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医院旧址 转载 阜内大街中央医院旧址

中央医院旧址 转载 阜内大街中央医院旧址
                 中央医院旧址
          
朝阜文化街是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道。在阜内大街段,现在媒体记者只宣传广济寺、历代帝王庙、白塔寺和鲁迅故居四处,从不提及北京中央医院旧址。位于阜内大街路北133号的原中央医院旧址,作为北京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集资兴建的新式医院,中央医院在北京近代建筑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其独有的价值。北京的西医医院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据记载1861年英国人雒魏林(WilliamLockhart)以伦敦布道会的名义在当时的英国公使馆附近(东交民巷)建立了北京城内第一家西医医院。后来迁至东单北大街(原哈德门大街)东侧,外交部街西口,即“双旗杆医院”,后来在其基础上,兴建协和医院。教会出于传教的目的举办慈善事业,包括了办医院等活动。如美国基督教长老会1885年建立女子医院,1901年建立安定医院;1902年法国天主教仁爱会在西什库建立万桑医院。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各国相机在使馆区设立医院,像北京医院的前身就是当时的德国医院。直到1918年北京中央医院建成,才打破了外国医院在北京的垄断地位。
创建中央医院是伍连德博士倡议的。1907年,伍连德博士应清朝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请回国,曾任天津帝国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外交部医官、总统特医等职。辛亥革命以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责任感促成了他在北京首善之区创建医院的信念。他于上层进行游说,并且广泛奔走筹集善款,最后由民国政府内务部拨地建起了中央医院。1915年,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和伍连德商议,想拨出10万元在西山建五座肺结核病疗养院。伍连德认为,北京较完善的医院都是外国人所设。现在最需要的还是建立一个疗养院,北京更需要一所现代化的医院,来服务老百姓和政府,同时也做推广医学的用途。结果伍博士的建议被接受,但除财政部拨款外,大部分经费都需由民间筹集。伍连德与政府最后达成如下协议:政府提供地方;铁路部门运送建设材料只收取半价;海关允许材料免税进口;医院的建设费用则需要多方募捐。医院建筑是由美国公司承建。所有建筑材料如洋灰等纯用中国的。地点先在阜成门市场,位于白塔寺东侧。为此,北洋政府特意在中央公司召开会议,除了周学熙和伍连德外,还有内务总长朱启衿、外交总长曹汝霖、司法总长章宗祥、国务院参事林长民、交通部参事王景春等高官与会,与会的还有施肇基的胞兄、陇海铁路局局长施肇曾。在林长忆等人的极力促成下,伍连德的建议得到通过,除了财政部的10万元外,会上即席个人集资11万元。会议聘请伍连德为该院院长,施肇曾为财务长,伍博士全权负责筹建工作。由于战事频繁、时局动荡,资金难以保障,伍连德博士返回家乡马拉西亚槟城,募捐到3万元资金。梁启超就任财务总长后,伍连德说服他提供3万元资金和每年1000元行政经费。随后施肇曾捐款5000元,伍连德捐款2500元。累计达到近30万元的建院资金,医院的建设才得以正常进行。伍连德博士为医院的建设倾注心血,他曾撰文《北京中央医院之缘起及规划》,刊于《中华医学杂志》(1916年1—2卷),详细介绍了医院的筹建过程、设计理念、建筑规划。在文章最后伍连德博士提出了对医院的希冀:“……种种设备,期臻尽美尽善,以副模范名实。吾国各界热心公益者,颇不乏人,由京提倡于先,则各人士必克接踵于后,庶几医学昌明,可与列强并架矣。”1916年6月,北京中央医院破土动工,选址在内四区羊市大街(今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帝王庙西侧的阜城市场旧址。1917年12月,北京中央医院落成,设有内科、外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妇科、皮科、放射科、检验科等9个科室,病床150张,其中头等病床10张,二等病床20张,三等病床120张。1918年1月27日,北京中央医院正式开业。从建筑价值上讲,中央医院的修建处在北京近代建筑历史上的“洋风”时期,当时许多建筑都效仿西方传统建筑样式,连建材也是来自西方。但是伍连德博士坚持了“构法期适中国之用”的原则。中央医院虽然由外国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及施工,采用了美国的一些建筑风格,但是也注意吸收了民族传统。建筑材料所用的钢筋和水泥都是中国制造(纯用中国启新公司的洋灰和汉冶萍的铁器)屋顶采用木构架、瓦椽,门窗都采用国产的木料。因此可以说中央医院在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伍连德博士心目中的中央医院是“以符模范名实”的中国一流医院。因此他对中央医院的建设从设计到施工、从造型到功能都倾注了满腔心血。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建筑设计图出自美国设计师,承担建设的是美国沙德河工程公司和德国在华开办的雷虎公司。建院初期,由于资金有限,医院只建成了主体部分,“余地尚多,另日可以筹筑”。就主体而言,医院的功能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完整了。门诊、住院病房、手术室、辅助医疗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配备齐全,分区合理,体现了现代医院的理念。中央医院大楼是典型维多利亚式医院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80米,最宽处为27米,东西向长通道宽2.4米,其南侧有电梯一部和主楼梯。建筑平面呈对称展翅蝴蝶状,砖柱式立面装饰,前楼窗户起拱,有平拱以及圆弧拱。中部向前突出,东西两端是燕尾式,该楼背后为三个短翼。北侧有两处辅楼梯,有暖气及热水设备,地面铺设了亚麻地毡。1946年,在主楼两翼各加建了一层病房,1953年又将主楼背后的两个短翼扩建为三层楼。原主楼是地上四层,带地下室。1980年代,主楼在维修时发生火灾,烧毁一层,故改为如今的地上三层。建筑分为底层(半地下层)及其上三层。底层东端是门诊病人入口,通道南面有供200人门诊的男女候诊室及厕所和内科、妇科、口腔科,入院病人接诊室,被服室。西端是普通及特殊膳食的厨房。北面是药库、药房、急诊室及小化验室、助理员的更衣室(供35人)及食堂。一层有正门,其内为接待处,一边是询问台,另一边是医监室。主通道北侧为董事会议室和秘书室,南侧都是双人病房,附有配膳室、化验室、被服室。二层设有带卫生间的单人及双人病房。主通道北侧是手术室,附有麻醉室、消毒室、刷手室、苏醒室。三层东半侧全是高级单人病房,西半侧是放射科和检验科。中央医院原来有《创建中央医院记》,石碑碑文文字如下:古者医有专官,有专学,医师一职载在周礼,医经一家著之七略。年世俞降,官俞失其制,学俞失其传,放坠之续晚,乃扬于欧美诸州。人公于学,学公于官,官公于民。都而郡,郡而邑,邑而乡,咸设院以掌其政,养万民之疾,有隆古之遗风焉。西学东渐,其宗教家恒仿而行之于亚东各国。近十余年来,吾国士夫,远游彼邦,习其刀圭,归而起效所为,颇有其人,而规模狭隘,瞠乎弗如,识者病之。同人鉴及于此,谓国都之地,中外具瞻,宜有所建设,树之风声。爰就阜成门内,相度隙地,创立医院一所,名曰中央,尊首善也。倡其议,计其费,启其工,纂其规程,集在事者为董事会,以时讨论而纠率之,兢兢业业,惟日不足,诚不自知其愿奢力绌,而意似射者之视乎准的也。已属以国家多难,屡遭艰屯。与事诸公,先后星散,创办诸事盖几乎莫得二举焉。其间之委曲周章,盖有人之所不及知者。幸今交通总长曹润田先生,久管部务,迥翔京华,力肩巨任,与肇曾日夕孜孜,某所以贯彻始终之计,时周先生缉之,适长财政,以本院预定之费为数至三十万圆,虑无以集事也,就部款中悉心擘画,以资挹注,得十万元为之倡,复督属僚,共相输助又数千圆,认捐各家陆续收集现金及纸币约九万数仟圆,暨政府公债票四万余圆,综汇成数,仅过三分之二,虽尚有认捐之款可期,而时越情迁,无由徵索。肇曾忝从诸公后,谊不获坐视,遇有所缺,则竭其力之能,至旁阜周匝,弗敢稍吝,而兢兢焉,以祈其成。其间所与反复商榷,如笙镛之相翕,应者,则前中国银行总裁徐容光君,毗赞之力为多。院之基址为废旧市场,民屋栉比,堪估商购,迁贸时日,赖警察总监吴先生镜谭,赖所辖区长董理劝谕,悉得就范。掺斤执畚,于是乎毕集,至审曲执考,朴琢治仪,具则伍君连德尤瘁于此事焉。夫以创始之人,蓄心思,糜财力,历时至二十余月,而甫观厥成,不难且劳欤。虽然,已往规划如此其艰,未来之设备亦正非细,所望将其事者,本仁术博爱之怀,导聪明精微之智,敦廉洁醇民之行,民胞物与,仓赤胥苏,斯使院之光誉,烂炤寰瀛,八辅九牧,闻风踵起,与欧美诸洲并容齐列,岂不盛哉,岂不盛哉。仅述梗概,用念来兹。民国七年一月杭县施肇曾记。1916年北京中央医院奠基之后,每天,伍博士乘人力车从东堂子胡同的家经过故宫,来到医院工地亲自督工,直到地基铺好,墙砖建起来为止。终于,北京中央医院于1918年1月落成并正式开诊,医院正门飘扬着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五色旗——这是中国人自己兴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型西医院,一切设备均为最新式的,在那时可算国内一所最完美的医院。伍连德首任北京中央医院院长,直至1922年离开。伍连德初到北京的五年间,是民国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袁世凯上台后,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唐绍仪首任内阁总理,袁为了清除革命势力,逼迫唐绍仪辞职,换其亲信赵秉钧组成御用内阁。伍连德等一代精英知识分子在动乱时局下,为中国现代医学建设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实事。伍连德1921年率领医疗队在哈尔滨抗击鼠疫,提倡禁毒,差点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吴连德博士故居在北京东堂子胡同东口南侧。                     
                         
           

1918年1月27日,北京中央医院举行开业大典,并开放供市民参观3天。开院典礼上,当时的大总统冯国璋派代表王振垚致词。医院开院以后,只有100张床位,全院工作人员40多人,但是到中央医院就诊的北京患者趋之若鹜。但是,当时身处艰难动荡的战争岁月,中国社会经济日趋萧条,医院收支不能相抵,曾多次向天主教会请求援助,护理工作由教会修女义务担任。1942年年初,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侵占北平美国资产,北京协和医院关闭,原协和医院钟惠澜、司徒展、林巧稚、关颂韬、谢元甫、谢志光、孟继懋、冯传汉等一批著名专家来中央医院行医执教。与此同时,吸收了多名协和医院中青年医生来院工作,如周华康、冯传汉、曾宪九、张乃初、吴阶平、马永江、李温仁、林剑朋、田雪萍等。并且开始接收北京协和医院的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成为该院临床医学教育的开端。在动荡的岁月中,中央医院为这些优秀的中青年医生提供了严格、严谨、严肃的医学实践锻炼,促使他们日后成为该院或其他医院的中流砥柱,这是医院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贡献之一。同时医院进行改组,曹汝霖任院长,钟惠澜教授任医监及内科主任,林巧稚教授创建了妇产科。医院继承协和医院护理制度,成立护理部,为加强医院的护理质量、培养护理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医院改组后,修女离院,修女楼改为宿舍,礼拜堂改为开会及室内文体活动场所。1944年成立中心化验室。1946年更名为中和医院。从建院之初直到1949年2月北平解放,中央医院所处的西城区,几乎没有楼房建筑,医院背面的教会学校(平民中学)有一座五层的教室楼,中央医院主体四层,侧翼三层。当时从中央医院向东可以看到景山,向西可以远眺西山,视线非常开阔。东面有北海白塔,西面是白塔寺的白塔。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医院是何等的风光。中央医院的建设,靠的是国人自己集资,反映了中国老一辈医学界仁人志士自强不息的精神,彰显了他们发展祖国医学事业的志向。中央医院是北京的首家现代化医院,从祖国医学发展史和医院建筑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1950年中央医院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接收,更名为中央人民医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人民医院。1958年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北京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0年更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199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今西直门南大街11号建立新址,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为北京市所属三甲医院,以治疗儿童白血病闻名全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2151/621623521153.html

更多阅读

抗战遗址·军政部后方医院旧址 南泉抗战旧址群

国民政府军政部成立于1928年11月,直隶行政院。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政部后方医院位于重庆江北的唐家沱重庆东风船舶工业公司内。军政部后方医院旧址为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军政部后方医院“手术部”旧址为重庆东风船舶工业公司职工

西直门内大街老照片1 西直门北大街

1956年西直门内大街西直门内大街。位于西城区北部。东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西直门立交桥。因位于西直门里得名。明称西直门街,亦称西直门大街。民国后,以赵登禹为界,东段因位于新街口之西,称新街口西大街;西段,因在西直门内,仍以西直门为称。

转载 墙内查询谷歌的一些方法备用 上谷歌的方法

要想在网上查些真实有用的资料,不用谷歌实在没有办法,下面这些方法有些已经实验过,还不错(目前感觉最好用的是googleout)。但显然都未必是都能稳定常用的法子,常常留意更新吧。以下为转载的内容,真心多谢前面的朋友整理。谷歌并非完全被封,

888话无聊的茶会--安室透来到杯户中央医院 安室透喜欢谁

声明:以下漫画汉化来自米花学园汉化组,以下文字分析来自小女原创,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前言:在动画和长春出版社单行本追上我分析文的进度后,主线君千呼万唤始出来之际,小女我又回来了(谜之音:主线君比你出现的频繁多了)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中央大学旧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面对侵华日军的步步紧逼,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结束十年内战,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抵御外辱。国共双方经过多次谈判,国民政府终于承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军队的合法地位,并决定将分散在南方8个省10多个地区

声明:《中央医院旧址 转载 阜内大街中央医院旧址》为网友影子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