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阅卷手记<?xml:namespace prefix="O"?>
扣合标准,还要放开手脚。
今天是阅卷的第一天,动员、学习、培训。组长说就是先给你洗脑,要你撇开在家阅卷的那一套,逐渐走到高考阅卷的轨道上来。近两年来,对语文教学,对作文题目,我感到不满意的地方越来越多,但现实就是这样,你必须面对他,然后再思考他,力争能从中找到其合理的内涵及突破的途径。或许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外在的问题是次要的,而我却把自己给缚住了。
下午十份培训卷,我判的分数有好几篇都不够理想,其中有两份专家都判为一类卷,而我一篇判为二类卷,一篇判为三类卷,与专家所判之分差距较大。自我反思,主要原因是自己对学生作文要求过高,求全责备,而专家更善于发现亮点,肯定亮点,赞赏亮点,如《大智归自然》,专家肯定其观点、例子,《云深不知处》则肯定其构思及语言。进而组长要求我们阅卷时要放开手脚,敢打高分。想想学生也不容易,题目啰嗦,时间紧张,压力巨大,能写出一篇扣合题目之文,已是不易,出现亮点,当然要予以肯 6.11日
上午的十篇培训卷,判分较昨天要好一些,只有两篇与专家的分数差距较大,而两篇都是我打高了,其中一篇还有些争议,据组长说其原是一个专家推荐的优秀作文(我就是把它判为一类卷的),后来越读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越多,最后判为三类下50分。《智慧不染尘》一文,专家判分62,我打了61分,右边两个苏州的女老师颇不以为然,我经过与同桌讨论认为“不染尘”是指智慧之人的思想品行等超标高举远离尘俗,文中的三个分论点也正好证明了此点,体现出了此生超出一般同学的思想见识,且语言精练,虽然文中有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如缺乏对题目的阐释,对例子的分析不够等,但完全应该判为二类卷。由此我总结出判分的两个关键点,一是文章内容要扣合题目,也就是对智慧的内涵理解准确,二是要肯定亮点,文中若有亮点,判分不是高三五分一两分,而是要高一个类别两个类别。
下午两点半左右将进入正评,半天下来,我感觉颇不好,虽也打了几篇一类卷二类卷,但多数是四类卷,不少文章都是打着“智慧”的幌子顾左右而言他,为写智慧强拉扯。当然这个题目确实比较难写,记得九班几个同学考后都说不知道该写什么,所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应该从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入手,老师要引导,关键则要靠学生,也就是说学生要能主动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 6.12
今年的空白卷颇多,隔一会儿就出现一张,有时会连续出现三五张。想起前天上午动员会上,骆冬青教授说今年高考考卷的实际数量是三十七万多,报名的有三十九万多,后来有些同学参加对口单招已被提前录取,还有一些同学则已出了国。考生数量逐年下降,记得2008年的时候考生有五十几万,阅卷培训时一楼报告厅是人满为患,如今后几排则空了好多位子。考生少了,试卷也少了,对此,骆教授说感到有些凄凉,我则不觉得,反而觉得这是好事。学生的出路多一些,于人于己都是好事,何必都挤在一个独木桥上呢?况且为了参加高考,要考多少次试,要做多少次试卷,要承受多少挫折和压力呀!昨天常州某中学又一学生跳楼,大概就是不堪压力所致吧。 6.13
与其宽松,不若追本。
德高望重的何永康教授依然是今年作文阅卷组组长,虽然嗓子不行了,但在培训会上还是极力呼吁大家要敢打高分,多打高分,说去年阅卷时他是一个组一个组地跑,恳请阅卷老师多打一类卷,今年他跑不动了,在会上统一要求大家半天至少打一份一类卷,并说要建立检查机制。想想也是,半天一天下来,几百份卷子中不可能没有一份优秀作文。这两天批阅中间,组长时不时地出去开会,时不时地督促大家要松一些,文章只要符合题意,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就可打到52分以上。
其实阅卷老师也多是愿打高分肯打高分的,只是平庸之作太多,这一方面与学生不善作文有关,另一方面我觉得还与作文题目有关,题目太难写,专家组都被其折腾得不轻,网上将之评为“地狱”模式也并不为过。命题者肯定是专家教授,水平肯定很高,难道就不能命制出一个接地气能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有话说并能将之说的好一些的作文题目吗? 6.14、
拟题要讲理,说话要让人明白,文中应少一些“无厘头”。
这两天,发现不少作文常引用一些半通不通的名句,说一些令人似懂非懂的话语,影响得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源于所背,固于所套,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识,确确实实地将自己的头脑变成了别人的“跑马场”了。
阅卷期间,抄写几个题目如下:
携智慧同行
扬智慧之帆起航
挽手智慧任平生
智慧的落脚点
发现智慧
带智慧启航
智慧,那么美,我们去追吧!
奔跑在智慧的道上
以智慧为友
拥抱智慧
智慧是无形的父母
下午,稀稀落落地下起雨来了,来的那天老婆让我买的伞终于派上了用场。
晚上,与唐香萍、欧阳林他们一起吃饭、喝酒,颇开心,与王雷联系上了,明晚若不下大雨就去找他聊聊。 6.15
越来越觉得“智慧是一种经验……”是一个伪命题。我读书不多,见识浅陋,不知此段话语出自哪里,也不知其语境如何,可能是想借助于“经验、能力、境界”等来对智慧进行阐释,可他们之间并不是“是”的关系。学生如若就写“智慧是一种经验”,议论也好,记叙也好,都会有些偏离题意。
昨天组长发了关于“智慧是一种经验”的说明:
1.经验成为智慧,必须升华。
2.经验有无穷无尽的种类。
3.智慧是各种经验升华后的“总和”“总称”。无论哪一种经验升华后,都具备“智慧”的共同特征:善、活、妙。
4.归纳为一句话:要在动态的过程中展示,静态则不好。把握住三个关键词:否定、比较、选择。即经验升华为智慧的动态过程中或否定,或比较,或选择。
5.再简化为几个字:动,否,比,选。
这些显然是专家组经过讨论分析后的认识,估计是源于看到不少文章就写“智慧是一种经验”。分析认识当然是有道理的,可学生在那么紧张而又短暂的时间里能想这么多这么深吗?脑子能绕这么多弯吗?肯定难度不小,所以题目中的话不是有些坑学生吗?不过命题者或许会说就是要借此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借此选拔人才,那我也无话可说。 6.16
记得6月7日得知作文题目后,听一老师说讲《论孟选读》时曾将“智”字对学生进行了解字分析,能从日常生活中知晓,日积月累,便为智。阅卷时发现有些学生也试图对智慧这两个字进行分解分析,只要有一些道理,我便会高上几分。还有些学生想到《论孟》中关于“智”字的话语,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等,这都很好,可不少同学只是将之作为文章的一个点缀,如若就选取一句进行深入分析,表达自己的看法,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还记得6月7日8点左右,五班的陆老师给学生发苹果,我开玩笑说,历史上三大进步都与苹果有关,亚当夏娃,牛顿,乔布斯,今天陆老师发苹果给大家将会引发第四次进步。得知作文题目后,我想,如若学生能联系苹果进行作文,也蛮好,因为苹果不仅是平安之果,还是智慧之果。
由此我想作文要引导学生会分析,会运用,善联系。 6.17
阅卷的第二天下午,我批阅到了写两个标题的作文,当时也没在意,后听金老师说那是某地的老师故意让学生这样写的,我心里有些惊讶,在如此的环境中在如此的阅卷机制下,竟还有人敢耍小聪明,做标记,真是可恶!后来每半天都会批到三三五篇这样的文章,看来参与进来的学生不在少数,作文水平一般,甚至不少都比较差,本想压个一分两分,后想到学生是无辜的,就正常判分。高考的时候还做出这样明显的投机取巧之举,那平时的教学更是可想而知了,这样的老师,贻害无穷。 6.18
阅卷已进入到尾声,中午加班,一点就开始批了。三点多时,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几了,果真如组长所说,收起尾来很快,弹出等待的框后,我就批了两篇,就全部结束了。
接下来开总结会,记得第一天时我看到吴锦教授在主席台上,想到2008年开总结会时吴教授是将前面的题目、答案及学生作答情况一道一道地进行了分析,估计这次也会,可到下面后,发现吴教授并没有在主席台上,会议主要由骆教授和何教授进行总结,很简短,因为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一些老师已定了回去的票。
晚上去先锋书店逛了逛,给女儿买了几本书,给我自己买了几本书。2015年的阅卷工作到此结束。 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