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是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存在感”
“我问妈妈:我是谁?
妈妈说:我是她和爸爸爱情的结晶。
我问爸爸:我是谁?
爸爸说:我是他思想的中心。
我问奶奶:我是谁?
奶奶说:我是全家希望的太阳。”
这是一篇小学生的作文,看来稚气未脱,却提出了一个世界上最哲理的问题:
我是谁?
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了。在一周岁前后,幼儿显示出了主体的自我意识。约在两周岁前后,表小看孩子,他们具有了人类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这个时期,他们已经能够从照片、录像等客体中认出自己,并且懂得用“我...”把自己和他人分开。
重要的是,孩子会慢慢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有的孩子会很好奇,为什么我的鼻子和别人长得不一样?为什么女生和男生长得不一样?为什么我比其他孩子长得矮一些?为什么我.........?
3岁起,孩子会变得十分自我为中心。他们把自己看做宇宙的中心。因此,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会被他们看得特别重。“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恐怕是这个时期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的最关键的问题。如果回答的不好,孩子很有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正常,或者不如他人。大多数孩子,这时特喜欢和爸妈“发嗲”,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不够自信。
《你是特别的,你是最好的》
假如我的牙齿比别人少一颗怎么办?假如我看不见怎么办?假如我的肤色和别人不一样怎么办?假如我坐着轮椅怎么办?假如我个子太小、太大怎么办?
这本颜色鲜艳的绘本回答孩子:“It's okay to be different!(和别人不一样,没啥大不了!)”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喜欢给对方起绰号。胖一点的孩子会被叫做“大胖子”;矮一点的孩子会被叫做“萝卜头”;戴眼镜的孩子又被叫做“四眼田鸡”。孩子们会这么做纯粹是因为好玩儿,但被叫的孩子却往往因此产生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甚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的孩子跑来告诉你,自己被叫做“四眼天鸡”很难受。你该怎么劝慰他(她)呢?你可以带着孩子读一读这本《你是特别的,你是最好的》。读完之后,孩子会懂得,自己的“特别之处”是很正常的。同时你也可以这样进一步引导孩子:
他(她)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珍贵的,是上帝赐予的礼物。
不要随便说别人的短处,因为人人都有短处。我们要懂得包容接纳他人。
试着欣赏别人的特别之处,这样别人也会懂得欣赏你。
不要小看这简单的3点,它们包含了一个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三个特质:
自我接纳、包容、欣赏他人。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会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和情商能力。
爸爸,为什么我好害怕?——帮孩子克服恐惧与紧张
30岁的凯西已经有了个3岁的男宝宝。但她有个自己都不好意思说的问题:怕走夜路。她说:“我真的没办法一个人在黑夜里走。大学时候半夜起来上厕所,我都要叫醒下铺的女孩和我一起去。虽然心里很过意不去,但就是害怕地得不行。”
像凯西这样成年后依然怕黑的人实在不少。我们中还有不少人会怕狗,怕猫,怕高,怕蛇,怕演讲,怕很多东西。这些恐惧在旁人看来也许十分可笑,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十分痛苦的经历。很多人一生都在与这些恐惧作斗争,却往往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恐惧往往源于幼时的经历。
就拿凯西来说,小学一年级时,妈妈让她晚上一个人去附近的小店买醋。这是凯西第一次一个人走夜路,一路上,她心里怕的要死。总觉得黑黑的会冒出什么东西碰自己一下。回家后,她和妈妈说了自己害怕的事情。妈妈轻描淡写地回答了一句:“怕什么,你这孩子胆子怎么这么小?”她就沉默不语了。
可以看到,妈妈没有及时为凯西疏导对黑夜的恐惧情绪,恐怕是她日后一直沉溺于恐惧的源泉。在幼儿眼里,世界是动荡的。黑黑的床底下可能藏着巨龙,去一趟附近的公园就像去野兽世界转了一圈。每时每刻,他们都会感觉到自己的弱小无助。
莫名恐惧,是幼儿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因为恐惧,见到陌生人就特别紧张;因为恐惧,不要去理发;他们恐惧黑暗、恐惧孤独、恐惧大灰狼,恐惧自己想象出来的各种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