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叫王志文,他的母亲加了我微信后,在微信上说:‘老师!谢谢你给我的英语学习方法!背单词很快,孩子很喜欢这种方法,而且我让他默写了20个,写错了1个。比以前写错5个好多了!今天我家孩子问了我一个问题,他听老师说要努力成为一种人,可以让英语学得好。那究竟什么样的人英语可以学得好呢?“
下面是我的一位已经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刘明真,写的《什么样的人英语可以学得好》。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能学好英语。
我估计答案一说估计很多人立马就想。
“1.中文好的人。”
“2.耳朵(音)好的人。”
为什么?
我不知道别人,但我坚信语言是相通的,特别是到了文学层面上那种很特殊的美感。
譬如Of Mice and Men里面有一句描写:the water runs deep and green,你中文不好能把他和《三峡》那句“素湍绿潭”联系起来吗?这两句描写跟我的感觉是非常相似甚至一致的。
一门语言如果你不觉得“美”,会缺乏某种“深究”下去的愿望。没有动力,不光是学语言,学啥都学不好。
有了动力,还要知道自己的ideal(理想状态?)是什么。你要培养自己有基本的、区分好坏的能力,才能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而不是闷头学下去。
譬如:
The fat boy waited to be asked his name in turn but this offer of acquaintance was not made.
这是《蝇王》里的句子,描写精准,意思传达准确。
但你怎么才能知道他“描写精准,意思传达准确”?你怎么判断一个人(中文)的文笔好或者坏,在英文里也是一样的。
多读,多想,多比较。——无捷径。
母语好的人在学习第二外语上有绝对优势;第二语言好的人在学习第三至第N语言上也有绝对优势。语言是一种综合能力,把一句话写对写好写美,考验的不只是对语法和词汇的熟练运用(此乃基础),还有你的独具匠心,同样意思的一句话,用同样或至少近似的词汇表达也会有不同,这个不同在于你和别人有不一样的wording(措辞)。
但这个wording怎样才能最好,要靠你自己去琢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甚至觉得用中文写诗填词都很有帮助,你在凑韵脚对平仄的时候不得不一个字又一个字地换,偶尔牵一发动全身,为了改一个韵脚整句都要重写……算了,中文基础不好的人估计也听不懂我在说什么。这是一种能力,用外语培养肯定来不及了,实在不行还是回去回炉一下母语吧。
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我个人的天分,还是学文学艺术的人都比较善于visualize(视觉化)一些东西。
我今早看到一个帖子:
An old man lay under the bridge, dead.
问为什么dead丢在句尾。
当然,潜在的问题是这句话和an old man lay dead under the bridge有什么不同。
我说,lay dead是上帝视角,给读者一个特别客观、物化的镜头,远远地一拍,你知道桥底下有个死老头,完了;但dead丢句尾则是全然不同的感官,镜头由远而近,先桥,再人,最后,哦,他死了。除了抛出悬念(尤其朗读的时候,逗号那里可以停顿一下),还形成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层次感。
类似这种写作技巧和每种技巧带给人的不同感官——例子还有很多。没人教我为什么会这样,都是自己脑洞开太大。但我很好奇,所有人都跟我一样爱脑补吗?似乎也不见的。
所以还是老话,书面的东西就多读吧,等你到了看小说挑作家挑文笔的时候,你自己的写作也差不多了。培养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我觉得,比背单词背句型难太多了。
我之前批判过英吧求翻译的广大群众也是基于这一点。你都无法判断谁的翻译最信达雅,你求什么翻译啊,直接谷歌有道不好吗?大家都节省时间。
总结起来一句:有欣赏能力非常重要,没有欣赏能力你别想学好英语。
自然,欣赏能力也能靠读中文书籍培养。语言是相通的。
下面说口语。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学好口语。
抛开勤学苦练(听-input,说-output)老生常谈,耳朵灵光(其实我指的是音乐上有perfect pitch)的人很有优势。对声音敏感的人更容易抓住自己与标准(姑且用这个词)的差异,然后模仿并无限度地接近标准。
有好耳音等于说是“会鉴赏”的一个先决条件,你啥都听不到,自然就啥都听不出来,啥都听不出来你怎么纠正自己,怎么向“标准”无限接近。
我作为一个四岁开始弹钢琴的苦逼萝莉在这上头的确是吃香了。嗯哼,声乐与器乐其实都有帮助的。
我就是想问纠结发音的各位,你们录自己说的话吗,你们跟“标准”对比吗?你们能听出来差异吗?
三个答案都是“不能”的,很抱歉,估计你一辈子口音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