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的来源 辨析郭姓的源与流

一、虢、郭为通假字,虢即郭。

郭姓的来源 辨析郭姓的源与流

    在我国古代,汉字由甲骨文向金文、篆体的演化进程中,郭、虢互为通假字。高诱在《战国策注》中说:“郭,古虢字”。《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452页注释“郭”时说,“通虢,《谷梁传·昭公元年》‘会于郭’,《左传》中作虢”。《公羊传》对其书中关于“郭”的记载注疏为“郭音虢”,并进一步解释说“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公羊传》(宋代木刻板,清代阮元校刻,中华书局缩印)中,记述晋献公与大臣荀息谋划“假虞灭虢”之计时,直接把三门峡上阳虢国的“虢”,记载为“郭”,而不称“虢”。如《公羊传·僖公二年》引晋献公的话:“吾欲攻郭,则虞救之;吾欲攻虞,则郭救之,如之何?”引荀息回答晋献公的话:“君若用臣之谋,今日取郭,明日取虞尔”。引宫之奇谏虞公的话:“唇亡齿寒,虞郭之相救,非相为赐。则晋今日取郭而明日虞从而亡尔。”《公羊传》作者还以自问自答形式解释虢国塞邑叩夏阳”(下阳)时,亦记载为“夏阳者何?郭之邑也”。

二、郭姓起源于虢国。

    考证历史文献和工具书,郭姓起源于虢国,虢仲、虢叔是郭姓始祖,晋灭之虢国是郭姓的主要衍源国。《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2005页注释“虢”的第(2)种意义时说:“姓,虢仲、虢叔之后,后改作郭”。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为名将郭子仪之父郭敬之撰文并书写的碑文中说:“溯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此碑现存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内)。《姓氏探源》引汉代郭辅先生碑文云:“其先出自周王季之中子,为文王卿士,食采于虢,至于武王,赐而封之,后世谓之郭。春秋时为晋所并,遭战国、秦汉、子孙分流,来居荆土,氏国立姓焉”。宋代欧阳修在《郭氏旧谱序》中说:“按郭之先,本周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室,藏于盟府,时称为虢公。周惠王时,杀子颓有功·…··,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这些记载,十分清楚地标明,郭姓起源于周朝所封的诸候国——虢国,以国为姓,虢国是郭姓的衍源国。虢作为古代的姓氏,在汉字的演化进程,转化为郭,形成中华姓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郭姓,数千年来,繁衍昌盛,成为中国一大姓氏。

三、河南三门峡是郭姓的主要发源地。
    1、历史文献记载标明,上阳虢国封爵规格高、疆域广阔、存续时间长。
   郭姓起源于虢国,要弄清郭姓源流,必须首先弄清虢国的历史脉络。关于郭姓之衍源国——虢国,各种史书记载纷乱不一,正如安志敏先生所说:“虢国是西周的姬姓封国之一,文献上所记载的地望有三处,即陕西宝鸡一带,山西平陆和河南陕县一带,河南荥阳一带。还有东虢、西虢、南虢、北虢的提法,历来解释颇多分歧。”(《中国文物报》1991年2月10日)贾峨先生说:“历代言虢,甚为纷错,难以疏理。”(《中国文物报》1991年3月31日)但随着我国周代历史研究的深人,随着三门峡虢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周王朝所封虢国历史线条逐渐清晰可辨。
  东虢,文王之弟虢仲之封国,史书对东虢记载简略不详,但地望是清楚的。《左传》隐公元年中有“制,严邑也,虢叔死焉”,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郑语》记史伯之言,谓济、洛、河、颖之间“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又曰:“若克二邑”。这说明东虢在爵位等级上较低,是“子男之国”;在地域上较小,是一个邑。因此,历史学家李学勤说:“东虢直到幽王时还不过是‘子男之国’”。但东虢不论其封爵高低,疆域大小,勿容置疑是郭姓的衍源国之一。
    西虢,文王之弟虢叔封国。始封宝鸡为采邑,后改封三门峡地域为诸侯邦国,建都原陕县故城东南李家窑一带的上阳(今为三门峡市湖滨区崖底乡崖底村李家窑一带)。《舆地广记》载:“陕县,故虢国,所谓上阳也;故城在今县东”。《辞海》2005页注释“虢”的第(1)种义时也说:“根据出土文物,北虢在西周时已建立……,北虢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占有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前655年为晋所灭”。历史上关于北虢、南虢之称,清代学者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说:“陕与大阳夹河对岸,故有上阳、下阳之分,亦有南虢、北虢之称,实一虢也”。都指的是虢叔封于三门峡地域的上阳虢国,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
  从史书对东虢、西虢之记载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西虢封爵为公,一等诸候邦国,规格高;东虢为子男之国,四五等诸候邦国,规格较低。西虢占有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东虢地望与疆域仅限于今荥阳市的两个乡镇,东虢与西虢相比,疆域显然要小的多。东虢公元前767年为郑所灭,西虢延续至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存续时间比东虢长112年。显而易见,被封于三门峡之上阳虢国是郭姓的主要衍源国,河南三门峡是郭姓的主要衍源地。
    2、郭姓源流学术研究聚焦三门峡。
   《姓氏探源》引用汉代郭辅先生之碑文、宋代欧阳修《郭氏旧谱序》等溯及郭姓起源时,都明确指出,郭姓源出为晋所灭之上阳虢国,郭姓源流“假虞灭虢”之说成为确认郭源头的主要依据。同时,当代的姓氏研究专家把郭姓的发源地聚焦到三门峡。姓氏研究专家谢钧祥老师在《中州统战》2000年第11期撰文说:“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候国,有东虢、西虢、北虢之说。东虢、西虢均系周武王姬发所封,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弟弟。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公元前767年,郑武公用武力夺取了虢国的土地,而名义上却说他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周平王把虢地赏给了他。这时,南方的楚国正想向中原扩张势力,楚庄王就以周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阳附近。周平王害怕了,便把姬叔的后裔序找来,封在北虢,以缓和矛盾。北虢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封地在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公元前655年,晋国灭掉北虢。”他接着说:“虢仲、虢叔的后代以国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通用,虢氏便转而为郭氏。”另一位姓氏研究专家陈瑞松在《百家姓溯源》(华侨公司出版)一书中,论及郭姓源流时也说,楚国责周平王无故灭虢,兴师问罪,陈兵洛邑郊外。平王大为恐慌,只好找来虢叔的后裔姬序,把他封在北虢(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号称郭公,后来被晋国所灭。子孙以郭为姓,称郭氏,望族居太原郡。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吉、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马志超硕士二位姓氏研究专家,在合撰的郭氏源流中引用《路史·国名记》之记载;“夏阳,序之封,晋灭之,今陕州平陆。”历史上,陕州曾辖山西省平陆县。他们据此认为,虢序受封的的确切地理位置,其辖区相当于今河南三门峡地区及山西平陆、夏县等地,都是上阳虢国的疆域。
  三门峡市卢氏县的虢太(台)庙和史书中关于扁鹊为虢太子治病之记载,为郭姓源出三门峡,提供又一例佐证。卢氏县城东北一华里处有虢山,建有虢台(太)庙。相传春秋时虢国在此建有行宫,逢夏季炎热时虢君到此消夏避屠。《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虢山,在河南卢氏县东北半里许,世传虢公初都于此。”清光绪十八年《重修卢氏县志》说:“虢台庙,在虢台,康熙二十四年重修,周虢仲封此,土人立庙祀之。有扁鹊为虢太子起死回生事,虢太子曾居此,故又名虢太庙。”《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扁鹊西行途经虢国,听说虢太子刚刚病死。扁鹊经诊断,认为虢太子属血脉不通而导致“尸厥”(今医学上称为“休克”),遂精心医治,使虢太子康复,谓之“起死回生”。对此傅玄解释说:“虢是晋献公所灭,先此百二十余年,此时焉得有虢,则此云虢太子,非也。然按虢后改称郭,春秋有郭公,盖郭太子也。”
    3、三门峡关于虢国贵族墓地、虢国都邑上阳城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是确认郭姓源头最令人信服的佐证。
     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城市建设,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所长和安志敏先生带领下,中央黄河考古队对三门峡库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调查和初步发掘,当时共发掘墓葬234座。其中发掘的虢国贵族墓葬和文物,对研究虢国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曾经轰动国内外,三门峡市的虢国车马坑陈列馆就是在周恩来总理、郭沫若先生的亲自关怀下原址保留下来的。1990年、1991年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再度轰动世界,国内外几十家报刊予以报道。2000年10月30日,《河南日报》第一版报道了三门市区李家窑虢都城墙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2001年元月8日,河南省文物局和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再次举行新闻发布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的知名考古专家以及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海内外数十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说,2000年,河南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文物工作队,对市区李家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垣、城壕、宫城、宫殿建筑遗址等,取得了我国考古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和考古新发现。经专家论证,一致认为李家窑遗址就是周代虢国都城——上阳城,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不仅为虢都上阳准确定位,而且填补了我国西周晚期没有发现古代都城的考古学空白。三门峡虢国考古重大发现,为了确认郭姓源流提供了最为可靠,最为翔实的资料。
   4、确认三门峡是郭姓主要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台湾的郭时礼先生撰文说:“有关虢仲,虢叔二位兄弟封地之重大史实,史书中屡有不同记载,以致造成研究西周历史的学者,专家以及探讨郭氏渊源的郭氏后裔的重大困扰。”对此,李吉教授、马志超硕士认为:由虢仲、虢叔繁衍派生的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均可视作郭氏得姓受氏之渊源。然而,从史书记载和考古重大发现等方面综合评判鉴别,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是:周朝被封于三门峡地域之上阳虢国,存续时间最长,爵位最高,规模最大,疆域最广,对两周王室的影响最为深远。同时,从郭氏族谱的记载和专家学者对郭姓源流研究阐述看,郭姓源出三门峡的记载与学术观点较为普遍,中华成语中的“假虞灭虢”之虢国是郭姓起源的主流。因此,应该首先确认三门峡是郭姓主要发源地的重大历史地位。
    郭时礼先生还在另一论及郭姓源流的文章中:“郭氏后裔希望得到没有争议性的结论,俾能作为郭氏后裔寻根祭祖之地。更盼望郭氏起源地,能成为世界各地华人考古、寻找遗址与观赏之地。”两周时期被封于三门峡地域的虢国,其考古重大发现,数度轰动海内外,影响之深远、知名度之高,出土文物之丰富、遗迹之完整,莫能与之相比。特别是虢国都邑、虢国墓葬地双双名列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这是两周时期考古中绝无仅有的。三门峡虢国考古的重大发现,虢国历史文化遗址以及丰富多样的出土文物,是中华古文明的优秀代表之一,被盛赞为中华瑰宝。对此,国家十分关注和重视,许多高层领导人都亲临三门峡视察参观。三十多年来,三门峡虢国遗址及出土文物吸引无以数计的中外游客,已经成为世界华人“考古、寻找遗迹与观赏之地”,也引起许多国际友人关注,纷纷到此游览,这和海外郭氏后裔的期盼是吻合的。


四、质疑与辨析。
     在郭姓源流的考证研究方面,由于个别史书的笔误,为后人留下了质疑,需要做进一步辨析与澄清,以正本清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郭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地予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责王灭虢,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考证历史,这一段涉及郭姓衍源的记载,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一是 “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予郑武公。”之记载自相矛盾。“地在虞郑之间”从地望上推断,应为被封于三门峡之虢叔封国,而三门峡之上阳虢国,是被晋献公所灭,灭亡时间是在平王东迁的一百余年之后,即公元前655年。二是“楚庄王起陆浑之师,责王灭虢,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之说更无根据,同史书记载和东周各王在位纪年表相差甚远。楚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西周时活动在丹阳(今湖秭归)一带。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逐渐强大,兼并了附近许多小国,遂有问鼎中原之志。前656年,楚国曾同齐桓公率领的齐、宋、陈、卫、郑、许、曹等诸候联军在陉(河南偃师)对峙,后在马陵(河南郾城)订立盟约,史称“马陵之盟”。楚应王时(前613-591),任用孙叔敖为相,国力强盛,意欲争霸诸候。前606年,楚应王率军至洛邑郊处,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查东周各王在位年表,平王在位为公元前770-720年,周定王在位为公元前606-586年,楚庄王陈兵洛邑郊外时,平王已去世114年。况且此时,东虢已被郑灭170余年,责周王灭东虢毫无理由。唯有三门峡之上阳虢为晋所灭仅49年,以此为由,问罪周王朝,似当师出有名。“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此处之“虢叔”,应该是周惠王时率军勤王平定子颓及五大夫叛乱的三门峡上阳虢国君主虢叔。“虢叔裔孙序”,有可能是上阳虢国最后一位国君虢公丑之子,虢叔之孙。这里所说的虢叔,是春秋时唯一仅存上阳虢国国君,《左传》中说:“郑伯将王自国门人,虢叔自北门入,杀王子颓及五太夫。”杜预注释为“叔,虢公字”,号曰“郭公”,与本文前所列举傅玄关于“虢后改作郭,春秋有郭公,盖郭太子也”之注释相吻合,地望是否一处,世系是否一脉,亦需进一步考证。

五、郭姓早期播迁与流徙
     《公羊传》中把被封于三门峡地域的虢国记载为“郭”,晋灭虢(郭)国后,郭姓族人因失国避祸开始播迁和流徙。根据史料和郭氏族谱记载,早期的播迁大致有以下流向与地望。
    1、流向山西汾阳一带。晋灭虞、虢后。为压制和防止虞、虢遗民的反抗,采取流放的办法,把虞、虢遗民的一部迁到山西汾阳县阳城乡一带。虞、虢遗民在这里筑土城居住,这就是现存的虢城村,虞城村。《太平环宇记》、《太平御览》对这一史实记载的十分清楚。这一支郭姓族人逐渐繁衍昌盛,形成望族,其后又播迁全国各地。一些郭氏族谱说,唐代名将郭子仪祖上也是由汾阳播迁陕西省华阴西马村的。
    2、辗转迁徙湖北荆州一带。汉代郭辅先生碑文中记述的十分清楚,勿需再赘述。
    3、迁往河南洛阳的一支。晋自八月始围虢都上阳四月有余,冬十土月丙子朔(农历十二月十一日),虢公丑率部分族人开东门奔往洛阳,后迁到其丈人家所在的温县一带。
    4、原地留居。虢为晋灭后,仍有一部分遗民于无奈中留居原地,遭受亡国之苦的凌辱是可想而知的,可能在韩、魏、赵三家分晋后,境况有所改观。三门峡市湖滨区崖底乡现仍存郭氏源头村,即是例证。
    5、逃往虢国边境荒野之地。三门峡市会兴乡、高庙乡一带距虢都上阳约40华里,山势险峻,这时世居的郭姓族人,世代流传说,晋破上阳后,其先祖于夜色慌乱中出逃,于峡谷峻岭间奔命,至一山势陡峭、林茂密处隐居下来,以避晋人追杀。千百年来,繁衍流传,形成大安村、小安村、黄底村、山前村、山后等郭姓聚居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1651/546951196493.html

更多阅读

口供的补强规则的理解与适用 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

口供的补强规则的理解与适用——郭火故意杀人案王莉君 朱平一、案件事实被告人郭火,男,35岁(1968年4月6日出生),汉族,出生地北京市,大专文化,中国摄影家杂志社记者,住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镇冠雅苑小区12号楼3单元302号(户籍地北京市海淀区白

沈竹礽的功与过 毛泽东功与过

沈竹礽的功与过很早就想写本文,还想写张心言的方与圆、谈养吾的是与非。但又不想发出来。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还是决定把关于沈竹礽的部分内容发了出来。沈氏的功劳是伟大的!想我中华风水学,乃趋吉避凶之大法,人人得而宝之、藏之。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教育对策老井郭晓辉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 ,随着 1985 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教育状况上

声明:《郭姓的来源 辨析郭姓的源与流》为网友蓝色天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