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巩固本国政权,纷纷启用人才,进行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引起了秦孝公极大的兴趣。
商鞅舌战群臣图片
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并没有很快的得到实施,秦孝公刚成为秦国的新一任国君,他怕变法会遭到守旧派的反对。果然不出意料,商鞅变法遭到了以甘龙和杜挚为首的保守党派的反对,商鞅为坚持变法的好处和他们展开了一场论战,就是著名的商鞅舌战群儒。
甘龙等人认为轻易变法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秦孝公本来才登上皇位,政权不够稳固,如果此时让商鞅主持变法,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针对这个问题,商鞅认为,国家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不同的适合国家国情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商鞅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周朝的灭亡、夏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国家制度跟不上社会进步,人民才抛弃了它。对于,秦国而言,变法是唯一的必经之路。
甘龙等保守党派还认为变法要顺应时间,如果秦国一意孤行实行变法,物极必反。就俩人的意见,商鞅认为,秦国此时要想走上富强之路,必须要实行变法。纵观李悝和吴起俩人的变法,都对秦国由借鉴意义。
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孝公看到了商鞅变法的信心和决心,于是商鞅变法在秦国开始展开。
商鞅变法
秦孝公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大本国的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和楚国的吴起变法等等。魏国通过李悝变法,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秦孝公为了提高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影响力,便广纳人才准备在秦国开始一场变法运动。
商鞅画像
商鞅得此消息后,便从魏国来到了秦国,秦孝公对商鞅很是重视。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便在秦国开始了变法运动。
为了增加统治阶级的中央集权,商鞅颁布了郡县制。郡县制的颁布意味着商鞅废除了分封制,使秦孝公的统治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郡县制的实行,也让秦孝公便于管理。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鼓励百姓多多开垦荒地,进行粮食种植,商鞅进一步实行了重农抑商做法,压制了封建时期,商业的萌芽。
在军事方面,商鞅实行奖励军工的方式,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在军队中对于表现优秀的士兵给予鼓励,商鞅的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在法律方面,商鞅借鉴了魏国李悝的《法经》,并在秦国严格实行法律条令,实行连坐制度。商鞅在秦国颁布法令之后,秦国的秩序得到了有效的维持。但是,这一制度随着时间推移,弊端逐渐显示出来,连坐制度使很多无辜的百姓都受到了牵连。
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从积贫积弱的状态转变为强大的国家。
商鞅变法的背景
商鞅变法顺应了社会潮流的发展,所以商鞅变法最终得以成功,变法的成果深入人心。在探讨商鞅变法内容、作用和意义时,必不可少谈论之处就是商鞅变法的背景。
商鞅画像
首先,是大的社会背景。在战国时代下,每个诸侯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停地联合其它诸侯国发生战争。如果一个国家的战斗力不强,综合国力不显著的话,有可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别的国家派兵攻打实力较为微弱的国家,夺取城邑和土地,以扩充本国的疆土面积。为了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变法必须要实行。
其次,其它国家通过变法运动,提高了综合国力,对其它诸侯国有了借鉴的意义。秦国秦孝公看见魏国通过李悝变法,推动了魏国经济和军事上的发展。秦孝公总结了经验,发现变法是唯一一条在短时间内,能提高国家战斗力的方法。于是,秦孝公便开始面朝社会征集人才,希望出现一位有志之士,带领秦国走上变法之路。
最后,法家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了秦国商鞅变法。战国时代背景下,各诸侯国都通过武力扩张来实现本国面积的最大化,随之,法家观念深入人心。加上,李悝等变法人士都是赞成法家思想者,所以,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了一枝独秀。商鞅是法家思想的推崇者,针对此情况,秦孝公任用了商鞅让他在秦国进行了变法,所以,商鞅才能顺利推行变法内容。
商鞅变法的时间
商鞅变法的时间为公元前356年到350年。前后共经历6年时间,商鞅分为两个阶段开始推行变法。第一阶段是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在秦国实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电视剧《大秦帝国》商鞅剧照
第一阶段的主要措施有:在法律上,商鞅学习了魏国李悝变法,他借用了李悝《法经》一书,商鞅根据秦国的国情,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例。商鞅为了在秦国推行法律的施行,三令五申秦国每个人都要遵守相关条例,在这基础之上,推行了连坐制度,加入轻罪用重刑处置等措施。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做法提高了士族阶层的信心,这一做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在军事方面,商鞅主张奖励军功这一做法,在军队中,对于屡立战功的士兵,给予丰厚的奖赏。除此之外,商鞅贯彻李悝的重农抑商措施,鼓励百姓多多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在文化方面,商鞅焚烧了儒家经典著作,压抑了秦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潮流,这一做法虽然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但是从另一方面压抑了进步思想的萌芽。
公元前350年,秦国将国都迁往咸阳,并命令商鞅展开第二次变法运动,主要的措施有:
商鞅废除井田制,商鞅废除井田制这一做法,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可允许买卖土地,促进了新兴土地阶层的利益。为了加强管理,加强统治阶层的中央集权,商鞅实行了郡县制,这一做法稳定了秦国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除此之外,商鞅统一了度量衡,这一做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推动了商品社会的以物换物。并且,推行了父子、兄弟分户政策,规范了社会风俗。
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变法的结果要分为两个方面看待。商鞅变法使秦国摆脱了积贫积弱的现状,走上了国富民强之路。从这一点说,秦孝公已经达到了当初让商鞅主持变法的目的。
商鞅变法图片
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鼓励了百姓耕种的信心,并且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商鞅废除井田制这一做法,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并且允许土地买卖,促进了新兴土地阶层的利益。除此之外,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清除了旧的奴隶贵族势力,让普通市民阶层可以有入朝为官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商鞅统一了度量衡,推动了商品社会的以物换物。为了加强管理,加强统治阶层的中央集权,商鞅实行了郡县制,这一做法稳定了秦国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
商鞅变法也具有否定和消极的一面。商鞅贯彻李悝的重农抑商措施,鼓励百姓多多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却严重打击秦国时期商业的萌芽。在文化方面,商鞅焚烧了儒家经典著作,压抑了秦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潮流,这一做法虽然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但是从另一方面压抑了进步思想的萌芽。
从最终结果上来看,商鞅变法失败了。他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碍和废除。秦惠文王时期,商鞅变法已经深入人心,秦惠文王意识到商鞅对他统治权具有威胁性,于是将商鞅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变法运动由此叫停。
商鞅是谁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秦孝公时期,商鞅通过变法,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状态,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商鞅的生平。
电视剧《大秦帝国》商鞅剧照
商鞅是卫国人,所以又称卫鞅和公孙鞅,后来,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便从卫国来到了魏国,在宰相公叔痤门下当管家。商鞅在魏国没有实现人生志向的机会,便来到了秦国。商鞅在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将商鞅封为左庶长,并让他在秦国境内实现变法运动。
由此,商鞅迎来了事业和人生的转折点。在司马迁所著的《商君列传》中,还有两个成语与商鞅的事迹有关,一个是立木取信,一个是作法自毙。前一个成语是商鞅为了树立威信和遵守承诺,便在南门上立了一根木头,用高金悬赏搬木头人士。通过这个做法,商鞅在变法之前,建立了言必行,行必果的名声,得到了秦国子民的信赖。后一个成语是商鞅变法得到秦国上下的拥护,这让秦惠文王有了警惕心。秦惠文王以此为借口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得知后,逃到了边关。夜已经很深了,商鞅打算找一家客栈住宿,商鞅从家中匆匆逃出,没有带相关凭证,客栈的主人不敢收留他,并且声称,如果不遵守,就会实行商君的连坐惩罚,商鞅听后,感慨万分。
这两个成语都是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所经历的故事,从侧面可反应出商鞅改革的决心和变法的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