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女德之“礼”篇》
不知礼,无以立。礼之体,敬为主。礼之用,和为贵。
人之所异于禽兽者,以礼故也。礼以诚敬为体,以威仪为用,以中正为则,以谦让为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谓守程四箴也。
人能以礼制心,则奸盗诈伪之端必不作。人能以礼制事,则犯上作乱之事必不为。故礼也者,持身涉世之要端,亦即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法也。
1、八德之《女德篇》(13礼)-杜后礼法1、八德之《女德篇》(13礼)-杜后礼法
诗曰:杜后治家,夙有礼法,教子君难,得绵宋业。
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治家严谨,并且很有礼法。宋太祖是她的五个儿子中的二儿子。后来太祖做了皇帝,尊了杜氏做皇太后,太祖就在宫殿里拜母亲,臣子们跟着道喜,可是这位杜太后却变了脸色,心上并不觉得欢喜,左右的人就问她:“我们听说做母亲的因为儿子显贵而显贵。现在你的儿子做了皇帝,真是富贵极了,为什么你的心里还感觉着不快乐呢?”杜太后说:“我听古话说,做皇帝是不容易的事,因为皇帝的位置居在万民之上,若是他把国家治理得不错,那么这个位置,当然是很尊贵的;若是没有做好,失了驾驭的方法,那么就是要想做一个平民小百姓,也是办不到的,这就是我所以忧愁的原因。”宋太祖恭恭敬敬地接受了母亲的教诲。
2、八德之《女德篇》(13礼)-太妊齐壮文王的母亲太妊,她怎样教她的儿子?从胎教。她在怀孕的时候,
非常留意自己的思想行为,她“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从身口意三个方面她都全部注意到!为什么?不让邪的东西影响胎儿。
所以,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胎教开始的。
2、八德之《女德篇》(13礼)-太妊齐壮
诗曰:文母太妊,惟德之行,能以胎教,笃生圣明。
殷商时期,周朝祖先王季的王妃叫太妊,就是周文王的母亲,品行端庄诚实,一切事情只有合乎德她才去做。当她怀着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所以文王降生后,聪明神圣。君子说:“这是太妊能够应用胎教的效果。 ”
胎教:按古文记载,妇女从受孕的第一天开始,要“寝不侧”,就是睡觉要端正,不随便睡;“坐不边”就是坐的姿势要端正,不要坐一侧或坐歪了;“立不跛”,就是站立时要站好,用现代话来讲,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行住坐卧都要有礼貌,都不可以随便。做到所谓“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即从身、语、意三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静。
非礼勿视:是指凡是不好的,作为一个准妈妈就不能看。现在电视、电脑等传播媒体非常普及,暴力的镜头相当多,这些不好的画面为什么不能看呢?因为会影响母亲的情绪,母亲的情绪不稳定,当然会影响胎儿。
非礼勿听:是指耳朵所听到的都是好的,善良的,正确的。对于不好的、不堪入耳的,包括不良的声音也都不去听。
非礼勿言:自己讲话时,好的才讲,不好的就不讲。
非礼勿动:作为一个准妈妈对于自己的言语行为,和内心的起心动念都要非常注意。
以上这些都会影响胎儿将来的性情。胎儿的性情完全受母亲怀胎时候情绪的影响,母亲的情绪安稳,胎儿就安定。母亲如果喜欢吃这吃那,也会影响胎儿。尤其有些孕妇在怀孕的时候,难免身体有些不适,吃东西就没有节制。古人认为饮食方面也应该有所节制,就是所谓“割不正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的割字,是指宰割,即是杀的意思。就是用残忍的方法宰杀,做孕妇的也不能吃,要有慈悲心。“不时不食”是指这个时节不应该吃的食物和不应该吃食物的时间,作为一个准妈妈也不要嘴馋,也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间吃就什么时间吃,自己要完全为孩子着想,在没有出生之前,就好好培养儿女的本性,防止在胎儿期受不良的影响,所以古人从怀孕的第一天开始就非常重视胎教。
3、八德之《女德篇》(13礼)-姜后脱簪3、八德之《女德篇》(13礼)-姜后脱簪
诗曰:周室姜后,秩秩德音,宣王晏起,待罪脱簪。
西周时期,周宣王的皇后姜氏,是齐侯的女儿,生性贤德,平常“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一次,周宣王早晨起来很迟,姜后就脱去了头上的簪子,摘下耳环,在长巷里站着等周宣王办她的罪,差了宫女去对周宣王说:“因为我不好以致使大王失了礼,到朝堂里去迟了,还请大王办我的罪名。 ”周宣王说:“这是我的失德,并不是王后的罪。 ”就恢复了姜后的原位。从此以后,周宣王对于政事非常勤力去做,上朝上得很早,退朝退得很迟,重修文王、武王遗下的大基业,成了一位中兴的君主。
4、八德之《女德篇》(13礼)-公乘责弟4、八德之《女德篇》(13礼)-公乘责弟
诗曰:鲁公乘姒,责弟子皮,不习于礼,国相莫为。
春秋时期鲁国公乘子皮有个姐姐,有一次,她族里的人死了,她哭得很悲伤。公乘子皮就去劝姐姐说:“你不要这样哭了,我知道什么原因,我把你早点嫁出去就是了。 ”
过了好几天,公乘子皮就去告诉姐姐说:“鲁国的国君,要叫我去做宰相,你说好不好呢?”姐姐说:“你还是不去为好。”公乘子皮就问是什么缘故?姐姐说:“你前一次,当着人家有丧事的时候,就说到出嫁的事,这是不懂得礼的表现,不懂得礼的人,哪里可以去做官呢? ”公乘子皮说:“你自己要想嫁人,为什么不早点对我说呢? ”姐姐说:“我哪里是为了要嫁人的缘故,才来数说你呢?你自己不懂得礼,还要去做官,就是没有天祸,也是一定要有人祸的,照我的意思,你还是不去做为好。”公乘子皮不肯听姐姐的劝说,终于在鲁国拜了相,不到一年,果然因获罪而被杀死。
5、八德之《女德篇》(13礼)-缺妻敬馌5、八德之《女德篇》(13礼)-缺妻敬馌
诗曰:晋郄缺妻,馌夫冀野,相敬如宾,德之聚也。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郄缺,夫妻两个人互相敬重,好像宾客一样。有一天,郄缺在冀邑的郊野里耕田,他的妻子送饭到田头,双手捧了饭菜递给丈夫,非常地恭敬。郄缺也和颜悦色地接受了。刚巧这个时候,晋国大夫臼季路过这个地方,看见了这样情形,回去就对晋文公说:“恭敬就是德性凝聚的表现,一个人能够恭敬,就必定有道德,有了道德,就一定能够治理百姓的,所以请君侯任用他。”晋文公就叫郄缺做了三军中的下军大夫,后来在箕地方打仗,郄缺捉住了白狄国的国君,晋襄公就叫郄缺做了公卿,把冀邑这个地方赐给他。
6、八德之《女德篇》(13礼)-宿瘤采桑6、八德之《女德篇》(13礼)-宿瘤采桑
诗曰:齐宿瘤女,东郭采桑,不视车马,见重愍王。
战国时期齐国的东城,有个采桑的女子,她的脖子上长了个大瘤,人家都叫她宿瘤女。有一天,齐愍王出外游玩,跟从的人非常多,轰动了百姓们,都去看齐愍王了,只有宿瘤女仍然自己采着桑,一眼也不看。齐愍王觉得很奇怪,就叫来问她话。宿瘤女的应对很有礼节,齐愍王看她很贤德,心里非常喜欢,就叫后头的车子载她到宫里去。宿瘤女说:“没有爹娘的允许就跟了大王去,那不是成了私奔的女子吗?”齐愍王听了,非常惭愧,称她是个圣女,就用了二千四百两黄金做聘礼,聘了宿瘤女做王后,按着她的话来办理国事。果然不到一年工夫,齐国的威名震动了邻国,各国诸侯都来朝见齐王了。
7、八德之《女德篇》(13礼)-礼圭尊祭7、八德之《女德篇》(13礼)-礼圭尊祭
诗曰:礼圭尊祭,率教严恭,乱中宗表,见必侍从。
汉朝时,陈省的妻子姓杨,名叫礼圭,她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娶了张度辽的女儿惠英做妻子,小儿子娶了荀家的女儿。礼圭的两个儿媳妇娘家都非常的显贵,从嫁的丫环有七八个,陪嫁的财物也很多。可是杨礼圭不管她们的娘家怎样有钱,仍然用她婆婆从前遗传下来的家教教导两个媳妇,自己亲自做着家务。两个媳妇见婆婆这样的品行,于是也接受了家训。杨礼圭有个从堂侄孙,侍奉尊长有些怠慢,杨礼圭觉得他这种行为很不合礼法,于是就和他断绝了来往,从堂侄孙因此感到惭愧,并悔过自新。后来时局混乱,杨礼圭的一家也经常奔逃在路上,迁徙不定,有宗族或表亲想要去见她,杨礼圭一定自己先很认真地整饬一番,身后跟随着儿子、孙儿和丫头们,然后才肯见面,她说:“这是我已去世婆婆的家法啊!”每逢四时八节祭祀祖先,一定很虔诚地用家里最好的供品。她又说:“我们要晓得祭祀是在礼法里面最尊重的啊! ”杨礼圭去世的时候,年纪八十九岁了。
8、八德之《女德篇》(13礼)-杨刘责子8、八德之《女德篇》(13礼)-杨刘责子
诗曰:刘氏达礼,其子醉归,不见十日,痛责其非。
东汉杨元琮的母亲刘氏,名字叫泰瑛,是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南)人,为人贞节和顺,并且通达礼仪。丈夫早早去世了,生有四个儿子,杨元琮是她的长子,时常到外面去喝酒,并且自己赶着车子回来。刘氏就十天不许儿子见她的面,杨元琮就带三个弟弟,到母亲面前去谢罪,刘氏就责备杨元琮说:“你要明白喝酒应有节制,不至于沉溺在酒里,那才是合礼法的。现在你喝酒喝得这样醉,真正是荒唐之极,没有礼体,你自己首先破坏了礼法,将来怎么可以教导这些弟弟呢? ”
9、八德之《女德篇》(13礼)-郑崔夜绩9、八德之《女德篇》(13礼)-郑崔夜绩
诗曰:崔氏知礼,诫子名扬,夜分犹绩,媲美敬姜。
隋朝时,郑善果的母亲崔氏,她的儿子做了大官,袭了爵位,但她仍然亲自纺纱织布,每天一直做到半夜里才睡。郑善果见母亲这样辛苦,就对母亲说:“儿子已经做了官,封了侯,所得的俸禄,也是很富足的,母亲为什么要自己辛苦到这般田地呢? ”崔氏听了就说:“我从前以为你已经懂得天下的大道理,现在听你讲出这番话来,道理还是没有明白,怎么可以去办理国家的公事呢?你要晓得这些俸禄,是皇上回报你的上代丢掉了性命的功劳,照理说你把这些俸禄,应当先去分散给那亲戚人家,表示是先人的恩惠,至于纺纱织布绩麻等等,都是做妇人的分内应做的事,上自皇后、下至做官人的妻子和读书人的妻子,都应该尽她应尽的责任,如果有懒惰的人,这就是骄逸的行为了。我虽然不懂得礼法,但怎可以自己破坏自己的名誉呢? ”
10、八德之《女德篇》(13礼)-意辛礼法10、八德之《女德篇》(13礼)-意辛礼法
诗曰:辽萧意辛,礼法是遵,不言魇魅,修己安人。
辽国耶律奴的妻子,名叫萧意辛,是驸马陶苏斡的女儿。有一天,她们妯娌之间谈论用邪法来取得丈夫的宠爱。萧意辛说:“用邪法比不上用礼法的好。”大家就问萧意辛怎么样叫做用礼法?萧意辛说:“自己的行为要谨慎,奉侍长辈们要恭敬,待丈夫要温柔和顺,对小辈要宽宏大量,这个样子就叫做礼法。上面所说的四种样样做到了,那么丈夫自然不敢看轻了。”大家听了萧意辛的话,都觉得又惭愧、又佩服。后来她的丈夫被人家诬告,按法律应当充军,萧意辛就奏明皇上,准她跟丈夫同去。在充军的地方,自己做着苦役,服侍丈夫更加有礼、更加敬重了。
11、八德之《女德篇》(13礼)-陈郑申教11、八德之《女德篇》(13礼)-陈郑申教
诗曰:郑氏女侄,选入宫中。申之以礼,作《女孝经》。
唐朝时候,陈邈的侄女嫁给永王为妻,陈邈的妻子郑氏担心侄女从小长在深闺,没有熟习诗礼,就想着要教她一些妇道的礼节和其他道义上的东西。她广泛地搜集经史上的义理故事,仿着汉朝时著名人物曹大家的体例,编了一部书,书名叫做《女孝经》。书共分十八章,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篇名,大体跟孔子的《女孝经》体例一样。她的书做成了以后,又另外做了一封表章,把书呈给皇上看。皇上读了以后觉得写得相当不错,就提倡天下的妇女都应按照里面所说的去做。这部书里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也就一直流传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妇道“五常”。“五常”中,最核心的思想是“孝”,这也就是为什么书名取名为《女孝经》的原因。
郑氏天性聪明,幼年时就特别喜欢读书,每次看到有贤明的人和事迹,都反复诵读,立志要学习他们的德行。这样难怪当侄女要嫁到贵族时她会萌生出写一本书的念头,那本书也确实使她名垂千古。它的影响和作用,早已远远超出郑氏当时写书时的出发点,不只惠及到她的侄女了!
12、八德之《女德篇》(13礼)-楚媛不违12、八德之《女德篇》(13礼)-楚媛不违
诗曰:楚媛八岁,忧侍庭闱,勤苦好礼,行之不违。
唐朝纪王李慎的女儿名叫楚媛,封做了东光县主。当楚媛八岁的时候,纪王生了疾病,她心里忧愁得连饭也吃不下去,她的父亲看着她年纪很小,很可怜她,就骗她说:“我的病已经好了。”楚媛仔细看着父亲的脸上还带着病色,幼小而聪明的她知道父亲的好意,心里依然忧愁。后来年纪长大了,嫁给裴仲将做妻子,她服侍婆婆像在家里服侍母亲一样;对待丈夫好像宾客一样地尊敬;与妯娌很和睦;对待晚辈和下人们的态度很慈爱。当时皇亲国戚的生活都非常奢侈,大家比富竞奢,他们见了东光县主很俭朴,对她说:“一个人在世上,只要适意就好了,你何必独自这样勤勤俭俭、辛辛苦苦呢?”楚媛回答他们说:“我从小就喜欢讲礼法,现在我照着去做,不违背礼法,那我的志愿达到了,岂不是更适意么!妇人家恭谨谦逊的行为,就可以成就好的德行,有了骄奢放纵的行为,就能败坏她的名誉,况且富贵和恩宠,得来很容易,失去也是容易的,哪里可以依靠它去欺凌别人呢? ”
13、八德之《女德篇》(13礼)-申国家规13、八德之《女德篇》(13礼)-申国家规
诗曰:申国夫人,严于教子,事事循规,必恭敬止。
宋朝的荣国公吕希哲,他的母亲申国夫人教导儿子样样事情都要循规蹈矩。吕希哲只有十岁的时候,无论寒来暑往,整日站在他的母亲身旁,母亲不让他坐他是不敢坐的,天天一定要衣冠整齐才能见长辈。平常在家里,不管天气怎样热,在长辈身边,也不准脱去头巾和鞋,衣服必定要整齐,更不准到茶坊酒馆里去,所以市井上不正当的言语,不正当的声音,吕希哲的耳朵里并没有听到过;不正经的书本,吕希哲的眼睛里没有看见过。因此后来吕希哲成就了有德行的、与众不同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