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作为一个在英国以纯中医方式行医十年的大夫,范英志常年穿着单色棉质中式对襟衣服,背着一个暗褐色牛皮书包,以及各种纯色而简洁的鞋。给学生上课时候,他在用东北普通话和同学们强调“学习必须有死磕精神”的间歇里,时不时冒出一句英伦腔的英语说,“我们任何时候,要be polite (讲礼貌)。”
在我看来,范老师身上确实有种混搭的气质。强势与内秀共存,传统与现代兼有。在人群里,他是那种很容易被识别出来的人。
“我决定,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个著作,先读上一千遍。”
1996年,范英志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念书的时候,老师讲西医内容比中医多得多。西医的生理解剖讲得清清楚楚,而换到中医抽象的“气”,范英志理解不了,也体会不到。
刚毕业那几年,他很困惑,觉得自己不会看病。给病人开的方子,是按条文来背的,摸脉的时候心里很虚,不知道自己在摸什么,也不会看舌。病人说自己是胃溃疡,他脑子里就回荡书上说的胃溃疡几个类型,痰湿、痰热、肝气郁结。再问问病人,爱生气吗,病人说爱生气。真好,对上书了,这是肝气乘脾,开四逆散或者柴胡疏肝散吧。
只是,效果好不好,范英志不知道。有的病人回来复诊,有的病人不回来复诊,无法验证。很多时候,范英志觉得自己治着治着就乱了,病人症状变化了,自己的方子就越开越大,多一个症状就多加几味药,他记得自己最多的时候一个方子里有30多味药。
几年下来,范英志觉得自己没有提高,他觉得这样不行。
那是2002年,范英志听说在英国做中医,只要有中国中医院校的毕业证书,就可以参加英国中药协会的入学笔试和口试,题目并不难。而且,在英国是纯中医看诊,不允许用西药,如果给患者治疗用了西药,英国的保险不给报销。
正在寻找突破口的范英志一下子有了方向,去英国。刚到英国的时候,范英志在一个大诊所里,和很多其他医生一起看诊。几年之后,范英志自己开了诊所,成为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
旅英十年,他看诊差不多十万人次。
身处一个英国小镇,他的病人基本都是白人。西医解决不了的痛症、失眠、焦虑、经期紧张综合症,甚至于催产,病人们就来中医这边碰碰运气。范英志只能用针刺和汤药。艾灸都用得很少,因为老外不喜欢刺激性味道。
英国的患者很多有信仰,和他们沟通的时候挺有意思。很多人可以接受针灸,但不喜欢吃汤药。范英志记得有个小伙子,高大英俊,受过很好的教育。虽然来看诊,却总是疑疑惑惑,不配合用汤药,效果不够好。
范英志想了个办法,问他,你是不是基督徒?小伙子一愣,说我是。范英志默不做声,把小伙子的止疼药拿过来,放一边,再把汤药的饮片整齐的摆在小碟里,放另一边。然后再问小伙子,你真的相信上帝吗?小伙子很坚定地说当然。范英志指着两种药说,那这两种东西,哪种是上帝自己造的?小伙子愣住了。
范英志悠悠的和小伙子讲,你现在身体不好,上帝有自己的旨意,让你遇到我。那么,你是希望上帝用自己造的东西治疗你,还是用人工的东西治疗你?小伙子释然了,从此愿意服用汤药。最开始的药里,范英志用了黄连,很苦。后面药里没有黄连了,小伙子就跑过来问范英志,为什么你的药现在不苦了呢?范英志说,你知道,有时候,上帝也会给你一些甜头。说完俩人相视哈哈一笑。
英国是个很安静的地方。把自己扔到这个只能用纯中医的境地,范英志进入了疯狂读书和临诊的十年岁月。
临诊,看书,他每天没什么别的事做,就是“诊所→家”的重复循环。只是,找到对的读书之路,就花了范英志几年的时间。
2006年前,范英志有个光盘,里面有八百本电子中医医籍,他反复读反复看,可临诊的时候依然没感觉。直到2006年,范英志看到了刘力红那本《思考中医》,他突然找到了感觉。
大学的时候,范英志没有学过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典中医著作。读完《思考中医》,他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个著作,他要读上一千遍 ...
听到这,我心里一惊,一千遍,怎么读上一千遍?
范英志说自己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能读出语感。于是,只要有时间,他就读伤寒条文。在诊所里,给病人扎针,留针的半个小时间隙,自己跑到远一点的地方,小声读。没有患者的时候,自己就大声读,回家以后没别的事,还是接着读。
患者不会奇怪你在念什么吗? 我禁不住笑出声来。范英志说, 是啊,他们听不懂中文,有时候看他们一脸迷惑的样子, 我也觉得有点好笑。
读着读着,范英志用这个模式开始看另外几个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难经》。一段时间后,范英志发现只是这样读书,还是不够。他需要做阅读对比和分析。
他在网上找到了很多图片格式的中医经典,为了方便自己阅读时候做搜索和对比,范英志全都一个字一个字照着图片敲了出来,存成PDF格式。这样一来,每遇到一个问题,他都可以随时搜关键字,然后查到十几个医家对这个问题的注解。
这样抄书,那得抄了十几万字吧? 我心里粗粗一算 ...
范英志想了想说,一本书如果按五十万字算,从2005年开始抄书,到现在这个习惯仍在继续,十年下来,怎么也抄了几十本书,不止几百万字,应该已经上千万字了。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辅行决》、金元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其他历史上有名的医家,乃至诸子百家,天文地理,西方哲学理论,等等,范英志都用这个学习方式,逐字敲成PDF格式文件去强化记忆和理解。
他对自己的要求是,除去临床看病, 每天要保证差不多五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所以基本上在英国,他的时间都是学习,临诊,再学习,再临诊 .... 所以,这些书上的内容,真的一个字一个字抄到了他的脑子里。
范英志把这段时光,称作“难忘的经验积累阶段”。在这样的海量阅读里,他觉得自己成长非常明显。独立开诊所的后期,范英志一天只看10多个病人。他的想法是,只要把一个病的思路想清楚了,就可以举一反三。范英志要求自己每开出一个方子,一定要想想为什么用这个方子,每个病人都要认真总结。
刚开始,范英志开方子时候的不确定的因素还是非常多。但在英国看中医的优势是, 病人通常按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六次,范英志每周见病人两次,这样的复诊频率可以跟踪病人情况,随着不停分析病人的进展,反复总结,范英志的疑问越来越少了。
我问他,读了那么多书,很多峻猛的方子不太可能一上来就给病人用,那怎么实践这些方子是否有效呢?
范英志先是拿自己做白鼠。比如炮附子,他给自己试吃过80克的剂量。细辛,他给自己试过40克。自己试喝伤寒论的“大青龙汤”,范英志敢把生麻黄用到原书中的六两,折出来就是现在的45克, 喝了以后居然也没出什么汗,只是有点心慌。
范英志说到这哈哈大笑,这通折腾没出人命,说明自己身体素质真是可以。但他讲,试吃附子和细辛,到现在都给他的身体留下了里热没清理干净。
范英志到现在还记得自己给一个波兰裔老太太开”大青龙汤”的案子。
老太太90多岁了,头疼了40年,但精气神看着还是很足。范英志当时在研究伤寒论,决定给老太太用”大青龙汤”,附子用6克,生石膏用40克,而生麻黄,用到30克。 其实这么大剂量的生麻黄,他用着也是担心,斟酌到最后加了一味黄芪。一剂之后,真的搞定了老太太40年的头疼,范英志一下信心爆棚。
也有失败的案子,那是一位更年期妇女,症状是口渴,小便不畅,发热。范英志给开了伤寒论里的五苓散,这个女病人吃了以后浑身特别热,睡不着觉。他后来复盘,觉得自己辨证错了,应该用猪苓汤。
经方如果稍微用不对,就会出问题。范英志说起失败的案子,很严肃地说,新手求速度和快感,老司机求安全,看的病人越多,越求安全。
(连载中,未完待续)
由范英志老师担当主讲老师的“正安古典中医私塾”课程,是正安文化北京学院2016年的年度大课,范老师将讲五运六气,辅行决,伤寒杂病论,以及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