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荐村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之机,根据市县精神,我们开展了“双包双促”扶贫攻坚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围绕草荐村通过进村入户实地调研走访,真实了解农民群众收入状况、生活情况和支出情况等10多项内容,较为全面地掌握农民的生活状况,为下阶段实施精准扶贫奠定基础。
一、基本情况
草荐位于镇政府东南5公里,全村辖7个组 户 人,耕地 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1、被调查农户基本情况。总人口 人,其中有劳动力 人,占总人数的 %。外出务工 人,务农 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 %。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 48-60岁以上的,占 %,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多为文盲、小学、初中。
2、农民收入基本情况:该村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 万元,其中:农业收入 万元;林业收入 万元;畜牧业收入 万元;第二产业收入 万元;第三产业收入 万元;各业生产总费用 万元,净收入 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按农民收入类型划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万元,占总收入的 %;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万元,占总收入的 %;转移性收入 万元,占总收入的 %。
3、调查中属于省级贫困线(人均纯收入在2850元)以下的 户,占调查总户数的 %。
二、农民收入构成情况
1 、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务工人员稳定在 人次, 2013年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 元,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45%。
2 、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13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元。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在调查表中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大多数农民不愿种地,种也是一年种一季,据不完全统计,种地农户约有一半,主要以种玉米、花生、地膜玉米为主,种蔬菜的占81%,养猪和养鸡占总农户数的56%,养猪和养鸡、种粮都是自产自销,没效益可言,但食用菌种植是该村的传统致富项目,据统计全村有 户种植食用菌,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 49.7%,是农民的主要增收项目。
3 、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农户收入中所占比例非常小;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占农民收入的 %,从调查总体情况看,农民收入项目单一,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增收乏力。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少,自然灾害频发。
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起着决定性作用,风调雨顺即丰年,天旱雨涝就减产,对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加至近年生产成本高产出低,农民种地基本无效益可言,政策虽然有一些种粮补贴,但是仍不能根本上提高农民种地收益地的现状,农民种地没有积极性。
2、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调查中有几户养殖大户,由于目前市场不景气,价格低迷,养殖户基本都是在亏损,根本没有利润。
3、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工资待遇低;随着企业现代化的推进,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非常有限。
4、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
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三、农民致贫原因
1、农民缺乏持续增收渠道,且增收具有不稳定性。据调查,农民种植食用菌收入几乎占到农民家庭收入65%以上,务工收入占30%,其他收入占5%,收入来源非常单一,而食用菌收入往往受市场波动影响非常大,其次因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另外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都使得农民增收渠道非常有限,且不稳定,没有可持续性。
2、农民子女上学花费较大,导致贫困。据调查,供养一名大学生一年大概要2-3万元,小学生、中学生及幼儿园的学生大概在5000-20000万元不等,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家中劳动力又只能靠体力劳动获得收入非常有限,种地又没有什么收入,有的家庭还会因此负债,变成贫困户。
3、农村中老年人健康勘忧,农民看病费用负担过重。家庭成员年龄如果都50岁以上接近60岁,调查中80%以上
的家庭至少有一位患有心脑管管、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需要常年用药治疗,多数丧失了劳动能力,减少了劳动力,加上巨额药费是导致这些家庭致贫的重要原因。
四、扶贫帮困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尽早脱贫致富,应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扩大农民就业培训范围,提升农民技能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
1、要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局面,抢占先机,促进农民增收。
2、要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
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3、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经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发展劳务经纪人,有组织输出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移,拓宽就业门路,提高劳务收入;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三是鼓励建设专业合作社,对部分土地实行流转,发展规模农业,种植中药材等,提高土地利用率,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