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4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心电图特征V3导联连续记录,P15-P16间期1.09s为窦性基本周期,提早出现的P'4、P'8、P'12的形态与窦性P波一致,偶联间期0.74~0.76s,代偿间歇1.01~1. 09s呈次等周期、等周期代偿,下传的QRS波群呈右束支阻滞型(时间0.15s);提早出现的R2、R6、R10、R14呈左束支阻滞型(时间0.16s),偶联间期0.44s,代偿间歇不完全。
精解与讨论窦性早搏的诊断条件:
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一致或略异;
P'-P间期等于窦性P-P间期,呈等周期代偿。
窦房交接性早搏的诊断条件:
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一致或略异;
可呈次等周期、等周期代偿或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本例短P-P'间期0.74~0.76s与长P'-P间期1.01~1.09s交替出现呈二联律,但最后1个窦性周期1.09s与长P'-P间期相等。按照Schamroth的意见,如果所显现的窦性心律其P-P间期与二联律时的长P-P间期相等,则此二联律为窦性早搏二联律。
本例代偿间歇1.01~1.09s表现为次等周期或等周期代偿,是窦性心律不齐所致,还是窦性早搏触发窦性节律提早发放或窦房交接性早搏在窦房交接区前向、逆向传导速度发生改变所致?尚难肯定。室性早搏的代偿间歇往往是完全的,本例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后面无逆行P-波跟随而呈不完全代偿间歇,显然要考虑窦性早搏的P'波重叠于室性早搏的QRS波群中,两者在房室交接区产生相互干扰。
本例应与下列心律失常相鉴别:
房性早搏二联律:房性早搏的P'波形态异于窦性P波,早搏后代偿间歇P'-P间期等于窦性P-P间期加上心房冲动到窦房结的传导时间(P'-S)和窦性冲动传到心房的时间(S-P)而呈不完全代偿间歇。
3:2窦房文氏现象:短P-P间期与长P-P间期交替出现呈二联律时,若无窦性心律显现,3:2窦房文氏现象与窦性早搏二联律无法区别;若所显现的窦性心律,其P-P间期小于二联律时的较短P-P间期,则为前者;若P-P间期等于较长P-P间期,则为后者。
窦房交接区快、慢径路交替传导:二联律时长、短P-P间期之和为二联律消失时所显现的窦性心律基本P-P间期的2倍,经快径路传导时出现短P-P间期,由慢径路传导时出现长P-P间期。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
频发窦性早搏或窦房交接性早搏二联律伴3相性右束支阻滞;
频发室性早搏四联律;
窦性早搏或窦房交接性早搏与室性早搏在房室交接区出现相互干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