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答一:微笑一生在佛语里啥意思
佛语里
人的灵魂有生生世世
但不定来生都为人
所以此生既为人
则需好好做人,以微笑淡定从容之心
面对人世百般磨练修行
相关解答二:佛语:境物上生解会什么意思?
心外求法的意思,出自佛教经典语句: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比如有人学佛不修心境,光做研究学问,故纸堆里做书虫。又比如《楞严经》里佛以手指比喻佛法,月亮比喻佛性,世人学佛不依佛教导明心见性,反而盯住手指研究。
相关解答三:一句佛语的意思
这其实是来自四川宝光寺,清代何元晋的一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知
可是很有名的对联。
该如何解释,其实是见仁见智的。给您一个参考解释吧:
上联淡一个“法”,下联谈一个“了”;上联涉及佛教的根本教义,下联涉及处世的根本态度。
有生灭烦恼的有情众生及其生活环境称为世欲世界,又称世间,“言世间者,可毁坏故,有对治故,隐真理故,名之为世。堕世中故名为世间。”(《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如果超出这生死轮回世界,就是出世间,出世间的人,称为世外人,即得道之人。
世外人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这与“法”有关。何谓法?《成唯识论》中说:“法谓轨持”,“轨”,指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部有一定的规范,是可以认识的;“持”,是指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特性。宇宙天体的运转,山河大地的变迁,分子原子的分裂组合,人世间的真假、美丑、善恶,都有特定的自性,能让人产生理解、感悟。然而,一切事物部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条件的,有因缘的,都是在普遍的联系中存在,而且都处在永恒的生灭变化之中,所以,一切现象虽然有其自性可以认识,却不可能是恒常不变的,没有真正的实体,世界只不过是心识的变现,法也就不是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即无定法可言。
《金刚经》中说:“无有定法名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可见,正等正觉不是什么固定的法,不应该执着于法,也不能用言辞概念去理解它,如来所说法,即不是法,也不址非法。
通常人们在判断问题时,总要沦个是非,总喜欢执着一面,习以为常,在思维方式上自然与上述的说法相悖,联中的妙趣当然难于领会。让我们再回头看联中的四个法字。通常人们会以为佛所说的法是某种理论或某种概念,如果人们对周围世界和人生有所感悟,即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所领会,那么就将逐惭放弃对自然和人生的程式化、逻辑上的理解,有法而不执着于法,也不执着于非法。佛所谓的法就是超越于法和非法之上的,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结果。
大自然日出日没,花开花谢,人生有悲欢,世态有炎凉,天下事一起一落,有因有果,因果相续,因因无始,果果无终,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世间有几样事情了了?在这变幻无穷的宇宙人生中如何才是真正的了?古往今来,事物总是了而未了,不了而了,似了非了,了了还了,总在了与不了的矛盾中运作,任人去追逐,永远沦陷在了与未了的烦恼之中。若要超越这穷的烦恼,则即不执着于了,也不执着于不了,只有与了和不了都彻底了断,才是真正的了。
按禅宗的观点来看,“世外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者,“万法是一心,一心是万法”,人只要除却妄念,自心顿现,即心即佛,即凡即圣。既然人人都可以成佛,则联中的法趣和了义,人人都可以领悟,普通人与世外人只有一步之遥,何不息诸缘,休万事,静观世变,闲看人忙,得一片菩提树下的清凉,步一方心路铺就的人间净土呢?
然而这也并非唆使人远离尘世,回避矛盾,而是要随缘任运,放之自然,事来与之相融,事去而心随空,提得起,放得下,了却尘缘,真心显露。回头再看时,虽然也是眼横鼻竖,柳绿花红,此番景象,却与未了之前迥然不同。
再说对联的文字功夫也是绝伦的。平稳工整,一泻直下,读起来顿错有致,爽口清心,而且上下联中的四个“法”字和四个“了”字,并不觉得冗繁重复,反倒觉得顺理成章,因为四个字的含义不是一样的,一字一层,一字一趋,通到最后,正反了然,磊落大方,不留一点拖累。四个法宇,几乎贯穿了佛典的精髓,四个了字,几乎道透了入世的隐秘。如果说,上联涉及佛教的教义......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四:这个佛语什么意思!
南无 应念做“那摩” 是梵语皈命 皈依 依投的意思,阿弥陀佛汉译为无量寿如来,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本尊,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西方极乐世界是十方第一妙土佛刹。 1.是因此佛因地修行曾发48大愿望,其中一愿,就是众生在寿终之时,凡致心称颂名号十声,就可得阿弥陀佛度化,生极乐世界,速证菩提。(可参阅《无量寿经》第6品,十念往生愿) 2.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是无上的咒语,念一声佛号就相当于念十方一切如来名号,没有一位疏漏的,消除80亿劫的无边罪业,平时念佛,还可以修清净心,无边成就。 总的来说,就是念阿弥陀佛,功德大,寿终可往生极乐世界成佛.
希望采纳
相关解答五:佛语“着像”是什么意思
着相就是当真。谁当真谁痛苦。佛为了让众生离苦,所以告诉众生不要着相。此为一。 一切相都是缘起不实在的,想着也着不上,如水中月不可捞摸。佛可怜众生做徒劳的傻事,所以劝众生不要着相。此为二
相关解答六:佛语:无我象,无人象,无众生象.出自什么,什么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第三品 亥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相关解答七:佛语人生七苦中“失荣乐”是什么意思
生 老 病 死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 才是七苦。贪、嗔、痴是念
相关解答八:佛语解释:竹本无心,奈何节外生枝的意思
本来是没有什么机心和心思的,但是偏偏有那么多麻烦事无故找上门来。。。
相关解答九:佛语的慈悲是什么意思?
我佛慈悲,一种极端温柔的口吻,一种怜悯苍生的姿态。受了委屈,遭了磨难的人听一听这句话,似乎痛苦会减轻不少。然而不知那所谓的“佛”在哪里—超然物外,抑或潜伏于心?不知道,我似是从来没有觉察到他拇嬖凇V皇翘??簧偃吮瞎П暇吹厮怠拔曳鸫缺?保?缺?饺萌硕ダ衲ぐ荩?缺?饺萌死崃髀?妫?缺?降比吮幌质档奶ń着龅猛菲蒲?魇被怪疵圆晃颍?吆糇拧霸阜鹆?摇薄?
佛是什么?宗教文化里的一尊泥胎而已。说这话会招来很多人的谩骂。因为佛在于他们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忍辱负重,就好似被人打了左脸还庆幸右脸的完好。佛可以让他们忘记痛楚和悲哀。只是我的世界里没有佛,我不喜欢他。佛从来都是俯视着人群,让你永远触摸不到他。他是一片云,你只能看看而已。
佛或许是人们在找不到希望时从虚无里拿来的一样东西,它可以让你在被一剑穿心后还可以抚摸利刃的冷锋;它可以让你在人心险恶里固执的坚守所谓的信念和理想;它会让你在麻木与绝望之间选择前者。佛又是残忍的,它甚至剥夺你悲伤的权利。
我有时想梦见佛,尽管我不喜欢它,而且总认为它是缥缈无状的。这就好比一个唯物论者潜意识里宁愿相信有来生。不过每次在半睡半醒之间我都感觉到一种混沌袭来,与对这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理解交织在一起。它们像一只章鱼,瞪着惊恐失神的眼睛,那瞳里只一片无际的灰色。
人们在对佛的憧憬里,似乎此生无所作为也没什么,可以留待来世打拼。于是人们甘于平凡,甘于沉寂。他们企盼真心信服的佛会在天国里露出会心的微笑,尽管从没有人见过。
我佛慈悲,默念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心里充满了友爱与良善,渴望这个世界能永远宁静祥和。佛让人有了爱想象的习惯,只是这习惯多少有点虚伪,它不但骗了别人,也骗了自己。如果这佛成了一个人心目中的救世主,那你一次次遭遇挫折后还会幼稚的以为这只是佛的疏忽而已,于是你会期待下次碰到困难时佛对你的眷顾。佛让你变得软弱。
其实我佛真的慈悲的话,决不会看着你消沉,也决不会让自己的“慈悲”变成人们的痛苦。或许当你经历了许多事情以后,才发现“佛”只是你身后一个淡淡的影子而已。
相关解答十:佛语中:“一时”是“有一天”的意思吗?
翻译成白话佛经时有翻译成“有一天”或“某一时”的。但佛经中的“一时”有深意,以下是大安法师讲《阿弥陀经》时的开示:
“一时”,佛经从来不会说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或者用其他的历法——没有。为什么?时间是没有真实性的,叫不相应行法。你做一个片刻的梦,哎,可能就过了一辈子。“洞中方七日,世间已千年”。时间在不同的参照系,在不同的心理感觉当中,它完全不一样的。六十小劫可以浓缩在一顿饭的时间,一顿饭的时间可以延拓很多劫。时间既然没有真实的实体性,那怎么构成这个时成就呢?就是从佛的这一面跟弟子那一面:他们正好一个愿说,一个愿听。师资道合,说和听都圆满具足的一时,构成时成就。从“如是我闻”到最后的“作礼而退”,都叫“一时”。那这个“一时”,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稀有难得所成就的一时。正好这一时,就是:我们厌离娑婆要出离的这个心,由这个心变现了,或者佛顺应我们出离的心显现的——佛为我们说念佛往生净土一法。只要一说,我们当下信受,当下去实施,当下成就:这就构成了“一时”的时成就。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