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
在印第安人的智慧谚语里,形象地道出了一点:古今中外,所谓饮食之道,是既朴实又高深的生活修行,积淀于历史,呈现于文化。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一面镜子,与人类有着天然联系,折射出变迁着的生活史。
沿着历史长河溯源而上,世界各地的先民摘果择叶、捕鱼猎兽,立足于不同的母土,形成丰富多样的农耕、游牧、大河、海洋等文明。美洲大陆上的玛雅先民种植玉米和辣椒,地中海一带的古希腊先民种植橄榄和葡萄,日本列岛上的先民在林间狩猎,在海边捕捞……
中国先民从黄帝时代开始“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饮食之道日积月累地渗透在生活里。所谓习俗、文化乃至文明,都是在春种秋收、煎炒烹炸、一蔬一饭中,慢慢地内化为价值和观念,影响着人类的精神领域,并作用于现实。满足了温饱的基本要求,人类会追求更多。首先是营养丰富、有益健康,进一步升华,变成了对味道、形色和品位、艺术的追求。
以中国为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饮食文化上的映现为“五味调和”,化为饮食烹饪中“色、香、味、形、器、名”的整体效果。孔圣人认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文人士大夫追求饮食的烹点之妙、制作之工、品第之胜,是情趣和质量的双重体现。
● 法国福楼法餐厅里的反映法国生活的绘画。
摄影/余荣培
日本料理也是这样。美食家素有“用眼睛吃日餐”的说法,说的就是视觉之“美”。既有甘、酸、辛、苦、咸的“五味”,更有白、黄、青、赤、黑的“五色”。和食的每一款食材既保有天然色彩,又配以春夏秋冬的四季花草,正是和食蕴涵的人文之美。
放眼世界版图,各个民族的饮食风俗各有侧重,日本人好生食,土耳其人爱小麦,墨西哥人喜共享,法国人重礼仪,韩国人却因泡菜而闻名四海。
如果以100年为一个考量单位。汁多味腴的法式菜肴,味鲜器精的日本和食,蕴含丰富的地中海餐饮,渐渐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融汇了风土人情、烹饪知识、制作工艺、餐桌礼仪与社会活动。
其中,地中海饮食波及最广,包括西班牙、摩洛哥、意大利、希腊、塞浦路斯和克罗地亚等沿岸各国在内,以简单、清淡、富于营养为特色,体现出了重视养生和健康的理念。
土耳其的小麦粥,则与土耳其宗教、婚礼、节日等风俗传统联系紧密,当地人按照信仰和生活传统,通过饮食加强了自身的归属感。
韩国泡菜看起来并不起眼,却能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榜单,这与它在日常生活中极高的全民共享性分不开。对韩国人而言,泡菜承载的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西方文化中,将能吃肉和多吃肉视为力量的象征,韩国人却认为,泡菜和辣酱的“辣”才是力量的真正源泉。
墨西哥美食所吸引人的,不只是“美”,更在于“ 文”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进行的描述:“一种文化模式,包含农业、仪式、古老技艺、烹饪技术以及自古传承下来的习俗和礼仪,囊括从种植、丰收到制作、享用的过程,整个链条彰显了传统饮食的全民共享性。”
文化与滋味并重的日式和食是传统日本料理的统称,它通过生、煮、烤、蒸、炸五法挖掘自然食材的原本味道和最大营养,人们通过用餐,一明“定”心“禅”意,二现“菊”念“樱”情。日本清酒被誉称为日本国粹,不仅包装考究,名字也取得诗意自然。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的传统文化濒临消亡,一个民族或国家如何在借鉴、融入其他异质文化的同时,仍能保有自我?这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
作为一种带有鲜明民族记忆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近年来也陷入困境。当人们已经遗忘了正宗西班牙雪利酒的味道,自然也很难记得那些寒夜里温暖的西班牙小酒馆,弗拉门戈舞女和斗牛士如何欢歌乐舞。当人们不再觉得除夕夜吃饺子是一种必要,自然也不会重视在包饺子的过程中,那些协作和沟通的亲情感动。
世界范围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保护那些承载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的“无形文化”。它们关乎体验,追求认同。饮食文化正是这样的一种无形文化。也许,那些精细的法式刀工、独家的墨西哥配料和无可替代的中餐烹饪技巧,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可以得到系统性的保护。
但是,那些田间地头、灶前桌后的故事、记忆、习俗和传统,是容易消逝且被人遗忘的。因此,那些无法复制也很难保存的“无形文化”,更值得人们珍惜。在米兰·昆德拉眼中,“美并非人们所向往的,而是人们所回望的。”
(原文标题:不能遗忘的传统 饮食之道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