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导读:从进化逻辑看,如果一种心理机制具有进化优势,那么这种心理机制能带来的收益应大于付出的代价。强奸就具有这样一种特性。—— www.xinli001.com
【】
按照常识,强奸其实没有必要,雄性完全可以通过为雌性提供生存资源的方式获得交配的机会。能够提供生存资源,一直以来都是雌性择偶的重要标准。雄性非洲织巢鸟会倒挂在刚刚搭好的鸟巢边上,扑腾着翅膀唱着动听的歌谣,吸引雌性织巢鸟前来检阅,进一步获得交配机会。更有甚者,例如为爱赴死的中国大刀螳螂或欧洲螳螂,为了换取交配的机会,不惜在交配时把自己当作美餐让雌螳螂吃掉。令人惊讶的是,被咬掉头部后,雄螳螂的性能力会得到提高。或许,《死了都要爱》原本应该是一首献给螳螂哥的绝唱。
(图片来源:capturedphotons.com摄影:Oliver Koemmerling)
然而,上述交配方式并非全部的事实。在动物界,雄性运用暴力手段获取交配机会的生殖策略(即强奸,本文仅指雄性-雌性模式)非常普遍,在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鱼类直到灵长类动物等许多物种中都有存在。例如,一种叫做举尾虫的雄虫身上,进化出了特制的钳子,专门用来作为强奸雌虫的辅助工具。
什么会有强奸这种现象存在?这个问题貌似很简单,通常的答案有: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为生活在其中的文化所默许的;患有心理疾病或者有特殊癖好;嗑药了或者醉酒了……然而,不学习就不会去奸吗?明令禁止的文化中发生的强奸如何解释?强奸若是心理疾病,如同犯罪也是心理疾病一样荒谬。不嗑药未醉酒的人不会强奸?这些挂在我们嘴边貌似合理的回答,如果单独提出,均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强奸这一相当复杂的现象。
强奸现象如此普遍地存在于动物界,令人不得不猜想该现象具有进化意义。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教授、著名进化心理学家桑希尔(R.Thornhill)认为,强奸是雄性拥有的一种特殊心理机制。如果一种行为或心理具有进化意义,那么它必定在该物种(或个体)的生存和繁殖中起着促进作用。
从进化逻辑看,如果一种心理机制具有进化优势,那么这种心理机制能带来的收益应大于付出的代价。强奸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完事”就走人的模式可以使强奸者相对拥有更多的交配机会。执教于华盛顿杰斐逊学院的美国进化论学者哥特沙尔(Jonathan Gottschall)认为,不管代价如何,毫无疑问的是,强奸者可以通过强奸行为大大增加与其交配的雌性数量,比普通雄性更容易达成繁殖使命。
尽管在进化逻辑上,将强奸现象作为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该现象的广泛存在,但就目前能得到的证据看,该结论的表现更为复杂。
认为强奸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的进化心理学家桑希尔等曾提出证据:强奸者对有生殖潜力的女性有明显偏好。据统计,在所有强奸事件(包括未报警的)的受害者中,年龄小于25岁的女性最多,这个年龄段被认为是女性生殖能力最强的时期。然而另一位进化心理学家巴斯指出,这一证据不能很好地支撑强奸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的假设,因为普通男性也有这种择偶偏好。
2005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教授马拉穆特(Neil Malamuth,)等进行了有关强迫性行为(sexual coercion)的调查研究。研究对象中有1/3的男性承认“如果条件允许,就会考虑强奸”,其中许多人坦白自己曾幻想过强迫性性行为。考虑到这种调研中还有一部分人隐藏了内心邪恶的想法,实际数据可能更高。这些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实强奸心理在男性中具有普遍性。然而,即便这一数据达到2/3,也不能断定所有男性都是潜在的强奸犯。
总之,强奸是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的假设在逻辑上几乎无懈可击,但仍需要更多实证依据的支撑。如果进化心理学找到足够证据证明这个假说,我们(尤其是女性)是否应该为此惊慌?答案是没必要。
(图片来源:bengaldaily.com)
即便强奸心理是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适应机制,也并不意味着强奸行为是不可避免或者正当的。与其它心理适应机制一样,从心理机制发展到相应行为,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诱发,比如正常交配途径受阻等。事实上,即便具备特定的环境条件,也只能说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更有可能诱发强奸行为,而非必然发生。就像人们都进化出了喜爱高热量食物的适应机制,当面对奶油蛋糕和肥肉的诱惑时,联想到大快朵颐后很可能导致体重猛长的行为后果,他们也完全有能力控制住自己蠢蠢欲动的食欲。
文/捣蛋之父-Milgram,科学公园
心理延伸
心理圈:心理学人都在这里
心理FM:我比谁都相信奋斗的意义
打卡学习:如果心理学是个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