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刀是典型的双手刀法,融会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和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古典刀法的技法精华,包括埋头刀、拦腰刀、斜削刀、漫头硬舞等技法,动作简捷精炼,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显的军旅实用特色,与现在以花法为主的表演武术有质的区别。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注释:双手握大片刀,刀尖朝下, 当鬼子刺刀刺过来的一瞬间 把刀挑起挑开鬼子的刺刀或挑偏鬼子的刺刀 这时因为是向上挑起 所以刀是在头上的 这时就可以顺势劈下 一刀就可以解决鬼子劈成两半。配合步法用刀尖左右拨开鬼子刺刀的同时 双手握刀突刺中国古代步兵使用的斩马刀(10 &
第一式:带刀势
足并立,右膝稍弯,名曰『雌雄脚』。左手按刀鞘,右手按刀把;左肩向前颠步,进左脚于右,再左转;进右步,拔刀。
第二式:出刀势
右手阳掌,出刀于右,斜横刀尖在左,示胃腹大空向敌,彼枪札入,略偷左脚移于后,用刀把枒下枪,随加左手共持刀把,则刀尖斜横右边,以右肩向敌。彼枪又札入,即起拏砍一刀,以成外看势,彼枪又札入,斜进右脚,刀背勾开枪,即进右脚砍杀。又一着如前出刀之势,彼枪札入,亦如前移步,刀把枒下枪大份左脚,右转身,进右步,背砍一刀。
第三式:压刀势
右手阴持刀,蹲身压下低势。左手直伸于后,刀尖斜向上,以便下式丢刀高起。
第四式:丢刀接刀势
压一刀,刀口向下,丢起刀,俟刀落下,右手阳仰接刀,刀丢起落下之时刀身毋需转动,则接手持把,刀口向前,则便运用,如刀丢起落下时转动不定、接持刀口不能向前、或左或右者,则刀难于运用矣。
第五式:按虎刀势
接刀在右,再好进步,听变埋蛇入洞二,劫从便砍杀。
第六式:背砍刀势
如先立外看势,彼枪从右札入,刀往右推,进左脚,偷右步,左转身,横靠一刀。
![二十九军大刀刀法视频 解密真实的二十九军刀法秘籍](http://img.aihuau.com/images/e/76937/1815060403182079756601.jpg)
第七式:低插刀势
先立低看势,彼枪札左脚,低插一提,彼枪起札面,刀背开枪,斜进右脚砍杀。
第八式:单提刀势
右持刀,左身并手侧于右,突露左手外腹诱敌刮入,斜进左步于右,左挽枪,进右步,单刀直刺。
第九式:单刺刀势
单手刺刀,回挽五花,曲左肘,垫刀背,往上过,担右肩。
第十式:担肩刀势
刀横放右肩,前手垂于左。突露右手腹协,诱敌枪入札,左肘往右横垫开敌枪,左右二脚斜踏而入,随加左手,共持刀把砍杀。单提担肩二势,乃倭奴谲诱之法也,但人见此大空门而欺之,多用枪着实刮之,常堕计中矣,故云欺敌者亡。
第十一式:斜削刀势
如抱刀怀中,右肩向敌,彼刮右脚,用刀斜削开枪,然则刀偏于右,彼起枪札面,偷左步刀绕开枪,顺砍一刀。
第十二式:收刀势
完刀法,刀往头上左绕一刀。曲弯右手,以刀背搁于肘上,再用手,反拏刀杷入鞘。其实大家仔细看图片里单刀解说的内文,一开始就说的很明白了:
“器名单刀,以双手用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
就是从鬼子那里学来的,其实这个从刀型到使用方法都是日本传来,估计是在明朝中期与倭寇的对战中从对手那里获得的。
然后作者对这个刀法评价很高:“……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莫能测之,故长技每每常败于刀……
再然后这个作者想学,求教于浙江军队的刘云锋,而刘得“倭人真传",也很大方,并不保密,全部教给作者,作者学后觉得"妙不可言"。
这样看来,铁血的看客大多是用眼不用心的,一点火就炸的。
明朝老祖宗都知道好的东西尽管来学,今天铁血部分人却心胸狭窄,眼光短浅,凡日必反,毫无理智,真是有知识的文盲,天下大事怎幺能对这群人说?
另外,唐样大刀虽然是日本刀的前身,但是是直刀,并无弯曲,直刀的特点就是砍入后入刀深,拔出再做动作慢,不如弯刀顺手一带就可拔出,可做更快的连击,日本发展的很好,所以自宋以来就是高级进口商品。
在明军的武器连连被砍断之后,戚继光也开始向日本的武器学习,打造了很多仿制的日本刀,这就是真英雄,看到敌人的长处就真诚的去学,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对比一下今天铁血那幺多的逢日必反的愤青,真是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