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者里的心理 爱情终结者 面对不幸要学会心理自救 对家暴说不 谨防爱情终结者_爱情终结者

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心理学教你自救才是王道!

复旦研究生投毒、然后是南航大学生杀人。而这一戾气,最近似乎又有低龄化的趋向,先后曝出13岁少女因嫉恨同学漂亮将其杀害肢解、16岁学生因一个莫须有的“12万中奖短信”杀害好友的报道。一时之间,人们不禁惊呼:现在的孩子怎么啦!这些漠视生命,追名逐利的悲剧频频上演,无不凸显了教育的漏洞,暴露了社会价值的扭曲。网友不禁感叹:从上学到现在活着不容易,感谢同学不杀之恩。

在这些案件中,动机大多数都跟被害人的主动行为无关。因为你的室友的性格和心理挫折,你被投毒了;因为你抢着埋单,就被同学杀了。现在,进化到了小学生,因为你长得比她漂亮,就被她杀了,还进行分尸!

可怕吧?还有更可怕的呢!

因为某一个人出了“情感问题”,你好好地坐在车上,就被他杀了;因为一个人有“疑似精神病”,你走在路上,或在放学途中,一不小心,也死于刀下。

而我们是怎么死的,其实都不知道!

心理学教你自救,认清该躲的人

发生了这些事件,我们固然要反思教育体制功利化,社会风气浮躁化,但这些能保命吗?不能!面对残暴之人,我们只能奉行惹不起,躲得起的政策。怎么躲?躲谁?这也是门技术活,心理学教你保命大招,请防御一下下面这些人。

第一种人:性格孤僻的人

我老家有句话:“三天不讲一句话,肚皮鬼怪大”,指的就是性格孤僻不说一句话的人。这类人虽然没有开口对世界说话,但心里一直对世界说狠话。

不是每个性格孤僻的人都是潜在的杀手,但冷血杀手往往出自这类人,尤其是在他没什么出息或遭受很大挫折的时候。

如果你身边有这种人,你惹不起的,躲吧,因为你哪怕说“请吃饭”,他都会理解成“请吃屎!”。

如果躲不过怎么办?那就要面带微笑,不要表现出对他本人的事情有任何关心,要充分给他面子,一定不要直视他的眼睛,绝对不能开他的玩笑。而且,一定要有心理防御和身体防御,这非常重要!

第二种人:极度自卑的人

一般来说,极度自卑的人既可能性格孤僻,也可能不那么孤僻。孤僻就是,他因为自卑,从世界上撤了,不和你们玩,只是在心理上玩不下去的时候,突然跳出来给世界致命一击。而不孤僻,则是为了克服自卑,要和世界玩,要凸显自己的存在。所以,如果你的存在让他的存在相形见绌,他为了在心理上得到生存,就可能让你在生理上得不到生存。

极度自卑而又想开口对世界说话的人,最恨别人在某方面盖过他。

如何识别极度自卑的人呢?很简单,看一下他的家庭背景,是否有过悲惨的过去;2,看他的一些语言,是否具有攻击性;看表情,当某件事别人盖过他时,他的反应是不是失望、嫉妒。如果具备其中的2点以上,你就要高度注意了。

遇到极度自卑的人,要保持低调,低调,再低调,如果你不想得罪他的话。有时候,你的确没有得罪他,但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他的得罪。所以,如果发生交往,还有必要狠狠地贬低一下自己。如果他在心理上能够鄙视你,你就安全了。

千万别去说会触到极度自卑者的痛处的事情,比如家境啊,容貌啊。

第三种人:心理阴暗的人

人生最大的倒霉事,就是有一个心理阴暗的人出现在身边,你无论做什么,都会成为他阴暗心理的受害者。而如果你比TA优秀,比TA漂亮,那就更危险了。朱令,还有广西被分尸的小学生,就倒霉在有这样的同学,而且完全不知道别人的心理,也从未防御。

遇到这样的人,同样,你也惹不起的,躲吧。

躲不起?那就必须学会在TA面前,真诚地贬低自己,让TA找到存在感、价值感,千万千万记住,不要在他面前表现自己多么优秀,多么快乐,多么漂亮,否则TA会在心理上活不下去,而TA在心理上活不下去,你在生理上就活不下去!

对这种人,一定要有心理和身体上的防御!

第四种人:面目阴沉的人

说要防御这种人,几乎是废话,因为他的面目、眼睛就是一个信号:他充满仇恨,而且要通过发泄仇恨来补偿自己,而你,一不小心就是一个目标。

如果他是你的同学,同事,且不是性格孤僻和心理阴暗的人,那么,他可能要杀的不是你,你要预防的是不要去惹怒他,以及防止他去杀别人。而如果他是一个你在大街上碰到的陌生人,第一时间,你就必须作出心理和身体的防御,躲远一点,不要对他有任何刺激。躲不开,也要作好万一他一刀下来你就回击或逃跑的准备。

第五种人:面目阴沉目光呆滞的人

这种人就是“疑似精神病”而且是攻击性极强的人。他最善于发动突然袭击,一跃而起,一刀就来,这几年,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精神病人”在大街上杀人,主要就是这种人干的。

看到这种人,既不要快跑也不要慢慢地走,要保持正常的速度;不要大声说话或有其它太大的动作,因为这些都是刺激性这种人的攻击性的信号。

同时,千万记住,看到这种人,第一时间就要保持警觉,作好身体防御,万一他发动突然袭击,或者还击,或者逃跑,更重要的是逃跑!

第六种人:没出息但又自我感觉良好心胸狭隘的人

这种人往往自视甚高,但又没什么出息,内心里有无可救药的挫败感。怎么办?一方面认为自己多么牛,另一方面,去嫉妒或贬斥别人,双管齐下来维护自己的心理生存。所以他非常敏感,心胸狭隘,一不小心,你就会得罪他。

对这种人,千万记得贬低自己,但不要有刻意的意思。同时,少说话,少接触。时刻保持心理和身体的防御。

请大家记得时时练习,保命从现在起!(部分内容选自 石勇博客)

面对不幸 女人要学会心理自救

核心提示:很多突发事件(如恐怖袭击、沉船、撞车等)和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等),都会对生活在和平日子、没有危机意识的人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使其心理上遭受重大的创伤。

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上海博爱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徐光兴介绍,当个人遭遇不幸事件的袭击之后,最重要的是稳定和控制情绪,进行自救和互救,为自己和周围人的恐惧与压力松绑。主要方法如下:

及时交流

受害者应多和亲友、同事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多与那些关心你的人呆在一起,他们能为你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承认现实

不幸已经发生,所有的创伤已经形成,既然已经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承认现实,其结果会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好得多。

长久使用电脑 可造成心理死亡

升华痛苦

创伤和挫折常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如果一味地憋气愁闷,颓唐绝望,其实是用已发生的不幸在心理上惩罚自己。善于心理自救者,能学会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努力化创伤为动力,将不良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投入到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事情中去,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也消除了压抑和焦虑情绪,达到积极的心理平衡。

转换视角

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能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常会淡化消极情绪。

适度宣泄

当一个人受到创伤时,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谈笑自若,这样只能缓解表面紧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危害。

善于心理自救者总是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如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流泻出来;或是干脆在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番,这也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最佳自救策略。

对家暴说不

受害者为何走不出家暴(一)----斯德哥而摩情结

由义工御树林枫 资料收集花雨101翻译

按:“离开施虐者就没事了,你不离婚,就表明你愿意受虐。所以你遭受家暴活该。”这是旁观者对家庭暴力受害者的误解之一。在长期的非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受害者的身心遭受极大伤害,再加之曾经的感情,和对子女为之遭受的负面影响不了解,受害者往往如深陷泥潭,难以自拔。

斯德哥而摩情结/综合症是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理伤害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和受暴女性综合症(Battered Woman Syndrome)等等。这些心理伤害都导致受害者走不出家暴。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这一心理学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提供实用的建议。

以下文字节选自《Can Stockholm Syndrome Explain Domestic Violence? 》By: Allison Ford, 由反家暴工作组 义工花雨101翻译。

不同的犯罪,同样的模式。

为什么会有人离不开他们的施虐者?在《热爱生存:性恐怖、男人的暴力和女人的生命》一书中,Dee L. R. Graham 解释说不论具体情况如何,一般有四个基本前提。

第一,必须有可以感知的对生存的威胁,而且这个威胁必须可信。虐待性配偶不必象武装抢劫犯那样做出直接威胁或者使用枪支,他们只要威胁受虐者的家庭成员、微妙地暗示受虐者永远不能离开、或者提及自己对其他人的伤害就可以了。即使仅仅目击暴力也可以让人感受到威胁,比如施虐者毁坏家具或者残忍地对待动物。暴力的威胁让受虐者感到恐惧,因而容易被控制。

第二,施虐者用小小的善行赢得受虐者的信赖。在人质事件中,暴徒可能允许被挟持者进食、饮水、去卫生间;而家暴的施虐者通常会以礼物、生日卡或者其他的小恩惠让受虐者感觉“他并不是那么坏”或者“他正在改变”。施虐者还会对受虐者谈起他们童年的创伤,展示自己“软弱的一面”,从而让受虐者信服他们内心深处其实是很关爱他人的。

第三,施虐者使受虐者孤立于那些可能干预并提供帮助的人群之外。他们强迫受虐者割断和家人朋友的联系,从而专注于满足施虐者的需求和愿望,并开始自觉避免那些可能激怒施虐者的人和事。

最后,施虐者会使受虐者感觉无路可逃从而不得不和他们呆在一起。绑架者会告诉人质没人寻找她,她的家人已经忘了她的存在。家暴施虐者会说服受虐者她们无法独立生存,或者切断她们的金钱或者资源供给。在虐待性两性关系中, 如果受虐者不想让她们的孩子没有父亲的话,孩子通常会成为施虐者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

=============================

以下论述文章节选自《关于家庭暴力认定难的思考》 作者: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 敏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网

家庭暴力的目的是控制受害人,无论有无身体上的直接伤害后果,都可以达到控制目的,且性暴力、心理折磨和经济制约这三种暴力形式可能更有效,控制得更彻底。另外,不同的个体对身体暴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受力不一样。有的人只需有过一、二次受暴经历,就会出现顺从的行为模式。加害人只需一个双方都明白的眼色或手势,受害人就会因恐惧而顺从,甚至积极配合,如同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1]作用下的人质的表现。这类受害人每次受暴后都可能有伤害后果,然而每次都可能够不上轻伤后果,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受害人心理上造成创伤的累积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的心理创伤得不到治疗,特别是持续生活在创伤环境中,多数人的心理创伤会躯体化,导致身体出现严重的疾病症状。有的人却似乎“宁死不屈”,要经历数个暴力周期后才可能出现顺从的行为模式。这就像有的人稍微有点压力就崩溃,而有的人却可能要在巨大压力之下才崩溃一样。

[11]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用来描述人质处于极度恐惧中时,不由自主地迅速和绑匪形成一种奇怪的情感依恋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暴力关系中的双方也存在类似感情依恋。受害人虽然在加害人手中吃尽了苦头,但心理上却依恋加害人。这是因为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取决于加害人的好恶。如果加害人完全控制了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经济来源,那么,不违背加害人的意愿,是避免挨打的需要,也是受害人重要的生存之道。参见陈敏著,《呐喊:中国女性反家庭暴力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203-206页。

--------------------------------

斯德哥尔摩(或人质) 徵候群 (Stockholm or Hostage Syndrome) 特徵:

·倖存者和施虐者是双向的连结 (Bi-directionally Bonded)

·倖存者强烈的感激对施虐者所释出的些微善意

·倖存者自我否认对施虐者的暴行或无法理性意识到施虐者的暴行

·倖存者否认自我对施虐者的忿怒

·倖存者有高度的警觉对於施虐者的需求和尽其所能让施虐者高兴

·倖存者以施虐者的角度来看事情; 在此情况下倖存者可能不具有自我看法

·根据以上的特徵, 倖存者将视外界营救人士 (例如: 警察和家人) 為 “坏人”, 而将施虐者视為 “好人”而且会保护她

·倖存者将发现离开施虐者是件困难的事, 即使倖存者已被营救出来

·倖存者害怕施虐者将会回来报復或找到她, 即使施虐者已被逮捕或甚至死亡等等

·倖存者有创伤后压力失调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的症状產生

斯德哥尔摩(或人质)徵候群是一个人对生存的认知, 也是受虐者对生存的挣扎, 并非荒谬和异常的表徵. 然而在社会常理推断下 (例如: “你有机会逃离却不离开, 你是共犯!” “离开施暴者就没事了, 这麼简单!”), 受虐者的权益和将被漠视和剥夺, 毋论是在家庭暴力或人质的情况裡.

为什么不离开? - 哈佛生的演讲

义工 Youshijie

她,哈佛大学毕业,现在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有着她热爱的工作。有3个孩子,结婚近20年,有相亲相爱的丈夫,有一只黑色的狗,有一辆车。普通而幸福的美国中产阶级。你会想到吗?她曾经陷入疯狂的爱,陷入对一个只有她才能慰及的心灵的爱,一个陷阱里长达2年半。那个陷阱就是,只发生在亲密的,相互依存的,长期的关系中,即家庭关系中的家庭暴力。

她对她的听众说,家庭暴力发生,只发生在沉默中。她确定,她的听众中,有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正在遭受家庭暴力,或者听众的好朋友,姐妹,正在遭受家庭暴力,听众中一定还有家庭暴力的施虐者。 她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打破沉默,只有打破沉默,家庭暴力才没有土壤。

亲爱的网亲,家庭暴力真的离你们那么遥远吗?肯定没有。我们一起来,打破沉默。

们将这一段视频在反家庭暴力组里播出以后,有姐妹做了这样的总结:

为什么我们不离开:

很佩服她这样的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真想像她说的那样告知所有认识的人。但是现实是。。。阻力重重。:(

还是有堵的感觉,好像她那么聪明,成功的人,在解释“她为什么不离开的问题上”还是无法做到无可置疑的有力。我知道这个不是她的问题。

问题的根本是,受害者需要“人”的帮助。而这个“人”却不可避免的带着不愿负责的人性的弱点。宣传反家暴,其实就不可避免的指向指责这种人性的弱点,动了不少人的奶酪,受到抗拒和排斥是自然的。家暴受害者有时受到外在的打压比来自施虐者的要强。

我归纳一下她说不离开的理由。

1.不知道自己遭受的是家暴。(这个可以通过宣传解决)

2.超强的爱和责任感。把感化拯救老公当成自己的使命。

这点对我启发很大,在对女儿教育中一定要让她们知道什么是理性的爱,爱自己是中心。把自己爱好了,才可能有能力爱别人。

3.需要觉醒的契机。一个觉醒点。她的情况是有一次被打得受不了,突然就醒了。意识到自己的命可能都要没有了,那里还有能力拯救她老公。

上面3点是针对演讲者的情况。对于一般的家暴者还很多原因。除了下面MM说的极力保全家庭的原因外。还有比如

1.温水煮青蛙造成的麻木。

2.不愿意面对失败,因为一般人都吧婚姻的成败和个人人生的成败联系起来。家丑不可外扬的压力也就是源于这个。

3.对外部世界的恐惧。

4.对施虐者的情感连接。这个不为大众接受,但确实存在。演讲者表现为拯救的欲望,而有些受害者,则是单纯的依恋。

5.经济上的限制。

另外一位姐妹说:

受虐方就是对保全一个家庭的希望不愿意放弃,总觉得也许这次就改了,我要就这样离开了,就没有机会了。

特别感谢跨国婚姻坛的一位网友提供的视频链接。找不到你的名字了,如果读到此贴,愿意将你的名字放在博文里,请与youshijie联系。

再次谢谢。

你只有手比我有力,我的性格很善良但不懦弱!

义工御树林枫

2013 年2月3日上午,历时1年多、前后开庭4次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离婚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宣判。法院判决准许李阳与妻子李金(KIM LI)离婚,同时,支付1200万元财产给李金。法院认定李阳存在家庭暴力,并要求李阳向李金赔偿5万元精神抚慰金。法院宣判前还依李金申请,作出为期3个月的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判决3个女儿由李金直接抚养,向3个女儿支付抚养费,直至她们分别年满18周岁。

李阳长期隐瞒财产,所以说这个结果来之不易。 “此前开庭,李阳曾辩称自己的月收入为1万元。”这不是Kim个人的胜利,是中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阶段性胜利。把李阳一直声称自己没有构成家庭暴力,因为只是有过两三次的殴打。他认为反复的殴打才是家庭暴力。殊不知,反复的殴打就构成虐待了,只要实施了暴力,就构成家庭暴力。法院对李阳存在家庭暴力裁决和象征性的抚慰金就是对这一原则的重申。

“李阳”们会很明显地将家庭矛盾和家庭暴力相混淆,把应当法律解决的犯罪偷换成”争执”之类的家务事,然后再把众多的过错倾泻给受害者,似乎受害者总是因为这个或那个原因才挨打。这个常用伎俩也的确迷惑了不少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网论文《关于家庭暴力认定难的思考》,庭暴力和家庭纠纷的本质区别在于:

“纠纷”指争执的事情,即双方因为某件事各执已见,不肯相让。纠纷双方或一方也许会感到愤怒和无奈,但不会有暴力,也不会感到恐惧,因为双方是平等的,不涉及一方要控制另一方的问题。家庭暴力则不然。家庭暴力是一方为达到控制另一方的目的而采取的暴力手段。“控制”的意思是使某事或某人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即双方地位不平等,一方处于占有、管理或影响另一方的地位,另一方处于被占有、被管理或受影响的地位。暴力关系中,一方利用身体上的强势来迫使相对方服从。

可见,在一般的婚姻和社会关系中,意见向左并不导致家庭暴力;而在有控制欲及强的施暴者的婚姻和社会关系中,“不听话就打你“是控制的表象,而施暴者的理念是“我打你是因为你不听话”。

Lundy Bancroft 在著作中《Why Does He Do That? Inside the Minds Of Angry and Controlling Men》〉也指出很多施虐者本身是“反对虐待”的,但他们反对的是比他们自己行为更残暴的行为,认为那才是真正的虐待,而自己的行为不能叫做虐待。在生活中常见的言论有:“我又不是把你成天打得青一块紫一块那种人,又不是说你胳膊腿断了需要上急诊室验伤那么厉害,那才叫虐待你懂不懂?” , “我不是没有掐死你吗?”, “把你的眼睛打青,又没有打瞎。”,“我爸打我妈打了一辈子,我妈多少次都想离婚,为了我和我弟弟都忍了下来,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还要离婚,一点委屈都不能受?”。每个受害者对诸如此类的言论都似曾相识。

Kim曾经在微博中掷地有声地说:“李阳,你只有手比我有力,我的性格很善良但不懦弱!”对于任何形式的暴力虐待,隐忍招致的是下一更严重的暴力,因为施暴者已经“学会”可以“打服”对方。Kim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行动告诉所有中国女人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像李金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家暴受害者不再忍气吞声,而是诉诸法律。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统计显示,2005年至2011年,北京市法院审结的涉家庭暴力的民事案件达2898件。在2005年,北京市法院审理了217件家暴案件,而2011年这一数字上升至657件。

然而,要根除家庭暴力并非易事。至今,中国并没有单独为反家庭暴力立法,审理家暴案件的法官经常抱怨,现行的法律并没有给家暴统一的认定标准,在取证上往往存在困难。这起沸沸扬扬的家庭暴力离婚案无疑是为家庭暴力专项立法做了舆论上的准备,并且是个在离婚案审理中保障受害者利益的好开端。

这样的婚姻请你不要劝和

义工 Youshijie

残忍将妻子胡雅婷杀害的杀人凶手牟中鸣的判决下来了,我们了解了更多的细节。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你、我、家庭暴力受害人,宗教社区和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没有从中得到一些教训,了解一些反家暴的专业知识,在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中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尽管信仰基督教的胡 mm 去天堂里同她信仰的天父见面了,我怎么还是怎样也为她高兴不起来。为她这么年轻就去见她的天父悲伤。我相信,信教的兄弟姐妹们,教会的牧师,也不会为胡 mm 在这样的年龄,这样的方式,见到她的天父而欣慰,欢呼雀跃吧?

无可争议的,胡 mm 经历的婚姻,是一桩家暴婚姻。我们很多的中国人,是以婚姻是否“完整”为人生目的地的。教会里,更是因着《圣经》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任何婚姻都要力保完整。有些华人教会,华人教会里的有些教友更甚,要让夫妻两个人,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之下,都生活同一个屋檐之下。似乎这样,才完成了功德,才见证了上帝的美好。

有人说,胡 mm 的案子,只是个案。家暴致夫妻一方或孩子或父母死亡的,并不常见,就算这样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生命只有一次,就是万一,我们也不能疏忽。而事实上是,家暴致死非常常见,美国统计局数字表明, 2005 年一年,全美有 1181 位妇女被自己的亲密伴侣谋杀。平均每天被家暴致死的妇女为 3 人,占被谋杀妇女总数的 1/3 。(原文 http://www.aIhUaU.comissues/violence/stats.html )读了这个数字,还有谁会说,这只是个案?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发展到今天,会有禁制令的原因,这是多少条命换来的,专业应对家庭暴力的有效方式。

请你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学习反家暴知识。

胡 mm 的牧师说,牟钟鸣的父亲还表示:“其实胡雅婷在五月初住进妇女庇护所之前,已经有两三个月做到千依百顺、逆来顺受的好太太的地步。。。。。。”反家暴的知识告诉我们,受害者无论怎样做,施虐者都不会满意 ---- 这就是感情虐待的表象。牟钟鸣的父亲还表示:“甚至牟钟鸣也有所感动,常主动于饭后帮忙刷碗!可惜好景不长,那天儿子一时冲动,挥拳出击,令胡雅婷下决心离家出走。。。。。。”反家暴的知识告诉我们 --- 经过论证的“家庭暴力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施虐者不是永远都以暴力出现在受害者的面前的。总会有温柔期,这期一过,就会暴力相向。

" 我心中一面为胡雅婷的失踪难过,一面也为她美好的见证感谢上帝。胡雅婷正如我几次劝勉和辅导时期许的那样,认认真真地实践“以爱胜恶”的圣经教训,没有以牙还牙、以硬碰硬、针锋相对! "

( 全文在此,感谢网亲 ~~yu 转贴 http://bbs.wenxuecity.com/marriage/4632153.html )

看到这里,我真的好心痛。胡雅婷“认认真真地实践“以爱胜恶”的圣经教训”,换来的是自己生命之花的陨落。

我怎么觉得怎么看怎么是一个失败的见证呢?“爱”不仅没有战胜“恶”,满怀爱心的人却给恶人杀害了。杀人的人,也因为受害人的回归,有了犯罪的机会和条件,最终成为严重刑事案件的罪犯。而两位幼子,成为孤儿。这是怎样的一桩惨剧,没有一丁点儿美好。

如果当时我们教会里,或者胡 mm 身边有懂反家暴知识的人,如果当时我们的牧师先生,或牧师太太,另一个教会里的婚姻咨询,胡 mm 自己,懂一些反家暴的知识,就会明白, 5 年来的家庭暴力,已经足够证明牟钟鸣是顽固的家暴施虐者,就是同对胡 mm 的“好”,悔改的行为,也是家暴周期行为的一种,对胡 mm 再次施暴,只是时间的问题。那一拳,并不是没忍住,而是施虐者的本性使然。 --- 同“温柔悔恨”一样,是暴力周期的必然阶段,也是而是施虐者的本性使然。一拳之后牟就动了杀机了都。

如果,当时上面的我们中的一员,胡 mm ,教友,牧师,胡 mm 的父母,牟钟鸣的父母,知道一点反家暴的知识,知道同施虐者生活在一起的危险性,哪怕是万分之一这样的性命攸关的危险,我们还会劝他们复合吗?还会给他们做所谓的婚姻辅导吗?我相信,不会。

很高兴越来越多的人,华人了解了家暴婚姻的危险性。教会在人群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有一位妹妹,就是在大街上得到了一份教会发的反家暴的小册子而觉醒,与她的施虐者丈夫离婚而过上自由的,平静的日子的。这位妹妹本身是位基督徒。忘记问她是发小册子的,是西人教会还是华人教会了。这才是真正的,美好的神的见证。

我们经常都有姐妹前来向我们诉说,她们被家暴的施虐者折磨,痛殴,一些教友们,因着缺乏反家暴知识,总是以“爱”,爱总会感化他的。。。。等等一类的措辞,劝说她们回到施虐者的身边,这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不知道他们读过圣经中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没有?不过,反家暴知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受害者,要做的,不是以暴制暴,而是远离施虐者。有网友提到的圣经中的“爱你们的敌人”,是提到过,但从来没说过,爱你们的敌人,就是要去敌人那里送死,或给敌人抓起来,受尽折磨。而是让你们远远地爱敌人,为他们祷告而已。

家暴受虐者,赶快离开暴力虐待。为了你们自己的安全,也为了施虐者不再有机会对你犯罪,(这就是你们对他们最有效,最现实的爱,他们改不了),为了孩子们的宁静,离婚吧!

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教友们,牧师们,去学习一些反家暴的知识,对于有意走出家暴婚姻的受害者,请尊重他/她们的意愿,不要劝和。离不离婚要靠受害者自己的觉醒,但,请大家给他们力量离婚吧。让胡雅婷的悲剧,少一些发生。真正做到美好的见证。

写给死去的胡雅婷和活着的“善人”们

义工御树林枫

胡雅婷被牟钟鸣“拿出从车房健身用品上拆下的金属棒,连番重击头部。牟钟鸣在行兇前,已将所有窗户关起,让全屋「隔音更好」。胡雅婷受袭时曾尖叫,牟钟鸣则不断以金属棒重击她的头脸,直到她不再尖叫才停手。但牟钟鸣发现胡雅婷尚未断气,便拿起身边变压器的电线缠在她颈部,花了大约30秒,将奄奄一息的胡雅婷活活勒死。”

听到过一些施暴者的声音:胡雅婷要是不争取抚养权,不要抚养费就可以免于一死。难道孩子应当同有施暴性格的父(母)亲生活在一起吗?难道有施虐特征的一方就因此应当逃避法律规定抚养义务吗?更何况,法律对抚养费有明确算法,胡雅婷的牧师也澄清,胡雅婷不是象谣言中的那样不着边际地索要,只是争取自己和孩子作为人应当拥有的权利。

胡雅婷因家暴报了警,也进了避难所。按理说应当是安全的,但是在“善人”们的劝说下, 没有做好和施暴者隔离,导致惨案。“善人”往往拿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武器,虽然他们并不很懂得历史存在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更不懂得家庭暴力也曾经是西方社会的“传统文化”。再加之,似乎把要走出家暴阴霾的受害者劝回去,让他(她)们继续享受肢体的残害和感情的虐待, 让孩子在战争般的环境里成长 就是积了了祖宗八辈的大德,做了天大善事。

“牟钟鸣曾向警方承认,5月的该次事件,是他首次对胡雅婷动了杀机,但直到7月16日案发日,因为胡雅婷坚持要两名幼子的抚养权,他才在暴怒中真正决心下毒手,并非早已计划行兇。”这难道是牟钟鸣个案吗?西方研究显示,在涉及暴力虐待的分居和解除婚约之后, 仍有48%的施暴者依然时不时地,而且利用与其惯用手段不同的方式继续暴力行为。(N Graham-Kevan - European 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 and Research, 2007 – Springer),甚至危及生命。基于施暴者的心理特征,胡雅婷的惨死并不是意外。

很有一些人,自己找到了好的配偶,于是别人的不幸就成为标榜自己贤良温淑的素材,在茶余饭后细细地咀嚼品味着,听到受害者的诉说立刻做出一副 “中国文化”卫道士的姿态,和施虐者一个腔调地要求受害者自我完善提高。这些人可知道中国文化讲转世轮回?这辈子做人,要是不积德,下辈子可能做牛做马。这样的劝说,无疑是把受害者推倒了沉默的境地,同时也助长的施暴者的气焰,更何况改变有施虐性格的人谈何容易。说这样的人是家庭暴力的帮凶,真是不过分。

网上和生活中有不少以“好女人”自居的女性施虐者。她们在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都表现出一定的暴力倾向,不过迫于体力上的差别,女人的暴力往往表现为语言暴力,例如,说老公笨,傻,甚至连老公无辜的母亲也连累进来,因为这“笨”和“傻”的基因来自于婆婆!

所以也告诫还活着的“胡雅婷”们:由于家庭暴力的隐蔽性,你怎么能保证诉说的对象不是一个向配偶实施精神暴力甚至动手的施虐者?他(她)们同样有着 施虐者的两面性特征和其他心理特征。 这些人如何会容得自己的配偶离开摆脱自己的控制,更何况是“胡雅婷”呢?自然会道貌岸然地教育“胡雅婷”一番,然后由衷地以为自己的温良恭俭让使得自己没有被家暴。

也许“善人”们觉得自己在帮助受害者,如果是这样,请你们学习,扫清自己的愚昧 。 也有一些人和施虐者有这样那样的利益关系,为了自己的得失来冲当说客,什么“不能再别人一次机会吗” ,什么“为了孩子好”。。。。既然牵扯到这些“善人”建立在别人人身安全上的个人利益,又是如此“好意”地“帮忙”,也不好多说什么。趁着反家暴宣传月,壮起胆子: 感激你八辈祖宗!

为什么有些“神人”还会离婚

义工汉代蜜瓜

去party的时候,跨坛就“爱睡懒觉”的自述贴产生了大争论,又有人发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别虐是因为你找打”的声音,“爱睡懒觉”发出疑问————为什么这些神人也会离婚?故发此贴以释疑。

昨天去了一天party,浙大校友会春晚,节目办得一年比一年好,笑得我扶墙进扶墙出,手抖得托不起相机,拍出的照片都是抖的。

晚上回来用手机看大约是山地时间11点半,打了两行字忘了打密码就发送,全丢了。今天有时间静下心来写。

我在论坛上经常看到一些女性百般维护施暴者,为他们的施暴找借口,对受害者却很苛刻,总是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认为她们应该被打,因为做错事被打,或者自找被打,总而言之They Deserved It,我真非常纳闷,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认为,完美善良的她们运气好,遇到了善良老实的老公,两好成一好,生活幸福,所以不理解那些被虐待的女性。

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女人?有。但是她们的表现还不至于这么刻薄,只是有些颠三倒四而已。

最近在几个网络论坛混多了,反家暴也说多了,跟这些人交锋多了,才忽然有了最新的发现。

加之生活中熟人恰恰有一个活样板的事发生了,更印证了我的新发现。

这些神人的基本表现是这样的————

1,她们的价值观非常地自相矛盾,对自己和对别人是双重标准。比如,她们说别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无论怎样深挖别人,刻薄别人,都是“实话实说”,别人反击,就是几次三番“跳到她们脸上去”挑衅她们,所以被骂是活该的,以此推论别人被家暴也是活该的,是她们做得不完美才不被尊重的。

2,她们是完美的妻子完美的母亲,她们不犯错,所以她们不被家暴,不会不受配偶尊重。她们的生活以后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事实是怎样的呢?可能说出来令你们非常吃惊,居然是完全相反的。

1.为什么她们会对男性施暴者有那么强烈的同情?因为施暴不分男女的。我们生活中确实有许多女性施暴者,通常在原生家庭中其母亲方也是同样的角色,她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选择继承了母亲的行为方式,所以她们才会对男性施暴者的行为有了那么多共鸣————施暴者施暴是因为受害者不听话,不配受到尊重。尊重是赢取,不是天赋人权。这种自动排队是本能的,潜意识的。

2. 她们真的很完美,不会犯错吗?不是。她们自认为很完美,也确实有些事处理得不错,加之男性一般在经济上相对于女性没有那么弱势,所以如果语言暴力和精神虐待在一种范围内(女性施虐因为体力的差异,所以肢体暴力少,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她们的男性配偶在容忍度范围内,加之有共同的孩子需要抚养,一般来说,在孩子成人之前,女性的施虐没有变本加厉到不可忍受的范围,给这种女人的幻觉是————她们的配偶和孩子已经完全被她们控制。

3. 这种现象会不会一成不变?不会。因为大家都知道,控制是一步步加强,变本加厉的。一开始息事宁人地不说No,施暴者会一步一步地把底线往下推,试探——得逞——再进一步试探,一直到对方不能忍受,出现反抗和反弹。有的反弹会出现N次,有的甚至一次就完蛋。

4. 这就是为什么论坛上一旦出现女性被害者讲述自己的故事,问离婚问题或者已经离婚,会遭到同样身为女性的一些网友的严厉打击。因为施暴源于控制,控制源于缺乏安全感,而离婚是使施暴者最没安全感,最不愿意发生的事。很多的这些女性家里已经遭遇过配偶的反弹,甚至一些反弹已经成功地摧毁了婚姻。

5. 这种反弹可能是自发自省的,也可能是借助外力的。借助外力的,通常是有了小三,外遇出轨的。这些施虐女性是被离婚的。

你们回想一下每次遇到这种事件反应最激烈的几个Id,从KONGKONG的事件开始,很多人对KONGKONG的前夫和前公婆那么明显的施虐可以任意地歪曲,找借口,调侃,对KONGKONG却表现得好不放松,死追着咬。

我敢打赌————这些人就是我形容描述的“神人”们。

6. 那些自认为暂时控制了配偶和孩子们的女人们,人的一生真的很长,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局。但是孩子成年是个坎,到谁也不需要谁来共同抚养孩子的时候,也许真的会有“神迹”发生。

因为我周围,这种事情正在发生,当事人就是典型的“完美女人”,症状跟上述的一摸一样。

当然,她是她自认为的“完美女人”。

爱情心理学讲座(八)谨防爱情终结者

爱情终结者

既然吵架之次数及内容与婚姻幸福与否无关,那么决定婚姻成败之关键又是什么呢?葛博士(Dr. Gottman)与马博士(Markman) 的实证研究都指出婚姻能否幸福,取决于夫妻是否能成功觉察、确认并处理「轻视、否定」,「防卫、反击」,「筑墙、逃避」与「负面 诠释」等四个「婚姻爱情超级终结者。」

我们已经开始探讨第一个终结者「轻视、否定」。在能够成功地处理这个婚姻杀手之前,读者们必须能清楚地分辨亲密关系之中 正常的「抱怨」与具破坏性之「怦击」及「轻蔑」三者间之不同。

让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许多夫妻会为双方用钱的方式而争吵。例如,当一个丈夫从小家贫,而妻子却成长于丰裕的家庭,两人在自组家庭,婚后经济尚未稳定时,很自然地就会为金钱而产生冲突。此时如果丈夫对妻子用钱的习惯不满,对她说:「你打长途电话时,能不能请在晚一点、电话收费较便宜时再打?」或是「你买衣服时,能不能在减价时才买?」当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妻子某些行为的不满时,是「抱怨」,有益于两人之间的沟通与婚姻的健康。

如果丈夫说:「你这个人吃米不知米价,为什么可省的地方不多省省?」「你怎么这么自私,我平日省得要死,连这冬天的手套都用了十年,你却想都不想就买了套自己喜欢的洋装?」此时,他的话语中虽然也描述了她的行为,但却充满了对她人格或个性的论断,所以这是「怦击」。

炮轰留余地

如果在人身攻击之外,再加上恶意伤害,例如,丈夫在话里带刺,故意去侮辱伤害对方:「呦!千金大小姐一个钱都不会赚,却又一下大手笔添了盛装,告诉你,都已经胖得像猪了,再好看的衣服穿在你身上也都蹧蹋掉了┅┅。」此时,「怦击」就变成极具杀伤力的「轻蔑 」了。

但,不涉及人身攻击,只针对伴侣行为之「抱怨」虽是健康的,发言者也该注意,别在短时间内做太多「抱怨」。笔者过去受军训学领导统御时,记得老师一段很有智能的话。他说做长官的要留心,不要让同一个兵在一天之内被斥责三次以上。如果他已经被其它三个长官各训一次,则即使他所犯的错误再使你看不顺眼,你也要忍一下,明天再找机会指正他,要不然他有可能受不了而反弹,那就对大家都不利 。

如果一个妻子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对先生说:「你头发太长好难看;你衣服颜色也不对,跟裤子不配。你怎么忘了帮我寄信?你今天去接小宝为什么会迟到?回到家来就一直看你的足球,为什么不到厨房帮我一些忙? ┅┅ 」实证研究中发现,像这样「连环炮」一般的「抱怨」,会使对方觉得一无是处,这一长串的「抱怨」虽是针对伴侣的行为,但它的累积效果,可以像「评击」一般有杀伤力,让配偶觉得受到「人身攻击」。若想减少这些行为的破坏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日多彼此赞美,多互相「存款」,多学习第一人称的沟通.

===============================

作者简介:黄维仁博士,芝加哥家庭心理诊所专业双语心理治疗师,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从事临床心理治疗、督导、训练与教学工作。Focus on the Family的国际讲员。

终结者里的心理 爱情终结者 面对不幸要学会心理自救 对家暴说不 谨防爱情终结者_爱情终结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2751/182344948729.html

更多阅读

藏在《世说新语》里的动人爱情故事 世说新语的故事

王献之的爱情故事丁启阵《世说新语·德行》有如下一节文字: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白话今译:王献之病重,道士为他举行消灾度厄的仪式,需要病人自己说出所犯罪过。

一起逛逛“爱情公寓”里的酒吧~ 爱情公寓酒吧女服务员

这条粉色的围巾,是这部戏里我最喜欢的,配着白色的蝙蝠衫,黑色的铅笔裤,很有女人味噢~~~最近在拍酒吧的戏,人很多,现场很难控制,趁着休息时间,放空一下。羽墨为了关注自己帮张伟打造的“酷雅”计划,当起了服务员~~~穿着服务员的衣服,心里还是

企业老板:您当好了员工的心理医生了吗

和一些企业老板朋友聊天,常常听有人抱怨:员工管起来真难,员工不听话。但当我问他你了解员工吗?你了解员工的心理吗?他直摇头。这就难怪了,你不了解你的员工,你怎么能说员工不听话呢?一个好的老板或部门负责人,你应该适时关注您的部下,应该当

厨房里的烟火爱情 烟火爱情

烟火爱情一狠狠的吸着最后一口香烟吐出久久没有吐出的那个烟圈爱你吗? 还是恨?(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深深的喝着辣辣的一口烧酒强咽下去那块总也没消化好的离愁恨你吗? 还是爱?二抬起头 满天的星子不可数谁种在我枕

佛经里的经典爱情名句 佛经爱情名句

佛经爱情名句人世间最美好的就是自己,只有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最自然的,只有自己的心不会背叛自己,不会抛弃自己,所谓的幸福不是苦苦追来的,你想要的东西别人给不了你,只有自己善待自己,你才能收获幸福^1、佛曰:人生有七苦,生,

声明:《终结者里的心理 爱情终结者 面对不幸要学会心理自救 对家暴说不 谨防爱情终结者_爱情终结者》为网友彼哖时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