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被滥用抗生素是用于输液的青霉素。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3.3瓶的水平,我国俨然已成“吊瓶大国”。一项来自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保守估计,每年我国最少有10万人在输液后丧命。
遏制过度输液现象
一般来说,有口服、打针、输液等至少三种方式治疗感冒发烧,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最危险”。无论是输液前未做无菌化处理、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还是输液时溶液稀浓、输液快慢不当,都可能给人体带来危害。轻则出现不良反应,重则危及生命。
要扭转过度输液,最关键的是将有关医疗原则落实成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减少输液的比率,甚至不允许这种用药方式,都是可以考虑的管理办法。
在一些发达国家,为什么感冒的病人不输液,只是选择吃点镇痛解热药和维生素C?因为他们的卫生部门出台有相关的医疗标准,医生们必须严格去执行统一的标准。在香港,感冒的病人到公立的医疗机构就诊,基本是不允许进行输液治疗的。
如果任由输液泛滥下去,将会埋下很多的医疗隐患,“超级细菌”的出现已经发出了警告。因此,应尽快遏制过度输液这种怪现象。
普通感冒不用挂吊瓶
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患上了普通感冒,却非要让医生给他(她)输液不可,似乎以为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意义的治疗。中华医学会江苏呼吸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史锁芳提醒,普通感冒滥用输液治疗无疑是用大炮打蚊子,没有必要。
不要动不动就打吊瓶(三联阅读配图)
专家介绍,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两种,普通感冒70%—80%由各种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而流行性感冒则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鼻腔、咽或者咽喉部急性炎症引发。在病毒感染后,体质较弱的人有时会继发细菌感染,症状有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
其实普通感冒即鼻塞、流鼻涕和打喷嚏,一般是不需要静脉输液的。对付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发烧,最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大量喝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口服解热镇痛药物,不抽烟,缓解感冒症状。若病人出现了咽炎、喉炎、气管炎等症状,且合并全身发热、血压升高时,建议给予适量口服抗菌药治疗,必要时医生可视情况为患者静脉输液。发烧也许会让人不自觉地紧张,专家解释道,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病毒、支原体和细菌引发,由于病原体代谢产物和毒素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释放出热源导致人体发热。换句话说,发热也是机体对感染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卫反应。感冒后中度发热的病人,若其身体状况尚可,可以口服一点退热药,不用特意为此吊瓶。
过度输液危害大
专家提醒,输液不是“万能药”,不可能“液到病除”。相反,过度输液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一、降低人体免疫力。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不仅会增强病菌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二、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会加重肝肾的负担。长期输液,就可能对肝肾等器官的功能造成损伤。如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除可能引起肾功能障碍外,还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三、存在较大风险。既使输液前做了无菌化处理,溶液的浓度合理,速度得当,输液也依然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如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欠佳者,都对身体“容量”的变化十分敏感,即使只输入普通生理盐水,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专家提醒,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在所有药物剂型中“高居榜首”,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四、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人体的体表及体内寄存着许多细菌,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为今后的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五、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当体内输入致热、致敏物质,如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这些物质的输入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如发热、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性反应,严重者还可能休克甚至死亡。此外,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易引起静脉炎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