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 金塔辉煌 源远流长

[摘要]约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古南亚大陆、中亚与我国西域、中原的文化艺术,因交流、互鉴、融合而不断丰富、发展、繁荣,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中国的塔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发展充分,形态各异,文化内涵丰富,当为世界之最。丝绸之路塔文化堪称其中最为典型的例证。本文特别关切的,是今天河西陇右地区的佛塔遗迹。

  [关键词]丝绸之路;塔文化;佛教文化
  一
  塔在古代中国本是伴随佛教传入的舶来品,应无异议。据巴基斯坦著名考古学家、文物保护专家穆罕默德?瓦利乌拉?汗的研究,佛典中“塔”的古梵文Stūpa(�@堵波,佛教创始前在南亚次大陆用以称埋骨殖之所),普拉克里特语称之为Thūpa(土巴),斯里兰卡称Dagaba(达伽巴),尼泊尔称Chaitya(支提),由Thūpa演化为英―印式的Tope(塔婆)。但是,汉字的“塔”是否音译自Tope,迄无定论。撰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至安帝建光元年(100~121)的许慎《说文解字》中本无“塔”字,10世纪末,北宋徐铉等人在校订此书时增补了“塔”字,解曰:“西域浮屠也,从土答声。”这一方面说明了塔的传入与汉武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开通的关联,同时以“佛”的梵音音译“浮屠”借称佛塔,之后我国泛称佛塔为“浮图”,似亦应源自此。
  据《法苑珠林》引述的佛典所载,释迦摩尼生前已有供养舍利之塔,大量建造佛塔则缘自帝释安排释迦生后供奉其八万四千螺发。如该书卷10征引 《道宣律师感应记》云:
  佛告帝释:汝将我发欲造几塔?帝释白佛言:我随如来发,一螺发造一塔。佛告龙王:令造玛瑙瓶、黄金函,将付帝释,用盛螺发。尔时帝释使天工匠,经三七日,方得可成。如来以神力故,如一食顷,发塔皆成。大数有二十六万。佛告天帝:汝留三百塔於天上守护。自馀诸塔,我涅��后,将发塔八万四千付文殊师利於阎浮提,如上诸国我法行处,流通利益……於阎浮提六十大国内有文字处,一国置一塔。令地神坚牢用金刚造塔,高三丈许,用盛髭函。
  可见,这些塔原本是安置佛发之用,即佛典中所称“发塔”,而后演变为安葬佛舍利(发舍利、骨舍利、肉舍利等)之塔。据穆罕默德?瓦利乌拉?汗研究,“佛陀寂灭之后,各地方罗�^将舍利分作八份,当作圣物,于其上建�@堵波”。他考证残存至今最早的�@堵波为位于尼泊尔边境的毗波拉华塔,即建于阿育王之前。这说明在阿育王时代之前,安置佛舍利的�@堵波也早已存在。公元前3世纪中期,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后,曾发掘七座�@堵波,并分佛舍利建八万四千座“阿育王塔”供养之。对此,《法苑珠林》亦有相关记载。当然,遍布南亚大陆、斯里兰卡、中亚、西域的阿育王塔,并非一日建成,其形态也在逐渐变化,内涵不断丰富。如塔的底部由圆形发展为四方形、六边形基坛,塔身由实心半球状或覆钵形至鼓状,材质由土坯到石头、金属、木头等,平台及多层相轮的设置,各层装饰变得繁缛,拱柱内的佛像、神兽等的浮雕渐趋细腻,高度与体积的差异较大,等等。研究者认为,因为受希腊艺术的影响,这些阿育王塔的建筑、雕刻形成了犍陀罗风格。这在穆罕默德?瓦利乌拉?汗的著作《犍陀罗艺术》中有较详细的论述,兹不赘叙。
  二
  塔亦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国的塔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发展充分,形态各异,文化内涵丰富,当为世界之最。中国塔文化的发展、繁荣,丝绸之路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当代一些学者,据《法苑珠林》、《佛祖统纪》及敦煌P.2977写本等文献记载,认定“中国境内有19所葬有佛舍利的阿育王塔”。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因为不仅这些文献所指范围仅为我国“中土”,并未包括古称西域的今新疆地区,而且即便是中土也留有不少余地。如《法苑珠林》“故塔部”明载“感应缘略引二十一验”,即21处,述及除19塔之外的有“统明神州山川并海东塔”及“杂明西域所造之塔”,还有其他若干藏有佛舍利的古塔,以及齐州临济县东砖塔、益州城南空慧寺内金藏、坊州玉华宫寺南古塔基、江州庐山三石梁奇塔、荆州大兴国寺塔、高丽辽东城七重木塔、倭国塔、西域�Y宾国汉寺浮图及王梵寺金铜浮图等等,而《魏书?释老志》、《梁书》等史籍也都有中原地区其他舍利塔的记载。近代以来的考古成果也证明了我国隋唐前所建阿育王塔的数量要远远超过19座。尤其是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阿育王塔宝函中佛骨舍利的现世,2010年南京大报恩寺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的出土,呈现了遗存我国境内最典型、弥足珍贵的阿育王塔实物。
  就我国境内丝路西段的西域地区而言,自公元3世纪中至7世纪中,朱士行、竺法护、法显、玄奘等高僧西行取经,在西域各地所见之伽蓝,许多均应伴有�@堵波的营建,从性质上看,其中大多是我国早期的葬有佛舍利的阿育王佛塔。如《法显传》记述于阗国“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该国之王新寺“塔后作佛堂,庄严妙好” ,而竭叉国(今塔什库尔干)“国人为佛齿起塔” 。杨�f之《洛阳伽蓝记》卷5引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敦煌人宋云与惠生奉命使西域的《行纪》文字中,亦有西域各地若干佛塔的简明记载,如左末西捍麽城(即汉�I弥国)南15里的大像塔及“诸宫塔乃至数千”;于阗国的覆盆浮图;乌场国(北天竺地)城北“有如来履石之迹,起塔笼之”,又有陀罗寺“浮图高大”,又有城东南如来苦行舍身饲虎处的山顶浮图,又有城西南500里阿育王为太子所建塔;还特别记载了“复西南行六十里,至乾陀罗城。东南七里,有雀离浮图。高三百尺,金��十三重,合去地七百尺” ,称“西域浮图,最为第一” 。据笔者粗略统计,玄奘、辩机在《大唐西域记》中述及古印度境内�@堵波的有200余处数百上千座,有若干座记录了具体名称或概称(如“上军王�@堵波”、“舍头�@堵波”、“发爪�@堵波”等),有的有材质、高度、形制说明(如砖、石、百丈、“五�@堵波”等),有些均注明为“无忧王(即阿育王)所建”,较为详尽。而对今新疆境内的西域地区,则一般只概述经历地的伽蓝概数,不单提�@堵波;但也有具体提及的,如该书卷12就明确记述�A盘�u(汉蒲犁国,或亦今塔什库尔干)无忧王在宫中建�@堵波,斫句伽国(今新疆叶城)多有�@堵波,尤其是讲到瞿萨旦那国(即于阗)王城西娑摩若僧伽蓝有高百余尺�@堵波,一位远方来罗汉,将周盛数百粒佛舍利子的宝函以神力安置在该�@堵波地宫。西域早期佛塔的数量诚然比不上古印度,另外,玄奘东归时回国心切,不及在印度时细细寻访、记录也是可以想见的。   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出P.2009号《西州图经》残卷记述,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境内有“古塔五区”,其中“圣人塔一区”:
  右在州子城外东北角。古老传云:阿育王之所造也。按内典《付法藏》经云:“输伽王于阎浮提造八万四千塔。”阿输伽即阿育王也。其塔内有故碑碣与道俗同,故此俗称圣人塔。
  此塔在今交河或高昌故城是否有遗存,其具体位置,以及其他四区塔的情况,因该敦煌写本残缺,均不清楚。法国当代研究西域考古及艺术的专家莫尼克?玛雅尔(Monique Maillard)在她的著作《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的第三章“吐鲁番地区的建筑”中,曾根据上世纪初法、德等国考察队的考古资料,述及吐鲁番地区遗存的各种�@堵波建筑形制,认为有些“可能分别呈半球或圆柱等形状”,有的“圆屋顶形�@堵波与印度�@堵波的传统样式很接近”,有的呈“星状”分布,有的是“一座高大的中心�@堵波的四侧都有较小的�@堵波陪衬”,等等。丝绸之路中道是否还有数量更多的没有安置佛舍利的非阿育王塔,它们的遗存情况,它们的形制特点,近年来在新疆进行踏勘考古的学者,应该会多所掌握。
  三
  本文特别关切的,是今天河西陇右地区的佛塔遗迹。
  前述《法苑珠林》等典籍中19座阿育王塔,有4座位于河西地区,即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凉州姑臧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此四塔都建在丝绸之路主干线上,《法苑珠林》各本卷38“敬塔篇?感应缘”均有目无文,中华书局校注本据《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辑补了以下文字:
  周瓜州城东古基者,乃周朝阿育王寺也。废教已后,隋虽兴法,更不置寺。今为寺庄,塔有舍覆,东西廊庑,周回墙匝,时现光相,士俗敬重。每道俗宿斋,集会兴福,官私上下,乞愿有应云云。
  周沙州城内废大乘寺塔者,周朝古寺,见有塔基。相传云是育王本塔,才有灾祸,多来求救云云。
  周凉州姑臧塔者,依检诸传,咸云姑臧有育王塔。然姑臧郡名,今以为县,属州。《汉书》河西四郡则张掖、姑臧、酒泉、敦煌也。
  然塔未详。
  周甘州删丹塔者,今名为县,在甘州东一百二十里,县城东弱水北大道侧土堆者,俗传是阿育王塔。但有古基,荒废极久,斯即疑为姑臧塔也。
  这里的“周”,如指秦之前的周王朝,显然与史实不符,似乎与宇文氏于公元572年建立的北周政权较为接近。实际上,这些塔的始建年代恐怕应该早到两晋十六国时期。其中将删丹塔推测为姑臧塔也并不确切。姑臧长期为武威郡治所,武威古护国寺感应塔(或称感通塔),据传即原阿育王古塔,后年久毁损。有研究者称:西晋末年凉州刺史张轨封西平公后,曾在佛塔塔基旧址修筑宫殿,至前凉张天锡掌权时(363)又毁宫复塔。西夏天佑民安五年(1094)时有“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记载此事。此碑西夏文中译文有云:
  凉州塔者,阿育王舍利分作天上天下八万四千舍利藏处之中,杏眼舍利藏处。虽是真塔而已毁破。张轨为天子时,其上建造宫殿。彼为凉州武威郡名。张轨孙张天锡已受王座,则舍去宫殿。延请精巧匠人,建造七级宝塔。
  而碑背的汉文碑铭在“张轨称制”与“治建宫室适当遗址”间有脱文,其余所述与西夏文亦不尽相合,且似与《晋书》所载不合。天锡系张轨曾孙辈。查《晋书》卷5“孝愍帝纪”、卷86“张轨传”等,张轨虽“霸河西”,却始终避免“称制”,建兴二年(314)二月封凉州刺史张轨为西平郡公,轨又固辞未受,五月即去世,并无修筑宫殿之举;而其孙张骏受封西平公后,则在姑臧有“赦其境内,置左右前后四率官,缮南宫”之举。我颇疑是西夏时期撰碑人“骏”(孙)冠“轨”(祖)戴了。但是该寺塔前身为阿育王古塔却是可以肯定的。
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 金塔辉煌  源远流长
  也有学者著文提出: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19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史及保存现状等,大都可以稽考。19座塔中,除曾经存在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崇教寺塔、敦煌市西大乘寺塔、武威姑臧寺塔及四川崇州怀远镇晋原县塔失考外,其余15座都有遗迹可寻。这些塔据说都是根据印度阿育王塔原型仿制的。根据敦煌石窟壁画、云冈石窟雕塑,尤其是郧县阿育王寺阿育王塔及近期于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阿育王塔的原型应为宝箧印塔。据李正宇研究员《敦煌地区古代祠庙寺观简志》所述,“敦煌最早的佛寺,多为西域僧人所建”,“今所知唐宋时期敦煌佛寺四十余所,又有兰若、佛堂、佛图见诸敦煌遗书者不下数十”。如始建于西晋武帝时期(265~290)的仙岩寺,曾在隋开皇年间建普净之塔;瓜州城东有阿育王寺,应即《法苑珠林》所述建有覆钵形阿育王塔者;其他寺庙建塔者应不在少数。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曾于1907年5月中旬到安西破城子(西汉敦煌郡广至县)唐舍利塔调查,此塔是否与瓜、沙阿育王塔亦有承袭关系?唐时玉门关迁至今安西县东之双塔堡附近,此地名亦应与当地建有双塔相关。P.3721号敦煌写本《瓜沙两郡大事记》记载沙州刺史张嵩屠龙故事,云“其龙尸发声腾空而走,至州西二里,遗却二茎�骼摺?治�后患,便于龙肋上置佛图两所,茨萁辅道下小肋一条,又置佛图一所,至今号为龙肋佛图”。这三所佛塔,当然又另有文化内涵了。
  有学者从敦煌莫高窟北周时期第428窟壁画中五塔组合特点入手,详细考辩了其形制渊源,认为既离不开犍陀罗艺术的源头,又和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源于汉代的建筑风格及北魏的五塔组合相关;提出南北朝时期的佛塔主体塔身形制有单纯印度式�@堵波塔、亭阁式覆钵塔、仿木结构与覆钵相结合式塔三种类型,并通过许多实例举证,说明了佛塔营建中印度、西域、汉地的交融与创新。这一研究值得关注。隋朝文帝颁旨在各地建塔供奉佛祖舍利,形成全国范围统一的新一轮建塔热潮,也是佛塔中国化的里程碑。唐宋时期,蕴含浓烈汉文化色彩的亭台楼阁式、密檐式宝塔的营造,以洛阳、长安、开封为中心逐渐向四方扩展,而且结构、样式不断翻新,内涵更加丰富。如果我们进一步品鉴敦煌壁画里从十六国时期到宋元时代林林总总的佛塔图形,也应该会获得更多的启示。   总之,位于丝绸之路咽喉与通衢之瓜、沙、凉、甘四地的阿育王佛塔及其文化内涵,应该是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珍贵的物质文化遗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四
  现在讲到“金塔”。据佛典记述,“金塔”的性质系释迦如来生前亲自确定。但各典所述,不尽统一。前引《法苑珠林》卷10据《道宣律师感应记》云:“佛告龙王:令造玛瑙瓶、黄金函,将付帝释,用盛螺发。” “令地神坚牢用金刚造塔,高三丈许,用盛髭函。”佛“涅��后,将发塔八万四千付文殊师利於阎浮提”。该卷另据《四分律》云:“时阿难持故器收世尊发。佛言:不应以故器盛如来发,应用新器新衣缯彩若钵衣裹盛之。时有王子瞿波离将军欲往四方有所征伐,来索世尊发。佛言:听彼得已。不知安处。佛言:听安金塔中,若银塔中,若宝塔中,若杂宝塔,缯彩衣裹。”按理,最初的金塔应是用金刚造塔、以黄金函安置佛祖螺发舍利之发塔专称,与银塔、宝塔、杂宝塔有别,并非所有的佛塔都可称金塔。金塔,在林林总总的万千佛塔中,应该具有最尊崇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后世各地所建之“金塔”,虽然不一定符合释迦原始金塔的基本条件,为强调对佛祖之尊敬及该塔之重要性,亦称之金塔,也就可以理解了。我国现有佛塔中有多少冠以“金塔”之名,恕笔者不敏,未做全面调查。如位于云南芒市的勐焕大金塔(2007),系毁于1942年的雷牙让山顶佛塔与毁于文革的芒市市区大金塔二塔重新合建;今丽江金塔景区则由十七世东宝仲巴活佛发心主持,由当地旅游公司建成于2013年;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始建于唐天�v年间(905~907),相传因建塔前地下铁函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盛300粒舍利子金瓶一个而得名;著名的甘肃张掖金塔寺则并无佛塔遗存。酒泉金塔县是全国唯一以塔名县的地方,有学者考据,认为该塔院寺(原名金塔寺)金塔应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与北凉沮渠蒙逊政权重视佛教有关;明末倾塌,塔与寺均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建,此后又经多次修葺至今。该塔基本形制,笔者未能实地仰瞻,凭图片只觉得与敦煌白马塔相近,当属佛塔中国化的早期形制。唐人段成式(803?~863)所著《酉阳杂俎》一书,专列“寺塔记”上、下卷,记载当时西京长安的寺塔概况,其中既有葬“隋朝舍利”的“发塔”,亦有葬唐时天竺高僧的舍利塔,也有葬有其他似带还愿性质的舍利塔。唐代长安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虽未闻其时其地有以“金塔”相称者,应是塔文化最繁荣之处。据称我国现有佛塔总数在3000座左右,其中有多少系历经沧桑的古代遗存,特别是能以“金塔”相称者,恐怕为数极少,且已难以确认。
  我国佛塔的营建,从最初对佛与佛舍利的尊崇、膜拜,扩展到对为佛教信仰而献身的高僧大德的敬仰、祭奠,到对理想世界的寄托、期盼,或表达祈愿、还愿、感恩之心。佛塔的建筑形制、雕刻(雕梁画栋)、塑像、飞檐、相轮以及相关铭文等等,均深深打上了中国印记和时代烙印,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近期在杭州观瞻六和塔时,参观了塔旁陈列的吴越地区古塔图片展,又细览了附近白塔公园的小陈列馆,联想到2013年在南传佛教盛行的斯里兰卡所朝拜的早期佛塔,得以进一步了解随佛教传入中国而逐渐兴盛的塔文化的源流与内涵,但丝绸之路塔文化的介绍仍感到或缺,故深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并推进学术研究。因此,在金塔县创建丝绸之路塔文化的博物馆,是个很好的创意。鉴于两年前河南许昌已经建成了占地面积1.4万平米的塔文化博物馆(其明代所建文峰塔十年前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金塔县本地已有博物馆,为避免重复,建议是否可以在金塔县博物馆内设立“丝绸之路塔文化”专题展览,不仅以仿制实物为主、图文并茂地重点介绍丝绸之路沿线(包括境外段)的塔文化源流、内涵、特色,而且更要突出强调文物的保护意识与适度开发利用,强调通过塔文化知识的传播增进文化交流互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广大民众的人文修养,使金塔县博物馆成为弘扬丝绸之路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注释]
  1瓦利乌拉?汗著、陆水林译《犍陀罗艺术》,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1页。季羡林等在《大唐西域记》的注释中对塔的音译来源亦有辨析,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4~105页。
  2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认为“塔婆由巴利文Thūpa而来”。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5页。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十三下,徐铉校定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91页。
  3《法苑珠林校注》卷35“故塔部”引《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与诸比丘到恒河边,见一故塔毁落崩坏。比丘问佛:此是何塔?朽故乃尔。佛告比丘……名�钐聪恪:笪蚍浅#�成辟支佛。身�N虚空,作十八变,寻入涅��。王收舍利,起塔供养,是彼塔耳。”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202页。
  4瓦利乌拉?汗著、陆水林译《犍陀罗艺术》,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1页。季羡林等在《大唐西域记》的注释中对塔的音译来源亦有辨析,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4~105页。
  5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认为“塔婆由巴利文Thūpa而来”。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5页。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十三下,徐铉校定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91页。
  6《法苑珠林校注》卷35“故塔部”引《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与诸比丘到恒河边,见一故塔毁落崩坏。比丘问佛:此是何塔?朽故乃尔。佛告比丘……名�钐聪恪:笪蚍浅#�成辟支佛。身�N虚空,作十八变,寻入涅��。王收舍利,起塔供养,是彼塔耳。”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202页。
  7该书卷38“故塔部”载:“又问:汉地塔寺古迹云何?答曰:今诸处塔寺多是古佛遗教基,育王表之福地,不可轻也。今有名塔,如常所闻。无名藏者,随处亦有。如河西甘州郭中寺塔,下有古佛舍利。及河州灵岩寺佛殿下亦有舍利。秦州麦积崖佛殿下舍利,山神藏之。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灵安寺。”见《法8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226页。   9见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4页。
  10见前注书第21页。
  11见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47~328页。
  12见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83~1020页。
  13见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3页。
  14莫尼克?玛雅尔著、耿�N译:《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09~115页。
  15如《晋书》卷97“四夷传”:“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
  16见《法苑珠林校注》“附录?补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911~2912页。
  17此西夏文?汉文碑于清嘉庆九年(1810)被武威籍著名金石学家张澍发现,现入藏武威市博物馆。
  18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页。其汉文碑录文见该书第251~254页。
  19《晋书》卷86“张轨”、“张骏”各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221~2234页。
  20杨富学、王书庆:《敦煌文献P.2977所见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 ,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1期。
  21见氏著:《敦煌史地新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66页。
  22王仲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0页。
  23王敏庆:《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6~195页。
  24我国出版的关于塔的论著及普及读物数量甚多。其中,白话文的相关著述曾对中国佛塔做了系统而简明的介绍,请参见氏著《汉化佛教与佛寺》中“塔与经幢”一节,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236 页。
  见《法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81~382页。
  25请参见上海宝华寺网页“新闻动态”所载陶玉乐《塔院寺“金塔”初建年代考》一文。Copyright ? 2012. Baohua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
  26如(靖善坊大兴善寺)“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该塔即北天竺僧人不空(705~774),而“发塔内有隋朝舍利”。见许逸民《酉阳杂俎校笺》续集卷5“寺塔记”上,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753页、第1750页。又如(弘善寺塔)“塔下有舍利三斗四升,移塔之时……呗赞未毕,满地现舍利,士女不敢践之,悉出寺外。守公乃造小泥塔及木塔近十万枚葬之,今尚有数万存焉” 。见前书第1795页。
  26据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吴越杭州有寺院150多所。今尚存有若干著名的塔幢遗构。该白塔陈列馆图版说明中特别提及:“五代时期吴越国的砖木混合双套筒结构楼阁式佛塔的营造技术,代表了当时佛塔构建的最高成就,开启了佛塔发展的新纪元。”“吴越国时期的另一项重要贡献开创了石塔仿木塔的塔幢型制,为后世留下珍贵的遗产。”该馆陈列精要,而丝路塔文化的“链条”似仍有缺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0451/194371179715.html

更多阅读

上海游玩蔡茜茜 上海游玩

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大雄伟的金茂大厦,风光旖旎的外滩,金壁辉煌的城隍庙,令人不得不记住上海这个美丽的城市。 东方明珠电视塔  我和姐姐坐着计程车飞驰在高速路上,一路的景色甩向后方,渐渐地我们到达了上海市中心,放眼望去,首先

弱水 八戒为什么能抵抗弱水

百科名片弱水,词语,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常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意思是对爱情专一。弱水也是中国黑河自金塔县的鼎新以下到额济纳旗湖西新村段的别称。同时有网络歌曲《弱水》,耽美作家弱水等。目录词语史籍第一解第二解第三解弱水三

郭文梯传吴长慎说 炉石传说盒子

吴长慎说,郭文梯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郭文梯,由于郭文梯的精神,也为了学生和家长,我58岁去当季延中学的第一任校长。吴长慎原为罗山中学校长,和他搭挡的是朱金塔书记。吴长慎获过庄重文校长奖。90年代初,曾提出要改善初中的办学条件,没有实

南昌游记——绳金塔 南昌绳金塔庙会

8月25日,离开江西省博物馆,我们来到了南昌之行的最后一站——绳金塔。由于我们乘坐的公交车停靠的是站前西路,所以我们就在这里入口处每人花费15元购票进入了景区。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远处高高耸立的绳金塔,正对大门有一座名为“双龙

声明:《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 金塔辉煌 源远流长》为网友天策真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