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古今中外,快乐始终是人们执著追求的目标。步入21世纪,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温饱不再是问题,穷困不再是威胁。在物欲得到相当程度满足的同时,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成为民众更迫切的追求。
对快乐的趋之若鹜,使快乐本身成为一种商品,制造快乐更成为一种产业。无论是心理辅导书籍、讲座乃至精神药物,只要打着快乐的名义,就可能畅销,商家就可能一夜致富。在快乐产业中,面对为找到幸福青鸟而不惜重金的消费者,商家喜出望外,竭力迎合讨好。
但是,消费者花了钱,就能够买到快乐吗?也许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以快乐的名义致富的商家,一定很快乐。
科学家谈快乐
艾德·迪纳,美国依利诺斯州大学心理学教授,专门从事“主观快乐”这一新兴学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人称“快乐学教授”。《新科学家》杂志记者迈克尔·邦德对迪纳进行采访,希望在哲学和艺术范畴之外,从科学角度看待“快乐”这一亘古不变的命题。谁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总的来说,应该是北欧民族最快乐。收入水平对人们快乐与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文化因素也很重要,如果除去收入因素不考虑,最快乐的人应该是西班牙民族。
为什么?
西班牙民族习惯去看事情好的一面,美国人也是,英国人也有这样的倾向。他们更倾向考虑好处而不是坏处。
那么,谁是最不快乐的人?
一些最落后国家的民众。一些亚洲国家,像日本和韩国,民众习惯去看事情坏的一面。如果你问他们对生活是否满意,他们会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如果没有,那他们就满意。
快乐是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吗?
事实上,并不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追求快乐只是其中一种,并非所有人的终极目标。例如,亚洲人为了实现其他目标的时候,会比美洲人更加愿意放弃对快乐的追求。
快乐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在西方,如果你是一个快乐的人,你的婚姻可能会更长久,你可能会赚更多的钱,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功,也许这是因为一个快乐的人在西方会更讨人喜欢,所以会得到更多回报。总的来说,快乐的人免疫力更强,寿命会更长。
中彩票究竟能不能给人带来快乐?
短时间内可以,就像婚姻一样,但是这种快乐不会永恒,一般只持续一两年左右。
为什么快乐常常可望而不可及?
许多人以为他们应该永远快乐。有些人本来可以快乐了,却因为想要更快乐,反而离快乐更远。人不可能永远快乐,但是应该永远乐观。
科学家可以做些什么?
作为科学家,我希望能够确定令人们快乐的元素,并且尝试去衡量它们,就像一个物理学家去分析原子一样。
相关新闻
谁是最快乐的人?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在去年12月发表的对全球65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尼日利亚人是全球最快乐的人,罗马尼亚人则是全球最不快乐的人。
此外,南美洲、西欧和北美人比东欧和俄罗斯人快乐。
调查结果显示,尼日利亚有比例最高的国民认为自己快乐,其次是墨西哥、委内瑞拉、萨尔瓦多和波多黎各。相反,认为自己快乐的国民在俄罗斯、亚美尼亚和罗马尼亚人口中占的比例最少。
全球各国民众对快乐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美国人认为个人成就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快乐的最重要元素,而日本人则认为满足社会和家庭的期望更加重要。
千金难解忧
这项名为全球价值观调查似乎证实了一句老话,那就是金钱不能够买到快乐,而且,对物质的过分追求会阻碍人们找到快乐。在年收入超过13000元之后,收入的增加与快乐的程度并不成正比。
在西方发达国家,尽管收入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民众感觉快乐的程度和40年前二战刚结束的时候基本持平,并没有大幅增加。唯一的例外是丹麦。在过去三十年里,丹麦人对生活越来越满意。
调查在1999年~2001年期间展开。就国民的满意程度而言,新西兰位居第15位,美国第16位,澳大利亚第20位,英国第24位。
调查提出的主要问题包括“你有多快乐?”和“你对自己的生活有多满意?”
尽管如此,对于“快乐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人可以给出肯定确切的答案。正如亚里斯多德说过的一样:“所有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把快乐视为终极理想。但是至于快乐是什么?他们有不同的说法。”
什么是快乐?(续1)
平日,常有人问我:什么是快乐?虽读过不少书,但要把“快乐”说得很具体,还真不容易。
1、放下就是快乐
据说,有个万贯富翁向一个身背柴捆的农夫讨教,如何才能快乐?农夫放下柴捆,拍拍身上的尘土说:“放下就是快乐”。富翁茅塞顿开,拍手大笑。其实,这是一种化重为轻、变繁为简的心态。凡是拿得起放得下,就是这个道理。
2、幸福满意就是快乐
一本书名叫《这才是你的世界》中说:快乐,是幸福、满足的一种感觉,人生的全部任务其实就是在“寻找快乐”。有人问一个盲人:你连世界的样子都看不到,不觉得痛苦吗?盲人说:与聋子相比,我能听到声音;与瘫患者相比,我能走路;与哑巴相比,我能说话。我干嘛要痛苦呢。
3、满足就是快乐
一位94岁的老人,每天拄着拐杖来到花市看花,见了喜欢的就买来送人,别人接受了,他就满足的笑了。他说:我年纪大了,要钱没用,花不了,看看花,喜欢了买来给大家,图个高兴。看着老人一脸满足的样子,很多人说:应该向老人学习,把钱看得淡一些,把快乐看的重一些,把自己停留在这个世界的时间里,给自己找点满足的理由,使自己活得快乐。
4、快乐就是“想的美”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吉伯特研究发现,快乐是一种情绪,情绪并不是一种持续拥有的东西。闭上眼睛,想想一下豪华的车子、热带的假期、美味的大餐、性感的帅哥美女。快乐就是“想的美”。
5、快乐就是克服了困难之后的感受
一本题为《我还是希望你快乐》的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翁然然认为书院读书有约束,一点都不快乐,想回家跟爸爸读书。她的爸爸说:真正的快乐是克服了困难之后获得的感受。比如你读书,不想读,可是你真正读进去了,克服了困难,然后获得了读书的快乐,那就是真正的快乐。逃避是没有快乐的。
6、“内心和谐”就快乐
所谓内心和谐,就是古人说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对已经得到的很满足,又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工作。干应该干的,不干不应该干的;得应该得的,不得不应该得的;走应该走的路,不去不该去的地方。如此,才能快乐和幸福。
这许多关于快乐的诠释,有的直白,有的含蓄,有的幽默,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到底什么是快乐呢?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答记者问时说:“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花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什么是快乐?(续2)
快乐是人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积极认识,它是对“此时此刻”的一种正向的心理体验。如果人们一直要等到有“值得”愉悦的思想时才快乐,那么他们可能永远得不到快乐。因为什么是“值得”快乐的,什么是“不值得”快乐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在盘算、评价的过程中,快乐早已离他而去了。所以,“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斯宾诺沙说:“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我们不因为能抑制欲望而感到快乐,相反的,我们是因为快乐而快乐……”
我们常说,只要我们努力工作,只要我们对人好,只要我们取得了成功,我们就会快乐,而更接近事实的说法应该是:“我们快乐,我们就可以做的好,我们就可以更成功、健康,可以对别人更加仁慈”。所以,我们对于快乐的看法本末倒置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快乐不是赚来的东西,也不是应得的报酬。快乐不是成功或道德的副产品,就象血液循环不是道德或成功的副产品一样。但是,血液循环与快乐两者却都是健康与生存的必需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快乐的时候,脑内会分泌一种?-内啡肽(也被称为“脑内吗啡)的物质,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防止老化,而人在愤怒生气时,则分泌一种去甲肾上腺素,加速衰老的过程。无论遇到多么险恶的逆境,只要你有一种乐观的态度,那么脑内就出对身体有意的这种激素;反之,无论环境多么优越,只要心情沮丧或愤怒,脑内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激素。所以,只要采取乐观的态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
如果我们认为快乐是高尚行为或伟大成功的产物,把它当成是因为无私地他人服务而得到的报酬时,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是个有私心、有个人目的的凡人而感到罪恶,而这种想法是对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侮辱,因为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饮食男女”都过着一种平凡的生活。大部分人并不高尚和伟大,大部分都有私心,但是他们也有权利快乐,并且有很多人也的确很快乐。
通常从表面上看起来,成功使人感到快乐,但是,也有很多例外,不是有成功恐惧症吗?这些人辛辛苦苦地追求成功,而在成功来临时却害怕、恐惧起来,变得更不快乐。相反,如果你有一颗快乐的心,那么就是遭受挫折,面临打击,你依然可以很快乐,依然可以鼓足勇气去取得成功,并因而得到更大的快乐。所以,快乐的确与成功有关系,但是,它是这种积极行为的起因,而不是它们的产品。
快乐就是快乐;你决定快乐,你就快乐;你有快乐的习惯,你就快乐,你就更成功,你也更能让别人快乐。
正如快乐本身是一种美德,仅仅因为自身的原因而经常不快乐则是丑恶的,或者说是没有效率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不快乐的态度不仅痛苦,而且卑下丑恶。有什么东西比憔悴、淌泪的心情(不管外在疾病是什么)更加卑下无价值?有什么东西比用不快乐的态度伤害他人更甚?有什么东西比用不快乐的心情解决问题更加无助?只是产生困扰而已!只是徒然增加不利的情况而已!”
亚伯拉罕.林肯说:“人只要心里决定要快乐,大多数都能如愿以偿。”
心理学家马修.杰波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个人的观念、思想和态度。”所以说,人们的快乐跟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没有关系,它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的决定,但是一个快乐的人却可以给周围的许多人带来光彩,让别人也更容易快乐起来。
“选择快乐吧!”现代心理学这样告诉人们,只要你选择了快乐,你就能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当然,最后别人快乐不快乐也同样是别人的选择,快乐的人不用去咯吱别人,也不用为别人的不快乐感到内疚,因为你不能决定别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