪小说《搜神记》。

②唐朝: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短篇小说)逐渐成熟,如《柳毅传》。

③宋代:话本,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兴起。

④明清:小说蓬勃发展、空前繁荣,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2)主要成就:(四大名著)

书 名

作 者

成 书

特 点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中叶

一部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高鄂

清 朝

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朝

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清朝我国古代优秀短篇小说。

(3)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文人对社会不满,对现实进行批判)

③社会结构:市民阶层扩大,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增加。

(4)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 表现手法丰富, 文学成就大大超过前代。

四、戏曲艺术

1.中国古代戏曲的历程:

①原始歌舞(傩戏)——起源;春秋战国的优怜——出现专业艺人; 宋代南戏——发展;元代杂剧——推向成熟; 明代昆曲——地方戏曲;清代京剧——高峰,国粹。

1. 京剧:

(1)形成与发展的原因:①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活跃;③各种地方戏曲进京相互融合;④广大艺人的努力;⑤符合统治者和广大市民阶层的口味。

(2)形成与发展:①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②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进京,形成“徽汉合流”局面。1840年前后,京剧在北京形成。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④清末,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国剧)。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3)艺术特色

①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

②乐器: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京胡、二胡、笛子、唢呐、鼓、板等。

③角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男扮演者;旦——女扮演者;净——花脸(红色:忠勇正义;黑色:刚正果敢、粗犷豪迈;白色:奸诈狡猾、阴险毒辣;)丑——在鼻梁、两眼间画白粉,有喜剧色彩。

④ 表演形式: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表演多采用虚拟性动作,达到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近代科技发展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欧洲出现了许多科学巨匠。

考点一、物理学

(一) 经典力学

1、经典力学的奠基者──伽利略

⑴时代背景:①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②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根本动摇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⑵贡献:①证实:外力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的原因;并用自制望远镜证实日心说的正确性。②创立研究方法: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③发现落体定律、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定律。

⑶意义:为经典力学奠定基础,标志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2、经典力学的建立者──牛顿

⑴背景:①伽利略为经典力学奠定基础;②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思想;④牛顿勇于的探索精神。

⑵贡献:创立经典力学(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提出牛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⑶特征 :实验验证,数学表达(数学化)

⑷意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有助于人类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准确算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解释潮汐的成因;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

局限:只使用宏观世界低速运动状态,绝对的时空观。无法解释高速运动、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

(二)现代物理学

1、相对论的创立——适用于宏观宇宙的高速运动(爱因斯坦是近代科学的终结者和现代科学的开创者)

(1)背景

①19世纪科学飞速发展;19世纪末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

②物理学危机: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高速运动、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③爱因斯坦的刻苦研究。

(2)提出

①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发表,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

内容:( E=mc2)物体运动时,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有关,质量会随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时空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②1916年,完成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

内容: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时空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即时空会发生“空间折叠”和“时间隧道)。

(3)意义:①是物理学思想的重大革命;②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时空的本质属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③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④反映了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提供辩证的看世界的途径。

◆相对论和经典力学的关系

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但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2、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适用于微观世界的粒子运动

(1)过程:①诞生:1900年,普朗克(德)提出量子假说。②发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提出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玻尔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

(2)意义: ①量子论和相对论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②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深入到微观世界;③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

考点三、达尔文进化论

1、背景

(1)物质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冲击基督权威和封建势力;

(3)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 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4)理论基础:19C细胞学说发展;19C初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拉马克学说,两个著名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5)科学进步:系列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生理学的成就。 (如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

2、提出:①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诞生标志;②1871年《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证明;③传播者: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用比较解剖学论证人猿同祖论;《天演论》 )

3、观点:①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规律: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否定神创说;

②物种变异;生物的进化是连续的→否定物种不变;

① 物种间有共同祖先,彼此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否定物种间没有联系;

②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变异最重要的途径。

其中前三点是生物进化,第四点是进化机制,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

4、意义:

①思想界: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

②科学界: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开创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自然史基础;

③宗教界:否定神创说,有力挑战封建神学;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把造物主(神)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他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④社会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优胜劣汰”被殖民者利用,成为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即社会达尔文主义)。

考点四、科技革命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①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②经济:英国工业革命急需解决动力问题;③技术:科学技术为生产提供发现和发明。

⑵诞生:1875年,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

蒸汽机运用于交通运输:1807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1814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3)影响:

积极:①解决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改变了工业格局的分布, 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的变化)③形成许多工业化城市和工业国家。④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消极:使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无休止的掠夺,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妨碍了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背景:工业生产对新动力的需求;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2) 过程:

A、电的发明:①理论基础: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②产生:1867 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B、电的应用:“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发明有1000多项,发明和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3)影响:①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电气工业迅速发展。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③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④消极影响:带来殖民侵略、资源掠夺、环境污染、贫富悬殊、人际关系冷漠等社会问题,从而妨碍了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背景:①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1946年美国研制成第一台计算机);②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直接原因) 。

(2)过程:⑴1969年,美国互联网产生于美国;⑵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中国1994年接入互联网。

(3)特点: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等。

(4)影响:①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 体,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① 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推动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② 使知识经济的形成,带来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

③ 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一、维新思想----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国势衰落。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外患日深。

(3)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有识之士在外患日深的情况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西方“洋枪洋炮”的威力和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志士)

(4)西学思想传入,一些士大夫倡导“经世致用” 。

2.核心内容和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代表人物

(1)林则徐:①主要活动:设立译馆,编译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与《各国律例》等资料。②地位: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

①成就:1842年,编撰出《海国图志》(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地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带动了介绍世界知识书籍的出版。

4.结果:没有付诸实践。

5.影响: (1)积极影响:①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全球,启迪思想解放,探索救国之路,开中国人近代思想先河;② 冲击传统思想观念,抵抗外侵体现爱国进步性。

(2)局限: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出发,没有付诸于实践;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变革封建制度,带有浓厚纲常色彩。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⑴内忧外患:①战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2)清政府内部分化,出现了洋务派。

(3)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4)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

2.含义:“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是指西方文化,主要是指近代科学技术;“西学为用”指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

3.概况:(1)代表人物: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2)主张: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技。

(3)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开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4. 思想实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5.评价:⑴进步性:①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②冲击了守旧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舆论环境。

⑵局限性:仅仅学习西方物质文明,未触动封建旧制度,注定了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⑶洋务运动的开展,弊端显现——局限于学习西方器物。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

(3)思想主张:①政治:变革政治制度,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②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评价:意义: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

(1)时间:19世纪90年代。

(2)背景:⑴政治上,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⑵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⑶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及西学的不断传入;⑷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⑸实践上,洋务运动破产。

(3)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

A.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法的先师。

理论特点: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借助儒家外衣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策略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合理性,减少阻力;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

B.评价:积极: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有利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局限:暴露其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性。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强调改革教育制度。

③严复:翻译《天演论》;主要思想:用民权否定君权(指出封建君主皆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地位: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④谭嗣同:代表作是《仁学》;主要思想:抨击纲常礼教、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等,倡导男女平等;地位:维新勇士,时代最强音。

共同主张:政治上:变法图存,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化上: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即戊戌变法,但很快失败。

(5)作用: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②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易混易错1 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比较

相同点:(1)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3)结果都归于失败。

不同点:(1)政治: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经济: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3)思想文化(根本分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袁世凯出卖国家权益,实行专权,复辟帝制。(3)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共和;(4)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5)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2、时间和标志: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刊。

3、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口号(旗帜):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

5、思想阵地与主要活动基地:《新青年》 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前期: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从文字、形式到内容等方面进行变革,重要人物有胡适、陈独秀、鲁迅等。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性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①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④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⑤ 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背景: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

二、传播过程

1.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广泛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①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问题”与“主义”之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出现“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回击,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4.中共成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三、宣传方式

1、发表文章:如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2、创办进步报刊:《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3、成立进步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

4、创办工人补习学校:

四、传播的特点: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五、重大意义:①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② 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③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主题整合1 单元概述:

1、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②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③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不断传入。

2、贯穿一个主题: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3、把握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明确一个目的:救亡图存;

4、包括四个阶段:“器物——制度——思想文化——“走自己的路”;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②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制度”。

③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④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以俄为师” ,学习马克思主义,到“走自己的路”。

5、体现“三大特征”:

①主题: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即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 体现出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爱国性。

②内容、广度与深度: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层次性。

③过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主题整合2 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②20世纪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主题整合3 近现代各派别探索活动一览表

阶级、活动

背景

代表

基本主张

积极性

局限性

地主阶级

新思潮萌发

鸦片战争

民族危机

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揭开近代探索救国真理序幕

器物层次;未实践;影响有限

洋务

运动

内忧外患: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师夷长技以求富

学习西方的第一次实践

近代化第一步

不学西方政治制度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中体西用不能富强

农民阶级

太平

天国

鸦片战争

民族危机

洪秀全

《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绝对平均主义

反封建斗争最高峰

农民小生产者→绝对平均主义

洪仁玕

《资政新篇》:最早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缺乏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未能推行

义和团

甲午战争

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

扶清灭洋

反帝爱国

对清廷认识不清;

盲目排外

民族资产阶级

维新

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

思想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爱国运动

政治上的软弱性

理论上的不成熟

辛亥

革命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孙中山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第一次巨变:

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中华民国

反帝反封建不彻底:

没有明确反帝要求

无彻底的土地纲领

新文化运动

军阀统治

尊孔复古

陈独秀

李大钊

民主、科学

新道德、新文学

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基础

思想解放运动

偏激片面

短暂的

春天

民族危机

民族资产阶级(如:张謇)

实业救国

促进社会进步;

促进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壮大

力量弱小

发展艰难

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十月革命

李大钊

社会主义

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

第二次巨变:

建立新中国、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文革结束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次巨变: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说明:

⒈农民阶级:由于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本性,旧式农民战争最终归于失败。

⒉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⒊资产阶级:两面性和软弱性,不敢依靠、发动群众,在内外反动势力的打击下最终失败。

⒋无产阶级:先进生产力代表,具有彻底的革命性,革命必将成功。

⒌探索的进步性:器物→制度→思想;西方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主题整合4 近代前期(1840—1919)中国人民探索强国之路的特点

(1)广泛性,各阶级、各阶层、各种派别积极参与。

(2)普遍向西方学习,探求真理。

(3)探索具有层次性。

(4)取得一定成果,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

★主题整合5 “西学东渐”简析

⑴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指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一般特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⑵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⑶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4)西学东渐的特点:①主要内容是救亡图存;②主流是追求科学和民主;③在中西文化矛盾冲突和融合过程中进行;④经历了由器物→制度→观念的复杂历程;⑤发展变化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主题整合6 近代中国的新思想

阶 级

派 别

新 思 想

主 要 事 例

代 表 人 物

农民阶级

发展资本主义

《资政新篇》

洪仁旰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新思潮萌发

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李鸿章、曾国藩等

资产阶级

维新派

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

革命派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孙中山、黄兴等

激进派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胡适等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李大钊等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点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旧)三民主义

1、背景:(1)政治:19世纪末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失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3)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4)个人:孙中山的思想转变: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2、提出:①1905年,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②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内容:

同盟会纲领

内 容

含 义

地位

评价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夺取政权

前提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地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帝和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把反帝与反清政府等同起来,反帝旗帜不鲜明.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政权

核心

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权利上的要求和中国人民要求民主权利的愿望.

只重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忽视民众的地位,少数人掌权;空洞的民权;反封不彻底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核定地价,现价归原主,涨价归国家,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巩固政权

补充发展

说明资产阶级已注意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来争取农民阶级的支持,且同时发展社会经济,是符合历史要求的.

并不是要“夺富人之田”,没有从根本上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缺乏群众基础.且不切实际,是一种空想

4、实践:⑴创建共和:①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②1912年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⑵维护共和斗争:二次革命(1913)、护国运动(1915-1916)、护法运动(1917-1918)。

5、评价:(1)积极方面:①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性质)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③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和国家富强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局限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资产阶级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①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

②民权主义:没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缺乏群众基础。

③民生主义:没有切合实际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二、新三民主义

1、背景:⑴主观:①北洋军阀黑暗统治;②袁世凯窃国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③孙中山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⑵客观:①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使国民党改组工作完成;②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开始“以俄为师”。

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地表大会宣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3、内容

名称

旧 三 民 主 义

新 三 民 主 义

发 展

民族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明确反帝

(最大区别)

民权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扶助农工

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4、评价:进步性:①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因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②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局限性: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三民主义的特点:①时代性;②爱国性;③纲领性。

★主题整合1 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民主思想的异同

同:①背景: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②理论基础: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

③影响:冲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异:①侧重点:维新派和革命派侧重于民主制度的建设;激进派侧重于民主思想的建设。

②方式: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激进派则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专制主义进行彻底的批判。③效果:“百日维新”,在变法中并未实现政治主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点二、 毛泽东思想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2)国际基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发展;

(3)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4)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

(5)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剧。

(6)现实需要: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理论。

(7)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结论: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2、形成过程:

阶段

时间

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

著作及会议

内 容

意义

萌芽

国民

革命

中国是农业国家,农民是中国国民经济主要力量,也是中国革命主要力量。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⑴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⑵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解决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同盟军的问题毛泽东思想发端。

形成

土地

革命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接连失败, “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实际。而农村敌人力量薄弱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探索。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成熟

抗日

战争

抗日战争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论述中国革命进程。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中共七大

⑴指出中国社会性质⑵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成熟),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指导思想。

发展

解放

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949年春)

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总任务: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重大问题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

新中国政权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建立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过渡时期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⑴农业、手工业:合作社⑵私营工商业: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和平赎买政策)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伟大的社会变革。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全面建设时期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⑴ 重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比例协调⑵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深远影响: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共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考点三、邓小平理论

一、发展历程

1、酝酿发端:①文革结束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邓小平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转折。

2、初步形成:①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②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成熟并形成体系:①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②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③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二、主要内容:(总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体为:

⑴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①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建设道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③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⑤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⑥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⑦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⑧战略步骤:分三步走战略;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⑩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⑶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解决的主要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考点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背景: ①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②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③党内——新党员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④新形势下需要回答许多新的理论问题。

2.主要内容:①中共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中共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③中共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决的主要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地位影响: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考点一、现代中国的科技

(一)、“两弹一星”( 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为冲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以巩固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环境。

2.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3.成就:(1)原子弹、核能: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91-1994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2)导弹:1960年仿制近程导弹;1964年自制中近程导弹;1966年核导弹武器;1982年潜水艇水下发射导弹。

(3)卫星技术:1970年“东方红一号”------世界第五,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1975年返回式卫星发射;至2001年“长征”系列火箭发射70多颗。

(4)代表人物:“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 -----邓稼先。

4.意义:①加强了国防能力,标志着我国跨入核国家行列,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二)、载人航天

⑴发展历程(成就):①1999-2002年,“神舟”飞船4次无人飞行试验成功。

① 2003年10月神5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

② 2005年10月神6飞船载着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升上了太空。

③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送入太空。

⑵作用:①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②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推动了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带动整个科技水平的提高。④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为人类造福。

(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⑴贡献: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⑵评价:①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第二次绿色革命”;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美国人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③中国的“水稻之父”;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⑤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国际声誉。

⑶意义: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给中国创造了巨额经济效益,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四)、生物技术:

⑴成就;①1965年我国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②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⑵作用: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五)、计算机:

⑴成就: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计算机研制工作;1983年成功研制“银河—Ⅰ号”;1993年“银河-Ⅱ号”。(2)作用:计算机的发展加速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

主题整合1 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的建立(保障)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民当家作主(前提);②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保证)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奉献;⑤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人才储备;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⑦经济实力的增强。

考点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1)国内:①经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需要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1956年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作用;④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

(2)国际:苏共二十大召开,使中共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的迷信,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2、方针的制定: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学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科学上不同学派自由争论。)

4、性质: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艺和科技的基本方针,实质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性格局。

5、成就

(1) 百家争鸣(学术界):生物学领域学派争论(如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座谈会)、中国历史分期等。

(2) 百花齐放(文艺界):硕果累累,如老舍——话剧《茶馆》;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优秀电影层出不穷,1959年被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

(二)曲折年代(1966-1976年)

1、原因:①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②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影响,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批判。(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影响)

2、表现:①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②大批文艺工作者受批斗,优秀文艺作品遭批判;③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统天下。

(三)文艺的春天(1978年以来)

(1)原因:①“文革”结束后,党清算了极左路线,总结经验教训;②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决贯彻“双百”方针;

③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⑴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以“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改革实践为主题的作品);⑵学术、科技领域创新发展;⑶21世纪,文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考点三、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制定方针: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初成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4.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文革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70年代初,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3.影响: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教育的复兴

1.文革结束后,全面整顿教学秩序,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正式确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4.1993年,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正式提出。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启动希望工程(1989年启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加大西部教育发展力度。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考点一、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1.背景:人们对革命或改革后的欧洲状况普遍不满,对“理性王国”的失望,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

2.特点: ①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积极追求理想世界。

②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强调个性自由表达。

3.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拜伦(英国):《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②雪莱(英国):“天才的预言家”,《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 ③雨果(法国):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

④ 涅(德国):代表作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个冬天的童话》。

(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

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2.特点: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3.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巴尔扎克(法)——《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托尔斯泰(俄)——《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地位: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③普希金(俄国)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三)、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以来)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环境动荡复杂,集中反映现代人

失望、迷惘、痛苦的精神生活危机;战后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于现实生活感到的荒诞和虚无。

2. 特点:

①从形式到内容,都反传统;②物语言颠三倒四、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③突现人的丑恶、痛苦、绝望。

3.代表:贝克特(法国):剧作《等待戈多》表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空虚以及对生活的无望和麻木。海明威(美国):《老人与海》 。

(四)、20C苏联和亚非拉美的文学

1.苏联社会主义文学(20世纪上半期)

(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使苏联社会取得巨大变革。

(2)代表: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影响:反映了苏联社会的巨大变革。

2.亚、非、拉美文学

(1)背景:20C民族运动高涨,其主流都体现了反殖民压迫、反社会不公的爱国主义精神。

(2)代表:

①印度:泰戈尔《戈拉》(为印度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戈拉》塑造了爱国的印度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形象。 是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②中国:鲁迅《呐喊》(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巨匠,他的《呐喊》集,昭示着中国新文学时代的到来)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描绘加勒比海沿岸小城百年孤独的原因及打破这种状态的途径)。

尼日利亚:索卡因《解释者》。

(3)影响: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殖民压迫思想(也是特点)。

考点二、艺术

(一)、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

(1)背景: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反映在美术创作上。

(2)特点: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注重感情表现,内容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表现形式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

(3)代表: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伦加冕式》——反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安格尔《泉》——展现人体美与古典美的结合。

2.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1)特点: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2)代表:(1)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描绘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封建王朝、英雄主义色彩);(2)西班牙---哥雅《枪杀马德里市民》 。

3.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

(1)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2)代表:①法国米勒的《拾穗者》,表现农民的感情和生活;感受人性的庄严和浓厚。

②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突出民族忧患意识,批判俄国现实。

4.印象画派(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

(1)原因

①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一批青年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

(2)特点:注重画家个人的感受,着力于表现光和色的变化,强调捕捉人对外部世界的瞬间印象。

(3)代表:

前期:法国莫奈《日出·印象》成为“印象派”派确立的标志。

后期:①荷兰:梵高《向日葵》 (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法国: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以画静物著称)。

5.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以来)

(1)背景:

①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精神创伤;②工业化带来的影响;③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眼。

(2)特点:反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3)代表:

①立体派: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西班牙内战期间,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亚威农少女》等。

②野兽派:法国的马蒂斯《舞蹈》。

二、音乐

1.浪漫主义音乐(19C初兴起,19C中期鼎盛)

(1)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偏重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

(2)代表人物:

①“乐圣”贝多芬(德国)是连接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作品:九部交响曲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②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蓝色多瑙河》 。

③歌剧: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法国比才的代表作《卡门》。

2.民族乐派: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俄罗斯乐圣”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胡桃夹子》。

3. 现代主义音乐(20世纪)

(1)背景:①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③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发达;④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2)流派:爵士乐(一战后至二战前)、摇滚乐(50、60年代)和音乐风格多样(70年代以后)。

(3)发展趋势:大众化、多元化。

(4)影响:流行音乐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考点三、影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一)、条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技术和物质基础);社会巨大变化、人类精神需求及商利益驱动(发展动力)。

(二)、概况:

1.电影-—第七艺术:

(1)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短片。

(2)“默片时代”: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导演《一个国家的诞生》,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卓别林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演员。代表作《摩登时代》《城市之光》等。

(3)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首次拍摄成功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时期的开始。

1928年设立奥斯卡奖,好莱坞是世界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

(4)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着彩色电影的问世。

(5)二战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相继出现。

2.电视--第八艺术

(1)产生和发展:

①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电视;1929年英国伦敦首播电视节目,宣告电视艺术诞生。

②1930年英国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 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③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电视真正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开始实现全球性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事业发展迅速。

(2)、特点:①可承载图象、语言、音乐等多种信息形式,兼备报纸、广播、电影几种传媒的功能。②覆盖面广、实效性强、现场感强。

(3)、功能:传播资讯(最重要)、远程教育、娱乐和展示艺术作品。

(三)、影响:

1.积极:(1)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技方面的进步;

(2)直接引领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

(3)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4)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使人感受到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启迪;

(5)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扩大视野,提高素养,改变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促进社会发展。

2.消极:(1)“独霸”大众精神生活;(2)束缚人们思想,导致心理疾病、思维惰性和想象力的退化。(3)有些影视节目误导观众,毒害人们心灵,引发刑事案件 ,影响青少年学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9751/766040410536.html

更多阅读

八字命理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论子平格局月令主气定格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不少网友和学员在学格局的过程中,提出“要看月令人元主事的某几天来定格局”的观点,我认为是不可取的。理由有三:第一,针对网友提出的月令人元主事多少天古书有明确记载,我在此说明,现行《三命通

我对方志远教授《万历兴亡录》的看法 百家讲坛万历兴亡录

我对方志远教授《万历兴亡录》的看法  自2011年10月8日起,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在百家讲坛讲《万历兴亡录》,认真听了前三集之后,颇有些看法不吐不快。  明朝的历史早已过去,众所周知,万历执政时间最长,期间出现了“万历中兴”的

转基因再争鸣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转载,2013年10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作者:邵海鹏)“转基因作物能增产是骗人的”-这则流传于上周末的媒体报道再度将争议中的转基因食品技术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表达上述观点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发言场

打印机解决方案 打印机不能打印可能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不能打印的情况有很多种,可能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如下:一、机器未通电。检查电源开关是否处于“开”,并且电源插口是否连接好,建议重新连接电源线路。二、未将打印机设为默认机器。1. 点击电脑左下角【开始】菜单项,找到【打印机和

声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整合 (三)必修三 精神文明史_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为网友口味情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