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上将.第3页)

本页11位:杨勇 杨至诚 杨成武 杨得志 肖华 肖克 宋任穷 宋时轮 张宗逊 张爱萍 陈士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上将.第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杨勇

杨勇,原名杨世峻,小名统伢子,1913年9月29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清江村。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他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到常德国民党军第50师学兵团当兵。1929年回浏阳,参加区苏维埃政府工作。1930年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随营学校学习,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3军团第8军政治部宣传队大队长、第4师连长、第2师独立营营长兼政治委员、第4师10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1934年获三等红星奖章。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1师、4师政治委员,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686团副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参加平型关、午城井沟等战斗,继率部取得汾离公路伏击战的胜利。1939年率部随115师东进支队进入山东,领导开辟鲁西抗日根据地。后任115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第343旅旅长、教导第3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兼鲁西专署专员、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曾指挥樊坝、潘溪渡等战斗。1941年赴延安,先后在军事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4月返回冀鲁豫边区,参与指挥东平、阳谷等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7、第1纵队司令员,参加邯郸、定陶、巨金鱼等战役。1947年在鲁西南战役中,率领第1纵队攻克郓城,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又2个旅。随后,率部参加进军大别山,组织指挥高山铺战役。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 ,率部参加阻击 、围歼黄维兵团。1949年春任第2野战军5兵团司令员,参加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解放贵州后,奉命率第5兵团主力和第3兵团一部参加成都战役。1950年1月兼任贵州军区司令员和省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底入军事学院学习。1952年任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 、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组织指挥了金城战役。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58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1972年起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1977年起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因病于1983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杨至诚

杨至诚,曾用名杨序清,乳名梦清,侗族,1903年11月30日出生于贵州省三穗县木界村。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他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连指导员。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1营连长,井冈山留守处主任,红4军、红12军副官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红军总兵站站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红1方面军后勤部部长,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戍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6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1949年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1950年任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1954年春任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1958年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1962年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因病于1967年 2月 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杨成武

杨成武,又名杨能俊,1914年10月8日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张屋铺(即今宣成乡)下畲村。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他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闽西农民暴动,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闽西红军第3路指挥部秘书、宣传队中队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1军团第4军第3纵队干事,第12师秘书,连政治委员,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红11师第32团政治委员,红2师第四团政治委员,红1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长征中率部夺取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前卫任务。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1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1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指挥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击毙日本军“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阿部规秀中将。后任中共晋察冀边区第1地委书记,冀中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察冀军区第1野战军冀中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组织指挥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汉北段战役等。1948年后任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第20兵团司令员。组织指挥了绥远战役,率部参加平津战役。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曾任北京市委常委,天津市委常委,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朝鲜东线的夏、秋季防御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战斗英雄功勋荣誉章。1952年回国后,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兼华北军区党委书记,副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第一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参与组织指挥了1958年炮击金门,1959年西藏平叛作战,1960至1961年中缅堪境警卫作战,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和60年代中期开始的抗美援越。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因病于2004年 2月14日17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著有:《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军事文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杨得志

杨得志,原名杨敬堂,化名杨超起,1911年1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乡(今属株洲市)三望冲村。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他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军第11师班长、排长、连长,第93团团长、红1军团1师1团团长。1930年冬以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红星奖章。在红1方面军长征中,带领红1团担负先遣任务,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掩护中央机关顺利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1师副师长、第2师师长,指挥部队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重大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685团团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任八路军115师344旅副旅长、代旅长。1939年3月任冀鲁豫支队司令员,后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1944年4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担负守卫黄河河防、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重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和第19兵团司令员、党委书记。参加了上党战役、平汉(邯郸)战役、张家口保卫战、正太战役、青(县)沧(县)战役、保(定)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19兵团司令员兼陕西省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率部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4年回国后,在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兼任战役系主任。1955年后历任济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等职。1979年指挥了著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1980年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因病于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著有:回忆录《横戈马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肖华

肖华,原名肖以僔,1916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城区东街肖屋村。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他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连和特务营政治委员,第10师30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343旅政治委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政治委员,第4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因病于1985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著有:《怎样进行战时政治工作》、《长征组歌》、《铁流之歌》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萧克

萧克,原名萧克成、武毅,号敏功,字子敬,乳名克忠,1908年10月20日出生于湖南省嘉禾县泮头乡小街田村。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他1923年考入嘉禾甲种简习师范学校。1926年初毕业后,到广州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学习毕业后编入国民革命军补充第五团,后随军北伐,在辎重股任兵器员。1927年初转到叶挺部任连指导员。1927年5月30日在作战前线的许昌西郊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参加了南昌起义,任71团4连连长。南昌起义军失利后,他流落汕头、广州街头,靠卖字维持生活,坚持寻找党组织。1928年初,回到湖南,先在临武县恢复了组织生活,又在嘉禾县组织了中共南区支部,后率一部宜章农军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在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率领部队奔向井冈山。在井冈山斗争中,历任红四军连长、营长、营党代表等职。在七溪岭和桂东战斗中先后两次身负重伤。1929年初任红4军支队长、纵队参谋长。1930年春任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1931年7月任江西独立5师师长。1932年10月任湘赣苏区红8军军长。1934年1月获二等红星奖章。1935年11月参加长征,任红6军团军团长。1936年7月任红军第2方面军副总指挥,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北上途中,任第四方面军任31军军长。参与指挥了忠堡和板栗园大战、乌蒙山千里回旋战、宣咸城外反击战、普渡河遭遇战、六甲阻击战、郭城驿、蒋家大路、萌城及山城堡战役。到达陕北后,任过红军分校校长。抗日战争时期,任第120师副师长,开展晋西北的游击战争,参与指挥收复7城的战役,创建了晋西北根据地。1939年2月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兼任冀热察军政委员会书记,指挥了平西、热河和冀东的游击战争。1940年1月指挥部队反击敌人的“十路围攻”。1942年5月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同年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期间,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张家口保卫战;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指挥了平泉战役和叶赤战役。1946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3副司令员,后担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1949年4月任第4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参加了平汉路、易县、满城、大清河、清风店、石家庄、渡江、衡宝等战役及广东、广西的追歼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1954年10月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国防部副部长。1957年11月任训练总监部部长。195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副部长。1972年任军政大学校长。1977年任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1991年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因病于2008年10月24日12时5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著有《南昌起义》、《浴血罗霄》、《秋收起义》、《萧克诗稿》、《萧克回忆录》等,其中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获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宋任穷

宋任穷,原名宋韵琴,曾用名宋绍梧,化名王秉璋、任勤,1909年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葛家乡乌石龙村。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连党代表、团、师政治委员,红军干部团政治委员,红28军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冀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冀南区委书记,冀南行署主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共平原分局代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部长,中共豫皖苏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第4兵团政治委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兼云南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书记,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东北局第一书记兼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因病于2005年1月8日上午9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著有《宋任穷回忆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宋时轮

宋时轮,原名宋方友,曾用名宋之光,学名宋际尧,1907年9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北乡黄村。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他1923年冬在长沙入军阀吴佩孚的军官教导团学习。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任萍醴边游击队队长,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1930年任湘东南第2纵队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4分校校长、红35军参谋长、独立第3师师长、红21军参谋长兼第61师师长、中央苏区西方军参谋长、江西军区兼东北战区指挥部作战科科长、红军大学第二大队大队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干部团教员。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作战科科长。1936年先后任红30军、红28军军长,率部参加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6团团长,雁北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兼第12支队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1940年到延安,先后入马列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9月任津浦前线指挥部参谋长。1946年1月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执行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1947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梁山阻击战、宛西和宛东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上海解放后兼任淞沪警备区司令员。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9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朝鲜第二、第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等。1952年秋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957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兼任计划指导部、外国军事研究部部长。1972年10月任军事科学院院长。1978年任中央军委教育训练委员会主任,参与恢复军队院校和教育训练工作。1980年起先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军事卷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主任。1984年2月任中央军委战史、军史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因病于1991年9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5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张宗逊

张宗逊,1908年2月7日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赤水镇堰头村。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他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3师9团营政治指导员,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排长、连长。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1团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3纵队9支队支队长,红1军团第12军代参谋长,红12军第36师师长、红12军军长、独立团团长,红5军团第14师师长,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红军中央纵队参谋长,红3军团第4师师长,红4方面军第4军参谋长,红军大学参谋长,军委1局局长。参加了三湾改编,保卫井冈山的战斗,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11月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兼晋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1945年7月任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1月任晋绥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1947年7月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1948年1月任第1野战军副司令员。参加了宜川、黄龙、西府、陇东、大同、扶眉、兰州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副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西北分署检察长。1952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先后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和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1971年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3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因病于1998年 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张爱萍

张爱萍,原名张端绪,曾用名张舟,1910年1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村。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他1925年春参加革命活动,任学生会副主席。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罗江口党支部书记、临时县委委员。1929年6月赴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委员、副书记。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14军1师小队长、政治指导员、中队长、大队长。1930年任中央苏区共青团闽西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后任共青团苏区中央局秘书长,共青团万(安)太(和)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训练部部长、参谋长、总队长,中央反帝拥苏大同盟青年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4年春入红军大学学习,1934年9月任红3军团第4师第12团政委。长征中,历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1936年6月入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上半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1938年春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1939年1月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1939年6月任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处长。1939年12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后任八路军苏皖纵队政委。1940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第9旅旅长,第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1942年12月任第3师副师长兼第8旅旅长、政委和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及盐阜地委书记。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中头部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1948年底伤愈回国,任第3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渡江战役时,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初任解放军第7兵团暨浙江军区司令员。后任华东军区暨第3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华东局委员。1954年8月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4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1月组织指挥了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和大陈列岛,解放了浙东沿海全部敌占岛屿。到总参谋部任职后,任总参党委副书记、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59年9月,先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专委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国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1964年2月任地地导弹专门领导小组组长,为我军第二炮兵和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被批斗、囚禁达6年之久,左腿致残。1975年3月复出后任国防科委主任。1977年3月再次复出,历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委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并兼任中央专委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因病于2003年 7月 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著有《神剑之歌》、《张爱萍军事文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陈士榘

陈士榘,小名祖庚,1909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铺镇陈家新集。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他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7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192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三湾改编后上了井冈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1师1团教导队区队长,工农红军第4军排长、连长、副营长、副大队长,红16军34师参谋处处长、参谋长,红1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教导营营长、4师参谋长,红30军参谋长、代军长,红1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等职。参加了三次攻打茶陵和著名的新城战斗、永新战斗、龙源口大捷、黄洋界保卫战等反湘赣两省敌军“会剿”的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曾当选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三常委之一。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长征中任红1军团教导营营长,参加了垭口战斗、倒流水战斗和定番城战斗。1935年10月任红1军团4师参谋长,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红军大学一科学习,毕业后任陕北红30军参谋长、代军长职务。抗日战争时期,任115师343旅参谋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广阳伏击战。后任八路军晋西支队司令员。1939年冬奉命率部东进山东。1940年任115师参谋长,转战滨海、鲁南,痛歼日伪军,保卫和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参谋长兼新四军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第八兵团司令员、第八兵团兼南京警备司令部司令员。1946年1月奉命到北平军事调停执行部任八路军代表团整军处处长,后兼任八路军代表团参谋长。和谈破裂后,返回华东战场,参与组织指挥了宿北、鲁南、泰安、莱芜、孟良崮等战役。1947年7月率领西兵团征战鲁西南,挺进豫皖苏,参与组织指挥了沙土集战役、洛阳战役、开封战役、豫东战役等重要战役。1948年8月率西兵团返回华东,参与指挥了著名的济南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参加了淮海战役的全过程。渡江战役中,任第3野战军第8兵团司令员,指挥部队胜利完成了南京至镇江段的渡江和攻克南京的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教育长,工程兵司令员兼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政治委员等职。1975年至1987年任中央军委顾问。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因病于1995年7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9951/156090378192.html

更多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全文 最新监狱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1994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监

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新旧对照版) 民事诉讼法中英对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2007vs2012对照版)(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2年8月31日

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上将.第3页)》为网友向着太阳迎着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