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引言:长久以来,聆听到众多商务人士的真诚告白,至今已超过了一万名知名人士了。在这一万名的访谈者中,每当聊到为了某件事而感到后悔,必定会出现的话题就是:“我在这方面其实做得不好”、“我到现在还在反省那件事”等失败经历。其中,最让每个世代感到后悔莫及的,就是“结婚”。 ——心灵咖啡网
刚从学校毕业时,我就进入公司的新客户开发团队,除了到处向前辈们请教提高业绩的诀窍之外,每天的业务便是拜访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与知名企业经理人,听他们畅谈工作上的成功事迹、创业动机以及攀向高峰的时刻。长久以来,聆听到众多商务人士的真诚告白,至今已超过了一万名知名人士了。
在这一万名的访谈者中,每当聊到为了某件事而感到后悔,必定会出现的话题就是:“我在这方面其实做得不好”、“我到现在还在反省那件事”等失败经历。其中,最让每个世代感到后悔莫及的,就是“结婚”。
导致的原因很多,例如:婚前没察觉到一些生活习惯的差异、因成长环境不同所形成价值观落差、对另一半恶言相向、与对方家人的相处,或是外遇及性生活等问题。总归来说,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
■ 家务、育儿的分担比例
■ 配偶的教养水平与成长环境造成彼此个性不合
■ 沟通的方式
■ 金钱与时间价值观不同的龃龉
■ 与对方父母的相处
■ 育儿观念的差异
这些经营者与商务人士在谈到失败经验时,相较于工作上的挫折,对婚姻的懊悔更显沉痛。回顾整个人生,突显了一项事实,婚姻的维持是决定未来好坏的关键。
在我访问过的一万人当中,即有三、四成的男性后悔结婚。婚后的点点滴滴,并不是婚前可以预测的,相信有不少人后悔着“结婚怎么跟我当初想的不一样”。而我也从一万人的访谈中归纳出两个结论:“人生最后悔的决定莫过于结婚”,以及“结婚是影响人生的最大关键”。正因为有那么多人为了同样的理由感到后悔不已,更让我深深觉得在这些事端当中,一定隐藏着某种“夫妻法则”的真理。
当然,我并不是因为婚姻圆满才写这些文字。想当初我们夫妻俩也和其他人一样,差点走上离婚一途,直到偶然机会听到过来人悔不当初的沉痛心声,就像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般,让我们实时醒悟并努力维系这得来不易的婚姻。不过,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因为结婚而使人生更加顺遂的最佳范例。实际上与婚前相比,我在婚后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确实变得更好了。
结婚不应该只着眼于两人个性合不合的问题,重点在于将婚姻视为让人生变得更美好的课题,并且进一步思考如何永续经营。这篇文章将彻底为各位介绍我从一万名婚姻失败者的悔恨经历当中,淬炼及学习如何经营婚姻的“实用处方笺”。
1. 不应该老是把工作当借口
这样的懊悔以男性居多。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妻小与家庭,一旦积怨已久,便成了离婚的主因。熟年离婚在近30年来增加了八倍,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出在只专注于工作而忽略家庭的男性身上。 目前45岁以上的男性中,有不少人是以全心投入工作为优先,希望用稳定的收入为家庭带来幸福,就算要牺牲部分的自己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对上班族来说,超时工作、牺牲假日、责任制加班等,已成了现今社会的常态,即使想要好好珍惜家庭,也无法轻易抛下十万火急的工作立刻赶回家。身为家庭的支柱,自是要全力以赴,然而只顾工作随之而来的后果,不仅会造成夫妻间缺乏沟通,陪伴家人的时间与心力也会愈来愈少。即使是双薪家庭,夫妻间多少较能互相扶持与谅解,但也不能理所当然地因过于忙碌,而把“工作”视为人生的第一顺位。其实,婚姻生活才是一切幸福的基础,尽管“工作”与“家庭”两者难以取得平衡,只要随时提醒自己,养成将两者“相提并论”的习惯就可以。
以G小姐为例,她就是非常厌烦丈夫的“借口”,才会在将近50岁时选择离婚。当时儿子正准备升学考试,她希望丈夫能以问答的形式,出一些题目帮助不擅长社会科的儿子加强复习,但因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的丈夫却一口回绝:“这个我做不来。”
此外,为了家庭旅游而询问丈夫的工作状况,得到的回答尽是:“我不晓得公司的行程能不能配合。”然而,当G小姐安排与友人的家庭一起高尔夫旅游时,丈夫却又一派轻松地参加,使得他在G小姐与儿子的心目中,成了一位“不愿与家人出游,但听到有高尔夫可以打,就兴冲冲跟来”的人。照此看,也难怪G小姐会认为丈夫不是因为工作忙碌而没空参加家庭旅游,根本只是嫌麻烦而将工作当成借口。如果不能把工作与家庭相提并论,最后一定会用各种理由来当挡箭牌。
话虽如此,有时候却真的是无可奈何,疲惫到无法思考的地步。同样都是忙碌的上班族,为何有人可以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取得平衡?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最大的秘诀就在于,不要“只顾工作”。至少维持一周一次或隔周一次,定期与家人沟通交流的习惯。即便平时的重心都放在工作中,到了周末若能拨出时间全心陪伴家人,相信能消除家人心中日积月累的不满。
我认识一位40代的上市公司老板,据说他是以周末假日不谈工作、全心全意陪伴家人作为交换条件,央求妻子周一到周五让他专心工作。其实,对公务如此繁忙的他来说,挪出假日时间也相当不容易。但是,当他开始不再拿工作忙碌当借口,且定期陪伴家人之后,逐渐得到家人的体谅,了解他是为了家庭而努力工作,反而使他与家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紧密。
想要减少夫妻间日积月累的怨怼,最重要的是不要找各种理由来搪塞,而且定期抽出时间来沟通。这不需要每天进行,只要夫妻两人能够谅解彼此的状况,相互配合即可。
2. 当初应该多分担一些家务
家务问题是造成夫妻吵架原因中的第一名。家务的分担,深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对先生来说,如果从小到大没看过自己的父亲或爷爷做家务,自然就会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认为煮饭、洗衣、打扫、育儿全都是妻子的工作。他不是故意不做,而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使然,相对的,也使得问题更难以解决。此外,有许多男性在婚前信誓旦旦地说:“这些家务我差不多都会”、“我愿意帮忙做家务”,婚后却只负责倒垃圾而已。
为什么男性普徧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我从一万人的访谈中发现到一件有趣的事,这些男性通常都有“打如意算盘”的微妙心态。不愿意继续分摊家务的男性往往有着大男人主义,认为自己是“赚钱养家”的人。即使是夫妻两人都有工作,彼此也能互相合作,但是这种自尊心仍旧让他以一家之主自居。
先生在心里打着如意算盘,觉得自己每天工作累得半死,还要负责倒垃圾,已经很不错了。不仅认为倒垃圾就算是“分摊家务”,甚至还觉得自己的负担变得更大了。也有许多人心里想着要倒垃圾,却一拖再拖迟迟不去,最后在妻子的催促下忍不住发火,夫妻两人便因为对方说话带刺、态度不佳而严重争吵。积怨已久的家务问题是造成离婚的最大因素。解决之道并不是强迫先生做家务,而是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互相分担。
能够顺利分摊家务的夫妻究竟是如何达成共识的呢?从过来人的访谈中不难发现,成功案例都有一套明确的“规定”,藉此慢慢提高先生做家务的技术水准。除了采取分工合作或是轮流负责的方式之外,如果能事先确立分担的理由,就能避免规定流于形式。
以双薪夫妻为例,可以规定先生负责洗衣服,次数则是一周两次。至于煮饭,也能规定先回家的人负责准备。先生若是不擅长做菜,为了减轻负担,夫妻两人不妨以手机沟通,由妻子决定菜色,先生只要煮好饭、简单准备一下主菜的食材就好。也有夫妻为了应付紧急或繁忙的情况,特别设置了“例外规定”,结果成效也相当不错。
一旦以忙碌为借口,规定就会逐渐形同虚设,因此,夫妻俩可以试着制作类似“免死金牌”的小卡片,利用卡片换来搥背等服务,并且采取收购制,遇到实在不想做家务时,就把卡片卖给对方,让彼此都能开开心心地遵守规定。如果能有一套公平的制度,男性应该也会乐于遵守。
分担家务的秘诀就在于事先建立明确的规定,让彼此难以用借口推卸责任。刚开始或许会有些辛苦,不过,这些能顺利分担家务的夫妻们都强调,等到做家务的技巧愈来愈进步时,就会发现新的生活乐趣。
3. 婚前应该多了解对方的价值观
不论性别及年龄,“个性不合”均名列离婚原因的榜首。然而,夫妻两人的个性本来就不可能完全契合。很多人误以为夫妻之所以能结婚应该是彼此个性相合,事实上,这是因为对对方的好感,使得容忍度提高所予人的误解。
既然双方决定结婚,应该多少已经清楚彼此个性的契合程度。可是,为什么直到婚后才懊悔“跟原本想的不一样”呢?总结一万名过来人的失败经验,我归纳了一个结论─与其说是个性不合,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价值观的不一致。说得精确一点,也就是不够了解对方的价值观。
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与个性一样,不可能和别人完全一致。即使对于工作、教育、哲学、道德等价值观是一致的,金钱观却未必相同。因此,在不同方面总会有“一致”与“分歧”的部分。如果一味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与认知,不但会造成对方的心理负担,当积怨到达临界点而爆发,便是两人宣告仳离的时候。而且问题往往是在生活中日积月累所形成,当事人总是等到对方递出了离婚协议书,才惊觉问题的严重性。
维持家庭生活圆满,要像处理工作一样不断调整,需要的是无止境的磨合过程。在彼此磨合之前,必须先了解对方坚持的信念。
以30岁的H小姐两夫妻为例,由于父亲是公司的负责人,她从小便在优渥的环境下成长,而H小姐的先生家里则是在商店街开餐馆的。两人自由恋爱而结婚,当初决定走上红毯时,据说H小姐的母亲曾给予忠告:“你们两个的生活水平差太多了,结婚以后会很辛苦。”但H小姐对于母亲的忠告完全不以为意,直到孩子出生了,才惊觉母亲说的是事实。
H小姐是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环境下长大,所以只要看到可爱的衣服或孩子想要的玩具,都会想买给孩子。因此,总是被丈夫责骂:“为什么要买那么贵的东西!”而对丈夫来说,小时候如果有想要的东西,只能一直忍到生日或圣诞节才能拥有。这样的成长过程反映在育儿态度上,使得丈夫认为不可以养成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的浪费习惯;也不可以太宠孩子,必须教导他懂得忍耐。
这就是“成长环境”所造成的差异。若恶意解读的话,丈夫在H小姐眼中是个“吝啬鬼”;而H小姐在丈夫眼中则是个“败家女”。有些夫妻的情况则刚好相反,妻子节俭,先生浪费。诸如此类,由于金钱观的差异造成夫妻失和的例子多不胜数。也因为这个缘故,才有那么多人悔不当初:“应该要在婚前多了解对方的价值观才是”。但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没有认清对方的价值观”,而是对彼此的价值观“了解不够透彻”所致。
后来H小姐改变了做法,在购物前会主动跟丈夫商量,也会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把丈夫可能会有的顾虑先说出来。例如:“孩子想要买这个,可是有点贵,可以吗?”以询问的口吻试问时,丈夫的态度也180度大转变:“是有点贵,既然他喜欢,还是买吧!”
其实,丈夫不能认同的是H小姐不跟他商量,间接强迫接受她的价值观。然而,在H小姐主动与丈夫沟通到最后拍板定案的过程中,决定的依据不再是单凭任一方的判断,而是身为一家人所彼此磨合而成的共识。
在婚姻生活中,绝对不可以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没有经过磨合,迟早会因为某一方不堪压力而爆发出来。
4. 必须保有私人的时间
不论30岁或40岁,最令人懊恼的就是无法妥善安排时间。尤其是婚后,许多人常觉得自己的时间被左右了。已经被工作占去了多数的时间,还得额外分担家务,这使得大部分过来人均表示,不能拥有“私人的时间”,是造成无形压力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许多男性表示,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拥有自己的时间,否则,久而久之就会萌生“牺牲”的负面情绪,将对夫妻生活形成阻碍。
夫妻之间如果有一方坚持保有自己的时间,一定会影响到另一半,所以双方必须事先沟通才行。这对双方而言都非常重要,以便能在转速飞快的忙碌生活中稍作喘息。有孩子的夫妻更需如此,时间几乎都奉献给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因此,婚姻能圆满的秘诀就在于尊重彼此的时间,才能携手共度漫长人生。尽管在另一半的眼里,拥有个人时间感觉就像在“逃避现实”,但对当事者来说却很宝贵。最重要的是,让对方理解自己有多么需要这短暂的空档。
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不妨定下规矩,并在其余时间帮忙分担家务。既然问题出在时间的安排,这么做也能减少另一半对于保有个人时间的不满。从过来人的访谈中不难发现,能够保有私人时间的夫妻,往往都十分擅长享受生活。他们的共通点是在家里也能事先规划行程。
以职场为例,有的人不仅工作效率高,还能为自己忙里偷闲安排假期;有的人则是从早到晚不停工作着,不但无法休假放松,也没有显著的工作成果。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能替自己安排假期的人,不是临时决定,而是事先就把假期规划在的行程里。如果老是心里想着“如果有空的话”,将永远也无法挪出自由时间。若能提前决定,自然会想办法安排工作、调整行程,让自己如愿以偿。
如果已经习惯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早、午、晚”,便能把星期六、日分成六个时段。举例来说,有人或许想在周末好好睡一觉,因此,星期六上午就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即使有了孩子,也要能设法满足彼此的需求,例如,星期六上午是丈夫的个人时间,星期日夜晚则是妻子专属的时间。此外,就连家庭主妇也需要拥有私人的时间。有的夫妻因此立下了规矩,将每个月第二个星期三晚上定为妻子的“无家务日”,由丈夫负责包办所有家务与照顾孩子。
这些都是过来人的生活智慧。实行时必须注意到一个重点:临时起意的决定,到最后一定会敷衍搪塞,必须互相沟通好并定下规矩,事先将它安排在行程里。话说回来,倒是有个方法虽不值得鼓励,但可以在关键时刻把它当作最后的弹性。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招还有不少人用呢,那就是“假装假日出勤”。
只是当另一半处境为难时千万不可以使用这招杀手锏。不过,在此也必须和各位老实说,实际上有许多大忙人为了不让自己累垮,会选择在假日假装出门去上班,藉此保有让自己喘息的空间。
5. 若离不开自己的父母,将无法成立真正的家庭
不论是男方或女方,有不少夫妻因为选了一个离不开父母的配偶而只好选择分居,使得夫妻关系变冷淡,甚至走上离婚一途。许多人往往在婚前只感受到对方很孝顺父母,直到婚后才发觉事态严重,因而累积不少怨言。由于婚前较难察觉到这一点,因此很容易悔不当初。
■ 女性对男性最大的不满,就是自古以来的“恋母情结”。丈夫比起在乎自己更在乎母亲,不论大小事,都要一一请示父母。这些看在妻子的眼里,不免觉得丈夫根本就是还没断奶的孩子。
婚姻本是一种社会契约,双方通过社会认可确立彼此的夫妻关系时,也如结婚誓词中所说的:“无论病痛或健康都不离不弃……”,这份社会契约立下的,其实是比石坚比海深的爱情盟约。在步入礼堂的当下,两人都立誓不依赖他人、要敬重对方、彼此互相扶持,但回到现实生活中,令人不解的是,丈夫却经常夹在母亲与妻子之间里外不是人。若根据结婚誓词,先生立下的契约是凡事要以妻子为重。
敬爱父母的孝心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不顾及妻子的感受。重点并不在于哪一方才是正确的,而是作为人家的丈夫,就必须尊重妻子的感受。
■ 另一方面,先生对太太最大的不满,则是“娘家依赖症”。有些妻子会坚持住在娘家附近,完全不在乎丈夫的通勤时间,也不考虑住在较便宜的员工宿舍,使得丈夫对妻子产生不少怨言。
如果是考虑到生产与育儿,而选择住在娘家附近确实方便。可是如果妻子是全职的家庭主妇,不仅不用工作,还一天到晚往娘家跑,连晚餐都在娘家吃,再外带饭菜回来给晚归的丈夫,丈夫心中的不满自然会愈积愈多。
对先生来说,结婚之后便是独立的家庭,太太当然要以自己的家庭为主。基于这份大男人的自尊心,怎么也无法认同太太婚后仍想依赖着父母、让自己乐得轻松的投机心理。有许多男性表面上虽然同意住在妻子娘家附近,但私底下却时常大吐苦水。由此可知,与原生家庭的距离远近,容易成为破坏夫妻感情的导火线。
对当事者来说,婚后仍与父母往来频繁,是基于割舍不断的亲子血缘,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坐下来面对面沟通,也几乎无法顺利解决问题。直接硬碰硬反而会触怒对方,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采取间接的方式。其中最单纯的,就是以物理手段改变住所。最常见的例子,是丈夫为了解决妻子的“娘家依赖症”,于是申请派驻海外或转调外地,让夫妻俩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生活,藉此拉近彼此间的情感。除了转调以外,搬到离妻子娘家有段距离的地方,据说也有帮助。
只不过,问题似乎没有那么简单。过来人之所以质疑这种方式的成效,是因为夫妻间只要懂得同甘共苦,拥有共同的体验,脱离父母独立的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换句话说,不要用强硬手段要求对方脱离父母,而是应该夫妻两人同心协力。例如:藉由全心投入对孩子的教育,无形中便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如果能凭着自己的力量来克服困难,便能增加彼此的信心,一再依赖父母的结果,将永远也无法独当一面,也会破坏另一方对自己的信任。
依赖父母本身并不是坏事,只不过夫妻之间如果能多累积“成功体验”,将能加速让两人成为生命共同体的“家庭”。毕竟夫妻两人并不是从结婚那一刻就成为家庭的,而是慢慢“演进”而成的。有过失败经验的过来人在深刻反省之后,均表示若过度依赖父母,只会妨碍彼此成为真正的家族。(资料来源:《祝你幸福美满:从一万名成功人士的失败婚姻中,归结出的50个幸福法则》;大冢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