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饮山房的东半部分便是“小隐园”。相对于西边的“秀野园”,个人还是更偏爱于这个具有江南风格小花园。那天游玩虹饮山房时,由于没有看全园地图,还以为虹饮山房就只有古戏台和西部花园部分。当准备出园时,突然想起在印象中虹饮山房内应该有个沈寿故居,而此时似乎还没有游览到,便随口向门口的工作人员询问,最后得知戏台东厢房的廊下有小园门可通入沈寿故居“小隐园”,我直吁一口气,赶忙往东边赶去,差点错过这个美景啊!
小隐园是明代李氏人家营造的花园,“乾隆初年,被徐士元买下来,增建了四进厅堂,主要用于生活起居,又在后园中疏通池塘,栽种花木,于是就成为一处精巧雅致的宅第园林,它既与古戏台相连,又是一处较为独立的清静闲适之地。”小隐园面积不大,建筑也不多。估计只有“秀野园”的三分之一大小。 但小而见精,秀美程度绝不亚于西园部分。
全园主要有三处主要建筑:园北的小隐斋、东北的书房、南部的沈寿纪念馆(原沈寿外祖陈家的厅堂)。三处建筑由曲廊依次相连,并且各自旁边凿有小水池,水池之间也有水涧相接。图为园最西边廊中一亭“小隐亭”。此亭的西面就是与戏台相接的入口处。
自“小隐亭”沿廊北行东折可到花厅“小隐斋”。斋前铁树护门,湖石看园,黑白鹅卵石相间呈浅底深圈图案,简单而不失美观。
“小隐斋”内部。厅内青砖铺地,屋内摆放着一套清式桌椅,案几上有“福禄寿”三星木雕。
小隐斋前湖水清澈,莲花虽已凋谢,然而翠绿之色点满小池,夏色依然,
小隐斋通往南池的长廊。先往东延伸,在书房处直角折南,在小水涧之处缓缓拱起,恰似“小飞虹”般小巧精致。
曲廊过水涧后,弯弯曲曲又往西折,直指沈寿纪念馆。
沈寿纪念馆东侧的水池,比北边水池略小。
曲廊尽头先到一亭,走进亭内月门便可到达厅堂之上。
南边的小池。
水池最南岸假山贴墙,树木翠竹遍植,花开艳丽,而含于粉墙之中的花窗外便是山塘街。
厅院中的门楼。门厅处现设为仿北京故宫“正大光明”皇帝龙椅和“满汉全席”馆。
门楼
清末,徐家日渐衰落,将“小隐园”转让给木渎陈家。陈家的外孙女沈寿从小在园中长大,随外祖母及姐姐沈立学习女红。
沈寿初名雪芝,在十六岁时就成为了木渎乃至苏州城中有名的刺绣高手。慈禧七十大寿,她的刺绣作品作为寿礼上贡,慈禧大加赞赏,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赠予沈雪芝,为此她从此该名为“沈寿”。
1915年,沈寿绣的《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得一等大奖。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48岁,葬于南通马鞍山。
图为原“小隐园”朝向山塘街的大门,现关闭。
虹饮山房中东西两园,名曰“小隐于林”和“秀野外放”,各自起名寓意相反,而风景格调差异也是园如其名。恰似山房中两个姐妹花,一内一外,一隐一放,姐姐爽朗开放,妹妹内敛含蓄。两种不同美景由游园者自取所爱,实在是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