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车同轨
在秦始皇车同轨之前,列国是没有统一制度的,于是,每个地方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所以各国的车道也是有窄有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车辆如果在不同轨道上行驶,多有不方便的地方。从那时候起,秦始皇规定车辆上的两个轮子要有统一的尺寸,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一致。这样,全国各地之间的车辆往来也就方便许多。这就是秦始皇车同轨。
秦代木质车轨遗迹
其实最早记载车同轨的是中庸。中庸中说道,从周朝建立的时候,文字、车的轨距还有道德规范就已经是国家的政策了。经历过春秋找过的分裂,各国之间在经济独立的时候都有一些地方偏离周朝制定的制度,所以才有那时候所说的“礼崩乐坏”。
秦王朝建立之后,车同轨、统一文字等制度都一一落实下去。这些措施字客观上都促进了全国的统一。这样的统一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秦始皇车同轨后,全国上下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全国各地都能够交流沟通。马车运输的时候,车辆平稳运行,减少了许多损耗。这样的举措实际上减少了商品运输过程中的成本。
但是秦始皇车同轨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专家认为,秦朝末年的战乱不断,实际上交通已经遭到了大量的破坏。战争不仅死伤无数,马匹也损失惨重,而到了西汉,马匹的数量已经很少了,马车的使用也不多了。因此秦始皇车同轨逐渐被淘汰。
为什么要车同轨
为什么要车同轨?秦始皇统一中国离不开当时秦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强大。秦国统一中国实行了车同轨制度。秦始皇为什么要车同轨呢,其实是和当时的交通状况有关。古代的车轮子是用木质做成的,然后在外面加一圈铁箍把它箍紧,车子在泥石板的道路上行驶久了就会留下两条深深的印子。以后在道上行驶的车辆都要沿着这两条车辙行驶。
秦皇古道掠影图
战国的时候,每个国家的车轮距离都不一样,所以无法导入别的国家的车辙中,这也意味着别的国家的车辆无法在本国道路上行驶了,这样相当不便。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就把这些不同距离的车辙统一成一种尺寸,这样车辆就畅通无阻了。
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修了直道与驰道,一是能够是交通更加便利,二是为了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另有说法说是为了秦始皇以后出行更加便捷。
公元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就大面积修建驰道,以咸阳为中心,然后向四面八方扩散。有名的驰道就有九条,有同通向陕北的上郡道,也有通山西的临晋道,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此起彼伏。直道又叫做秦直道,陕北那边把直道叫做皇上路或圣人条。这是秦始皇命令蒙恬将军率领十多万人一起修建的要道,这条要道成了很重要的军事要道,为秦始皇稳固江山做出了贡献。秦直道修建了两年半的时间,南起云阳林光宫,到九原郡,总长736公里。
车同轨的意义
秦始皇车同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试想,那个时期的各个国家,如果轮子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在道路上形成的车轨也就不一样。这意味着本国的车子可以在本国区域行驶,却不能够往别的国家行驶,别的国家的车辆也无法在本国的道路上行驶。
车同轨遗迹
七国争雄的时候,战争不断,烽火连绵,战车就成了战争中重要的军事装备,自然,轨道也成了一种重要的战略武器。每个国家在造车的时候都下意识地将车轮距离造得与别国不一,这样能够防止别国的车辆驶入自己国家的领域。很显然,车同轨的意义之一就是为了抵挡他国入侵,起到了防御作用。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想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和平统一的大帝国。对于全国不一样的车轨间距,秦始皇绝对不能任其不管。还有分布在全国不同规格的轨道,也严重影响这交通运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这就是车同轨的必要性。关于“轨”的史迹,今天仍然可以看到,河北石家庄附近的井陉地区依旧保留着一段秦朝古道。这天古道光滑的表面,镶嵌着两天深深的车轨,足足有五十厘米深。李安导演的《藏龙卧虎》也有在这里取过景。车轮间距的统一非常具有迫切性与必要性,这也就是秦始皇推行车同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