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隐录》(十七)三家用法说(译文解析)
马家枪短硬,其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以成全体。沙家竿子长软,其用在两足,身以助足,臂以助身,腕以助臂,以成全体。杨家长短软硬无定体,故腕臂身足亦无定用,丈二者倚马家法,丈八者倚沙家法,而丈六者倚丈八、丈四者倚丈二。今但举马、沙法言之,而杨家在其中矣。所谓马用在腕者,何也?马家拿拦,两腕之阴阳互转,百变藏于其中,神妙莫测,实为枪之元神也。臂以助碗者,以臂之高下伸缩,助腕之阴阳互换也,非臂打也。臂打者,棍法也。身以助臂者,以身之蹲立前后,助臂之高下伸缩也。足以助身者,前后左右稍稍移动,以脱彼枪尖,非剪刀步、十字步也,此马家大意。所谓沙家用足者,何也?竿子长软,两腕虽阴阳互换,但可以助顺臂力,使无倔强而已,实不能用马家之法。拿拦尽处,枪尖正摇,戳即斜去。摇定而戳,彼已走出,苟非十字步追之,戳何能及?此时枪之胜负,全在足之迟速,此一故也。硬枪妙在进,进则杀。软枪妙在退,退则活。足不能如风,不能进退矣,又一故也。是以竿子之用,虽在两臂,而余以为用在足也。身以助足者,探前以助进势,倒后以助退势也。臂以助身、腕以助臂者,身足即熟,则腕臂不过用马家枪之绪余而何足也,此沙家之大意也。
所谓杨家丈二倚马家者,何也?
枪尚短硬,尚可用马家法也。
所谓杨家丈八倚沙家者,何也?
枪已长软,不得不用沙家法也。
所谓丈四倚丈二、丈六倚丈八者,何也?
平日习丈二,而临阵患其短,平日习丈八,而临阵恶其重,故改用丈四、丈六,原无本法也。
要而言之,马家、沙家各自为法,杨家出入乎其间,而不能尽。马家贵重难得,如马;沙家贱而便用,如驴;杨家不马不驴,骡也。
译文
马家枪的长度短,木质坚硬,用法在两腕,臂法用来协助腕子,身体用来协助手臂,脚用来协助身体,以成作整体。沙家竿子长而且软,用法要靠两脚的移动,身体用来协助脚步,手臂用来协助身体,腕子用来协助手臂,以成作整体。杨家枪有长枪也有短枪,有软枪也有硬枪,没有固定的规格,故尔腕子、手臂、身法、步法也没有固定的规律。丈二长枪的话,就用马家枪法,丈八长枪的话,就用沙家竿子枪法。此外的丈六长枪就用丈八的枪法,丈四的长枪就用丈二的枪法。本篇重点讲述马家枪和沙家竿子,事实上杨家枪法在二者之间。
所谓马家枪主要靠腕子来使用,为什么这么讲?
马家枪拿拦之时,两腕阴阳互转,百般变化藏于其间,神妙莫测,实际上正是枪法的元神之处。手臂用来协助手腕,是用手臂的高低伸缩来辅助腕子的阴阳转换,并非依靠手臂的发力击打。靠手臂来来发力击打的,那是棍法。身法用来协助手臂,用身形的蹲坐、站立、前探、后仰,来辅助手臂高低伸缩。腿脚用来协助身体,前后左右稍微移动,以避开敌之枪尖,并不仅靠剪刀步、十字步,这是马家枪的大致意思。
所谓沙家枪靠两脚的移动,怎么讲?
竿子长而软,两手腕虽然也阴阳互换,但只能与手臂的力量协调一致,使手臂不僵硬而已,实际上不能使用马家的枪法。竿子拿拦完后,枪尖还在摆动,一戳即扎偏目标。等枪尖摆动完了再扎,敌已退远,如果不用十字步追刺,还怎么能戳上?这时候竿子的胜负,完全掌握在脚步的快慢上,这是注重步法的第一原因。木质坚硬的枪,其妙处在于上步,上步就要戳刺。但腰软的枪,其使用秘诀在于后退,后退才能存活。脚步不能像风般快速,就不能进扎或后退,这是第二个原因。因此,竿子的应用,虽然凭两臂的运作,但我认为实际上是靠步法。身形用来协助步法,身体前探以协助进扎,身体后仰以协助后退。手臂用来协助身体,手腕用来协助手臂,身法步法都熟练了,那腕子、手臂不过是用马家枪的一部分技法就足够使了,这是沙家竿子的大致意思。
所谓杨家枪丈二长枪的运用依赖于马家枪法,怎么讲?枪要短而硬才好使,因此丈二枪还可以用马家的枪法。
所谓杨家枪丈八长枪要用沙家竿子枪法,为什么呢?丈八枪已经是长而腰软,不得不用沙家竿子法。
所谓丈四长枪用丈二枪法,丈六长枪用丈八枪法,为什么呢?
平时练习是用丈二的枪练习,等到了战场,感到丈二的太短。平时习练丈八的枪,到了战场,觉复太重不好使。所以改用丈四和丈六的枪,杨家枪原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枪法。
简单地说,马家枪、沙家竿子各自有自家的枪法,杨家学自二者之间,但都没有学全。马家枪法贵重,不易学到真传,如同骏马一般。沙家枪地位有些低,其用法讲求实际,好比驴。杨家枪既不是马又不是驴,是骡子。
解析
1、此篇文章有一些内容与《手臂录》六家枪法说的内容很相似,甚至于有些是原文字。曾有人分析现存的《无隐录》是在故宫发现的,是清代的手抄本,其中内容多有矛盾或缺失的地方。
2、此文中的马家枪,被赞扬的很高,简直如同峨嵋枪法的高度,不知道说的是马家枪,还是被石敬岩改造后的马家枪,因为马家枪夹杂大量棍法,在此篇中却未提及。所以,严重怀疑,此篇的清代手抄文有严重的错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