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建设总结报告

物流管理专业秉承“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高职教学改革,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自2001年开办专业以来,已向社会输送近600名具备现代物流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运输、仓储、配送等现代物流作业技术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近三年总的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2005年7月被江苏省交通厅批准为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7月,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专业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为达到“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方案规范科学、专业特色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公认”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根据“进一步明确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积极推进专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等,为同类型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建设思路,制订了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其主要内容和目标如下:

(1)推行工学交替,不断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具有示范作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内容改革;

(2)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5名,校外兼职教师13名。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团队“双师”结构;

(4)加强校企合作,建成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实训条件,满足校内生产性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的需要;

(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加强工学结合校本教材的开发;

(6)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经过三年的建设,物流管理专业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并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岗位工作项目(任务)分析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按照“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设计思路,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引进、结合、培养等多种形式,专业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实训条件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专业特色明显,达到了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取得的成效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并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业基础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训→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的“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图1 物流管理专业“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三循环”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分两个层面,一是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基本做法是,在第3学期的8-10月份,安排一个月时间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角色体验”,感悟职业氛围,培养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第4学期的6-8月份,再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轮岗实训”,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轮岗实训加以运用,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打下基础;在第五、第六学期安排6个月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

第二个层面是在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按照企业采购、仓储、配送、销售、盘点、补货等业务流程,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岗位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岗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轮岗实训,将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习有机结合。

近几年,与中储股份南京分公司、南京苏宁电器、北京华联等合作企业推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真正实现了在“做中教,做中学”,使学生在企业环境中感悟职业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并能及时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轮岗实训进行运用,促使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同时也能满足企业业务旺季的季节性用人需求,确保学校和企业双赢。 “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一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双赢”观,二是基于合作双方的教学合作和课程合作,三是基于合作双方的制度保障。

(二)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1.依据市场需求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近几年,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与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6年,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多次论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2008年,随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省示范院校建设点的重点专业,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

2009年,进一步落实了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按照学生的职业趣向和企业用人需求,将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核心技能模块分为“运输管理方向”和“仓储与配送方向”两个专门化方向。学生可以依据个人职业趣向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使专业课程设置更有岗位针对性,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2.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作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构建了基于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相融通的课程体系。围绕岗位工作项目(任务)分析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按照“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设计思路,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图2),在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分“运输管理方向”和“仓储与配送方向”两个专门化方向,既满足学生的职业趋向差异,又能满足用人单位用人需求。


图2 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课程体系

3.根据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析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教学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如在配送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课程教学中,吸纳了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内容,同时通过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改革,吸收了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通识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迁移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的转换。

4.以项目导向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对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课,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工作流程划分项目 (项目的划分以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为原则),用几个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汇在项目中。每个项目按照项目分析、项目所需知识、项目所需技能、项目小结、知识与技能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编排。在所需知识、技能讲解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法、示范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角色体验学习项目,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职业场景,让学生动手操作、轮岗实训,亲身体验学习的内容,产生直接的、直观的感受,同时通过企业骨干的言传身教,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进行了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 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通过网络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根据专业建设需要,组织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目前《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两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配送管理》等4门课程被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融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制定了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并以课程标准指导课程内容的构建、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积极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已完成《配送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等九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整体设计。核心课程的内容设计体现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实训条件及教材建设

1.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保持先进性,突出实用性,软硬件配套、仿真与企业实战环境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政策保障、优先投资的方式,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校内建有2个具有实战职场氛围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和10个专业实训室,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积极与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能满足学生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要求的15个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1)新建和改善校内实训环境,保障实验实训及综合性实践教学

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目前建有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仿真实训室、物流模型展示室、物流企业实景实训室、仓储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和物流研究所等10个校内仿真实训室,使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环境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物流企业用人需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训项目。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校内建有2个设施先进,具有实战职场氛围,能满足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其中,“连锁超市实训基地”是一个由超市营业柜台、仓库、行政办公管理室和客户服务部组成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机体”,按照职业岗位的特点和真实的工作环境建设,并体现“资源共享,功能各异,触及市场,灵活服务”的功能,基本实现了“理念先进,管理创新,市场机制运行,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共享型、综合化、开放型的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实训基地” 是以真实的商务运作流程为主线,揉合客户接待、营销服务、信息采集、信息加工、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等业务环节。整个实训基地包括模拟公司区、客户接待区、营销服务区、信息采集与加工区、财务结算区、物流配送区等功能区域,并以校园电子商务网、“商友资讯”实习网、淘宝网为运作平台,为商务平台应用技能训练、网店经营技能训练、网站运营技能训练、客户服务技能训练、客户管理能力训练、电子商务运作下的物流配送技能训练以及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培训与考试等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

“连锁超市实训基地”和“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两个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能满足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也能带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及会计等其他专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大了校外实习基地开发和建设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展了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使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得以持续稳定并良性运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与苏宁集团、中储南京分公司、南京远方物流集团、张家港金港物流中心、南京海外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泰州世纪行物流公司等15个企业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聘请了企业技术骨干为专业的技能型指导老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轮岗实习及顶岗实训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教师顶岗实践培训、横向课题及专业技能研发、教学案例收集的需要,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构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2.教材建设

本着“突出职业应用能力”原则,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其中,85.7%为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50%为体现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职高专教材编写,主编公开出版《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设备与技术》等高职高专教材12本,其中获省级精品教材1项,省级立项精品教材1项;根据专业建设规划、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和课程标准,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发适合专业教学的特色校本教材,目前已完成了《物流管理》、《物流仿真技术》2本校本教材和大部分实训指导材料的编写,投入使用后效果较好,《外贸单证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多本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校本教材正在编写过程中。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四)构建了专兼结合的 “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名,兼职教师15名。专任教师中教授职称1人,副高职称6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占41.2%;15名45岁以下的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12人,比例为80%;多名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达81.3%。兼职教师中高级工程师2人,硕士2人,学士8人,其中特聘专家4人,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11人。专业教学团队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专业带头人为学院教学名师,1名教师为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名教师获得省厅级教学竞赛二等奖和优秀奖,多名教师获得学院教学质量一、二、三等奖;2名教师获省厅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多名教师为学院优秀教师。近三年,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获得省(厅)级和院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学术研究课题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教研论文近20篇。

1.校企合作,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

专任教师均具有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的资历和经验,能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已成为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和创新的主导力量,任课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强,教学水平普遍较高,具备职业课程设计能力比例为80%。团队中的兼职教师来自中储股份南京分公司、苏宁电器集团、北京华联江宁分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作为行业专家和企业业务骨干,参与了“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专业建设项目,同时在课程建设中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工学结合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践环节的教学等工作。

2.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明显

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交通教指委)、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设计研究(江苏省教育厅)、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教育部工商管理教指委)、物流教学视频制作与信息集成(交通教指委)、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交通教指委)等十多项省级教改课题的研究,同时还承担了大量校内教学基本建设研究项目,有效地指导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工作。

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积极主持或参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基于公众需求的现代综合交通服务体系研究等6个省级学术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4篇。

立项建设以来,教学团队指导的“苏果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开发”、“浅谈物流仿真技术在配送中心设计中的应用”、“浅谈阿拉丁团购网站的建设”等学生毕业论文分别获省优秀毕业论文一、二、三等奖;助理物流师专题学习网站、助理电子商务师专题学习网站分别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和江苏省高校第三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指导“网上开店”、“交通文化艺术长廊的创意与设计”、“集装箱码头模型设计与制作”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被省教育厅立项;3篇职业教育研究论文分别获全国优秀职教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

3.教学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以较高的行业融入度、知名度和影响力,服务行业及地方经济。与江苏省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物流学会深度合作,以课程教学团队、合作企业和行业学会作为合作交流的三个互动平台,将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向市场和社会的广阔空间延伸,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产学双赢。

教学团队中有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物流师职业技能鉴定命题专家组成员1名,4次参加全国物流师职业统考命题工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物流师职业考评员5名,完成物流师培训462人次,完成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委托的中高级物流师鉴定近千人;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审专家1名;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评估专家1名。

大多数教师有企业服务经历。教学团队主持了淮安世纪行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参与中储股份南京分公司立体库建设方案设计,融通仓项目设计;与南京商友教学软件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物流综合模拟实训指导书;参与上海乐龙物流仿真软件有限公司负责的物流企业货运仓库改善方案的建模工作;多次完成江苏交通规划设计院关于服务区服务质量调查、服务区满意度调查、高速公路车流量调查等调研项目;多次为中储股份南京分公司、江苏省高管中心、苏州客运集团、江苏港城汽运、常熟汽运公司等单位进行业务和管理知识培训。

(五)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

通过建设,教学管理实现了全程监控,原始记录完整,教学保障体系制度健全,运行良好;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每年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共同研讨专业建设的重大问题;能按学院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社会需求调研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加强教学督导与检查,规范日常教学管理

学院和系分别成立了教学督导室和教学督导组,开展日常教学督导和检查工作。在课程安排、教材征订、教学计划实施、成绩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师调停课和教学原始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严格按照院系二级管理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要求开展工作;同时,系部督导组定期定人进行教学督导工作,并对督导工作情况进行记录。通过督导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问题、教师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常态下的教学质量。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建设计划、进度、质量和分工负责等方面的要求,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定期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2.严格与细化管理措施

一是健全教学保障制度。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执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关键,为此,学院为维护教学计划严肃性,实现教学环节规范化,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改进考试办法,先后出台了教学管理暂行规定、教学计划制订与管理规定、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研室工作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物流管理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制定了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管理制度,如《物流管理专业轮岗实训管理制度》、《物流管理专业轮岗实训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轮岗实训期间考勤制度》、《物流管理专业轮岗实训考核及成绩评定》、《物流管理专业轮岗实训手册》和《管理工程系校外实训巡视制度》等。这些规定的制定与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是人才需求调研制度化。通过制度化的社会调研,保证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以提高教学质量。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岗位变化、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等情况,并经常性地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了解物流行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和改造现有专业或专业培养方向,从而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形成动态反应机制,与社会需求同步或超前。

三是毕业生质量跟踪与反馈制度化。通过经常性的企业调研,采用调查表、座谈会等形式,直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感受以及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相关要求;通过直接与就业单位的负责人、一线管理人员进行交谈,了解对就业学生在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征求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建议。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建立了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适应教学改革需要,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了综合性全程考核的新模式。通过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全程性、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在考核内容上注重对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在考试形式上采用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实际操作、小组答辩、调查、综合考察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在成绩评定上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3.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和指导

在物流专业开办初期,就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制订了《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每年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物流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不定期举行研讨会,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组建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学研相结合;为本专业教师和学生举行有关行业新动态、新技术讲座,开阔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使本专业的建设工作始终健康、有效地进行。

(六)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打造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管理,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

近三届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率为97.5%,英语应用能力通过率为96.1 %,助理物流师取证率为100%;有13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名学生荣获江苏省三好学生;获2008年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江苏省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条码自动识别知识竞赛个人赛优秀奖、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江苏省首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优秀奖、首届江宁大学城篮球宝贝比赛第一名、“宅急送”南京高校物流知识竞赛“物流明日之星”、二次获江苏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多名学生获得学院历届学生实践技能大赛一、二、三奖;参加第三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2008中国学生健美操锦标赛获得大学组第三名、参加2008年“我和祖国”小品大赛荣获一等奖、参加学院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礼仪风采大赛荣获三等奖、参加学院第十一届推普周普通话推广大赛荣获优秀奖、参加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荣获三等奖等。

由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专业的社会声誉也得以明显提升。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为105%,毕业生的总就业率和协议就业率逐年提高。根据《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总体评价称职率达99%,优良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适应快、效率高,专业技能表现较好,在职业道德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工作中具有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好,深受同事和领导的好评。

三.专项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立项建设以来,根据专业建设规划,近三年累计投入了近300万元用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其中为加快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了近190万元,主要用于物流企业实景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孵化实训基地、连锁超市生产型实训基地等实验室建设,添置、更新了物流仿真技术软件、物流实景教学软件、孵化基地办公设施等教学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投入8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和产学研能力,以及外聘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和提高。建设期内,引进教授1名,研究生2名,骨干教师1名。1名专业带头人和1名骨干教师分别赴新加坡、加拿大进行为期1个月的职业教育进修培训,多名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训;投入30万元用于课程及教材建设,积极开展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校本教材的建设及各类教改项目的研究。

本专业作为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的重点专业, 2010年度计划投入276万元用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78万元,师资队伍建设投入41万元,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投入157万元。

四.本专业的特色优势

1.准确定位,细化方向,满足行业人才需求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职业、行业、企业等多种元素,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制定了以适应岗位需求和个人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基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一体,“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为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将职业核心技能模块分为“运输管理”和“仓储与配送”两个专门化方向,以满足学生的职业趋向差异和用人单位需求。

2.多方合作,共育人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与苏宁集团、中储南京分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行业企业的知名专家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实训室、核心课程和校本教材,共同研究解决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良好的校企合作,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师资、课程建设、项目案例和实战训练环境等关键资源,提升了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通过与物流行业和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实施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认证,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获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在三年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校企合作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合作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为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专业建设的整体实力,将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继续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路子,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完善“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运行机制;积极跟踪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认真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构建以物流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主线,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积极培植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考试方法改革;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3.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逐年增加教师培养专项经费投入,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1451/88853286999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结报告》为网友蓝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