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炮战,又称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台湾称为八二三炮战,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间,发生于金门及其周边的一场战役。国共双方以隔海炮击为主要战术行动,因此被称为炮战。金门防卫司令吉星文等三名中将被击毙。图为蒋介石视察金门。
炮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国民党军队随后开始反击。初期,国民党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随着战事继续,逐渐恢复战力。并得到美国海军护航,维持金门补给线,甚至利用八吋榴炮反击及瘫痪厦门车站内的补运单位。图为1959年1月,蒋介石、蒋经国视察金门。
炮战期间,双方海军舰艇和空军也多次战斗。后来,解放军宣布改为“单打双停(逢单日炮击,双日不炮击;单打双不打)”。图为金门炮战:彭德怀告台湾同胞书。
金门炮战是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之后,国共两党军队之间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争。大陆方面发动金门炮战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逼迫美军退出台湾抑制台独震慑台湾军民,也有人认为是为了声援中东人民的斗争牵制美军力量,还有人认为此举是毛泽东阻止苏联与西方和解的一种手段……图为金门炮战现场。
1958年8月23日中午12点,福建前沿阵地万炮齐鸣,大小金门、大担、二担等蒋军盘踞岛屿,遭到猛烈的轰击。三天之间,10万发炮弹倾泻在这些岛屿的机场、弹药库、油库和前沿及炮兵阵地上。图中最大的炮弹是金门炮战国民党军使用的,两侧为解放军使用的炮弹。
蒋军猝不及防,死伤3.6万余众。金门防区司令胡琏因躲入地下指挥部,幸免一死,副司令吉星文、章杰、赵家骧均伤重殒命。在蒋军阵地上的两名美军顾问,也在炮击中丧生。蒋介石与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士兵合影。
当初,在讨论炮击时,毛泽东是希望最好能避免美军伤亡,以防止中美直接对抗,林彪因而建议以某种方式暗示美军躲避。但这样一来,必然暴露我军作战意图,无法达到预期的攻击效果。毛泽东又经一番熟虑,认为美国不可能因个别顾问的伤亡卷入战争,毅然决定不向美方暗示。图为金门岛的国民党观察哨。
金、马守军伤亡惨重的消息立即报到蒋介石那里。他听后,长时间紧蹙的眉头骤然舒展,情不自禁地连声说:“好,好,好!”他身边的一些人见此,都觉得不可思议。而作为其老对手的毛泽东,却早已料到了。图为国民党军官站在被炮弹炸开了大洞的房间里,墙上是孙中山的画像。
在金门炮击开始后的一天,毛泽东突然对林克(毛泽东秘书)说:“向金门打炮,也不是为了解放金门,而是蒋介石希望我们打炮,这样他就有了借口,可以抵抗美国的压力。”其实毛泽东是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大义出发帮老蒋一把的深刻用意。图为50年代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女兵。
蒋介石表示,金、马地区必须固守,而这却使美国政府十分恼火。图为金门国民党军队正在反击。
随着美、蒋日益激烈的纷争,毛泽东形成了炮击持续下去,并使金、马留在蒋军手中以支持蒋介石抵制美国制造“两个中国”预谋的方略。图为国民党使用气球空飘反共宣传品。
毛泽东在又一次闲谈中对林克说:“我们现在的方针是援蒋抗美,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阴谋。杜勒斯到台湾,如果我们不炮击金门,那实际上是联美压蒋。我们炮击金门,打乱了美国的阴谋,打乱了他的计划。”图为国民党的海飘反共宣传品。
图为50年代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女兵。
解放军发射的照明弹在金门岛上空。
金门炮战中的国军伤员。
金门炮战中的国军伤员。
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士兵。
国民党供应部队撤出金门。