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源危机的思考
龚蕾
又是一年高考,高考大军成了每年靓丽的一道风景,每到这个时候,在各个考场门口,会看到家长和高考孩子们的壮观场面。高考周边的外租房和酒店也会出现预定火爆。
有网友算了一下高考成本,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几十年前一个高考学生的费用,只有一本练习本,价值4毛6分,九十年代的考生高考成本大约3、4百元,00年代,大概也就几千块钱,而如今,高考的成本要达到4万元。以2011年沈阳某考生为例:复习资料:100本书至少1000元,一对一补课费:3个月2万多,营养食补:每月近3000元,一学期将近15000元,就近租房:每月700元+来往路费,一学期差不多3000元,总计4万元左右。
看到一篇文章《高校债务不归路——7年扩招欠债2000亿》
1、扩大内需:1997年,中国经济遭到亚洲金融危机重击,国家决定人民币不贬值,但也由此导致国内通货紧缩、内需不足严峻形势。国家由此实施了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措施。
2、扩招: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
3、扩建 :“前两年学校还勉强塞得下,可后来学生增加了四五倍,就开始圈地扩建。” 。
4、并校风 :为了追赶国际一流大学, 2000年,全国刮起了并校风。“三四个学校捏到一起,为了融合,开始建更大的新校区。” 而各地也争相开发“亚洲第一”、“中国第一”等各种排名的“大学城”。
5、银校合作: 各大商业银行开始竞相与高校签订“银校合作协议” 2001年左右,仅工商银行就签订了超过100亿元的银校合作协议。一些商业银行给知名大学的授信额度达到了5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25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有关人士指出,沉重的贷款压力,已使很多高校举步维艰,部分高校将因为债务问题而面临破产。从2005年起,国家审计署在连续两年的审计报告中,都对高校债务风险提出了警示;从2005年1月1日起,教育部门开始全面实施对直属高校资金流动的即时动态监控,要求控制贷款规模,审批贷款。
“随着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特别是随着18岁到22岁适龄大学生青年数量的减少,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最近对记者表示,中国某些高校的破产危机并非耸人听闻。
据东方早报网,今年,上海高考人数5年跌了一半。已降至历史最低,根据人口曲线分析,预计上海高考生源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17年左右。山东省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继续减少,大学录取率将达到85.7%。今年全国有933万考生参加高考。有数据显示,与2008年相比,国内高考报名人数3年间锐减117万人。
第一,高考人数下降,说明我国人口红利时代很快就要结束。第二,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养老问题将日渐凸显。第三,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高等院校,短期内不会出现倒闭,从长远看,部分民办院校由于生源减少则有倒闭的可能。
高考生源持续减少,使得高校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重新洗牌局面,高考生源减少,那些真正有实力,办得好有特色的学校自然会留下来,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高校或需要有一些危机意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我们一定要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从目前情况来看,与国外学校相比,国内大学确实存在着教育质量的问题,而教育质量的背后是教育制度问题——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没有办法用教育质量或者教育服务来吸引生源。因此,必须去改变这样的状况,真正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