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历史,《三国演义》是小说。但由于民间流行《三国演义》时间太久,所以,人们记住的大多是小说里的故事,而对于真正的历史却淡忘了许多,今天,我就用《三国志》,来戳穿一下《三国演义》里面那些虚构的谎言。
( 温酒斩华雄)
头一个事儿,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里面,关羽杀了华雄提着他脑袋回来,曹操手里的酒还是热的,展示了关公的厉害。这个是谁干的呢?不是关羽,罗贯中对刘备很好,对诸葛亮很好,对关羽最好,不是他干的事儿都往他身上安,还都是好事儿。真正干这个事儿的是孙坚,孙权孙策的老爹。
还有一个地方美化关羽出神入化的地方,就是关云长单刀赴会。话说鲁肃邀请关羽到江东,摆了一桌鸿门宴,结果没想到自己被关羽当成人质,吃了酒菜,然后驾船潇洒离去,充分的展现关羽的胆识。
但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子的吗?不对,真正单刀赴会的是鲁肃而非关羽。当时刘备占据蜀中,但还是霸占着荆州不归还,鲁肃就跟关羽要荆州,关羽说既然要谈荆州的事,那你就过来说。结果鲁肃就配了把单刀,一个人去到了荆州,一番义正言辞有理有据的话,把关羽给说服了。
他说,当初你们家主公弃新野走樊城败张辽败夏侯,狼狈不堪无立锥之地,我们家主公可怜你们家主公才暂时借予你们家主公荆州这块地。说好了等你们有了立足之地之后就还我们,但是现在你们家主公还是赖着不还,背弃当时的约定,这种事情是连市井小民,贩夫走卒都不耻于做的,你们家主公刘备,大英雄,当今皇叔却做出来了,可耻啊!
(单刀赴会)
一番话,把关羽都给说的脸红了,当然看不出来,因为本来脸红。所以在《三国志》里面有确切记载的是,最后商议,刘备和孙权平分荆州。《三国演义》里面不但丑化曹操,鲁肃也一直被贬低。《三国演义》里面说他是一个胆小怕事,没主意,遇事就着急的人。其实完全不是,你想想看,他能够在大都督周瑜之后接替他的位置,若果真是罗贯说的那样,能做得到吗?难道孙权眼睛是瞎的吗?
还有一个描写关羽忠义的,说他挂印封金,辞别曹操,出许昌,带两位皇嫂千里走单骑。一路经洛阳,汜水关,然后荥阳,最后到滑州,东郡渡口,最后黄河边斩蔡阳。何其伟大!其实这个事儿,你如果拿地图来看,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当时的刘备在北边,如果是关公要去投刘备,他直接往北走就可以了,但是他先去了西边的洛阳。越过嵩山千辛万苦,白跑了几百里地。
(关羽千里走单骑地图)
他完全可以直接走陈留,到了东郡渡口很近了。结果直接往大西北去了,人家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去投马腾和韩玄。其实历史上,在这个时候,刘备已经被袁绍派到汝南这一带去扩展地盘去了,根本就没有千里走单骑这个事儿。
那为什么会有这段故事呢?这是因为元朝有一个说书人凭空加上去的。为什么会整出这样一段呢,那是因为这个说书人把许昌的地理位置搞错了,他以为许昌在长安。我们再看看刚才地图,如果关羽在长安他走的这个路线就非常合理了。罗贯中觉得这段故事非常能表现关羽忠义,所以给借用过来了。
这是《三国演义》凭空加人头上好事的,也有往别人头上扣屎盆的。这倒霉的人就是魏延魏文长。历史上真是的魏延只造反过一次。就是从曹操那儿反倒刘备这边。魏延在刘备得了天下之后,非常得刘备重用。汉中是陕西一带,魏国是河南河北一带。如果蜀国想打魏国,必得经过陕西。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是走这条道。平定汉中之后,汉中是魏国和蜀国交叉的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就派魏延当汉中太守。可见魏延在刘备的眼里是何等的重要。
(魏延剧照)
让关羽守荆州那是看后院,让魏延守汉中这是看前门。这也说明魏延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但是《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是,魏延脑后有反骨,诸葛亮对他呢就始终有偏见。刘备死了之后,在蜀中如果说诸葛亮是总司令的话,魏延就是副总司令。但任何军事行动,诸葛亮从来不听魏延的建议。如果说论战略可能魏不及诸葛亮,但是真正的带兵打仗,临阵实战的东西,诸葛亮绝对比不了魏延。诸葛亮是帅才而非将才,理论很足,真正的实战经验欠缺。
好不容易到诸葛亮死了,魏延心想这下可以大展手脚了,可万万没想到诸葛亮临终留了遗言,要撤兵回蜀中。魏延气得不行,说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生死就把这么大的事儿给耽误了呢?明明这是合理的意见分歧,但是罗贯中非得把魏延描写成因为要造反才不回蜀中。好好的一代名将,军事奇才就被罗贯中糟蹋成这样,可惜了啊,可惜了。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的差别,也就是正史和小说之间的差别。那有人可能要说《三国演义》这么胡编乱写,那就别看了呗!那倒不至于这样。演义,就是讲故事给你听听而已,开心就好。
大家也别太较劲真儿,对于关二爷,这是一员很了不起的武将,也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一个楷模。咱们该怎么崇拜还怎么崇拜。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