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说明
肠道菌群健康,人就健康
以肠道菌群健康为基础的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
作者:
张成岗,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2016.03.05 23:46:32
自从答应朋友为《农家书屋》撰写关于慢性病和健康的稿子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把我们这些年的科研成果向公众进行汇报?或者说,我们的科研成果如何、以及何时能够为公众身体健康服务?我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这座象牙塔里边工作了18年,长期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工作,而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则是如何将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研究成果为健康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终于需要开始有时间思考我们的研究成果如何能够接地气、做到为人民服务了。
小时候的我一直生活在关中平原的陕西农村,今年春节回老家,看到老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地的苹果产业已经成为支柱,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正在沿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快速稳步发展。当然,和其它地区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困扰我国城乡建设、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慢性病也在逐渐成为很多农村家庭的负担和压力。
农村较为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包括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例如胃溃疡、胃炎、肠炎、便秘以及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的情况比较常见,如果这些慢性病不严重影响下地干活、外出做工的话,通常很多农村人的选择是自己抗一抗就算了,直到这些疾病的发展严重影响劳动和生活的时候,才去医院看,但是等到这个时候,往往已经很晚了,甚至已经逐渐发展为胃癌、肠癌或者具有严重副作用的糖尿病了,甚至发展为尿毒症,导致农村家庭基本上难以承受治疗的负担,只能是放弃治疗,看着亲人在重病的痛苦中离去。由于目前一些常见药品的费用也能够通过农村合作医疗药品方式予以报销,所以包括大部分人通常是通过每天吃不同的药物来维持自己的健康,虽然身体状况会越来越差,因为依靠药物来维系健康终非长久之计。看着包括自己的亲戚朋友在内的乡亲们,不断遭受着慢性病的痛苦,我们这些从事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无时不刻不在想着如何为老家人民的身体健康做贡献!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这样发声了,因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历经若干年的苦苦探索,尤其是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不仅发现了诸多慢性病、尤其是肥胖、便秘的根源在于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尤其是胃肠道菌群的紊乱,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干预、调控方案,基本上确认可以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调节的方式,能够找到协助老百姓改善甚至消除这些慢性病的办法了。更有意义的是,我们的研究不仅找到了中医和西医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将中医和西医分别进行升级,促进中医现代化,并进而形成能够有效保障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新的医学体系架构,预期将在近年内显著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显著改善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人体结构的新理解。长期以来,在中医和西医的研究中,目标以减少和消除人体的慢性病为主,形成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医疗技术手段,在西医医院、中医医院以及诊所等医疗机构开展了大量医疗与健康服务。然而,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眼前通过肉眼所能够看到的人体,其实是由“先天”和“后天”共两套基因组体系组成,其中,来源于父母所赐予的人的肉体,是人的先天系统,是由30亿碱基对、23对染色体、2.5万个人类基因组成的遗传体系,称为“第一基因组”,构成了我们人体的基本架构。在子宫中经过十月怀胎,当胎儿出生之后,来自于环境的微生物就会很快依附于人体的内外表面而快速生长,其中包括来自于母亲产道、初乳的微生物,以及来自于土壤、空气等环境的微生物以及其它生物例如病毒、寄生虫等,构成了人的后天系统。以成年人为例,肠道中通常含有数量为1000-2000种、总重量为1-2kg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总共含有1000万个微生物基因,称为“第二基因组”。在人体与阳光、空气、水分、食物接触的所有界面,遍布了这些生物。
因此,人体实际上是一个由人类基因组即第一基因组和由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为主的基因组即第二基因组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生命体系,两者互相需要、不可分割,这是根据国内外科学研究对人体结构形成的新的理解,即人体是一个“人菌共同体”或者“人菌复合体”。人体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都与这两套基因组的交叉对话密切相关,而且,目前国际上以及我们的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人体和菌群的平衡就有可能实现人体健康;反之,如果破坏人体和菌群之间的平衡,将会导致人体出现不同的慢性病。简言之,人菌平衡则健康,人菌平衡则慢病。这是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自己以及大量志愿者亲身试验之后,提出来的“菌心说”学说的核心,即:对于人体健康来说,肠道菌群健康是核心。在这个学说的框架下,让我们来重新思考中医、西医、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人们将会发现,人体健康将会加速出现、诸多慢性病则将会加速退潮。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下:既然我们的胃肠道里边含有1-2kg的微生物菌群,那么,它们是否需要营养、需要“吃饭”呢?虽然人体由于每天的运动需要消耗不少能量,需要通过食物向人体补充能量和营养物质,但是这些菌群的营养物质从何而来呢?也就是说:菌群吃什么?答案当然很明确,菌群的食物来自于人体摄入的食物。换言之,人体摄入的食物,除过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之外,也需要满足胃肠道菌群的营养需求,因为这些菌群也是生命体、也需要繁殖自己的后代、复制自己的DNA!然而,让我们设想一个暂时没有饭吃的场景,会是一个什么状态呢?这种情况下,人体会感觉到饥饿、难受、饿得心发慌、手发抖、冒虚汗甚至低血糖。这种严重的饥饿感的产生,又是什么原因呢?此时,人体缺乏能量、需要营养的信号很明确、很强烈,然而,此时的胃肠道菌群呢?我们知道,人是有理智的,没有食物的时候可以暂时克制自己的饥饿状态;然而,菌群则是没有理智的,仍然会持续地需要营养和食物,而且并不会“在乎”人体的状态,同时,更为糟糕的是,包裹胃肠道菌群的人体胃肠道粘膜,本身就可以被菌群直接作为营养物质使用的!也就是说,
人体其实是自然界的一个非常危险的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体可以被理解为“一团人肉包裹着的一堆菌群”,而且这些菌群还能够直接以人的肉体为食物来繁殖自己的后代!如果到了应该吃饭的时候却没有吃饭,那么,长此以往的情况下,胃肠道菌群就会直接以胃肠道粘膜为食物进行分解、消化、吸收,导致胃溃疡、胃炎、肠炎的风险增加,严重破坏了胃肠道粘膜对于人体的保护作用,从而导致人体陷入到罹患多种慢性病的情况中。
让我们继续剖析人体在饥饿时候的反应。根据上述分析,显然是由于有某种因素、某种机制在向人体传递饥饿感,提醒人体应该“立即、尽快、马上”吃饭,否则就会出现问题。既然成年人可以通过理智来压制自己的饥饿感,那么,人体饥饿感的来源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十分有趣、并十分意外的是,在我自己的亲身测试中,感觉并觉悟出了这样的道理:恰恰不是人体本身、而似乎是胃肠道菌群,在向人体传递着强烈的饥饿感,因为菌群需要能量、需要吃饭!换言之,人体饥饿感的本质是胃肠道菌群需要营养从而直接攻击胃肠道粘膜的信号,即“饥饿源于菌群”!
一旦人体吃饭,那么,胃肠道菌群将会解除对于胃肠道粘膜的攻击,转而消化人体摄入的食物,人体和菌群均分别从食物中吸收营养物质,满足各自的DNA复制、细胞分裂和繁殖的需要。这是非常令人意外的发现,而且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以往困扰我们的好多问题就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了。
有了这个不同于以往传统以及常识的思路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既然饥饿源于菌群,那么,如何去进行证明呢?不让人体吃饭肯定是不行的,例如传统的辟谷以及直接的禁食、断食等会导致潜在的代谢问题,如果没有强大的毅力和意志力,是难以完成的,虽然说短期禁食、断食可以“重启”免疫系统,然而一定要注意避免得不偿失,尤其是强烈减重需求的人员,很容易在由于这种减重方式而导致内分泌失调等问题。
既然前已述及,“菌心说”学说认为胃肠道菌群是饥饿信号的来源,那么一个直接的解决方式就是: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只给这些菌群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就可以消除人体的饥饿感呢?答案是明确的,因为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包括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膳食纤维等在内的很多益生元都是可以为菌群提供能量的,由此我们发展出了“柔性辟谷技术”,即每天一日三餐各喝一袋(10g每袋)由植物多糖和膳食纤维组成的食品类柔性辟谷固体饮料,就可以很容易地减少甚至消除人体的饥饿感,人体就可以进入只喝水、不吃饭、正常工作休息7-14天的状态,体重会出现降低5-10kg,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理性减重模式,而且严格的生理、生化、影像等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柔性辟谷对于人体健康不仅没有影响,而且还能够改善包括肠胃炎、睡眠、便秘、三高等多种症状(详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bjyouxin)。相关工作已于2015年5月在《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正式发表,而且,目前开设“柔性辟谷减重门诊”的医院名单已在持续增加中。
由此,我们首先在国际上发现并证明了“饥饿源于菌群”,并发现“柔性辟谷”是一种高效的喂饱菌群、控制体重的新技术,意味着我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在肥胖方面的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有效的、安全的解决方案!近年以来,经过数千人的测试和应用,已经证明了柔性辟谷控制体重的方案具有易用性、普适性的特点,而且本身辟谷技术也是我国传统养生和健康领域的一项常规技术,柔性辟谷则将其进行了科学化的提升与发展,不仅从菌心说学说角度进行了科学上的论述,而且通过安全可靠的柔性辟谷固体饮料证明了喂饱菌群之后,人体饥饿感即可消失,从而进入到类似于骆驼在沙漠中的生存模式,从理论角度和实践层面均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意味着从此我们人类可以在菌心说学说和柔性辟谷技术的保护下,从传统的一日三餐的传统吃饭模式中解放出来,可以进入到动态吃饭的模式,例如使用柔性辟谷饮料喂饱菌群、协助消除人体饥饿感,可以连续一周或两周只喝水不吃饭,平时可以一日三餐,也可以一日一餐,或者三日一餐等,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避免由于饮食不当而带来的安全问题乃至诸多慢性病的解决,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案。
有了以上基于菌心说学说的科学理论分析、以及相应的柔性辟谷技术的实践支撑之后,我们可以反过来分析当前的一些医学问题,就比较容易弄清楚当代医疗(以西医为主)以及传统医学(以中医为主)的问题和纠结出在什么地方了,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显然,当我们明白人体的饥饿感来源于胃肠道菌群、而不是人体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明白人为什么需要吃饭这个道理了,即并非“民以食为天”,而事实上看起来应该是“菌以食为天”,甚至不妨可以说,人体是胃肠道菌群吃饭的“工具”而已。我们平时的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可以理解为驻扎并共生于我们人体胃肠道的菌群,每天分为三次向人体传递饥饿感,类似于“进食的生物钟”一样,“主动”提醒并催促人体用餐,一方面用来保障菌群健康、为菌群繁殖提供能量,另一方面用来保障人体健康、为人体生长提供能量。如果没有这些共生菌群存在的话,那么,我们的人体将有可能失去饥饿感的来源,因为没有菌群来通过攻击甚至消化胃肠道粘膜导致我们产生难以承受的饥饿感,此时除非有人使用闹钟模式通过大脑和认知教育提醒一个人需要吃饭。表面上来看,菌群提醒人体吃饭是“利他”,其实同时更是“利己”,因为按照菌心说学说的理解,人体和菌群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两者相互依赖、同时又相互对立,没有人体,则这些菌群将会失去共生的土壤;没有菌群,则人体将会失去饥饿感。然而,两者却又是对抗的,因为一旦菌群由于人没有及时吃饭、缺乏营养物质而直接攻击胃肠道粘膜,则会严重破坏人体,导致胃溃疡和肠胃炎的出现,促进“肠漏综合征(leaky gut)”的发生,破坏肠粘膜屏障,甚至加速加剧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通过胃肠道粘膜屏障进入体内,导致人体内部的器官损伤,发生类似于古人所说的“粪毒入血、百病蜂起”的情况。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由于菌群对于人体的攻击是异常残酷、不分青红皂白的,那么人体通过进化出强大的免疫系统来抵御和防护人体免受菌群的攻击,从而表现出人体胃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通过淋巴细胞和免疫系统等方式随时监控,防止胃肠道菌群突破胃肠道粘膜这个屏障。因此可以这样说:人体胃肠道粘膜屏障,不仅类似于万里长城用来防护菌群对人体的“侵略”,同时也是菌群传递给人体饥饿信号、“善意地”提醒人体需要吃饭的“烽火台”,虽然菌群的原始“动机”也只是为了通过人体为自己获得营养物质!这是来自于自然界的一个非常巧妙和伟大的设计,可谓是巧夺天工!按照我们人类目前的智慧,实在是难以设计出这样的巧妙的结构!当然,一旦人类了解了这种关于人体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模式之后,就会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架构,这是后话。
既然知道人为什么需要吃饭之后,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一系列与“病从口入”和“吃五谷得百病”相关的问题了。古人说这些话,应该是很有道理的,例如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之后容易导致腹泻拉肚子,这一点容易理解,所以把好食品安全这一关,防止不洁食物以及容易导致生病的物质入口,对于保障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下一句话“吃五谷得百病”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古人会这样说呢?既然我们前面说过,吃饭是由于胃肠道菌群的驱动所导致的,而且众所周知,关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除过人体胃肠道会分泌很多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分解之外,肠道菌群也会协助对食物进行消化分解的,例如如果将一块牛肉或一块面包放在空气中,不出几天时间,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会将其分解、消化掉,这一点可以视为微生物菌群分解消化食物的“天性”,是菌群“与生俱来”的功能。那么,当人体摄食之后,胃肠道里边的菌群也同样会对食物进行分解、消化,产生相应的代谢产物。如果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饮食习惯的原因,例如经常不按时按点吃饭、经常大鱼大肉并大量喝酒等,就很容易导致人体胃肠道菌群偏离平衡态,出现紊乱和失衡,陆续导致人体发生多种慢性病,例如目前国际上的研究已经基本明确,肥胖是由于人体内肥胖菌群的数量偏多而导致的一种慢性病,同时,现在也陆续发现肠道菌群异常与心脏病、癌症、自闭症等密切相关,这个清单还在快速增加中,将来有可能建立不同慢性病与肠道菌群之间的数据库,会逐渐形成一套新的从菌群到慢性病的防诊治的新医学体系。因此,说“吃五谷得百病”,其实指的是当人体肠道菌群出现异常和紊乱之后,就容易出现由于摄入的食物被菌群分解消化之后,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甚至包括菌群细胞死亡而产生的内毒素(脂多糖,LPS)进入体内,导致人体出现不同疾病状态。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包括米饭、馒头、面条、包子、饺子等在内的碳水化合物就很容易在肠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并通过小肠吸收入血,导致餐后血糖快速升高,从而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糖能力,糖尿病患者选择对于自己升糖能力较低的食物,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利的。由此可见,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与肠道菌群的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肠道菌群微生态系统的话,那么,人体就很容易进行亚健康和慢性病状态。
根据上述“菌心说”学说的观点,我们分析一下几个目前比较常见的慢性病问题。第一,关于肥胖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摄入的能量过多,超过了身体的需要,从而导致这些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方式在体内堆积,形成肥胖;另一方面是虽然摄入的能量并不多,然而却由于体内肠道菌群对于食物的消化分解能力特别强,非常容易把食物加工成人体能够快速吸收的营养物质,从而也容易肥胖,这种情况就属于平常所说的“喝凉水也长肉”的状态。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如何实现生理性减肥呢?答案我们在前面讲过,即采用柔性辟谷的方式(详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bjyouxin),减少或消除人体的饥饿感,通过连续一周或两周的时间不吃饭,让人体消耗自身的能量,把多余的脂肪燃烧掉,就可以很容易地减肥了。第二,关于胃溃疡和胃炎的问题,就很容易通过剖析胃粘膜表面的共生微生物菌群对于胃粘膜持续产生攻击作用所导致的,而且只是通过一些增强胃动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的确是很难治愈的,要真正解决胃溃疡和胃炎的问题,还是需要通过调整思路,减少或改善胃粘膜菌群对于胃粘膜的刺激作用,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胃溃疡和胃炎问题。此方面我们已有相关案例,经过调理改善后,使用胃镜检查,可以发现溃疡面消失的情况。第三,关于便秘的情况,也不难理解,究其原因,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当肠道菌群出现异常之后,即便是使用正常的食物和饮水,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排便,通常补充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可以改善便秘状态,能够促进粪便的形成,有利于排出体外。补充膳食纤维的原因就在于可以为肠道菌群提供营养,有利于完成肠道粪便的发酵,加上足量饮水,对于保持正常排便很重要。
第四,关于“水土不服”的问题,以前比较难以理解,然而如果从微生物菌群的角度看过来的话,就比较容易理解,即当一个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已经形成了对于这个人日常饮食种类和数量的适应性之后,如果出差到了外地或者出国之后,摄入当地的饮食之后,体内固有的肠道菌群就需要进行新的重建过程,通过腹泻拉肚子的方式把不适应新的饮食的菌群排泄掉,能够适应新的饮食的菌群留下来并继续生长,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持续一两天或两三天的时间,肠道菌群完成了更新和重建的过程,再吃这些新的饮食的话,就不会拉肚子了。民间有土方子说是把老家的泥土带上,出差到了外地之后,如果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可以把老家的泥土泡水喝,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些由于水土不服所导致的症状。
第五,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问题,目前国际上的研究已经相对比较明确,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艰难梭菌感染的问题,采用多种抗生素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而采用粪便移植却可以有效地改善甚至治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使用正常人(通常是健康儿童)的肠道菌群去纠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异常菌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标。美国FDA已于2013年批准了这个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外采用粪便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数量正在持续增加中。其实使用粪便治疗疾病的例子,在我国古代就有了,1700年前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就记录过使用人新鲜粪便或者发酵的粪水进行治病的情形,这些充分说明古人其实也很聪明,虽然还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事实上已经在使用“微生物菌群”治病了。
综上所述,通过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尤其是人体亲身试验,我们最终发现了人体肠道菌群是人体健康的核心,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菌心说”学说,这是由中国人提出来的原创性新学说,不仅从理论角度说明了“饥饿源于菌群”的科学道理,而且通过该科学观点所发展出来的柔性辟谷技术则从实践的角度为深受肥胖困扰的人群带来了生理性减重的福音,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约束下,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明白上述关于人体结构的新理解,并通过各种努力做到保护菌群健康才是慢性病防控的关键,那么,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健康问题就有可能得到彻底改善、慢性病的形式也将扭转,从而也能够更好地践行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了!
辟谷瘦身想得到科学指导?
辟谷感受想要找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