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诚释心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师 马骋
有幸能参加腾讯新闻《事实说》的节目录制,很想在这里说一说我对正常辩论的一些看法。
心理专家李雪女士在阐述“关于吸毒与创造力灵感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时,第一句是这么说的:“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没有道德立场”。
首先我要表个态,对于台上坐着的同行,我个人认为,凡是能在国内普及科学心理学知识,能够帮到人,能够让老百姓的思想更加积极的,都是我的好同行。同行观点各有不同,我会尊重每个人的态度和看法,但是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认同。至少我有我的道德立场,观众们千万不要因此而以偏概全。
弗洛伊德说,每个人的心理都住着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超我”遵循的就是“道德原则”,如果一个人不讲道德,那不就相当于人格结构不完善。所以咨询师一定是有自己的道德立场,而且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也是需要超我的道德约束的。
坏坏的举一个例子,性高潮也可以带给人灵感,如果是找自己的专属性伴侣也算正大光明的行为,但是如果因此而去滥交就是不道德了,嫖娼就属于违法行为。
不过,我能够明白李老师想在这里说明的含义——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不用道德来批判来访者,而是理解来访者的失控行为并探究这种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心理的原因。
说到这里,对于那些为了缓解内心痛苦而求助于毒品的人来说,我更愿意帮助他们通过了解自己痛苦的潜意识原因之后走出阴霾,而不是通过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捷径”。
我也曾经思考过一些看似“以人为本”的观点,比如台上心理专家提到的那些不吸毒就会自杀,或者用毒品来作为精神支柱的人。之后,我认为我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过于的推崇“个人主义”。说到这里,对于过于推崇个人主义而忽视集体主义的这一类人来说,其外在表现为抵抗权威、反对社会上层结构——法律体系的束缚。
实际上,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说,反抗权威,本身就来自于对于原声家庭的父母之间不平衡心理的一种补偿。换句话来说,我认为,愤青们都是小时候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绝对的公平而产生的。这些情绪压抑到他们成年后,能够有机会充分表述自己话语权的时候,也就给了他们一个巨大的情绪宣泄出口。
从小,爸爸妈妈就告诉我“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对于青少年,当他们的思辨能力尚未发育成熟的时候,遵从规则,也就是心理学当中所说的——他律道德,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心理专家的某个言论,比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越不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反而越做什么的这一观点,我承认这是事实,实际情况的确如此,但是原因错了。那些越不让早恋越发生早期性行为的孩子,你把他的原因归结为法律不允许?当这样的问题青年来到我的咨询室的时候,我们一定会重点关注的是他的家庭结构,他与父母的关系。这些叛逆的行为来自于父母过度严格的管教,来自于青少年对自我的失控,来自于对自由的渴望。你说他们是来自于对法律的反抗?
对于另一位专家的观点,我也是持有疑惑态度。我的思辨能力有限,有可能会没能完全明白专家的意思。为什么黑道份子不贩毒的话,黑社会团体就会解散?那既然是黑道份子,在“走捷径”、“谋暴利”的这个大生存前提下,他们是否会开发出别的赚钱之道?
而且,这个专家的论点欠缺一个明确的前提条件——如果仅谈论是否应该放开软性毒品的使用,那么黑道份子只是少了一个销售的品类而已;如果谈论的是软性毒品在医院等专业机构特许经营的话,那么获得软性毒品的渠道还是会有所限制,也就是说所谓的“黑道份子”还是有利可图。
另外,目前我朋友圈中的有一些朋友,是支持开放大麻这类软性毒品管制的。原因是,大麻不会形成生理成瘾。大麻是一种致幻剂,吸完之后会让人产生很多幻觉,也许是好的,也许是坏的,总之你会进入一种飘飘欲仙的状态(书上看的)。
我听爸爸说过,小时候有些家里会自己种大麻,然后不高兴了就抽一根,挺舒服的。所以,对于大麻的成瘾,是一种精神成瘾,用行为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因为结果得到了正强化,所以就会很喜爱。但是我的观点依然是反对放开这类软性毒品的管制。因为长期吸食大麻会造成神经障碍,引发精神类疾病,对记忆和行为造成损害,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患口腔肿瘤的机率、影响运动协调能力(如开车)等等。
那台上的人说了,放开大麻的管制,并不意味着人们就都会去吸食大麻,而那些吸食大麻的人,对大麻的危害是有认识的,我听到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是不是在慢性自杀是你自找的,你想死我还拦着你不行?!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你想死我确实拦不着,但是当初你是为什么想吸食的呢?你是怎么知道吸食大麻会很爽呢?一定是别人告诉你的吧,别人滔滔不绝地讲给你吸完大麻之后各种美翻了的感觉(曾经有人这么给我讲过,姐的超我绝对扛得住),所以才会去吸食的吧。
说到这里,我要说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道德发展水平。
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过程。他律道德是指由外部力量制约或决定的道德发展阶段,与自律道德相对应,自律道德是指自我约束、自觉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通俗点儿说,就是道德的低级水平是需要他人约束的,道德的高级水平就是自己约束自己。道德的发展与人的性格、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都有很大的关系。
本人生来最不屑的话,就是那些动辄就“美国怎样怎样”等诸如此类“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外国人放的屁都是香水味道”的观点。作为一个“以人为本”的心理学从业者,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具体环境。在中国巨大人口基数的大环境下,大多数的人还处于他律道德水平之下——这从无摄像头路口的违章数量,和酒驾入刑之后酒后驾车人数明显减少的相反两个方面就可以证实。
因此,放开毒品管制,也许对于那些在大都市当中,高压力高收入人群来说,他们能根据自己的三观来控制是否吸食软性毒品,但是对于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中低教育程度的大部分乡村朴实老百姓来说,商家出于盈利考虑,会使出各种大招引诱他们,而他们对于毒品的认识也许仅仅停留于不会生理成瘾这个阶段,而不会对今后的人生有更多的考虑。
从心理角度分析,目前很多明星的成瘾,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到是对他们现实生活压力的一种逃避。生活在聚光灯下的名人们,为了能够24小时的创作、吸金来维持当下的高品质生活,而选择一种获得灵感的“捷径”。其实,“走捷径”的背后是一种逃避的心理,他们害怕努力、害怕付出,或者说害怕失败、害怕灵感的枯竭等等。那么,作为公众人物,一旦这种走捷径的方式被法律所认可,是否以这些明星为人生榜样的青少年们,也要仿效他们逃避努力,通过吸食软性毒品去追求人生短暂的“快乐“?!
这无疑是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我也想谈一谈如何更有力的控毒。我赞同专家的观点——控毒一方面要通过“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要通过“利益减少”。
“成本增加”:第一个增加的是犯罪成本,加大贩卖毒品及吸食毒品的处罚力度;第二个增加健康成本,即让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都能了解到软硬毒品对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第三个增加心理成本,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感、爱与归属感、被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吸食毒品之后,健康的威胁、家庭的离散、朋友的歧视、尊严的丧失、职业生涯的停滞等等,相信都有现实事例作为教训,去提醒那些贪图一时享乐的人。
“利益减少”:我更想说的是通过心理环境的优化、心理能力的提升,而缩短与“吸食毒品所带来的虚假的幸福感”之间的距离。前面提到过“走捷径“的背后是一种逃避的心理,逃避努力、逃避失败等等。也就是说,这些人缺失的是信任自己能够追求到幸福的能力,在面对挫折时能够接受失败而勇往直前的心理力量。
作为一名科学心理学的推广者,“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改善家庭关系”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摔倒的瞬间,总有许多双手伸过来把他抱起;在想自己尝试的时候,总有人会一边夸赞一边帮忙。
作为一个妈妈,我非常理解做长辈的心疼,但也很担心这样的一些“小太阳”、“小公主”会在未来的社会中难以独自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因此,我希望把当下努力的目标着眼于未来,让孩子们的心灵获得更加滋润的土壤,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懂得面对,面对挫折时敢于站起,面对幸福时感受满足。
对于这样一个话题,如此全面的讨论还实属第一次,腾讯《事实说》栏目中的碰撞确实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也希望我的观点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最重要的还是“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主讲嘉宾】马骋,国二级心理咨询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德班”精神分析方向二期学员;长期担任《第三调解室》、《生活广角》、北京交通广播《1039都市调查组》、北京爱家广播《宝贝计划》特邀心理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