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遗传的经典家具或新仿制的家具面前,匠工在欣赏之余首先考虑的是制作方法及作法特点,在心里会提出若干个问题,比如家具的榫卯特点,条件造型弧度、花饰有何制点,尺寸杆径有何变化,如何照样仿制得与之一样美,或哪里再改进一下,然后会想是否可将此家具借来放样或细细测量,等等。
匠工对传统家具的认识同样基于美学上的观感,由于职业思维的习惯,常常会自然而然地将审美情感转换成理性构思,并以技术作法解读家具,思考或借鉴之前制作的其他家具的经验得失,判断再制作时的修正和注意事项,将榫卯内部的连接和外部的接缝以及家具的诸多细部、微妙的曲率尺度等进行工艺技术量化,完成对传统家具的“匠心观想”,这也许是“匠心”的前奏吧。
一件家具从造型、色质等美学上看是一回事,从材性、结构、尺寸等作法上看又是一回事。匠工们鉴于以往制作时的经验与教训,对材质特性、棕孔密度、纤维韧度、开裂以及湿胀干缩等会有进一步的考量。在择料放样时就木纹走向、防裂均衡、榫卯节点部位的木纹牢固等均有一番思考。在进行技术性思考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其每一部件的造型美感,精微解析,并预想这些部件组合的整体效果,使每个环节逐级成型。另外,若遇有需雕花或脚线的部件,还需要预留雕刻的成型修整。因此,这些思考都必须在具体制作时逐一研究。在实际制作时发现和纠正不当之处,以便下一步制作时更为精良。
匠工们的这种职业心理活动就是“匠心”的主要部分,接着就是“匠心”在具体制作时追求完善的工艺精神和劳作中获得的愉悦感,在辛苦与愉悦交织中实践之前的观想与思考,在逐渐成型的唯美中,获得心灵上的升华,眼、手、心、物“四维合一”,为整个的匠心独运画上完美的句号。有了这些成器前的“匠心”制造,才有成器后的“文心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