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作品 王澍作品赏析

第七章

赏析篇之二

———— 建筑设计(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生平简介

?

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 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 中国公民。

? ? ? ? ?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王澍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王 澍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一句, 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王澍学贯东西方,无论是苏州的园 子还是白居易、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召唤着他。后一句,则道出 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 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 里,开开心心的设计。

1、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

王澍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的宁波馆,它是上海世博会上唯一一个以农村为 主题的案例馆。以宁波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见长的滕头 村为切入点。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相对应,滕头案例馆追求的 是“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宁波滕头案例馆的三面外墙是用 50 多万块废瓦残片堆砌的,称作“瓦爿pán ”墙。它们 是建筑单位的员工历经半年时间,奔走于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从废弃的工 地里收集来的,其中包括元宝砖、龙骨砖、屋脊-www.niubb.com-砖等,年龄全部超过百年。 这种“瓦爿”墙技术来自于明清时期的浙东,当时由于建筑材料匮乏,普通工匠就采用 大户人家弃用的残砖碎瓦砌墙,由此形成了瓦爿墙这一民间传统工艺。由于瓦爿中间的墙 体应用了很多节能环保的建材,所以这一瓦爿样式的传统建筑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

王澍: “建筑是有生命的, 刚建好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个建筑最 好的状态,但它一定有可持续发展 的最佳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10 年以后,瓦爿墙上青苔满布,屋顶 的植物郁郁葱葱,那时的建筑才真 正融入了自然,美轮美奂。”

北面外墙则是用复合材料竹子做的“竹模板墙”,一支支竖条毛竹片全部贴在水泥墙上,这 叫竖条毛竹模板清水混凝土剪力墙,充分体现了设计者“新乡土主义”的建筑理念和清新、 自然、质朴、生态的设计追求



漏窗

进门的小路是序厅,两旁由竹篱围绕,上方悬挂着十二个音罩,代表了十二个节气,对应 录制了鸡啼、牛哞、蝉吟、蛙鸣、小雨淅沥、微风吹拂等声音?? 。

在这个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还原出三维的效果。“滕头馆”里种植有水稻、 草莓等植物,生态屋顶有一米五厚的覆土,种上六七米高的乔木。场馆的外墙则 进行“垂直绿化”,整个墙面都是植被,对墙体温度进行调节,既达到了节能的 效果,又节省了土地。

注意看上面的包装物用的是什么。

2、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水”之间 的建筑中,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作 者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基地北面 靠山,山上全部是竹林,南面临水,将主 体建筑安置在靠近山水的地方,能够保证 图书馆安静环境的条件。

这座图书馆是典型的白盒子方框造型,设计师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 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 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

主入口选择在所临的干道上,通过一条坡 道将校园入口与图书馆的入口紧密联系起 来,很有引导性。入口体块与主体建筑错 开一定角度,丰富了立面的视觉效果。

图书馆最主要的部分是阅览区,将阅览区置于建筑的南面,既保证了 采光,而且南面临水,创造了较安静的环境。

局部写照

3、宁波五散房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才2000 平方米,是一次小实验。五散房分 为茶室、画廊、咖啡厅、管理用房 等。分别用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 和建造方法。

宁波五散房——画廊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横 向展开,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特征。

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而 成,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 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 示场地。 钢筋条做垂帘,地面是各 种碎砖的铺砌。

画廊室内

宁波五散房——咖啡厅

主入口的坡道通向屋顶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 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 计。
狭窄悠长的廊道

宁波五散房——茶室1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 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建筑的 灵感来自民间的花格窗和瓷器中的冰裂纹。

通往入口的小径

五散房之茶室入口处

不规则窗的开启

茶室室内

宁波五散房——茶室2

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 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入口处

黄颜色的墙是夯土墙
茶室室内

主楼的形态来自太湖石的造型。

砖的砌筑是宁波本地传统民居的建造工法。

宁波五散房——管理

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作品 王澍作品赏析

用房

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建筑随地形 起伏,景观随建筑起伏。

管理用房的入口 建筑墙面砖的排列

4、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象山校园的大门不是“门”,而 是“墙”。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 然延伸,墙身矮得经常让人有翻 过去的冲动。但这是一堵砖砌的 墙,那砖也不是普通的砖,而是 从乡下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砖。

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 建筑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 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 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

木窗细部

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 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你知道, 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 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 来。”王澍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 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 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 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 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 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 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 我调节。

砖在校园中的运用既实用又富有趣味性。在每一 个 “合院”中,王澍都利用石头基座等营造出地 势落差,造了很多“下沉的院落”。这些院落的 灵感来自传统建筑中的“天井”。院落种着葱翠 的树木和修竹,地面是古老的青砖,青砖的缝隙 里长着很多青苔,踩上去滑滑的,心里却有一种 沉沉的踏实。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把面山的一面 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说,等树长大, 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书。

图书馆面向城市的界面

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 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 融会贯通,将江南庭院元素搬到了空中, 在二十多层的高层住宅上实现了合院住宅 的感觉。

独特的双层“盒子”结构设计、罕见 的空中庭院花池、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 间,带来高层住宅与自然声息相通的踏 实感受。

6、瓦园

2006年威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2651/164860329850.html

更多阅读

王铁生山水画作品《英雄往事》 泼墨山水画作品欣赏

王铁生山水画作品《英雄往事》 90cm×180cm“杨靖宇指挥部”简介  青山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宽甸县内最早开发建设的旅游风景区。1990年作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后,在滴水砬子(飞瀑涧)景区设立抗联军部遗址景点,1998年树立杨靖

2013年建筑师第一期——关于王澍 2013中国好声音第一期

综论论王澍—兼论当代文人建筑师现象、传统建筑语言的现代转化及其他问题摘要:本文讨论王澍的思想和作品,指出王澍是,从环境伦理、职业人格和设计语言三方面应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危机,重新梳理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为

声明:《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作品 王澍作品赏析》为网友小奋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